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教育理論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1日

  軍事教育是對從軍人員進行的訓練,目的是讓服役人員擁有基本的格鬥技能,軍事知識以及軍規軍紀。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高校軍事理論教育現狀及問題

  摘 要 軍事理論課是高校開設的一門必修課,其目的在於增強當代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培養其愛國主義熱情,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保衛者打下堅實基礎。但是,傳統的大學軍事理論課教育在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教學氛圍、教學評估體系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為提高高校軍事理論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應加強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完善的軍事理論課程教學評估體系並積極營造濃厚的軍事理論課教學氛圍。

  關鍵詞 大學生 軍事理論教育 問題 建議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軍事理論課教學大綱,大學生軍事理論教育課程主要包括國防知識、軍事思想、國家戰略環境、軍事資訊科技及資訊化戰爭五個方面。①學習軍事理論知識對於大學生來說,有助於其對我國國防歷史、軍事理論技術及軍事發展環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不僅有助於大學生掌握軍事理論相關知識,而且在加強大學生個人紀律和綜合素質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義。

  本文以楚雄師範學院2014級學生為調查物件,在2014級學生中發放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79份,問卷回收率為93%。其中男生為174人,佔比62.36%;女生105人,佔比37.63%。

  1 大學生軍事理論教育的意義

  具體來說,大學生軍事理論教育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國防意識。

  調查發現,有78.6%的學生認為通過軍事理論課的學習,對他們瞭解當代軍事動態和軍事理論有很好的幫助。國防安全意識既是大學生軍事理論教育的核心,同時也是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②大學生軍事理論教育將以國防安全為核心的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和道德意識,使大學生具備良好的耐心、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

  2有助於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軍事理論課程與傳統的大學課程有所不同,這門課程需要大學生系統學習當前瞬息萬變的軍事形勢和日新月異的軍事技術發展,學好這門課程學生必須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為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基礎。

  3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軍事理論課程中涉及很多各種型別的戰爭,但不論哪一種型別的戰爭的最終勝利都離不開團體合作意識,戰爭中軍隊之間的緊密配合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2 大學生軍事理論教育面臨的問題

  雖然軍事理論課程的學習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學習方式及行為方式等多個方面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在高校軍事理論課程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卻不盡如意。這主要是因為高校軍事理論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2.1 軍事理論課教師隊伍專業化程度較低

  現階段,高校軍事理論教學發展時間較短,與其他學科相比,軍事理論課程學科體系相對薄弱,專業軍事化院校的教學人員在普通高校任職的人數很少,當前高校從事軍事理論教學工作的教師大部分都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就當前楚雄師範學院軍事理論教學師資來說,專門從事軍事教學工作的教師很少,大都是從其它學院臨時抽調過來上軍事理論課的。由於軍事理論課教師不具備專業的軍事理論學習背景,使得學生在上軍事理論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無法得到專業解答。

  在學生對軍事理論課程教師的評價問卷中,45.94%的學生認為軍事理論課教師授課過於抽象,很多問題都不太理解;36.62%的學生認為軍事理論課教師就是照本宣科,上軍事理論課沒意思;只有17.44%的學生認為軍事理論課教師上課時熱情洋溢,能很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說明軍事理論課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不高,導致上軍事理論課只是簡單的理論闡釋或者其授課內容,很難脫離教材。

  2.2 軍事理論課教學氛圍不足

  大學生軍事理論課教學氛圍不足是當前普通高校軍事理論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它不是僅靠個人力量就能克服的,而是需要整個社會對資源進行整合,當前楚雄師院軍事理論課教學環境方面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學校教學環境氛圍的不足。

  對楚雄師範學院2014級學生問卷調查結顯示,40.33%的大學生覺得軍事理論課安排緊湊,上課很累;29.67%的大學生認為學習軍事理論課程時邊學邊忘;24.33%的大學生上軍事課是因為學分制要求,對上軍事理論課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校教學環境氛圍不足,培養人才是高校的首要職能,不論何種型別的高校,培養人才始終是高校工作的重心,高校的其它工作都是以培養人才為中心展開的。面對當前社會激烈的人才競爭,高校主要的教學任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

