東城區政府工作報告
東城區位於北京市城區東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歡迎閱讀!
篇1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東城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並對《東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作說明,請予審議,並請區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第一部分 20xx年工作回顧
一年來,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援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區定位,牢牢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機遇,深化改革、著力創新,凝心聚力、攻堅克難,較好完成各項指標任務,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績。
20xx年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64.56億元,增長5.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7.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0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萬元GDP能耗下降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0.87 %;PM2.5年均濃度下降2.3%;多措並舉,累計疏解“影響人口”3.46萬人;20項區級為民辦實事專案全部完成。
一年來,我們緊緊圍繞區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主要開展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群策群力推動城市更新改造,城市品質實現新提升
城市更新改造工作機制更加完善。組建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總指揮的城市更新改造指揮部,統籌協調全區搬遷專案政策、房源和資金使用。區級領導分工負責,街道發揮主體作用,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形成了全區一盤棋的強大合力。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保障政策標準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強化群眾工作,讓群眾有序參與到意見徵詢、補償方案制定、搬遷騰退等環節,充分體現群眾意願,保障群眾利益。全年實施棚改11028戶,超額完成市裡下達的任務目標。
重大專案有序推進。全力推動全市最大規模簡易樓——天壇周邊簡易樓騰退專案,堅持陽光徵收,首次實行全程公開、開放查詢,實時公示房屋面積、補償金額、簽約情況等資訊。通過各方努力,預籤居民1930戶,總體預籤比例達到80%,57棟樓中的24棟預籤比例達到85%;編制了前門東區整體規劃,完成西打磨廠街市政工程和28個“新合院”改造,整理土地10萬平方米;西忠實裡環境整治專案預籤居民227戶,預籤比例達到89.7%;制定了南鑼鼓巷四條衚衕修繕整治方案,在662戶居民中試點申請式搬遷,收到331戶居民申請,簽約109戶;與首創集團簽署戰略協議,推動東四三至八條歷史文化街區環境綜合治理。玉河南區河道景觀恢復整治工程完成過半,外城東南角樓景觀恢復工程基本完成,時間博物館建成開館。完成清華寺一期和陳獨秀舊居騰退修繕工程。
滯留專案取得突破性進展。確定了寶華里專案新實施主體,加強環境綜合整治,設立居民互動交流平臺,478戶逾期回遷居民通過貨幣分流和異地現房方式得到安置;西河沿危改專案重啟以來,13個工作組深入開展群眾工作,打破了原本僵持的拆遷困局,滯留的234戶居民已搬遷201戶,專案累計簽約率達到96%,完成了3棟樓整體拆除並啟動了居民回遷樓建設。
住房保障水平不斷提升。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4866套,基本建成5597套,其中,豆各莊專案3318套已基本完工,燕保祈東家園專案一期2279套已結構封頂。進一步加強與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深度合作。配售保障房5825套,發放保障房補貼5000萬元。在全市率先啟動不動產統一登記服務。
二、統籌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瘦身健體”取得新成績
商品交易市場疏解成效明顯。綜合運用轉型升級、疏解外遷、撤併清退、集中整治等舉措,清退永外城和百榮世貿商城二期倉儲、物流等功能,關停天樂玩具等3家小商品市場和大眾彩虹等3家存在安全隱患的菜市場,升級改造3家社群菜市場,新建16家便民菜店,東單菜市場實現異地開業。組織8場京津冀商品交易市場對接會。全年共疏解商戶2500戶,從業人員約5000人,騰退空間15萬平方米。
專項整治力度進一步加大。清理直管公房轉租轉借1309間;取締無照經營528戶;整治地下空間228處、28.4萬平方米,佔總量的84.5%;整治群租房748處,10.2萬平方米,佔總量的97%。加大違法建設拆除力度,累計拆除1575處、4.5萬平方米。在東內南小街試點基礎上,啟動違規開牆打洞專項整治。
產業結構日趨優化。嚴格產業准入門檻,1353家企業因不符合產業目錄要求未通過落戶審批。完成北京自動化儀表七廠、北京光電技術研究所等5家工業企業調整退出。全區重點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六大重點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68%,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及增速穩居首位,資訊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預計達到13.5%左右。完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新建4家小企業創業基地。全區技術交易額達420億元,專利授權量同比上升43.3%。
功能區建設穩步推進。中關村東城園積極打造創新孵化生態體系,培育上市公司19家。前門文化體驗式消費街區初具規模,20家文化體驗品牌入駐。王府井國際品牌中心、嘉德藝術中心、橋苑藝舍、崇文門商業專案結構封頂。
三、著力提升文化軟實力,首都文化中心區建設取得新成效
文化惠民成果顯著。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社群文化室達標率從80%提高到94.5%,建成100個文化社群, “十分鐘文化圈”基本建成。成功舉辦前門歷史文化節、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和地壇、龍潭廟會等特色鮮明的文化節慶活動。中國兒童戲劇節、北京青年國際戲劇節、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輪番舉辦、好戲連臺。惠民文化演出季和文化讀書季期間,向居民發放免費演出票、圖書券1.5萬張。正式啟動“書香東城”閱讀平臺,把數字圖書館搬進30萬戶居民家中。全市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博物館建成開館。區文化活動中心結構封頂。
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示範基地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果,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預計達到14%左右,旅遊綜合收入同比增長5%左右。藝術品交易、全媒體出版等領域全市領先。文化要素市場不斷髮展,北京文化產權交易中心入駐我區,交易系統上線運營。青龍衚衕文化創新一條街建設穩步推進。推動文化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設立東城文化人才評價標準,文化人才國際創業園開園。創立77戲劇孵化空間。北京喜劇院正式營業。
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實施“走出去”戰略,“東城故事”在國內外廣泛傳播。在曼谷、柏林、臺灣等地成功舉辦“地壇文化廟會”,組織群眾藝術演出團赴義大利、法國進行文化交流,東城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字號享譽海外。與京津冀11個地區結成公共文化服務示範走廊發展聯盟。“衚衕創意工廠”模式成功在津複製。
四、加大綜合執法力度,城市服務管理邁上新臺階
狠抓城市綜合治理。出臺加強和改善行政執法工作實施意見,成立區級聯合執法隊伍,執法效能明顯提升。全面落實環境整治、平房翻改建等5類11項城市管理標準,查處露天燒烤、非法小廣告、違規設定戶外廣告牌匾等各類違法行為4.1萬起。96010為民服務熱線成為群眾反映訴求的重要渠道,快速響應和處置能力進一步增強。深化城市管理和社會服務管理“兩網融合”工作,完善綜合管理平臺建設,出臺街道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實現區街兩級平臺平穩執行。
城市環境持續改善。推進故宮、天壇、北京站等8個重點區域環境提升工程,完成15條大街、100條背街小巷、30個老舊小區、20處校園周邊的環境綜合整治。制定簋街市政工程綜合改造方案並完成前期規劃設計。完成2.14萬戶清潔能源改造,全區總體實現“無煤化”。完成明城牆遺址公園東南角綠化等10項綠化美化工程,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6.79平方米。全區44條大街和14條衚衕實現“垃圾不落地”。新增19個垃圾分類達標小區,1544家餐飲單位實現餐廚垃圾規範收集。生活垃圾實現減量10%。完成區屬35座旱廁改造升級,實現了消除環衛旱廁目標。加強靜態交通秩序整治,建成7處停車管理示範小區和示範街,新增居住區停車位788個、錯時停車位200個、公共自行車2000輛。完成南鑼鼓巷周邊慢行系統示範專案建設。在全市率先實施衚衕架空線梳理工作試點。
安全穩定局面進一步鞏固。落實安全生產監管責任,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和燃氣專項整治,整改隱患1.3萬處。實現危化品、煙花爆竹經營企業安責險全覆蓋。開展老舊電梯、自動扶梯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檢查整改裝置3174臺。開展消防安全專項整治,完善“一十百千”體系。完成區街兩級人防指揮平臺建設。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食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8.2%,藥品抽驗合格率達到98.7%。開展打防管控專項行動,構建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
五、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步伐,人民群眾得到新實惠
教育綜合改革深入推進。順利通過國家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新增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和8對深度聯盟校,成立4個教育集團,12所學校與高校開展合作辦學。優質教育均衡化程度穩步提升,小學就近入學比例達到96.9%,初中就近入學比例達到93.4%,就近入學滿意率達到93%。積極推進“管辦評”分離改革。豐富課外課程供給方式,為中小學生提供了涵蓋藝術、科技、職業體驗等領域1000餘門課程。確立幹部教師隊伍“區管校用”管理模式,成為北京唯一全國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管理改革示範區。
衛生體育事業持續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區級重點專科建設,和平里醫院成為區屬首家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出臺促進中醫藥發展指導意見,建立中醫醫聯體。深入推進社群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東四中心站、王家園中心站等建成執行,推行社群衛生“雲醫療”服務,為居民辦理服務卡1.5萬張。繼續保持傳染病低發水平。建立2所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全民健身科學指導水平。控煙宣傳和執法進一步加強。
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升。安排市區促進就業資金2.2億元,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就業10510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8011人。本區生源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7.5%,“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加大創業服務支援力度,1103人實現創業,帶動就業3918人。社會保險基金收繳221.2億元、支付205.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8%和10.1%。著力推動居家養老服務,穩步推進“五進居家”工作,組織500餘家企業開展為老服務,服務專案超過100個。推動醫院與養老機構協同發展,隆福醫院在天通苑、北苑建立醫養結合院區。3家街道養老照料中心實現開工建設。
社會治理全面加強。進一步深化全國社群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立工作,搭建了168個社群議事廳平臺,全面推廣“參與式協商”自治模式。成功舉辦公益創投展示暨首屆社會公益專案洽談會,推進政府購買服務供需對接。工青婦等樞紐型社會組織的作用進一步發揮。順利完成第九屆社群居委會選舉。社工工資待遇進一步提高。成功舉辦北京與臺灣社區合作交流活動。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調解各類矛盾糾紛8418件。信訪代理制進一步完善,受理群眾來信來訪6443件批,同比下降33%。全國文明城區建立紮實推進,市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建立工作穩步推進。持續開展兒童傷害干預專案。全面實施“六個圓夢”助殘工程。
六、不斷提升行政效能,政府自身建設取得新進展
政務服務不斷完善。積極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多證聯辦”模式,推行國、地稅登記一站式辦理。區政務服務中心正式執行,在3家孵化平臺型企業設立政務服務站,企業審批事項辦理速度大幅提高。區、街道、社群三級政務服務體系網路平臺上線執行,實現92項便民服務事項標準化。紮實推進“三證合一”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深化行政權力和服務資訊公開,主動公開政府資訊2萬餘條。區住宅發展中心完成轉企改制。法治政府建設深入推進,政府職能部門和街道全部聘請了法律顧問。完善區街財政管理體制,加大對街道的財力保障。
作風建設不斷加強。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完善東城區重大事項行政決策程式,科學、民主、依法決策能力進一步提高。落實政府績效管理細則,強化工作督查,嚴厲查處幹部違紀違法案件和網路違規行為。網上辦公自動化實現全覆蓋。啟動公車改革,並完成總體方案制定。
廉政建設不斷深化。認真履行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召開政府廉政工作會,紮實開展“為官不為”和“為官亂為”專項整治。強化廉政風險防控,開發建設權力公開透明執行平臺和電子監察資訊系統,有效利用政府採購、政府投資專案等風險防控系統,加強政府投資小型工程監控管理。強化預算執行審計,推動財政資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進一步梳理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風險清單,248項行政審批事項、3978項行政處罰事項向社會公開。建立區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
各位代表,一年來,我們切實履行首都功能核心區職責,圓滿完成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冬奧會申辦、田徑世錦賽、亞信峰會等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任務。特別是在“9·3”閱兵活動中,我們始終把做好服務保障工作當作頭等大事,周密部署,統籌推進。各部門、各街道密切配合、連續作戰,全區人民積極參與、全力支援,4171個守望崗、9825名應急處突力量、5.9萬名值守幹部群眾積極發揮作用,實現了“四個堅決防止”和“絕對安全、萬無一失”的總目標,充分展示了東城區服務保障重大活動的綜合能力,榮獲了“全市紀念活動服務保障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同時,20xx年我區國防動員、統計審計、檔案史志、保密外事、對口支援、民族宗教僑務、人口和計劃生育等各項事業均取得了新進展。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全區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十二五”規劃各項指標任務完成畫上了圓滿句號。“十二五”時期,是東城區搶抓重大機遇、實現全面發展的五年: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文化建設展現新氣象、城市更新改造和精細化管理實現新提升、社會治理和民生改善取得新進展。五年的輝煌成就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揚帆遠航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堅強支援的結果,是區人大、區政協和各位代表、委員大力幫助、廣泛參與的結果,是全區廣大幹部群眾團結奮鬥、真抓實幹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東城區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辛勤工作在各條戰線的勞動者,向關心支援參與東城發展建設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調控任務仍然艱鉅;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尚需時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模式需要加快創新;城市更新改造專案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還需要探索深化;居家養老、社群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與群眾期望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滿意率不高;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理工作還需要下更大功夫;部分幹部創新力、執行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工作作風有待進一步改進。對於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深入分析原因,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第二部分 20xx年主要任務
