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金融市場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農村金融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村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伴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金融有了長足發展,併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金融市場論文,供大家參考。

  農村金融市場論文範文一:淺談外部金融衝擊對農村金融市場的風險分析

  摘 要:現實中的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在有些情況下是由外部金融衝擊引發的,作為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問題的一種理論探討,對外部金融市場如何引致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展開一些模型導引下的計量分析。

  關鍵詞:外部金融衝擊;農村金融;金融風險;風險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2-0099-02

  引言

  國內諸多學者對農村金融供給不足、農村經濟的貨幣化程度、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等問題展開過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了農村金融的金融風險問題,但並沒有分析金融市場的外部衝擊會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本文對此問題,嘗試著進行了剖析。

  1994年起,中國國際收支的主要矛盾逐漸由外匯短缺轉為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增長過快。1994年以來,除1998年外,中國國際收支援續經常專案、資本和金融專案“雙順差”,到2011年9月底國家外匯儲備餘額達3.2萬億美元,遠遠大於1993年底212億美元的規模。截至2011年9月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較1994年初累計升值37%,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升值37%和65%,升值幅度在國際清算銀行監測的58個成員中均排名第十位。人民幣一改1994年以前長期走弱的頹勢,逐步確立了世界新興強勢貨幣的地位。

  但在國際收支援續大順差、人民幣穩中趨升的基本格局中,中國外匯形勢也出現了兩次大的波動。一次是1998—2001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亞洲是危機震源,中國被歸類為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而受到衝擊。多國貨幣競爭性貶值,中國1994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穩中趨升、外匯儲備大幅增長的趨勢突然中斷,1998年上半年一度出現貿易順差而結售匯逆差,人民幣也出現持續的、較強的貶值預期。另一次是2008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為全球金融海嘯至2009年初。當時美國是危機震源,中國金融機構受到的影響不大但經濟運行同樣受到衝擊。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由於市場避險情緒上升,境外機構去槓桿化操作增多,中國資金流出壓力加大,人民幣匯率也一度出現貶值預期。

  這兩次外部衝擊主要通過貿易即外需減弱、出口下滑、金融即資本流入減少、流出增加和信心即人民幣匯率預期由升值轉為貶值等渠道影響中國經濟金融執行。

  一、外部金融衝擊的特性

  這裡將要分析的外部金融衝擊,是指一國相對獨立於農村金融的經濟主體在制度和行為等方面所導致的金融市場波動,它包括利率、匯率、債券、股市和期市、資產價格、流動性等的波動。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時,中國曾出現跨境資本集中流出的壓力。但這種狀況持續的時間較短,2009年4月以後迅速恢復資本大幅淨流入的勢頭。這主要是由於世界經濟在大規模刺激政策下較快企穩,帶動全球投資風險偏好迅速回升。主要發達國家實施寬鬆貨幣政策釋放的流動性大量流入包括中國在內的經濟復甦勢頭較為強勁的新興市場,因此,進入後危機時代,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仍是中國巨集觀調控的重要任務。

  將國際金融市場予以抽象而專以國內金融市場為考察物件,並將國內金融市場劃分為兩大組成部分,是出於從板塊劃分的角度簡化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問題展開專門分析的考慮。很明顯,將服務於第二次、第三次產業的金融市場所出現的波動看成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外部金融衝擊,有利於在板塊層面上說明外部金融衝擊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影響的機理。

  如果只以國內或區域內的相關金融衝擊即只是從本文所界定的外部金融衝擊來考察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形成,就可從農村外部金融市場上資產價格波動和流動性受阻兩個方面來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做出理論考察。

  農村外部金融市場的波動或衝擊,主要發生於金融市場對第二次和第三次產業執行的資金配置、支付處理以及與此相關的投融資活動。這種金融市場波動或衝擊,通常在導致金融體系難以跨地區和跨時間地有效配置資源的同時,使廠商難以根據市場供求所確定的價格來進行交易。也許是因為金融波動或衝擊的這種效應十分明顯,許多經濟學文獻都將其作為界定金融市場存在風險的重要理論依據。

  金融市場出現風險的顯著標志,是短期內資產價格會在基本面未變化的情況下發生波動,資產價格波動會引起以信貸危機為特徵的金融市場風險的形成。經濟理論圍繞金融制度框架、金融系統監管、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運作、匯率和國際貿易等來展開以金融衝擊是否發生為內容的制度性或體制性的解釋,不僅包括國際金融投機和國際貿易等的衝擊,也包括國內或區域內的相關金融衝擊。