  相比之下,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比對軍事人才的需求量大很多,並且培養軍事人才需要很高的標準,普通的非軍事院校很難達到合格的培養標準。因此,很多高校不重視軍事理論教學工作的開展,導致軍事理論課程逐步被忽視。甚至有些高校開展軍事理論教學工作只是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的檢查。

  第二,學校教學資源條件不足。

  高等教育是一項高投入的活動,當前經費緊缺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現象。加強軍事理論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很多經費投入,如聘請專業軍事院校教師、完善軍事理論課程教學設施等。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高校很難投入一大筆資金用於開展專業、系統的軍事理論教育。因此,很多高校的軍事理論教室名存實亡,不僅影響教學效果,還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

  2.3 軍事理論課程教學評估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體系不斷完善,各類學科及專業建設也在不斷規範。但軍事理論教育到現在都沒有做強調,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各級都沒有明確的要求和評估標準,沒有明確的量化指標。因此軍事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基本沒什麼備課或教學壓力,導致本來就薄弱的軍事理論教學更加遊離於各種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之外。

  2.4 軍事課程教學方式單一

  高校的軍事理論課程教學大多采用大班教學的方式,就我校來說,軍事理論課多是以講座的形式開展,一般是在學生軍訓期間遇到雨天時,把所有參加軍訓的學生召集到學生會堂聽軍事理論講座。這種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只是輔助以簡單的圖片或者視訊,難以形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軍事理論課的教師專業性不強,軍事知識不充分,不能靈活運用軍事理論知識分析當前國際軍事形勢,所講理論不能很好地運用於實踐,只是紙上談兵,這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很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上述問題的存在,主觀上是由於軍事理論學科體系建設滯後以及對軍事理論教學工作重視不夠。從客觀上來說,主要是因為軍事理論教師隊伍薄弱、軍事理論教學氛圍不足、軍事理論課程質量評估體系不完善以及軍事理論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的存在。如何規範軍事理論教學工作,提高軍事課程教學質量,任重而道遠。

  3 規範高校軍事理論教學的幾點思考

  為規範管理軍事理論教育教學工作,提高軍事理論教學質量,使軍事理論教學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問卷調查和與學生面對面訪談,筆者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3.1 加強高校軍事理論教師隊伍建設

  就當前楚雄師院軍事理論授課教師現狀來說,科班出身的教師太少,大多都是從其他學院抽調出來教授軍事理論課程的,雖然他們教學經驗豐富,但是他們對軍事理論相關知識瞭解不深,導致授課時很難對軍事理論知識進行深入講解。為改變這一現狀,提高軍事理論教學質量,筆者認為,壯大軍事理論教師隊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引進專業軍事學院人才;二是對現有從事軍事理論教學工作的教師進行系統培訓;三是積極向其他軍事理論教育教學工作開展較好的高校學習有關經驗,並結合楚雄師院實際,充實軍事理論課程教師隊伍,提高軍事理論教育教學質量,更好完成高校培養人才的社會使命。

  3.2 營造濃厚軍事理論課教學氛圍

  軍事理論課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提高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認真分析問卷調查結果,不斷完善教案,改變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注意力,濃厚軍事理論教學氛圍。在楚雄師院教育經費緊張的前提下,軍事理論課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結合最新軍事動態講授軍事理論課程。

  自2014年以來,楚雄師範學院團學部採用網路課程學習與課堂教學兩種方式結合的教學方式,對營造濃厚的軍事理論課教學氛圍起到一定作用,提高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大學生入學第一堂課變得輕鬆、愉快,並對今後學習、生活乃至以後工作都有重要的紀念意義。

  調查發現,我校大學生對通過網路學習軍事理論知識的方式大多數都表示非常支援,很喜歡這種學習方式。僅有12.67%的學生對此種學習方式表示沒什麼不同。在今後的軍事理論教學過程中,我校教師將不斷推陳出新,不斷探索更好的教學方式,營造濃厚的軍事理論教學氛圍。

  3.3 完善軍事理論課程教學評估體系

  就當前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教學評估體系來說,沒有一套完整的評估體系。因此,當前高校普遍存在對軍事理論教育不重視現象。就我校軍事理論教育教學現狀來說,近年來學校領導逐漸重視,並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提升軍事理論課程教學質量。並建立了軍事理論課程教學評估體系,以鞭策各個學院不斷強化軍事理論課程建設,完善軍事理論教學評估體系。