20xx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攻堅之年,做好全區各項工作意義重大。當前,我區發展正處在疏解、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首都工作的更高要求,我們要切實增強推動科學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一方面,世界經濟復甦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首都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依然突出,“大城市病”治理任重道遠。我們要清醒認識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增強底線思維和憂患意識,未雨綢繆,冷靜應對。另一方面,我們要準確把握新常態下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城市發展方式,切實改變聚集資源求增長的舊有發展模式,積極探索疏解功能謀發展的新路徑。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切實增強機遇意識和責任意識,把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按照“發展質量要提高、人口規模要控制、管理水平要精細、城市環境要最好”的要求,努力在首都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程序中走在前列。
20xx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屆八次、九次全會及區委十一屆十次全會決策部署,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區職能定位,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為核心,以城市更新改造為突破口,以提升城市品質、改善民生福祉為目標,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區”,努力實現“十三五”發展的良好開局。
20xx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不低於經濟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4.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達到市級要求。
圍繞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我們要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首都核心功能,不斷提升“四個服務”水平
著力優化提升政治活動、文化交流和國際交往等高階服務功能,統籌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精細化管理和產業優化升級,打好人口規模調控組合拳,緩解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增強首都核心功能承載力。
一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落實區域戰略定位的關鍵,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快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市場等手段做好疏解工作。
統籌兼顧完善疏解機制。堅持“控增量”與“疏存量”並重,以人口調控目標倒逼非首都功能疏解、發展方式轉變和服務管理水平提升。完善統籌協調機制,明確任務,強化責任,加大考核和督查力度,把疏解指標落實到季度、落實到領域、落實到部門、落實到專案,確保任務全面完成。
紮實細緻推動疏解工作。嚴格執行新增產業禁限目錄,把牢企業准入關。完成5家工業企業調整退出。推動百榮世貿商城二期等區域性專業市場的批發、物流、倉儲功能疏解,以及紅橋市場、永外城轉型升級。積極推動職業學校轉型發展。協助推動天壇醫院、北京口腔醫院等市屬醫院疏解。認真落實北京市積分落戶政策,加強人口監測,完成市裡下達的人口調控任務。
多措並舉增強疏解動力。加強政策宣傳,調動疏解單位的積極性,善於利用市場的力量推動疏解,形成政府、產權單位、商戶共同推動疏解的工作合力。深入研究騰退空間的綜合利用,算好人口、效益兩筆賬,在產業結構升級中推動疏解,實現人口減少、效益提升。積極搭建區域合作平臺,暢通疏解渠道,做好對接服務。
二加緊城市更新改造
加快平房區、老舊小區的更新改造是補短板、惠民生的重要舉措,要積極推廣“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居民參與、共治共享”的多元合作模式,認真落實“三大行動計劃”,不斷提高居民居住水平。
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復興。發揮街道屬地統籌協調作用,以住房改善、市政提升、交通優化、業態更新等為目標,推動歷史文化街區的綜合治理。按規劃推進前門東區建設,全力抓好東四三至八條、南鑼鼓巷四條衚衕修繕整治試點專案,並在此基礎上啟動平房區綜合治理,努力打造“歷史文化精華區”,形成 “點、線、面”結合的整體保護格局。區屬行政事業單位要率先從文保區搬遷或拆除與古都風貌不協調的建築。完成朝內大街81號、新革路20號、宣仁廟等文物修繕,完成玉河南區河道景觀恢復整治。推動東堂子4號、6號和清華寺二期騰退修繕。實現陳獨秀舊居對外開放。
推動非文保區更新改造。以危舊平房和簡易樓為重點,加快更新改造程序。努力完成天壇周邊簡易樓騰退,加快寶華里專案滯留戶搬遷,啟動望壇專案徵收,完成西忠實裡專案騰退並實施環境綠化美化,完成南中軸路周邊環境整治專案徵收工作,完成西河沿危改專案搬遷,部分建築實現結構封頂。積極推動崇外6號地專案,實施拆遷滯留區分類管理。改造四類以下直管公房1500戶。加大力度籌措對接安置房源,加快推進豆各莊和通州“兩站一街”專案建設。
推動基礎設施優化提升。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全面提升水電氣熱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低窪院落改造。實施故宮周邊等重點地區以及主次幹路架空線入地工程。推進供暖系統併網改造。實施簋街市政綜合改造。協調推動地鐵8號線三期、17號線和機場線西延相關站點建設,完成7號線、14號線站點紅線內搬遷。
三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
堅持標本兼治,加快從“末端管理”向“源頭治理”轉變,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服務為先導、以管理為支撐、以執法為保障,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大力治理交通擁堵。推進體育館西路、革新南路等8條微迴圈道路建設,實施東直門北中街等5處擁堵節點改造和15條道路大中修工程,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打造地壇——青年湖慢行系統示範區。綜合治理靜態交通,建設5條禁停街和30條停車示範街,開展區域停車平衡試點;繼續推行“單行單停”,進一步規範衚衕停車秩序。以南鑼鼓巷地區為試點,實行機動車准入管理、準行組織、準停設定,完善衚衕單行道微迴圈系統。切實強化屬地責任,加大交通執法力度,全面落實北京市緩解交通擁堵行動計劃。
統籌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全面開展違規開牆打洞專項治理,切實維護群眾居住安全,建立一批治理違規開牆打洞示範街。繼續開展直管公房轉租轉借清理工作。清理地下室和群租房2.2萬平方米,加強後續管理,防止反彈。保持拆違高壓態勢,確保新生違法建設“零增長”,拆除存量違法建設4.5萬平方米。加強市場監管,引導促進東華門夜市、簋街、南鑼鼓巷調整升級。有序淘汰“七小”業態,引入便民服務連鎖經營品牌,保障群眾生活需求。嚴厲打擊無照經營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加強機動車尾氣、餐飲油煙、施工揚塵等汙染源監管,加大整治路邊燒烤力度,PM2.5年均濃度下降率達到北京市要求。加強地表水體監測,改善公園水質。修復提升北京遊樂園原址生態景觀,併力爭向社會開放。完成前三門大街等12公里綠道建設,完成屋頂綠化1萬平方米。將垃圾處理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相結合,全面實行主要大街“垃圾不落地”,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綜合整治、提升平安大街等6條重點大街、20條背街小巷、30個老舊小區和柏林寺周邊等區域環境。
創新平房區、老舊小區管理體制。全面推行平房區、老舊小區物業服務管理模式。以公共空間管理為突破口,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建立健全服務管理標準,重點做好維修維護、停車管理、環境衛生、安全防範等工作。發揮物業管理企業專業化優勢,強化街道監督職能,及時迴應、解決居民反映的問題,形成政府部門、物業企業、居民自治組織權責清晰、高效互動、有機協調的新型管理體制。
繼續強化綜合執法效能。進一步落實我區城市管理標準規範,開展嚴厲打擊違規設定戶外廣告牌匾、治理城市公共空間設施等專項執法行動。繼續落實政府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繼續在重點行業領域推廣安責險。加強對人防工程的科學監管和有效利用,建設“綠舟”公共安全體驗基地。深化應急體系建設,提高監測預警和應對處置能力。完善反恐維穩工作體制機制,試點推行交巡一體、聯防聯治,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立健全食品藥品監管風險評估體系,食品抽檢合格率不低於98%,藥品抽驗合格率不低於98.5%。
四加速產業優化升級
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努力保持調結構與穩增長平衡發展。促進文化、商業、科技、金融、旅遊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動區域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著力完善“二三一”產業體系。以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為契機,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加快文化要素市場建設,促進文化資產評估、產權交易等高階要素集聚發展,實現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增速達到8%。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動資訊服務業健康發展,引導網際網路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積極培育智庫服務業態,大力發展法律諮詢等商務服務業。發揮商業服務業傳統優勢,加快改造提升程序,加大對老字號企業扶持力度,培育本土高階民族品牌。發揮中醫藥、體育資源優勢,結合“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積極培育發展健康服務業。
大力推動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實施 “文化+”行動計劃,聚焦附加值高、聚人少、輻射帶動力強的高階產業和研發、設計、交易等產業高階環節,推動文化創意與金融等產業融合,推進“首都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建設,培育文化金融服務品牌。強化文化傳媒、數字出版等優勢產業叢集效應,發揮行業領軍企業影響力,推動中關村東城園成為文創產業創新發展的高地。提升文化旅遊體驗,實現旅遊綜合收入增長5%。辦好“第五屆王府井國際品牌節”。
打造“雙創”新引擎。制定並實施東城區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意見。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鼓勵存量企業通過創新實現再創業。打造眾創空間,支援眾包、眾扶、眾籌,構建開放式綜合服務平臺,鼓勵企業興辦創新型孵化器,為小微創新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提供服務。
二、堅持以人為本,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第一標準,強化資源統籌配置,更加註重公共服務優質均衡,更加註重促進社會公平,更加註重多元共治共享,讓廣大群眾有更多更直接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強化整體統籌,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
以創業帶動就業。鞏固充分就業城區建設成果,充分發揮就業聯盟綜合服務功能,重點做好睏難就業群體的幫扶工作。落實好大學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確保本區生源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不低於95%。“零就業家庭”動態保持為零。積極防範功能疏解帶來的結構性失業風險。推進社會救助分類管理,實現應保盡保。
提高養老助殘服務水平。加強養老服務體系頂層設計,探索建立網格化智慧養老模式。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群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社會保障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家庭、社群和機構銜接機制,滿足不同層次養老需求。深化“五進居家”工作,鼓勵支援非營利組織、企業和個人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培育服務品牌,提升服務社會化水平。建立東城區養老機構標準化指標體系。安定門、東花市、前門街道養老照料中心完成建設,和平里、東四、龍潭街道養老照料中心實現開工建設。大力推進“醫養結合”,以社群衛生服務機構為重點,推動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融合對接。夯實社群老年健康管理基礎,65歲以上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簽約管理率不低於70%。進一步提升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
二創新體制機制,提升教育衛生服務水平
注重教育優質均衡。繼續深化“學區制”綜合改革,進一步提高優質教育均衡化水平,小學、初中就近入學比例不低於95%。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深化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深化“學院制”建設,統籌課內外、校內外教育資源,構建區域課程體系,制定學生個性化課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著眼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帶來的幼兒教育新需求,啟動學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動計劃。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繼續加強校園安全保衛工作。深入推進全國教育“管辦評”試點工作。改革創新骨幹教師評選、教師職稱評定等工作。
加快健康事業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提高社群衛生服務能力為重點,強化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標準化建設,逐步完善人才引進、培訓和使用制度。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試點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分級診療,方便群眾就近看病。推進第一人民醫院向中西醫結合醫院轉型,隆福醫院向老年專科醫院轉型。深化“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加強名老中醫工作室建設。推進“北京醫院”醫聯體政策試點,健全區屬醫院與社群衛生服務機構聯動機制,逐步構建“金字塔”型醫療服務體系。著眼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帶來的新需求,加強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啟動人口健康資訊平臺建設,逐步實現區域醫療資訊資料共享。加強公共體育設施管理,推進社會單位文體設施向公眾開放。