  從整個金融市場的執行來考察,如果不考慮國際金融而單純以國內金融市場為考察物件,農村金融以及與此相對應的外部金融市場可被看成兩個相對獨立的板塊,如果以靜態或相對動態的視角來研究這兩個板塊的金融關聯或“傳染”,能夠拓寬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研究。

  二、外部金融衝擊對農村金融風險的形成原因

  從農村金融市場與外部金融市場的關聯來看,當外部金融市場出現資產價格異常波動和流動性受阻時,如果農村金融市場與其相關性顯著增加,那麼,外部金融衝擊就已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形成或加劇起到了推動作用。

  關於這種相關性的檢驗,可以前階段某一特定時空上這兩組資產價格和流動性指標為參照系,在把這兩類指標區分為前後相繼的兩個時段的基礎上,通過對反映這兩類指標的相關係數的比較,檢驗衝擊發生後農村金融資產價格和流動性對外部金融市場的依存度,即通過對這兩組指標的相關係數的比較來檢驗外部金融衝擊與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關聯。

  如果統計和計量分析結果表明外部金融衝擊已造成這兩類指標的協方差明顯增大,則可認為農村金融市場受外部金融衝擊較大。

  三、外部金融市場非農村的主要風險

  目前,中國外部金融市場非農村的主要風險表現為:1場內金融的部分政策支援性貸款缺乏效率,場外金融使一些中小企業的信貸成本超過官方貸款利率,企業金融資產在高利率重負和資金流發生斷裂時容易成為死呆賬;2金融市場的大宗資金流動、拆借以及與此相關的債權債務被房地產“套牢”,大量金融資產的本金和利息存留於在建或完工的房產形態上;3銀行資金被巧立名目的大量中長期投資專案“信貸”到股票、期貨和債券等市場,資產價格波動致使債權債務關係得不到保證,大量社會儲蓄經由信貸體系或被市場蒸發,或被內幕交易,等等。

  值得研究的是,以上金融風險會通過各種路徑傳遞到農村金融市場。

  從外部金融市場對農村金融市場的衝擊來看,涉及兩個方面的重要問題:一是衝擊傳導的一般機理;二是將外部金融衝擊的主要因素綜合成波動傳導的特徵值,以作為說明這種波動傳導的計量分析依據。

  四、外部金融衝擊下的農村金融風險分析

  鑑於農村金融在信貸運作、資訊傳遞、監督管理以及與此相對應的資產價格波動和流動性等方面的特殊性,揭示外部金融波動對農村金融市場衝擊是最主要的困難。其實,研究外部金融市場對於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衝擊,是將其視為作用於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條件或環境來看待的。當外部金融市場出現風險乃至於出現金融危機時,外部金融市場上資產價格波動和流動性變化對農村金融市場衝擊的一般機理可以理解為:價格波動尤其是價格持續或劇烈下調時,通常會通過利率、匯率、股價等的波動來影響農村金融資產價格和資金的流動性,這種衝擊對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的傳導方式、力度和範圍是不同的,其中,對正規金融的直接傳導顯示出這種衝擊的力度和範圍要大要廣,而對非正規金融的間接傳導卻反映出這種衝擊的力度和範圍要相對較小較窄。

  將外部金融市場不穩定視為一種引發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條件或環境的分析思路,提供了一種可選擇的分析方法:如果把外部環境中有可能引發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最主要金融變數加以分類,並適當考慮對這些變數發生影響的相關的經濟基礎因素,就有可能依據外部金融市場的衝擊度來預測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發生的概率。

  結語

  現實中的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在有些情況下是由外部金融衝擊引發的,在理論分析上將整個金融市場劃分為兩大塊,有利於對問題的說明。關於外部金融市場對於農村金融市場衝擊的研究,要涉及很多問題。本文以資產價格波動和流動性作為理論分析的主線,是一種抽象的刪繁就簡的解說,但它所留下的缺憾是沒有從市場中利率、匯率、股價等的波動來研究外部金融市場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形成的具體作用過程。作為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問題的一種理論探討,可考慮借鑑和運用西方金融“傳染”理論的某些分析方法,對外部金融市場如何引致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展開一些模型導引下的計量分析。如果能夠在依據中國實際的基礎上選擇變數,那麼,關於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理論研究或許會取得某些成功。