  3.4 改善軍事理論課程的教學方式

  傳統單一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軍事課堂枯燥無趣,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解決這一問題,下轉第79頁上接第56頁在軍事課堂中必須改善傳統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應該結合學生實際,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在課堂中引入當前國際熱點事件,引導學生結合所講的軍事理論知識對事件進行分析和討論。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軍事理論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活學活用,在案例分析中真正體會軍事觀點和軍事思想,從而更好地達到軍事理論課的教學目的。

  對於比較抽象的軍事理論知識,僅僅通過語言的傳授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高校軍事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多媒體課件中加入豐富的圖片和視訊,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真正形成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軍事課堂。另外,為激發學生對軍事理論課的學習熱情,可以在理論教學之餘開展各種講座和豐富的學生課外活動。

  隨著現代教育方法和技術方式的不斷創新,如何有效解決我校軍事理論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解決我校軍事理論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問題的關鍵在於充實軍事理論教學師資隊伍、營造良好的軍事理論教學氛圍、不斷完善軍事理論課程教學評估體系。只有這樣,我校軍事理論教學工作才能不斷向前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註釋

  ① 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普通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教體藝[2007]1號檔案.

  ② 中國人民共和國.中戶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2001-04-28.

  參考文獻

  [1] 鮑煌軍.關於提高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堂教學質量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資訊,201224.

  篇2

  論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

  摘要: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要從爭奪新世紀新階段政治理論陣地的高度出發,牢固樹立虛擬戰略意識和網路形態觀念,有針對性地開闢資訊場地,堅持個人、團體、院校和社會四位一體,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多管齊下,努力構建政治理論教育全方位系統工程。

  關鍵詞:軍隊院校 非戰爭軍事行動 政治教育

  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容的基礎教育。這裡的“基礎”,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基礎,而是關係到政治敏銳性、堅定性、方向性、洞察力以及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的信念教育。當今社會由資訊科技引起的過程變革聚焦於無所不在的資訊流上,它滲透人類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從而引起整個社會構成的物質基礎的變革。所以,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不僅僅是院校的事,也不完全是某個團體或某幾個特殊領域的事,而應該覆蓋整個社會各個角落。

  一、知與行基礎上的“至善”理念,是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之本

  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在知行觀上強調知行合一,認為從教育的全過程來看,“知”和“行”成為人們認識客觀道德原則和行為規範的兩個重要環節,知而不行不可,行而不知也不可。知行不僅不能分割,而且相互為用。誠如王夫之所說:“知行相資以為用。惟其各有致功,故相資以互用;則於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為用,資於異者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禮記章句》卷三十一肯定知與行各有功效,不容混同,正因為知與行互相區別,所以相資互用,在人們具體的認識活動中,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融為一體。這種知行合一的思想是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的基礎。

  軍隊院校中的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不但需要掌握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規律特點和客觀知識,而且要認清社會、政治、人生、使命、責任、義務。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中,只有人及其文明能不斷髮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能通過教育將前人一代又一代獲得和積累的智慧、經驗、知識、技能等繼承下來,發揚光大。這筆巨大的財富,有看得見的物質寶藏,也有看不見的智慧、精神和修養,還有作為個人與國家立身、立國、立於世界和天地間的道與理,終極價值與生命意義的追問及認同,這是對非戰爭軍事行動重要性認識的根本。

  傳統中的基礎教育多為文字訓詁之學,而大學才是成人成己,治國平天下之道。四書中的《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其中“止於至善”至關重要。這說明傳統教育中是將個人的完善進而天下的完善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教育固然是要傳授知識,但更要塑造有用之人。“經師”與“人師”的區別也在於前者只管教書,後者更重育人。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從其性質上說應該是以育人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西方的教育,尤其是在古希臘,重點是以政治、人文教育為主。到了中世紀,由於教育的主動權掌握在教會手裡,教育成為宗教的奴僕和工具,從而,神學登上大雅之堂。雖然文藝復興在相當程度上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但進入近代的西方教育卻不能不越來越受市場需要的制約,一隻無形的手,不斷調控教育的價值取向。當然,大學產生後使教育逐漸擺脫教會束縛,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隨著現代化程序的推進,敏銳的政治理論家以感覺到現代生活方式和教育體制對人的素質提高有很多負面影響,提出了新的人文主義教育理念。