三整合文化資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
深化文化惠民。高標準做好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迎檢驗收工作。依託區社會文化工作委員會,充分調動區內文化單位、文化企業、文化社團及文化名家等各方力量,真正使豐富多元的文化資源活起來、動起來,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東城文化品牌。倡導全民閱讀,提高市民文化素養。大力開展“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引導文化消費。繼續辦好地壇、龍潭文化廟會和文化展演季、百姓週末大舞臺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把劇場開到百姓家門口。出臺非遺傳承扶持政策。區文化活動中心工程實現竣工。
加強文化交流。深化“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示範走廊” 發展聯盟合作交流,支援鼓勵文化企業到津、冀拓展發展空間。利用文博會、京交會、京港洽談會等平臺推介東城。積極扶持東城原創劇目,繼續辦好中國兒童戲劇節、北京青年國際戲劇節、戲劇東城展演季,擴大“戲劇東城”品牌影響力。繼續推進“地壇文化廟會全球行”活動,讓更多文化企業、老字號和非遺專案走出國門。
四凝聚各方力量,努力推動共治共享
強化社會治理。發揮好網格化工作體系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完善以街道為樞紐,以社群為基礎,以社會力量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服務管理體系,努力實現一體化執行。支援和引導社會組織、居民依法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充分發揮“東城守望崗”作用,強化社群治安,提高群眾安全感。完善社會矛盾多元調解體系,依法化解信訪積案。加強軍民融合發展,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
加強社群服務。高標準完成全國社群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立工作,深化社群規範化建設。加強樓院自管會、網格議事會等組織建設,引導社群居民自治。加強社群工作者隊伍建設,加大管理培訓力度。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社群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提高使用效益。整合優質生活服務資源,升級改造“一刻鐘社群服務圈”,推進社群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建設。
三、加強自身建設,著力提高政府效能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管理體制機制創新,著力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不斷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執行力。
一堅持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
強化權力執行監督。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健全辦理機制,加大督辦力度,努力提高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議案建議和提案辦理的滿意率。規範和制約權力執行,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和司法監督,強化職能部門監督,加強審計監督,實現全區一級預算單位預算執行審計全覆蓋。
規範行政決策程式。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嚴格執行“三重一大”事項決策制度。堅持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環節作為重大行政決策的必經程式,確保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加大區長信箱、便民熱線的受理辦理力度,廣泛聽取意見,迴應群眾關切。
嚴格依法履職盡責。加強和改進行政執法工作,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程式,加強執法部門間的協同協作。嚴格規範性檔案制定許可權和釋出程式。推進行政複議街道受理點建設。完善行政機關出庭應訴制度。深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啟動實施“七五”普法規劃。
二聚焦重點領域,推動改革創新
著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加強政務服務中心建設,繼續推進“兩集中、兩到位”,堅持以流程再造和標準化建設為抓手,建立健全審批管理機制。推進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工作,繼續做好中央、北京市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對應取消和承接工作。
著力推動財政保障機制改革。創新重大專案投資運營模式,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更新改造、公共服務水平提升等重點領域。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實現規模適度、結構合理、重點突出的專案支出預算管理新模式。進一步規範政府性債務管理,完善償債機制。
著力加快城市管理領域改革。探索深化城市管理大部門制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城市綜合管理部門的整體統籌、綜合協調職能。深化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制建設,推進管理和執法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加強街道綜合執法組建設。按照監管和作業分開以及作業標準化、專業化的原則,穩步推進環衛、園林和市政養護體制改革。
著力推進其他重點領域改革。啟動街道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建立權責統一、條塊分工明確的工作機制。進一步推進社群減負增效,制定社群居委會事務性工作清單,完善社群考核評價機制,強化社群自治和服務功能,推進社群治理現代化。出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意見,加大區屬國有企業戰略重組、資產整合力度,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實現保值增值,實施國有企業領導人薪酬制度改革。積極推進直管公房運營管理體系改革,完成房地經營一、二中心轉企改制。
三持續改進作風,建設服務型政府
切實提升服務能力。加強政務服務規範化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區、街道、社群三級政務服務體系,推動街道為民服務“事項、流程、標準”三統一,形成三級聯動政務服務格局,切實為群眾、企業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一站式”政務服務。
切實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鞏固拓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以上率下,持續改進作風;優化結構,加強管理,提升公務員隊伍整體綜合素質。創辦法治培訓基地,提高全員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
切實加強廉政建設。落實“一崗雙責”,紮實開展政風、行風專項整治,針對不作為、亂作為、選擇性執法等問題,切實加強行政監察和究責問責。加強對重大投資專案的審計,規範投資程式管理。深化廉政風險防控“三個體系”建設。
第三部分 關於《北京市東城區國民經濟
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的說明
區委十一屆十次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制定東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了未來五年東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根據《建議》精神,區政府制定了《東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草案》,已提請大會審議。下面,我就《綱要草案》作簡要說明。
一、編制過程
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20xx年下半年即著手編制準備,20xx年初正式啟動規劃編制。區政府成立了專門領導小組,確定了全區23項前期研究課題和38項專項規劃的編制任務。組建編寫小組,成立專家諮詢委員會。為使規劃編制更加科學民主、更加貼近群眾,區政府通過“數字東城”網站向全社會徵求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綱要草案》初稿。
初稿形成後,區委區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結合《東城區總體發展戰略規劃2011年-2030年》的修訂,對事關東城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區政府各部門分領域進行了專題研討。同時,還聽取了區人大、區政協、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負責人、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及群眾代表的意見,為規劃的科學編制提供了重要支撐。《綱要草案》還按照法定程式向區人大會進行了報告。可以說,《綱要草案》的編制過程,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
二、總體構架和主要特點
《綱要草案》共6篇23章,第一篇是新常態下的戰略選擇,總結了“十二五”時期東城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明確了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第二篇到第五篇,是“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第六篇是規劃順利實施的保障。《綱要草案》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點:
一體現了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新精神。《綱要草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首都“四個中心”的功能定位,按照《東城區總體發展戰略規劃2011年-2030年》的要求,科學謀劃未來五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真正把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區委關於“十三五”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轉化成指導全區科學發展的行動指南。
二確立了未來五年發展的新模式。《綱要草案》堅持問題導向,明確了我區發展模式要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向疏解功能謀發展轉變,要緊緊圍繞服務保障首都核心功能,統籌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精細化管理、產業優化升級和民生保障等工作,實現人口規模有效控制,優化政治活動、文化交流和國際交往等高階服務功能,提升綜合承載力和現代化治理水平。
三明確了推動工作落實的新路徑。《綱要草案》緊扣各專案標任務,更加註重法治精神,強調樹立法治思維,將依法治理貫穿於改革建設發展各個領域和環節;更加註重社會參與,強調創新治理方式,形成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實現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更加註重發揮市場作用,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並使其與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三、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綱要草案》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即: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顯成效,首都文化中心區建設邁上新臺階,城市更新改造實現新突破,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更加宜居,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改革開放深入推進。
同時,《綱要草案》明確了“十三五”時期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服務保障首都核心功能。《綱要草案》強調,服務保障首都核心功能,要堅持調整疏解與優化提升並重,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區內區外資源、匯聚各方力量,實現“瘦身健體”。一是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嚴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加強人口調控,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二是加緊城市更新改造。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復興和非文保區更新改造,優化提升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三是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完善城市管理“東城模式”,綜合提升城市環境,加大環境秩序整頓和交通治理力度。四是加速產業優化升級。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五是建設綠色生態家園。拓寬綠色生態空間,打好環境汙染治理攻堅戰,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二加快建設首都文化中心區。《綱要草案》提出,要統籌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做到風貌保護和有機更新相銜接。實施“文化強區”戰略,深化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一是保護好古都風貌金名片。構建舊城整體保護格局,加強傳統中軸線保護,全面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有序開展重點文物單位保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支援老字號創新發展。二是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三是全面彰顯東城文化魅力。推進“戲劇東城”建設,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四是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市民文化修養和文明素質。
三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綱要草案》強調,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持續提高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一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促進就業,築牢社會保險網底,健全社會福利體系,提高養老服務保障能力。二是推進教育均等優質發展。三是加快建設健康東城。促進全民健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推進全民健身活動。四是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優化社會治理格局,夯實社會治理基礎。
四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加強法治建設。《綱要草案》提出,著眼建設服務型政府,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認真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部署,加快建設法治北京首善之區。一是深化行政、經濟、社會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二是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三是加快建設法治東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強化平安東城建設的法治支撐。
各位代表:
東城區的發展已經踏上新的歷史征程,我們的任務艱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援下,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開拓創新,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東城區各項事業發展,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區”而努力奮鬥!