  農村金融市場論文範文二:關於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與分析

  論文關鍵詞:農村金融 農村經濟 現狀 發展對策

  論文摘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是經濟工作中必須長期堅持的總體要求。目前新農村建設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有待於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金融服務力度,增強新農村建設後勁。結合樟樹市實際,針對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分析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發展矛盾,提出了農村金融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當前制約新農村建設的因素很多,突出之一表現在農村金融服務不足,農村經濟發展必需的資金支援缺乏。如何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金融服務力度,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更好地促進新農村建設,筆者想就此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1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改革的風險意識增強,農村金融體系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農村金融服務供需失衡問題日益突出,主要表現是:

  1.1農村金融機構佈局結構日益單一,農村信用社難以承擔支援“三農”的任務

  隨著競爭總成本核算意識的增強,國有商業銀行紛紛縮減其在基層的營業機構,尤其是鄉鎮一級,造成農村金融機構不斷減少。以樟樹為例,樟樹市屬縣級市,1995年以前,農行樟樹支行全市鄉鎮營業所有21個,網點佈局基本上是一鄉一所的格局,至2005年9月份,營業所的個數被壓縮到13個,撤併的營業所幾乎佔到撤併前的1/2。由於信用社結算手段落後,人員素質相對偏低,以其自身的資金實力很難應對“一農支三農”的局面。

  1.2商業銀行資金大量上劃,影響到對當地“三農”的支援力度

  為了規避風險,基層商業銀行大量信貸資金上存到上級行,基層銀行營業網點成為事實上的“儲蓄所”。從樟樹市4家國有商業銀行1999~2003年資金營運情況看,形勢也不容樂觀,存款大幅上升,貸款增長一直處於低位徘徊,資金流出量上升趨勢:2000年4家有商業銀行存款為45 882萬元,其中上存資金為26 489萬元,資金上存分別佔存款額的57.73%和53.59%,大量資金上存,弱化了對當地經濟的支援力度。

  1.3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使用僅僅限於發放收購資金,使用量大大減少,支援農業發展的功能在弱化

  近幾年,我國的糧棉油市場化程度已大大提高,糧食總體上供大於求,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收購量已明顯呈下降趨勢。同時,由於農業發展銀行的信貸功能過於單一,不能為農業產業化開發、農業科技推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急需政策資金扶持的專案提供信貸報務,其支援農業發展的功能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近年來糧食購銷價格倒掛,糧食企業順價銷售困難,庫存逐年增加,致使農業發展銀行按計劃性供應給糧食收購企業的資金不能按時回籠,其貸款逾期問題嚴重。另外,農業發展銀行在服務理念、服務手段、管理水平方面與其他銀行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致使在農產品領域效益好、利潤高的客戶資源被其他銀行拉走,這勢必會影響到它的效益。

  1.4郵政儲蓄對農村儲源分流明顯,農村信貸資金流失情況難以遏制

  樟樹屬勞務輸出大縣,每年的勞務收入3億多元,這些資金絕大部分通過郵政部門的電子匯兌轉化郵政儲蓄存款。據測算,每年大約有近1億資金流出農村。儲源分流使一些農村信用社資金來源減少,給農村信貸投入帶來衝擊。

  1.5農業銀行的政策性扶貧專項貸款逾期問題嚴重,信貸投入難以形成良性迴圈

  由於行政干預嚴重、經營缺乏自主權、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不良貸款急劇上升,潛伏著較大的經營風險,這些資金沉澱的現狀也制約著專項貸款的投放。

  2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發展的矛盾

  2.1支援農業產業化與尋求安全信貸的矛盾

  目前,農村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從過去農產品短缺年代的單純追求數量,轉移到調整和優化結構以提高產品的質量上來,把農產品變為最終商品推向市場,是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達到的最終目標。而我市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在某些方面還比較薄弱,產業化條件還不夠充分,結構調整需要巨大的資金、技術、管理和資訊投入,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有相當多的農民仍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不知該種什麼和養什麼,在這種情況下盲目上馬農業產業化經營專案,有可能導致效益不佳,資金風險大。

  2.2農村信貸資金質量低下與支農資金需求面擴大的矛盾

  農村金融組織高比重產生不良貸款嚴重地制約著支農資金量的擴大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速度。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經濟實體的發展壯大,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呈增加的趨勢。目前,我市擴大了經濟作物和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推廣優質畜產品和特種養殖,確立和規劃了主導產業,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同時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提出了增加技術含量、擴大經營規模的目標,這一切,都需要農村金融組織注入大量的資金。但由於信貸資金質量低,使農村金融機構資金週轉出現困難,制約著農村金融組織支農信貸投入的加入。2.3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金融服務滯後的矛盾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的推進,農民的經濟效益觀念逐步增強,對金融服務的要求已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客觀上也產生了對農村信用社服務全方位的需求。如“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方式拓寬了龍頭企業的業務領域,其對結算、票據貼現、資金融通、金融中介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只要求農村信用社對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再生產環節提供全過程信貸、結算等服務,甚至還對農村信貸人員政策、法律諮詢、市場經濟資訊、實用農業科技指導能力也提出了較高要求。而大多數金融機構卻仍停留在傳統業務上,金融創新意識明顯滯後,中間業務管理較為粗放,制度不健全,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態勢不相適應。