  首先是盧梭,他發現當代教育制度實際上是對人天性的扼殺,主張要通過教育改革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發展。康德則認為,“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除了教育在他身上所造就出的東西外,他什麼也不是。”因此提出:“人類應該將其人性之全部自然稟賦,通過自身的努力逐步從自身中發揮出來。”“人的天性將通過教育而越來越好地得到發展,而且人們可以使教育具有一種合乎人性的形式”。柏林大學的創辦者洪堡繼承了盧梭和康德的人文主義教育理論,並以此作為柏林大學的辦學宗旨。即教育歸根結底應該是人文教育,是以全面培養學生的人格與個性為目的。

  中國的現代教育是在民族存在危急關頭的特殊條件下逐步形成與發展。因此,鼓吹以“實利”作為教育的基本歸宿的大有人在。但蔡元培先生卻不為所動,堅決主張:教育乃“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為灌注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以人類也”。他並不反對培養專門人才,同樣認為這是“目前的急務”,但培養人格更重要,因為“國民人格的完善與否,則事關國家的隆盛”。

  曾長期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也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具有完善人格的完美之人。但是,現代的教育制度卻使這個目的很難實現。《大學》之道是成己成物,所謂“成己”,就是人格之培養。人格有知、情、意三個方面,但現代教育只重客觀知識的灌輸,連自我認識能力的培養都做不到。至於情和意的培養,就更無從談起。

  另外,現在院校課程太多,急功近利,使得學生無暇顧及自身的修養問題,無法像古人說的那樣深造自得。教育中同聲相求、同氣相投、同道相和的師友關係在現代學校裡很難存在。所以傳統的“以人鑑人”、“如對古人”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與時俱進,得到發揚光大,這是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教育“底氣”不足重要原因之一。

  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不僅要注重其政治性、思想性、規範性,更要構建“至善”的人格,同時還應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綜合把握。這不是為了掌握一些技能知識,而是為了感悟其中必有的一貫之道和經天緯地之理。因此,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是一種典型的帶有政治色彩的人文教育。其教育狀況的好與壞是衡量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教育成功與否的尺度。

  教育應以人的內在素質提高為目的,以政治理論為基石與核心,使學員走進院校,就像進入大熔爐,經過千錘百煉,淬火成鋼,這樣無論其遇到任何困難,都將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如果在教育中就事論事,實用至上,並以市場需要或功利目的為轉移,則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必然萎縮乃至名存實亡,因為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更多的是培養人的性格修養,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意志品質,明確人生的意義目的。它不能直接給予受教育者具體的謀生手段,也不會與經濟金錢需要簡單掛鉤。

  二、內與外基礎上的“內養”修煉,是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之法

  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中,多把個人擔當的社會責任與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統一起來,主張在修身的同時,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內聖與外王的有機結合。這種理念表現在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上,則是個人―群體―社會的關係,既主張有我和肯定道德化的自我,即:以人文字。同時,又注重個人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認為個人只有把自己同民族和國家有機地聯絡起來,才能獲得個人道德化的自我,才能實現人的本質的內在規定性。

  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要強調個人自我的道德改造和提升,注重喚醒主體的道德自覺。儘量減少他律性的道德壓迫和制裁,也就是高度重視個人品德操守的自我培養,注重氣節與志向,把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完善的道德人格作為必修課,使其“內聖”的一面發展得極為完善。這是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的必要條件。

  資訊社會的教育越來越靠攏市場體制,教育目標經常以市場需求定向,這是現代化和後現代化催生的結果。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國家利益拓展的需要和行為,不可能完全脫離社會其他制度,尤其是主導性制度的影響。當今世界,經濟活動及其要求逐步滲入社會的各個方面,併成為支配性因素,迫使教育走出象牙塔,有些已經或正在成為“金錢拜物”的奴隸。雖然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大旗迎風飄揚,但教育成本則逐步與市場接軌,這是一個越來越明顯而很難避免的趨勢。發展經濟成了社會至高無上的目標,無論什麼教育都要服從這個大局,否則它將難以為繼。