篇2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東城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區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20xx年工作回顧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發展任務繁重,建設管理工作艱鉅,服務保障責任重大。一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援下,我們深入學習貫徹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直面問題,敢於擔當,凝心聚力推動發展,較好地完成了區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變化新態勢。
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區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55.95億元,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0億元,增長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萬元GDP能耗下降3.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0.86%。20項區級為民辦實事專案全部完成。辦理各級人大代表議案、建議254件,政協委員提案252件。
一年來,我們圍繞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主要開展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舊城改造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滯留專案成功啟用。堅持群眾利益高於一切,舉全區之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制定《東城區拆遷滯留專案管理試行辦法》,明確拆遷人主體責任和政府部門管理責任,保障城市安全、環境秩序和居民生活秩序。對滯留時間長、涉及人數多、問題複雜棘手、群眾反映強烈的專案,不躲不繞不迴避,一手抓專案推進,一手抓社會穩定,依法理清責權利關係,主動加強與群眾溝通,問題處理取得積極進展。寶華里專案清退了原實施主體,明確解決方向並研究工作方案,為專案重新啟動奠定基礎;積極籌措資金房源,西河沿專案重新啟動搬遷;按照依法保護群眾合法合理訴求的原則,上龍西里專案確定了工作思路。
重大專案進展順利。建立區級領導分工負責制度,組建區重大專案協調辦公室,52個專案全部啟動,其中9個已完工。按照“傳承文化、全面啟用、整體規劃、提升環境、創新模式”原則,加大前門東區修繕整治工程推進力度,搬遷居民220戶,清理搶佔房屋5100間、7萬餘平方米,修繕3個試點院落,實現了前門東路、正義路南延和三里河綠化景觀帶的環境提升。鐘鼓樓廣場恢復整治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累計搬遷安置居民205戶,南廣場竣工亮相,北廣場基本完工。
群眾居住條件有效改善。老舊小區抗震加固工程完成72棟18.26萬平方米,節能改造工程完成20棟10.35萬平方米,同步實施91個老舊小區環境提升工程,小區面貌煥然一新。保障房建設加快推進,北苑賓館專案竣工,提供對接安置房442套;豆各莊專案實現開復工面積35萬平方米,完工1104套住宅;“兩站一街”專案開工17萬平方米。創新安置房源投資建設途徑,與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簽署戰略協議,開展實質性合作,共同組建北京燕華投資公司,開發建設百子灣等安置房專案。完成保障性住房搖號任務,1167戶限價房輪候家庭選定房屋。
二、著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六大重點產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預計實現增加值佔GDP的67%,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左右。金融業第一支柱產業地位繼續鞏固,增加值預計佔GDP的23%,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預計佔GDP的13%。制定旅遊帶動經濟增長實施意見,開發特色主題旅遊產品,打造“券遊東城”品牌,預計全年旅遊接待總人數8071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641.5億元,繼續位居全市前列。
內生動力明顯增強。落實促消費各項政策,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持續穩定回升;制定促進電子商務發展實施意見,網路消費成為拉動消費增長的新引擎。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非國有單位投資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科技創新成果明顯,技術交易額達到355億元。永安復星、利生商廈等區屬國有企業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區住宅發展中心轉企改制進展順利。
功能區建設有序推進。中關村科技園區東城園完成空間佈局調整和機構整合,135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1200億元;7家創新創業孵化平臺累計吸引科技文化企業50家;搭建科技文化金融服務平臺,引入40家金融服務機構,首批38家企業實現專案對接。成功舉辦第四屆王府井國際品牌節,新燕莎金街購物廣場、北京金茂萬麗酒店正式開業,王府井國際品牌中心、嘉德藝術中心進入全面施工階段。隆福寺專案完成相關資產劃轉及隆福大廈建築改造前期拆除工作。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加快轉型升級,杜莎夫人蠟像館等26傢俱有文化體驗特點的商戶入駐,文化和商業氛圍更加濃厚。
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制定《東城區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工作方案》,明確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調整退出4家工業企業。優化產業政策環境,出臺了進一步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進產業發展的意見。制定業態指導目錄,明確南鑼鼓巷等7條市級特色商業街區定位,南新倉“北延南擴”專案主體工程完工。打造高階要素市場,北京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落戶,與北京石油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大服務企業力度,引入英大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資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建成2箇中小企業服務分中心和3家小企業創業基地,組織銀企對接18次,協助企業成功融資12.5億元。創新服務企業方式,打造“政企互動興東城”服務品牌。成功舉辦博鰲亞洲論壇分論壇,世界體育總會亞太總部、國際舉聯北京總部等落戶我區。制定《全面加強服務駐區中央、市屬單位和部隊工作的意見》,加強互通互聯,從各個層面提升服務水平。落實市委市政府要求,積極開展與南水北調水源地湖北省鄖縣的對口協作。
三、著力完善標準體系,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修訂綜合考核辦法。堅持城市管理與風貌保護、業態升級、人口疏解相結合,制定了環境整治、直管公房管理、平房翻改建、工商管理和業態指導5類11項標準規範,推動城市管理從“末端管理”向“源頭治理”轉變。
環境品質進一步提升。以國慶65週年和APEC會議環境保障為契機,大力整治環境秩序,全力提升建設水平。按照市級精品大街標準,完成安內大街環境綜合提升,恢復古樸的老北京傳統風貌。梳理環境衛生、交通停車等6類問題,實施10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完成95條背街小巷、20處校園周邊和2處重點區域環境建設任務,改造50處低窪院落排水設施。繼續保持拆違高壓態勢,拆除違法建設2007處、5.27萬平方米,市級掛帳任務全部完成。整治地下空間378處,清理群租房1837處。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城市管理,在53條示範路段推廣“門前管理責任制”。
生態建設進一步加強。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完成望壇地區7329戶“煤改電”工程,淘汰老舊機動車2.47萬輛,主要汙染物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8.5%。新增25個垃圾分類小區,完成48座旱廁達標改造任務,建成全市首家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社群工作站。建立市區節水型單位70家,為企事業單位和社群居民換裝節水器具6000餘套。擴大改造綠化面積50.56萬平方米,新增屋頂綠化2.83萬平方米。高標準建成環二環城市綠道,打造了“一河、兩帶、十三景”優美景觀,形成了總長16.1公里的城市慢行系統,為市民增加了休閒健身的公共空間。
網格化服務管理進一步拓展。制定“兩網融合”意見,統籌網格化城市管理和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成立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完成綜合資訊平臺建設,“兩網”在區級層面實現融合。整合原有62條政務熱線,全區統一的“96010”為民服務熱線年底前已正式開通,已實現投訴舉報、諮詢求助、建言獻策一口受理。資訊科技在網格化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
四、著力增進人民福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惠及更多群眾
教育綜合改革初見成效。出臺深化學區制教育綜合改革的意見,成立8個學區工作委員會,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個優質教育資源帶和25對深度聯盟學校正式掛牌,新增優質小學學位2325個、初中學位1690個。圓滿完成20xx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小學就近入學率達到94.82%,初中就近入學率達到85%以上。依託“學院制”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繼續開展名園託管街道園工作,戶籍幼兒入園率達到95%。加強教育人才隊伍建設,1618名幹部和骨幹教師交流輪崗,750名先進教育工作者受到表彰獎勵。
衛生體育事業健康發展。完成7個社群衛生站標準化建設,成立全市首家“家庭健康指導中心”,3個“醫聯體”正式執行。繼續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成立全國第一個中西醫結合婦幼保健研究所,完成48箇中醫藥特色健康管理社群建設。積極推動全民健身工作,實現24個“奧林匹克•體育生活化”社群環境提升。東城區體育代表團在北京市第十四屆運動會中表現優異,總成績位列第一。
文化惠民力度加大。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立工作,街道文化中心100%達標,社群文化室80%達標。成功舉辦20xx年中國圖書館年會。週末相聲俱樂部、群眾文化展演季等文化惠民服務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突出年節色彩和傳統文化特色,地壇廟會和龍潭廟會營造了歡樂祥和節日氛圍。支援中國兒童藝術節、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等文化活動,向居民免費發放演出票8500張。與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首都劇場等100多家單位合作共建,實現資源共享、為民服務。71所學校、32家社會單位開放文體設施。新增3項國家級和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落成開館,協和衚衕6號和清華寺完成騰退修繕。推進檔案為民服務,為1000戶居民建立家庭檔案。《北京東城年鑑20xx》在全市首屆綜合質量評比中獲得特等獎。受地下管線改移、考古挖掘等因素影響,區文化活動中心、外城東南角樓恢復和玉河南區工程未實現預期建設目標。
就業和社會保障質量提升。累計安排促進就業資金1.77億元,促進11030名登記失業人員、7933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實現創業1047人,帶動就業4110人。各項社會保險待遇調整落實到位。社保基金收繳率達到99%,實現收支平衡、略有結餘目標。全面落實特困人員救助政策,累計支出低保及生活困難補助資金1.24億元。深入開展康復、健身和就業服務專案,紮實推進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搭建服務對接政策平臺,指導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實現一對一、規範化就近服務。深入推進“五進居家”工作,簽約549家服務商,初步構建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成11家養老照料中心,新增床位230張。
社群治理創新發展。全國社群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全面啟動,完成168個社群議事廳標準化建設,8個老舊小區開展自我服務管理試點,建立37個“六型社群”。史家衚衕成立全市首個衚衕風貌保護協會。17個街道全部構建“樞紐型”社會組織體系,“一刻鐘社群服務圈”實現全覆蓋。繼續開展公益創投,16家社會組織獲資助。東城區榮獲“全國和諧社群建設示範城區”稱號。
五、著力強化行政執法,安定和諧局面更加鞏固
切實加大執法力度。持續深入推進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查處案件和立案處罰分別上升15.8%和125.3%。探索公安分局牽頭,城管執法局與交通支隊協同配合的捆綁執法工作模式,建立“政府主導、協同作戰、綜合治理”社會面管控機制。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工作,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對簋街、天壇南里等重點地區和電梯、燃氣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安全生產各項考核指標均控制在目標範圍內。建成物聯網遠端監控中心,對428家重點單位實現消防中控室24小時監控。嚴守底線,構建了覆蓋全區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系,食品藥品案件實際執行率達到100%,抽驗合格率分別達到98.9%和99.88%。
有效維護安全穩定。依託“網格化”優勢和“駐區制”模式,組建100個社群維穩工作隊,21個社群零發案,66個社群零立案,百戶發案數和萬人發案率繼續保持全市最低。完善社會矛盾多元調解體系,健全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銜接機制,成立訴前人民調解工作室,共調解矛盾糾紛10287件。深化信訪代理制,加強領導幹部接訪工作,區級領導共接待群眾來訪22批1580人次,成功化解疑難信訪積案25件。