  3農村金融發展對策與建議

  3.1把握“三農“方向,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農村是個廣闊的大市場,農戶貸款是農村金融組織的主體業務,農村金融機構是農戶進行經營生產、獲得信貸支援的主要融資機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20多年的農村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帶來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農業發展新階段給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經濟發展的最終要求是增 加農民收入,而增 加農民收入又成為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金融機構來說,就是要在資金方面全力以赴支援深化農村改革。具體來講,就是要大力促進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重點支援產業結構調整和專業戶、專業村的發展,改變農戶的單一種植業生產方式,在實行種植業、養殖業複合發展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援。農村市場繁榮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有了盼頭,農村金融的發展也就有了更廣闊的前景。

  3.2抓住兩個重點,積極支援農村經濟發展

  一是突出支援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金融機構在信貸運作中,應將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作為重點和改革方向,注重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引導主導產業優質、高產、高效地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要組織篩選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有龍頭效應、有發展潛力、有聯動其他企業和農戶能力的重點骨幹企業作為信貸支援物件,掌握企業資金脈搏,找準信貸切入點。在完成支農任務的基礎上,重點支援一批市場前景好,經營管理水平高,信用良好的中、小企業,建立起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優質客戶群,為信用社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突出支援農村經濟組織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要積極支援培育支柱產業,農村金融組織應把支援這一新的經濟增 長點放在重要位置。對為“三農”提供農業生產資料、農業的資金需求要注意適時、合理解決。對個體私營經濟要堅持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符合貸款條件等原則,有重點地扶持。

  3.3堅持金融經營創新,營造發展農村金融的良好環境

  金融經營創新和營造金融環境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金融經營創新是農村金融領域內各種要求的新結合,是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上出現的新生事物。農村金融組織一定要樹立起永久的創新意識,具備營銷的理念和服務的理念,對客戶應提供資訊諮詢和科技服務,不斷創出有特色的金融經營品種,唯此,才能最終推動金融經營業務的全面發展,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建設。另一方面,要多方面、多渠道優化農村金融環境,保證農村金融組織健康成長。要爭取政策和資金的支援,以彌補農村金融機構的虧損和支農資金的不足。要進一步落實支農信貸資金保全措施,將優化盤活農村信貸資金納入各級黨政工作日程或部門管理目標,形成行政、司法合力,確保支農資金良性迴圈。同時,農村金融機構也要加強與商業銀行的合作,解決結算領域存在的問題。

  3.4進一步優化環境,促進農村金融健康協調發展

  要全面優化農村發展環境,全面優化農村金融機構經營環境。對農村信用社,除國家出臺一定的稅收、利率等優惠政策外,地方各級政府及執法職能部門必須為農村金融機構經營保駕護航,如法院部門對農村金融機構依法起訴的案件要堅決依法執行,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村金融部門的風險損失;要以全國整頓社會信用環境為契機,積極配合各級政府,大力整治信用環境,全面開展建立信用鎮、村、組活動,規範農村信用秩序,促進農村經濟和金融健康協調發展。

  3.5以農村信用社改革為中心,構建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穩步推行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繼續發揮農村信用社支農主力軍作用。要按照國務院關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要求,理順農村信用社的管理體制,關鍵就是解決農村信用社“誰出資,誰管理,出了問題誰負責”的問題。要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步伐;農業發展銀行要重新定位,完善功能;規範發展郵政儲蓄業務,加強資金轉移支援力度。適度控制郵政儲蓄髮展,消減郵政儲蓄機構,以遏制郵政儲蓄給縣域經濟造成的“失血”現象。

  總之,要適應當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 體系建設,加大金融服務力度,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後勁,加快農村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4參考文獻

  [1] 張長全,胡德仁.論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規範與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20035:52-55,80.

淺談內部市場化建設論文
農產品市場營銷學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農村金融市場論文
農村金融市場論文
關於農村金融市場的論文
農村信用社如何參與當前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
淺談女性消費市場論文
淺談農村養老模式論文
淺談農村公共衛生論文
淺談農村中學數學論文
淺談郵政金融相關論文
農業金融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