  金錢物質一旦成為衡量社會基本的價值準則,受教育者必然將所學的東西與日後的經濟收益掛起鉤來,興趣、愛好、所學之物本身的價值,乃至個人的性格、天賦、能力合適與否都不在考慮之中,什麼理想、信念、道德統統拋到九霄雲外。在這種理念支配下的教育目的,只能是為了受教育者將來能有不錯的發展前景,僅此而已!否則,再好的政治理論也都成為“官話”、“大話”、“套話”、“廢話”的代名詞。

  所以,很多院校不惜任何代價開創專業教育模式,課程、教師、學員、教學方式乃至管理體制和規章都銘刻著專業教育的印記,這幾乎是人們感到最輕便、最快捷、最高效的教育。誰要是動了這塊“乳酪”,轉變這種教育方式,那將大逆不道,自食其果。所以,有時與其說是教育觀念之爭,倒不如說是教育利益之爭。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各自擁有自身的利益標準和價值取向,它們構成了院校內部的需求關係和自然狀態,由此引發了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的一系列難以理解,又不能不面對的重大問題,即如何理解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思想觀念?如何看待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發展觀?如何確定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利益觀?

  雖然如此,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在軍隊院校還是逐步受到重視,但就其效果而言,往往只是量的變化,而沒有質的飛躍。學員對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性,同樣缺乏根本的認識。致使人的綜合素質下降,知識單一,缺乏想象力和創造性,沒有人文關懷、語言粗俗、意志薄弱,無法適應非戰爭軍事行動高強度對抗的需要。所以,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必須從專業以外的問題來思考軍隊院校的使命,不應以滿足院校內部需要為目的,更不能以滿足職業要求為目標。

  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要以尊重和滿足人的本質需要、促進人的長遠和全面發展為出發點。關心社會就要尋求人類共同的利益和價值,尋求社會命運的根本,也就是維護民族、國家、公眾的利益,而這種利益集中體現在政治、思想、文化與信念之上。為此,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在與時俱進的同時,還要關注現實需要與時代精神的激烈碰撞,關注其演變、昇華對人的影響,以維護它們延續的追求。

  三、真與美基礎上的“誠信”規範,是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之力

  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應主張真與美合二為一,強調“仁且智”。孔子提出“仁且智”的命題,孟子繼承併發揮了孔子的思想,不僅在《公孫丑上》中主張“仁且智”,而且在《離婁上》篇把“智之實”解讀為明白侍奉父母和順從兄長的道理並能堅持下去。荀子在《君道》篇中說:“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智且仁,是人主之寶也。”漢儒董仲舒在《必仁且智》中認為,一個人修德“莫近於仁,莫急於智……仁而不智,則愛而不別也;智而不仁,則知而不為也。”因此,只有仁智結合才能真正成為正人君子,這就是“真與美”。宋代理學家張載在《正蒙・至當》篇裡說:“‘大德敦化’,仁智合一,厚且化也;‘小德川流’,淵泉時出之也。”在真與美合一的基礎上,美寓於真並表現於真。

  在西方歷史上,雖然也有人主張或提出了“真與美合一”,但他們的“真與美”或“真美合一”是基於真或以真為根本的。以蘇格拉底為代表的理性主義直截了當地提出了“知識即美德”的命題,認為一切美好的行為均來源於認識和知識,因此,美德即是有知,缺德即是無知。柏拉圖總結概括了古希臘的德行,發展了蘇格拉底的思想,明顯地把智慧置於第一美德的地位,強調所有的美德都應當以智慧為最高境界。

  近代英國思想家培根發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吶喊,認為美德必須以知識為基礎和根本,掌握知識乃是達到真與美的重要途徑。人們越是渴望知識、追求知識、掌握知識、擁有知識,其行為就越高雅,品德就越高尚。在《學術的進步》中,培根指出:“真理與美的區別,有如印章與它的印痕的區別。因為真理就是道德和美的印章。”由此看來,知識、美德、誠信、教養互為表裡,缺一不可。