積極促進社會和諧。推進文明城區常態化建設,圓滿完成全國文明城區迎檢任務。創新法制宣傳教育形式,市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不斷提高。進一步優化婦女發展和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切實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的良好局面繼續鞏固,各項惠僑政策得到有效落實。對臺交流進一步深化,推動區屬老字號企業落戶高雄。完成254名復退軍人接收安置,面向隨軍家屬定向招聘社群工作者。
六、著力加強作風建設,政府履職能力進一步増強
工作作風切實改進。認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政府工作部門堅持問題導向,立行立改;各街道堅守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社群建設、安全穩定和環境管理五道底線,著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解決各類民生問題4000餘件。加大督查力度,制定《東城區政府績效管理辦法》,政府執行力進一步提高。切實轉變會風,全區性會議數量同比下降7.4%。堅決貫徹國務院“約法三章”,嚴格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慶典論壇類活動同比下降53.8%,行政機關公用經費壓縮15%,一般性專案經費壓縮5%。
政府職能加快轉變。認真落實政府常務會議會前學法制度,組織了5次集中學法活動。全面啟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審批11項,承接市級下放審批27項,初步形成了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優化審批流程,創新“並聯審批雙模式”服務機制,辦理速度提高65%。取消各類議事協調機構62個。
廉政工作不斷創新。認真履行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區政府常務會9次專題研究,部署11項反腐倡廉重點工作。規範處級領導班子權力配置,在全市率先建成廉政風險資訊化防控電子監察平臺。專項整治“庸懶散拖”等“四風”突出問題,推動政風行風進一步好轉。
一年來,區政府堅決執行區人大及其會決議,自覺接受區人大和區政協監督,注重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邀請黨風廉政監督員、非公企業代表、特邀監察員參加區政府常務會議;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政府決策的公眾參與度和科學性不斷提升。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們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首善意識,始終保持昂揚鬥志和一絲不苟精神,切實履行首都功能核心區職責,圓滿完成一系列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任務,充分展示了東城區文明和諧的良好形象,得到中央、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作為唯一承擔APEC第三次高官會接待任務的城區,提早謀劃部署,抓住關鍵和細節,高水平完成了服務保障任務;APEC會議週期間,發揚連續作戰精神,全區動員、群策群力,確保了禮賓接待、環境整治、執行保障等各項工作的有效銜接,實現安保維穩“四個不發生”的目標;新中國成立65週年慶祝活動中,創新組織執行體系,精益求精做好工作,營造了整潔優美的城市環境和團結和諧的社會氛圍。
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區人大、區政協和各位代表、委員大力支援、幫助的結果,是全區廣大幹部群眾團結奮鬥、不懈努力、真抓實幹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東城區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辛勤工作在各條戰線的勞動者,向關心支援參與東城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非首都核心功能調整疏解等重大難題仍未破解,平房區居住環境差,隱患突出,嚴重影響首都形象和群眾生活。二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還不穩固,重點功能區在全市競爭優勢不突出,重點產業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財政增收壓力日趨增大。三是背街小巷、拆遷滯留區、老舊小區和人流密集區的城市環境不容樂觀,管理的精細化水平還需進一步提升,城市環境整治成果尚需鞏固。四是部分幹部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與改革、法治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政府工作運轉機制還有有待改進,法治政府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於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深入分析研究,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xx年工作任務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視察北京時的重要講話,明確了北京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遵循。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發展質量要提高、人口規模要控制、管理水平要精細、城市環境要最好”任務要求,進一步明確了核心區的工作目標和重心。我們將強化頂層設計,統籌東城區總體發展戰略規劃修訂和“十三五”規劃編制,圍繞文保區修繕、非文保區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三大任務,科學制定行動計劃,確保目標同向、措施一致、政策相容,為一張藍圖繪到底打好基礎。
20xx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領導下,立足功能定位,圍繞民生改善這個核心,堅持“文化強區”戰略,抓住舊城改造更新和“城市病”治理兩個關鍵,把改革創新、依法治理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努力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區。
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其中六大重點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68%;區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萬元GDP能耗下降3.2%。
圍繞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著重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統籌推進舊城改造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舊城改造更新關乎民生改善和城市安全,關乎實現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提出明確要求,確定目標任務。我們要勇於擔當,攻堅克難,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提速舊城改造更新,確保取得實質性進展。
加強歷史風貌保護。務實創新,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體制機制,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留住老北京的記憶和鄉愁。加快推進前門東區修繕整治,編制整體保護規劃,完成西打磨廠街和大江衚衕修繕保護,改造鑾慶等8條衚衕市政基礎設施,完成草廠三至十條環境提升工作。啟動南鑼鼓巷地區四條衚衕修繕專案,探索文保區平房修繕改造的實施模式和路徑。繼續推進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工程,完成北京外城東南角樓景觀恢復、陳獨秀舊居修繕保護、玉河南區河道整治和綠化工程,啟動長巷三條1號、臨汾會館等騰退修繕。
加大棚戶區改造推進力度。抓住關鍵環節,創新政策方法,積極組織、廣泛發動居民主動參與,推動危樓危房改造實現突破。在充分做好群眾宣傳發動、入戶調查分析、方案研究確定的前提下,啟動天壇周邊簡易樓騰退專案,為全區危樓危房搬遷改造探索路徑、積累經驗。妥善安置逾期回遷居民,推動寶華里專案重啟;啟動西忠實裡專案居民搬遷;完成西河沿專案居民搬遷,實現開工建設。推動88棟26.19萬平方米抗震加固工程開工建設,完成北京市下達的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任務。
加快保障房開發建設。繼續推進豆各莊和“兩站一街”專案建設,力爭竣工2200套保障房;積極籌措優質對接房源,與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深度緊密合作,加快推動百子灣、舊宮等專案建設,為舊城改造更新提供有力保障。高標準配套建設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打造花園式安置房小區,為搬遷居民提供優質服務。
二、全面深化“文化強區”戰略,著力提高文化軟實力
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轉變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滲透和融合作用,加快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實現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促進文化經濟發展。制定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4%。發揮區級財政資金導向作用,設立區文化創新發展專項資金,支援重大專案、龍頭企業和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文化要素市場發展,支援東方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等發揮作用,引導文化要素有序流動,形成更為完整的版權交易產業鏈。與中央、市屬及其它文化企業深化合作,穩妥推進區屬文化企業重組。鼓勵文創企業跨行業融合,積極引導文化產業與科技、金融及其它產業聯動發展,形成5個支撐重點文化產業板塊的核心技術平臺,建成2—3家專業化產業基地。注重文化旅遊資源的多元業態轉化,擴大旅遊消費規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增長5%。引導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和技藝的老字號企業加快發展。積極推進“文化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健全人才服務體系。
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水平,區文化活動中心實現結構封頂,建成100個文化社群,實現“一刻鐘文化圈”全覆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用好區域內各級各類文化資源,提高服務效能。繼續辦好前門歷史文化節、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豐富活動內涵,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倡導全民閱讀,實施“書香東城”數字化工程。加大對優秀原創作品的扶持力度,建立專項基金,依託專業院校、專業團隊、劇場等豐富的戲劇演藝資源,著力打造北京戲劇演藝原創基地。積極推動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高標準完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立工作。
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制定《東城區國際化戰略行動綱要》,與文化部合作,共同辦好盧森堡中國文化中心。打造“地壇文化廟會全球行”品牌,積極參與文博會、京交會等綜合性國際展會,利用網路、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展示東城文化形象。
三、堅持調整疏解和提質增效相結合,不斷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堅持高階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要求,積極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兼顧當前經濟增長與長期結構優化,主動“瘦身健體”,依託重點功能區發展,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加大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工作力度,制定商品交易市場調整退出和轉型升級方案,有效引導紅橋市場、永外城市場等大型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加快倉儲及物流配送等功能外遷。嚴格落實產業調整目錄,調整退出5家工業企業。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堅決退出“五小”等低端產業,堅決清理環境髒亂、安全隱患突出的各類市場,堅決取締無照經營行為。改造升級農副產品市場,推動生活性服務業標準化、連鎖化、品牌化,培育社群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主動服務大型央企及民企,密切關注重組擴張動態,爭取將新增業務和新設企業在我區落地。大力推動高階要素聚集,推進北京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建設,力促中國黃金集團財務有限公司落戶我區。落實國家和北京市促消費各項政策措施,釋放消費潛力。鼓勵運用資訊科技,重構和整合傳統產業鏈條,搭建彙集東城商業、旅遊、文化等資源的電子商務平臺,培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消費新模式。支援第三方支付、網路融資等網際網路金融業態健康發展。完成“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建立工作。
推動功能區集聚發展。發揮中關村東城園集聚帶動作用,不斷提高對區域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貢獻度。用足用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扶持政策,設立產業引導基金,支援重點企業做大做強,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創造、吸納人才的主體。建立東城園統計指標體系和基礎資料庫,強化經濟執行及重點企業的動態監測分析。探索將東城園相關政策向永外地區延伸,引導優質企業入駐。結合地鐵8號線建設,研究王府井地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加快前門西區建設,積極引進終端使用者,優化地區業態,向文化體驗式消費街區進一步轉型。