  然而,現代院校越來越普遍地使用資訊科技和資訊方法來開發利用各種各樣的資訊資源,並以此為手段整合物質資源和能源,並將各種知識加以專門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扭斷了人類共有的知識鏈。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傳授一般性專業知識,尤其是在現代的學科體制下,所有教育似乎都可以量化為客觀知識和能力,如英語的等級考試;會計師資格考試;司法資格考試等等,唯獨政治理論不能概而論之,致使這門如同傳統中“道”一樣高貴的學科,在人們心目中成了可有可無之物,並被那些無知者和愚蠢之人概括成一個“虛”字扔到了九天老君的“煉丹爐”裡,雖然光芒四射,但無以為用。

  作為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是對人類千百年積累下來的精神成果的吸納和認同,使人們具有獨立的人格意志,有頑強的毅力和進取精神,有健全的判斷能力和價值取向,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有良好的修養和同情心,對個人、社會、國家、天下有一種責任感,對人類的命運有一種擔待。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時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為社會的一員應有的責任。它在使受教育者豐富和發展人格魅力的同時,也在為社會和人類培養“特殊人才”。

  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使受教育者既能“成己”,又能“為人”。如果院校培養的只是有一技之長,但無人文情懷而又自以為是,行為齷齪,這樣的人只能是一個畸形的人、零碎的人和不健全的人。這樣的人越多,衝突也越多,問題也越多,合作就越困難,國家的和諧康泰則越遙遠,完成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也就無從談起。

  非戰爭軍事行動客觀上形成了資訊富有者與資訊貧乏者之間的資訊分化。人們在視覺範圍內,更多關注著看得見的東西,而對無形卻特別重要的事物,往往忽略不計。很多人都會認為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學員適應“特殊任務”需要,能夠快速反應,而不是考慮學員政治的成熟,人格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院校也多以能培養出專家、學者、名人、高官、富翁而大肆炫耀。至於他們品格怎樣、道德如何、是否有用,一般不會予以考慮。

  儘管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在很多人眼裡與其他課程沒什麼兩樣。但是,作為政治理論教育在傳授思想、方法、知識的同時,往往給人以方向、目標、自律、奮進之感。由於社會資訊化導致個人資訊負荷過量和某些人的虛擬行為偏差,從而形成道德風險。所以,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也自然而然要規避這種風險,教育者不得不把政治理論當成客觀知識來講授,而自己則對所教授的內容無動於衷。用數學教員講解習題的冷靜態度去講授《抗震救災》、《非洲維和》、《釣魚島衝突》、《亞丁灣護航》,受教育者很難感到這些經典實踐有生命的標本,學員無法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汲取培養自己智慧與靈魂的豐富養料。

  海德格爾早在1929年就指出過這種現象:“科學領域現在四分五裂,各門學科的研究方式從根本上說是不相同的。今天這個由各學科組成的大雜燴,只有靠大學和院系的專門性組織來維持,才不至於散架。”在政治理論研究領域,專業化的結果就是研究成果越來越晦澀,越來越空洞,充滿外行難以理解的杜撰新詞和術語,根本無法進入研究物件的心靈深處。同時也使政治理論工作者對其創造性的邏輯思維失去感覺,無法以自己的內在超越去體會和理解治學之道,更談不上薰陶與感動。為此,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必須在真與美的基礎上,加大誠信度,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應坦誠相見,教學相長,逐步形成真教、真學、真信、真用的良好氛圍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四、群與己基礎上的“樂群”行為,是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之路

  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在人我己群關係上崇尚人我和諧、己群並重、為群捨己。儒家的仁學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此融己於群,群己合一。墨家的“兼愛”之學崇尚人與社會群體的和諧,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要求人們“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與西方文化中人我對抗、人群二分並以個人為本位形成鮮明的對照。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教育理念強調“樂群”,認為人是人的個體與群體相統一的產物,個人不能離開群體,群體也不能離開個人。在群己合一的基礎上,政治教育更看重群體的利益和尊嚴,要求人們以群體為最高價值取向,使群體價值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獲得普遍認同,使小我在大我之中獲得了溫馨而充實的存在。

  社會資訊化不但使人最大程度地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把人從簡單的腦力勞動和機器的高節奏的運轉中解放出來,擁有更多的時間來從事創造性的活動。社會資訊化將重構社會的時空。一個以資訊整合為基礎的社會將大大提高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大大增加全社會的和諧度。所以,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必須把院校―團體―社會緊密相連,堅持個人、團體、院校和社會四位一體,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多管齊下,努力構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政治理論教育的全方位系統工程。對此,必須實現四個轉變:

  1.由“灌輸型”向“滲透型”轉變,發揮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教育滲透功能。

  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的方法有“明示”和“暗示”之分。明示是直接或公開交流政治資訊、政治思想感情和政治價值觀念,包括理論灌輸、宣傳教育;暗示的方法則是以各種非政治的手段對人們的政治觀念、態度和行為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軍隊院校作為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的主渠道,往往存在重明示輕暗示的傾向,忽略了隨機教育、人文關懷、禮儀習俗、文化娛樂等各種非政治手段在培養學員政治觀念、態度和行為過程中的作用。

  為此,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工作必須將明示與暗示有機結合,改變單純的“灌輸”做法,通過“滲透”,使思想政治理論融入學員專業教育、人文教育、時事教育的各個環節,體現在教學科研、日常管理的各個方面,給學員以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政治思想文化薰陶和精神洗禮,逐步形成健康的價值取向,達到真、善、美的統一。

  2.由“單一型”向“複合型”轉變,形成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教育合力。

  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施途徑可以分為正式和非正式兩種。前者通過院校正式教學機構來實現,後者是由各個單位、不同群體加以實施。正常途徑的主導作用不言而喻,非正常途徑無疑也有重要作用,二者不能偏廢。以往院校政治理論教育重正式途徑,輕非正式途徑,從而無法扭轉“低效”、“務虛”的局面。良好的院校教育環境給學員施展才華、表現能力提供巨大舞臺,為學員把知識轉化成能力,再轉化成自身價值創造條件。只有院校各級組織上上下下,齊心協力,才能塑造優秀學員的政治品格。這既是院校的責任也是院校的義務。所以,作為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必須注重學員的政治素質培養,開闊其政治視野,提高其政治鑑別力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3.由“平面型”向“立體型”轉變,拓寬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教育領域。

  達到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的目標,單靠思想政治工作者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全方位”、“立體式”的綜合教育,必須實現教學、管理、服務一體化。要改變以往那種“平面”、“封閉”的教育模式,力求實施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方法,既注重課堂傳授、典型示範和政治理論教育,又要強調人文歷史、英雄事蹟、自我教育,不斷探索環境育人的機制和內容。要把社會實踐納入教育領域,磨鍊學員的政治意志,強化學員的政治能力,提高學員的政治素質。在理論與實踐的教學中解決困惑、消除誤解、排除干擾,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做到知與行的高度統一,為非戰爭軍事行動模擬推演構建平臺。

  4.由“傳統型”到“現代型”轉變,搶佔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教育制高點。

  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給院校教育帶來挑戰,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載體和途徑。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手段應不斷提高科技含量,把最新的現代化成果引入教育領域,使政治理論教育與系統科學、資訊科學、行為科學、非線性科學相融合。同時,充分利用西方國家的應用數學、軟科學、時間反演等量化方法,以推動政治理論教育效果的反饋、預測、評估、績效的機制精準完善。

  要從爭奪新的歷史時期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主陣地的高度出發,牢固樹立虛擬戰略意識和網路形態觀念,有針對性地開闢政治理論教育資訊領域,研究虛擬世界的特點和規律,大力營造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網路平臺,讓人們在新的領域、新的空間,開拓新的視野、創造新的輝煌,使軍隊院校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理論教育真正發揮自身優勢,圓滿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參考文獻:

  [1]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王強,包曉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M].北京:崑崙出版社,2004:10.

  [3]徐儒宗.人和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軍事理論教程論文
教育學原理論文
相關知識
軍事教育理論論文
大學軍事教育論文
國防軍事教育的結課論文
大學生軍事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理念論文
幼兒教育理念論文
中外教育理念論文
生本教育理念論文
大學軍事教程與國防教育的論文
淺談如何有效建構軍校大學生心理和諧教育機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