推動市場活力不斷釋放。完善投融資體制,搭建融資平臺,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重大專案建設。加強綜合協調服務,完善市場準入環節“多證聯辦”服務模式,推進工商、稅務、質監“三證合一”改革工作。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創新金融服務方式,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聯絡協調作用,緩解中小微企業貸款難。完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新建4家中小企業服務分中心和小企業創業基地。按照“以點帶面、有序推進”原則,建設三級政務服務體系網路平臺。統籌部署、穩步推進區屬國有企業上市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積極推進直管公房管理運營體系改革和房地一、二中心轉企改制。
四、突出“城市病”治理,確保城市執行安全有序
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創新體制機制,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增強城市執行保障能力,維護城市安全穩定。
加強城市環境整治。重點實施故宮、天壇周邊等7個區域環境提升工程,完成15條大街、100條背街小巷、30個老舊小區、20處校園周邊的環境綜合整治。探索“建管養”一體化機制,鞏固環境建設成果。保持高壓態勢,“控新生、減存量”,清理整治違法建設、地下空間、群租房,落實掛銷賬制度。針對“四類髒亂地區”,進一步落實整治規劃和各項管理標準規範,分階段、分步驟實施,實現常態化管理。採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使城市管理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家喻戶曉。充分發揮居民自管會和“門前三包”責任制的作用,在老舊小區、平房院落推廣準物業管理。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啟動法華寺街搬遷和革新南路徵收工作,完成美術館東街、白橋大街等7條主次幹路通訊架空線入地,探索文保區市政地下管網改造提升路徑。啟動簋街市政改造,全面提升環境水平。通過錯時、挖潛等措施,增加停車位資源,努力緩解停車難;加大交通執法力度,嚴控主要大街、重點地區違章停車;制定“單行單停”標準,進一步規範衚衕停車秩序。優化公租自行車運營管理,繼續增加網點和車輛。
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以PM2.5汙染治理為重點,進一步做好壓煤、控車、降塵、治汙工作,加強對汽車尾氣排放、餐館油煙汙染、工地揚塵汙染的監管控制,完成1.5萬戶無煤化任務。深入推進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實現垃圾減量10%。繼續開展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工作,規範再生資源回收管理。新增12個垃圾分類達標小區,餐廚垃圾規範收集餐飲單位達到1250家。完成35座旱廁改造升級,實現消除環衛旱廁目標。堅持因地制宜、多元增綠,高標準完成明城牆遺址公園東南角綠化工程,建立一批首都綠化美化花園式街道、單位和社群,廣泛動員群眾開展身邊增綠。
促進社會安全穩定。落實政府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深化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專項整治;探索在安全生產領域引入保險機制,爭取安責險制度在我區試點。建設食品藥品安全風險監控中心,加強基層食藥所建設,加大抽驗力度,增加檢查的頻次和數量,藥品抽驗合格率不低於98%,食品抽驗合格率不低於97%,切實維護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加強消防安全重點單位規範化管理,強化防災減災宣傳和安全應急救護培訓。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推動警力有效深入社群、擺上街頭,推廣建立治安志願者團隊、流動人口自管會等組織模式,推進老舊小區和平房區科技創安工作,確保社會穩定有序。探索網上信訪,完善信訪代理工作制度,落實訴訪分離、信訪依法終結制度。進一步健全法律服務體系,引導和支援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
五、統籌區域社會事業發展,推動社會治理創新
全面深化社會領域改革,優化資源佈局,增強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進一步推進以“學區制”為核心的綜合改革,以8個學區為基礎,按照集團化管理模式,積極穩妥推進校際間組團式共同發展,健全“政府管、學校辦、社會評”的教育治理體系。搭建東城區教育學習平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逐步縮小區域、校際差距。深化“學院制”素質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發揮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體質健康、國際教育4個學院優勢,進一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擴大優質學前教育資源,推進社群幼兒教育服務中心專案建設。支援特殊教育發展,成立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深化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做好對口支援和城鄉一體化辦學工作,發揮優質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大骨幹教師培養力度,建立區校兩級“分級評選、統一管理”的工作機制。
提高健康服務水平。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合理規劃醫療資源佈局,鼓勵區屬醫院發展重點學科和特色專科。推動區屬醫院與東直門中醫院、北京市中醫醫院聯合建設中醫特色醫聯體,與同仁醫院聯合建設專科特色醫聯體,讓居民享受到更加優質、便利的醫療服務。加快推進社群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創新健康管理服務模式,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服務,提高社群衛生服務水平。以老年病醫院為核心,以綜合醫院、中醫專科醫院為支撐,以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和居家健康養老為基礎,構建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制定《東城區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指導意見》,搭建中醫藥創新發展平臺。推進全民健身服務全覆蓋,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400名,組織實施20個“奧林匹克•體育生活化”社群建設。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質健康,保證學生每天至少參加1小時的體育鍛煉。
統籌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切實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工作,本區生源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不低於95%,“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綜合運用已有政策和服務平臺,打造全區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全面爭創充分就業城區。加強創業孵化示範園區建設,提升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合力。全面落實社保惠民政策全覆蓋,確保城鎮職工五項保險基金收繳率達到98%以上。啟動編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採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引導和支援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設施,力爭實現養老照料中心全覆蓋。深化便民服務、醫療康復、精神慰藉、權益維護、資訊網路“五進居家”,引入社會力量,提供專業化為老服務。完成殘疾人專項調查工作,加強溫馨家園特色服務平臺建設,提高殘疾人生活質量。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完成規劃編制,建立標準體系,加快完善網格化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實現區、街道、社群三級平臺聯網執行。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96010”為民服務熱線作用,第一時間響應居民反映的城市管理問題,及時迴應社會服務需求,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城市管理監督。繼續推進全國社群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立工作,加大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力度,探索建立民意收集、議題辦理等機制,全面普及“多元參與、協商共治”自治模式。創新服務管理模式,統籌文化、體育、養老、衛生等社群服務設施,引入社會資本和專業機構,支援居民參與管理執行,在保證基本服務基礎上,滿足居民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加強社群工作者隊伍建設,加大管理培訓力度,健全考核激勵和工資調整機制。紮實做好第九屆社群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
護團結和諧局面。全面提升服務駐區中央、市屬單位和部隊工作水平。做好雙擁模範城建立迎檢工作,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制定對口幫扶與區域合作指導意見,擴大交流合作。保障婦女權益,關心青少年發展,加強未成年人保護。落實各項民族宗教政策,維護民族團結與宗教和諧。發揮廣大僑胞僑眷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六、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法治是治理城市的基本方式。要把法治精神貫穿改革發展、民生保障、市場監管、城市執行、社會治理和政府職能轉變的始終,強化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持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創新政府服務。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行“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界定政府權力邊界,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把該放的權力放到位,把該管的事務管理好。鞏固行政審批改革成果,承接好市級下放的各類審批事項。加強規範化建設,實現政務服務三級聯動。落實政府績效管理細則,加強部門協作和效能問責,強化工作督查,推動各項重點任務全面落實。利用資訊化手段,促進政府業務流程再造,提高行政效能和管理服務水平。持之以恆推進作風建設,提高基層一線和視窗部門人員的服務意識和能力。強化街道基層基礎作用,嚴守五道底線,不斷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全面規範部門延伸到社群的公共事務,著力整改基層牌子多、檢查評比多等問題,使基層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做好群眾服務工作。
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制定《東城區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明確決策事項範圍,嚴格規範決策行為,健全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機制,促進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充分發揮政府智庫作用,加強重大專案實施前的論證。區政府各部門及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組織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
規範行政執法工作。行政執法是維護經濟秩序、保障城市執行、促進公平正義的重要方式。要以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為重點,繼續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機制改革。制定加強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工作的意見,調整和改革執法體制,完善區級層面的協調機制,合理界定街道與部門之間的管理許可權和責任界限。科學制定年度執法計劃,集中力量做好重點地區、重大活動、重要時期的執法工作。全面實行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四公開、一監督”制度,進一步規範執法行為。建立公安、交通和城管等專業執法隊伍聯合執法常態化機制,快速處置群眾投訴舉報的違法違規問題。建立部門間執法資訊共享機制,實現管理與執法、綜合執法與專業執法,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強化政府執行監督。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努力提高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議案、建議和提案辦理的滿意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加大區長信箱、便民熱線的受理辦理力度,廣泛聽取意見,及時迴應社會關切。推進行政複議街道受理點建設,暢通受理渠道,提高案件審理質量。加強法治教育,不斷提高政府公務人員和廣大市民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
推進廉政建設。紮實開展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支援紀委履行監督責任,加大對重點領域行政監察力度,嚴肅查處違法違紀行為,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切實加強紀律建設,增強紀律意識,把紀律轉化為行為準則和自覺行動。重點加強對重大專案、民生資金和國有資產的審計監督,切實維護資金安全。不斷加強廉政風險防控“三個體系”建設,完善東城區權力公開透明執行平臺。
各位代表:
黨的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工作作出了部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瞭路徑。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監督支援下,開拓創新,勵精圖治,為建設“國際化、現代化新東城”而努力奮鬥!
篇3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東城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區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20xx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面對首都功能核心區艱鉅的發展任務,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學習貫徹黨的精神為主線,以加強作風建設為抓手,緊緊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定信心、務實進取、攻堅克難,較好地完成了區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預計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區級財政收入完成147.72億元,增長9.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1644元,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0億元;萬元GDP能耗下降3.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0.78%。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深入實施文化強區戰略,文化建設取得新進展
歷史文化保護穩步推進。“三個十工程”完成26項,鐘鼓樓廣場恢復整治等4個專案進展順利。按照“三個鞏固、三個加快”原則,有序推進前門西區建設,啟動前門東區修繕整治。時間博物館主體結構完工。智珠寺古建築群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全區文物修繕率達到68%。深化與故宮博物院戰略合作,積極參與“平安故宮”文物修復保護工作,故宮學院正式掛牌成立。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明顯提升。東城區成功獲得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立資格。完成永外、體育館路和天壇街道文化活動中心達標工程建設,建成10個數字文化社群,萬米以上文化廣場達到5個。全市首家衚衕博物館——史家衚衕博物館對外開放,社群博物館達到6家。開通全國首個公共文化服務導航網站,成立10家街道文聯組織。圍繞紀念北京建都860週年,舉辦前門歷史文化節、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皇城國際旅遊節、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等高品質文化活動,《前門人家》、《隆福寺》等優秀原創劇目首演。國內首家公益性油畫專業美術館——大都美術館建成開館。史志研究成果在全市處於領先水平,東城區檔案館成為北京市第一家新國標一級檔案館。
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文化創意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2%左右,文化藝術業、廣告會展業、新聞出版業成為主體。創新產業培育和孵化機制,組建衚衕工廠孵化器產業聯盟,發起設立全市首家專門面向文化產業的融資性擔保機構。繼續深化“戲劇東城”品牌,演藝市場繁榮發展。全方位、多渠道推介東城旅遊文化資源,預計旅遊接待總人數76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611億元,繼續位居全市前列。重組成立北京天街集團有限公司,形成文化資產運營、文化地產開發、文化金融服務三大運營平臺。
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經濟建設取得新進步
功能區集聚作用增強。完成中關村東城園空間規模和佈局調整,制定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高新技術企業預計實現收入850億元,增速達到124%。繼續實施王府井品牌升級戰略,新增5家國際知名品牌旗艦店,總數達到41家。東二環高階服務業發展帶成為全市首批“總部經濟集聚區”和“商務服務業集聚區”。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積極調整商業業態,聯想全球首家品牌形象店等知名商家入駐。穩步推進龍潭湖體育產業園、和平里商務新區重點專案建設,永外現代商貿區加快業態調整升級。
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堅持“高階化、低碳化、集約化”,加大政策引導支援力度,六大重點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66%左右。金融業結構不斷優化,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支撐作用明顯。實施消費拉動戰略,組織開展東城區商業資源整體營銷,地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位居全市首位。資訊服務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明顯,重點企業加快集聚,新興業態發展迅速。商務服務業平穩增長,對區域經濟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落實鼓勵措施,積極培育中醫藥、低碳、體育等新興產業。
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整合招大選強政策和工作機構,中國黃金珠寶公司、中海油財務公司等優質企業落戶東城,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17家。加大中小企業扶持力度,推動建立規模為2億元的創業投資基金,設立兩家中小企業服務分中心。加強和改進行政服務,深化並聯審批工作,推出“朝九晚五”全天候辦公新舉措。
節能降耗工作紮實推進。制定鼓勵節約能源辦法,完成370萬平方米熱計量改造工作。以用能大戶和公共機構為重點,推進節能管理、監測監察及評價考核等工作,和平里醫院和史家衚衕小學成為國家第一批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建立單位。東城區榮獲“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市”和“北京市節能先進區縣”稱號。
三、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城市面貌展現新形象
環境整治成效顯著。積極推進“精細化管理年”活動,圍繞“九橫八縱”主幹路網,實施“九個明顯提升”工程,在26條大街試點推行“門前管理責任制”,推進15條市區級道路環境建設達標工作,燈市口大街被評為市級精品大街。實施39條主要道路架空線入地工程。高標準完成24條衚衕和16個老舊小區環境整治提升工程,513條背街小巷實現環衛達標。全面推廣城管“非現場執法”工作模式,執法效果明顯提升。集中力量開展拆違專項行動,累計拆除違法建設1735處、4.74萬平方米,有效遏制新生違法建設。
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堅持多元增綠,實施明城牆遺址公園西側綠地、北中軸路綠化景觀提升等10項綠化美化工程,完成綠化面積13.92萬平方米。淘汰老舊機動車1.98萬輛,調整退出3家高汙染行業企業,完成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任務。垃圾分類減量達標小區達到172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交通環境繼續優化。完成北花市大街、分司廳衚衕等10項道路疏堵工程,新增五道營等20條“單行單停”衚衕,增加居民區停車位2546個。建成159個公共自行車服務網點,5000輛自行車投入運營。
四、積極推進社會建設,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民生專案全面推進。圍繞群眾最關心的住房改善問題,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和對接安置房建設,繼續實施危改、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程。祈西一號地、西革新裡專案基本完成搬遷,豆各莊、北苑賓館等專案建設進展順利,定福家園A組團、焦化廠等專案有序推進。完成7000套保障性住房搖號配租配售工作,其中經濟適用房5232套、限價房492套、公租房1175套、廉租房101套。完成90棟、26.36萬平方米直管公房抗震加固,竣工規模位居全市前列,4656戶居民受益。完成全市首個成規模的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專案,惠及居民1500戶。 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加強。充分發揮“就業服務聯盟”等服務樞紐作用,安置就業困難人員7785人,實現創業1330人,帶動就業3961人,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五項社會保險基金徵繳162.46億元,累計支出147.12億元,實現收支平衡、略有結餘的目標。全面落實救助政策,全年對低保物件及生活困難補助人員發放各類救助金1.07億元。探索符合區情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與社會組織合作,為社群老年人提供配餐等居家養老服務。推進機構養老,試點“公建民營”和“醫養融合”模式,匯晨老年公寓正式運營,引進隆福醫院開設門診。深入開展“陽光愛心八進門”助殘行動,積極改善殘疾人公共服務環境。
社群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繼續深化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兩網融合”實施方案。圍繞促進居民自治,構建和諧社群主線,完善“多元參與,協商共治”社群治理模式。拓展社會組織培育新渠道,率先開展公益創投。全市首家社群級鄰里服務中心在廣外南里社群建成啟用,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社群商業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東城區成為全國社群商業示範區,“一刻鐘社群服務圈”覆蓋率達到90%。新改建40家固定門店式早餐店,進一步提高了早餐便利度。
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加快發展。堅持精品特色戰略,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圓滿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累計增加幼兒園學位近3000個,有效緩解入園難。學區化管理和學校聯盟機制進一步深化,聯盟校達到30個,新成立8個“名校長工作室”和28個“名師工作室”。繼續推廣家庭醫生式服務,簽約人數達到常住人口的50.4%。新增50箇中醫藥特色健康管理社群,東城區第一婦幼保健院完成改擴建並開診。支援科技企業創新,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技術交易額、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大幅增長,新增5家市級科普基地。全面推進“智慧東城”建設,啟動國家智慧城市建立試點任務,建成49個“智慧社群”。組織開展各類全民健身活動,建立“奧林匹克•體育生活化社群”標準體系。 “平安東城”建設深入推進。開展打防整治,持續加大社會面防控力度,百戶發案數城六區最低,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稱號。加強重點地區保障,與西城區相互延伸執法邊界,確保中軸線兩側安全秩序。深化信訪代理制和“3+X”多元矛盾調解體系建設,信訪總量、區級集體訪實現“雙下降”。順利通過“六五”普法中期檢查驗收,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推進行政複議規範化建設,全區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敗訴率繼續下降。組建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體制改革各項工作全面落實。強化安全生產綜合監管,開展“打非治違”專項行動,深化重點行業和領域專項整治,集中開展人防工程和地下空間綜合治理。 積極營造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的社會環境,僑務工作不斷加強,對臺交流進一步深化,區域交流合作和對口支援紮實推進。落實徵兵新政策,做好雙擁工作,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紮實開展,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得到有力保障。我區在全國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中名列前茅。
各位代表,一年來,我們不折不扣地貫徹中央精神,落實北京市各項政策措施,在區委領導下,深入開展“改進作風年”活動,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促進各項工作落實。繼續實施“一會制”,全區性會議數量同比下降40%;規範各級各類節慶活動,數量同比減少50%。大幅壓縮預算支出,將財政資金更多地向民生領域傾斜。推進廉政風險防控“三個體系”建設向區級和基層延伸,在全市率先建成廉政風險資訊化防控電子監察平臺。首次公開部門“三公經費”預算資訊和街道系統“六費”情況,實現區、街、社群三級職權依法公開。20xx年,區政府共收到全國、北京市、東城區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495件,都已妥善辦理。
一年來,各項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監督和支援的結果,也是全區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在這裡,我代表東城區人民政府,向大家表示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些長期性、結構性矛盾尚未根本解決,又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新問題。一是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任務艱鉅。特別是歷史文保區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突出,統籌風貌保護、人口疏解、民生改善與產業發展的力度還需加大。二是產業優化升級亟待加快。商業服務業等傳統優勢產業面臨新的挑戰,文化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還不強。三是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背街小巷環境治理滯後,公共安全等領域還存在薄弱環節,精細化、常態化管理亟待深化。四是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需要加大。保障房供給不足,平房區群眾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較差,養老等公共服務能力還有較大差距。五是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重審批、輕監管”、“重建設、輕管理”傾向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破解難題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於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以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深入分析研究,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不斷加以解決。
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實現“十二五”規劃的攻堅之年,做好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意義重大。當前,東城區正處於轉型發展、創新驅動的關鍵時期,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也面對著嚴峻的挑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總體部署,使我們堅定了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的信心和決心;市委、市政府對核心區工作的重視和支援,為我們破解發展難題、加快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東城區服務主導、高階引領的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文化與科技創新的資源優勢和政策效應持續顯現,區域發展後勁不斷積聚。這些有利條件為我們做好今年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錯綜複雜,外部環境對東城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仍然存在,區域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保持全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新的考驗。全區上下必須統一思想,牢牢把握方向,立足我區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增強進取意識、機遇意識和責任意識,大膽探索實踐,紮紮實實做好全年工作。
20xx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堅定信心、凝心聚力、銳意進取,全面落實“文化強區”戰略,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切實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大民生改善力度,鞏固和諧穩定良好局面,實現新的歷史起點上的新發展。
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區級財政收入增長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萬元GDP能耗下降3.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
圍繞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增強文化核心競爭力
全面落實文化強區戰略,整合利用多元文化資源,促進文化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推動文化資源優勢向城市競爭優勢轉化。
推進歷史文化保護重點專案建設。堅持整體保護原則,重點豐富和完善中軸線文化景觀,保護和復興歷史文化街區。深入實施前門地區修繕整治改造整體規劃,加快前門西區剩餘地塊建設,全面啟動前門東區修繕整治,重點推進正義路南延兩側整治和前門東路東側沿街地塊修繕。完成玉河南區院落修繕,積極推動玉河水系恢復。完成鐘鼓樓廣場恢復整治,實現時間博物館對社會開放,加快推進地鐵8號線鼓樓大街站織補用地專案。啟動自然博物館周邊環境整治,完成北京外城東南角樓歷史文化景觀標誌性建築恢復工程。繼續推動文物建築騰退修繕,確保文物修繕率達到69%。探索歷史文化保護多元投融資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
本參與名城保護。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效能為核心,舉全區之力,建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依託“智慧東城”,提高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水平,建設數字文化館、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開通“東城區高清數字電視互動服務平臺”。實施基層文化設施提升工程,確保街道文化中心100%達標、社群文化室80%達標。實現區文化活動中心主體結構完工。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養體系,壯大基層文化工作者、群眾文化團隊和文化志願者隊伍。繼續辦好故宮講壇、國子監大講堂等高階文化活動,高水平承辦20xx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實施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行動計劃,建設2~3家綜合性行業服務平臺,重點推動數字版權、移動網際網路、文化演出服務等板塊發展,培育一批引領產業發展的文化科技企業。完善文化產業促進體制機制,做大文化要素市場,力促北京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北京文化產權交易平臺等落戶我區。積極推動中關村重大產業化專案落地,中關村東城園高新技術企業收入力爭突破1200億元。做強“戲劇東城”品牌,加快推進天壇演藝區規劃建設。
二、堅持高階引領,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沉著應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和轉型發展的艱鉅任務,發揮功能區集聚帶動作用,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統籌推進功能區建設。加快中關村東城園體制機制整合,更好發揮先行先試政策優勢,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聚集更多高階要素資源,實現區域聯動發展。加快雍和航星科技園二期和青龍衚衕地塊專案建設,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的示範基地和樓宇。加快龍潭湖體育產業園重點專案建設,籌建中國體育產業產權交易中心,吸引國際體育組織、體育企業總部入駐,促進體育產業融合發展。依託東二環發展帶能源企業總部、新興金融機構和資訊服務業龍頭企業聚集優勢,大力發展以能源為中心,金融、資訊服務等多元產業融合的要素交易市場,加強跟蹤聯絡,加大服務力度,吸引相關市場主體入駐。積極協調處理東直門交通樞紐專案遺留問題,使其儘快投入經營。加快推進王府井國際品牌中心、嘉德藝術中心、海港城、西部會館等重點專案建設,結合地鐵工程,統籌實施王府井地下空間開發。進一步改進招商工作,促進前門商業區業態升級,打造文化體驗式消費街區。加快永外現代商貿區建設,鼓勵支援批零企業業態調整,提升商業設施的檔次和層級。按照綜合性文化商務區定位,推進隆福寺地區整體開發前期工作,啟動地鐵6號線織補地塊專案建設。
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二四三”高階產業發展方向,六大重點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67%左右。加快服務業內部結構升級,實現從規模數量型向內涵提升型轉變。統籌市、區兩級產業政策和資金,促進總部經濟實體化發展。抓住國家發展健康服務業機遇,發揮“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政策優勢,充分調動區域人才、科研機構、民間社團等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健全支援符合核心區功能定位的中小企業發展政策制度,推出互助資金池等融資產品,鼓勵支援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實施一批重點用能單位節能改造工程。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按照建設國際知名商業中心的目標,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全力推進品牌消費、網路消費和便民消費,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5.5%。實施品牌消費集聚區戰略,推進國內外高階品牌和老字號向王府井、前門大街等區域集聚,辦好第四屆王府井國際品牌節。制訂並落實保護和振興老字號的實施意見,鼓勵老字號走向國際市場。推進流通業態升級,支援傳統商業企業開拓網上市場,發展電子商務。圍繞改善民生促進消費,優化社群商業網點佈局,提高連鎖化率。充分發揮旅遊對消費的拉動作用,培育會獎旅遊、國學旅遊和中醫藥旅遊等高階業態,促進商旅文融合發展。完成南新倉“北延南擴”工程,出臺特色街區業態指導目錄,推進“智慧街區”建設。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平臺,提高運營效率。深入推進天街集團內部資源整合,打造歷史文化保護髮展的重要主體。完成區屬商業服務業企業整合。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重點支援部分老字號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三、堅持精細化管理,提升城市環境品質
以做好新中國成立65週年和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服務保障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改革,狠抓“城市病”治理,努力提升城市服務管理水平。
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堅持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方向,理順政府與社會、城市管理與社會管理關係,以資訊科技為支撐,健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穩步實施“兩網融合”。積極穩妥推進“大城管”體制改革,構建統一領導、扁平高效、綜合聯動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深入推進環境整治。精心做好國慶65週年和亞太經合組織峰會環境保障,高品質完成主要大街、重點地區的整治建設任務,營造整潔優美、和諧有序的城市環境。重點實施“背街小巷綜合整治工程”,切實改善群眾身邊環境。完成50條市級衚衕街巷和14個老舊小區環境整治,著力解決私搭亂建等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環衛保潔力度,建立“建、管、養”一體化長效機制,在衚衕和老舊小區開展準物業管理試點,確保整治效果長期保持。重拳治理無照遊商、小廣告、“黑車”等環境秩序頑疾,突出抓好王府井、簋街等重點地區、特色街區整治。
多措並舉治汙增綠。認真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切實改善空氣質量。通過清潔能源替代等綜合措施,繼續推進無煤化。嚴格控制機動車汙染,淘汰老舊機動車1.5萬輛。加大揚塵汙染治理力度,施工工地達標率達到98%。加強餐飲油煙監管,堅決取締露天燒烤。紮實推進垃圾分類減量和餐廚垃圾處理工作,居住小區垃圾分類達標率達到70%,餐飲單位餐廚垃圾規範收集率達到45%。高標準完成環二環城市綠廊景觀建設,打造總長16.1公里的“一河、兩帶、十景”優美景觀,方便市民休閒健身。完成明城牆遺址公園東南角綠地恢復工程,做好主幹路網、街巷衚衕綠化景觀提升和老舊小區綠化改造工作。完成屋頂綠化2萬平方米,建立花園式單位3個、花園式社群3個。
提升交通執行保障能力。加快推進體育館西路等市政道路建設,實施永內東街等10項疏堵工程,提升路網通行能力。繼續開展衚衕“單行單停”,優化公共自行車系統運營管理。利用人防設施為社會提供500個停車位,鼓勵引導社會單位投資建設公共停車設施和提供錯時停車位,緩解停車難。加強人口規模調控。把人口問題作為治理“城市病”的關鍵,堅決控制人口規模。堅持“以業控人”,加快不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低端產業轉移退出,建立產業專案的人口評估機制。強化“以房管人”,加強地下空間和群租房、黑旅館治理,大力整治非法出租;堅決遏制新生違法建設,疏堵結合,分步驟、分階段拆除歷史遺留違法建設。做實做細“以證管人”,加強流動人口基礎資訊管理和登記辦證工作,改進服務管理。研究制定歷史文保區人口疏解辦法,積極爭取市級政策支援。
四、堅持民生導向,全面加強社會建設
堅持“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進一步完善託底政策,加大工作力度,促進公共服務優質均衡發展。
努力改善居民住房條件。以滿足群眾基本住房需求為目標,紮實推進棚戶區改造、保障房建設和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加大棚戶區改造推進力度,啟動西忠實裡等專案搬遷。積極推動寶華里、西河沿危改專案,妥善處理好涉及居民安置的重大問題。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加快豆各莊、通州“兩站一街”等重點專案建設。繼續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啟動56萬平方米市屬單位產權樓房抗震節能綜合改造工程,確保完成30萬平方米改造任務。開展簡易樓翻建改造試點,推進平房區居民住房修繕。
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把促進就業作為改善民生的根本措施,用好用足市區兩級優惠政策,強化職業技能培訓,發揮公益性就業崗位託底安置機制作用,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全面落實社會救助政策,進一步完善分類救助、臨時救助等制度,鼓勵和支援慈善公益組織參與社會救助。堅持以居家為基礎、社群為依託、機構為支撐、資訊化為手段,建立符合區情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市場機制,與專業機構合作,推進養老服務“五進居家”。健全政府託底機制,整合資源,努力辦好集中養老設施。完善社群居民服務體系,實現“一刻鐘社群服務圈”全覆蓋。
推進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發展。深化“國家級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通過學校深度聯盟、優質教育資源帶和九年一貫制實驗學校等途徑,推進義務教育整體改革,促進區域教育全面優質化、品牌化。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拓展“藍天工程”,完善“學院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名園託管街道園的辦園模式,構建0~6歲一體化教育服務體系。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推進社群首診制,加強全科醫生制度建設;做好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建設上下聯動的“醫療聯合體”。實現中醫藥特色健康管理社群全覆蓋。全面落實國家人口政策,提高人口素質。鞏固“全民健身示範城區”建立成果,全面提升“奧林匹克•體育生活化社群”健身環境。積極備戰北京市第十四屆運動會,力爭取得好成績。國民體質測試合格率達到90.5%。優化社群治理體系。以保障居民的決策權為重點,為居民參與社群建設搭建平臺,全面推廣“多元參與,協商共治”模式,積極推進“全國社群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優化社會組織發展體系,引進和培育具有孵化功能的支援性社會組織。進一步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和志願者隊伍建設。
五、堅持首善一流標準,鞏固和諧穩定良好局面
以建設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為目標,將安全穩定作為首要政治責任和頭等大事,深入推進“平安東城”建設,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抓好維護安全穩定工作。
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突出“立足平時、立足防範、立足法治”,從嚴、從實、從細地抓好安全生產工作。把消防安全作為公共安全的首要任務,把防火作為消防安全的首要任務,加快構建火災防控工作社會化格局。加強組織領導、責任落實和監管執法,深化餐飲業燃氣使用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專項整治。深入開展企業安全標準化建設,實行安全生產承諾制,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嚴肅處理各類安全隱患,嚴厲打擊各類違法行為。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完善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探索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機制。把反恐防暴納入維穩工作體系,進一步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突出群防群治,專群結合,提高社會治安防控能力。強化基層監管,嚴厲打擊食品藥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深化信訪代理制和多元矛盾調解體系建設,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糾紛,最大限度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始終保持團結和諧局面。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在全社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常態化管理,實現全國文明城區“三連冠”。深入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切實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加強政策宣傳,健全民族特色服務體系,促進宗教健康發展。認真落實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政策法規,繼續推進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優化雙擁優撫體系,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
六、堅持改革創新,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以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以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為核心,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建設創新政府、廉潔政府、法治政府。
創新政府管理。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一是推進簡政放權。接好放好中央及北京市取消和下放的各類審批事項,清理區內以檔案設定的管理事項。二是推動管理重心下移、專業職能下沉。街道辦事處作為區政府派出機關,是城市基層管理的主要平臺,直接為人民群眾服務,要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決守住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社群建設、安全穩定和環境管理五道底線。政府工作部門特別是綜合協調部門,要樹立擔當意識,發揮統籌協調作用,以問題為導向,加強調查研究,切實解決街道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圍繞強化基層基礎目標,適時調整區街財政體制。三是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健全規則、標準和機制,發揮市場作用,更多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調動居民、單位、協會商會等各類社會主體積極性,參與城市管理和社會服務,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堅持勤政廉政。採取有效措施,健全長效機制,從源頭上整治“庸懶散拖”現象,對行政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等問題,加強責任追究和行政違紀處理。從壓縮數量和提高質量入手,進一步精簡會議,以政府名義制發的檔案同比減少5%。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化廉政風險防控管理。嚴格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行政機關公用經費壓縮15%,慶典、論壇等活動經費壓縮75%。認真落實地方政府機構改革要求,確保機構編制只減不增。
加強民主法制。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堅持重大決策出臺前向人大報告,主動接受區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負責地辦理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提高質量和效率。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切實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落實“三重一大”事項集體決策實施辦法,建設“三重一大管理監察系統”。在街道、執法部門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推進權力公開透明執行,做好資訊公開工作。
各位代表:
黨的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新時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們肩負著光榮而重大的使命與責任。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幫助下,匯聚全社會團結奮進的正能量,攻堅克難,科學發展,為建設國際化、現代化新東城而努力奮鬥!
定遠縣政府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