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誠信社會論文範文怎麼寫
誠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誠信缺失問題是構建誠信社會的一大阻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構建誠信社會論文,供大家參考。
構建誠信社會論文篇一:《堅持誠信為本 構建和諧社會》
摘要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其基本特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近年來幾起會計資訊失真事件,給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本文指出堅持誠信為本,強化財會道德建設成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燃眉之急。
關鍵詞和諧社會主義會計職業道德
一、引言
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由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1700美元。這期間,社會矛盾更加深刻。能否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促進經濟快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我國能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問題。而近幾年來銀廣夏、銀河科技等一系列上市公司造假,美國安然公司轟然倒塌的財務醜聞頻頻爆出。這類事件的反覆出現,使財會職業陷入了嚴重的社會信任危機,直接制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進而對和諧社會的構建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強化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更好地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
二、當前會計的不和諧現象
當前會計中尚存在許多不和諧之處,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觀念淡薄
會計職業道德,指在會計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徵的、調整會計職業關係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範,它既是帶有強烈經濟性色彩的經濟道德,又是受到廣泛社會關注的社會道德。根據我國會計工作、會計人員的實際情況,結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國際上會計職業道德的一般要求,我國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內容主要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和強化服務。
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薄弱
我國會計人員隊伍不斷壯大,但素質良莠不齊,相當部分設有財會專業的大中院校沒有足夠重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導致了很多即將步入會計從業行列的人員也對職業道德內容生疏,以至於在實際工作中暴露弱點。
三會計資訊失真
我國目前還是存在不少會計資訊失真現象,它在很多方面都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資訊一旦失真,將引起投資決策失誤和社會經濟資源的無效配置,從而影響市場經濟秩序,且極有可能危及到政府的巨集觀決策,損害社會利益的合理分配和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違背公平公正的原則;會計資訊的質量直接關係到會計監督的質量,會計資訊失真汙染市場經濟環境,滋生社會腐敗;會計資訊失真,導致市場資訊失真,甚至可以引起社會混亂,嚴重阻礙我們現階段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步伐。
三、以誠信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一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制定完善的會計職業道德規範
建立法制社會需要有法可依;構建和諧社會,也必須有章可循,否則很容易出現鑽空子的現象。我國的會計法使複雜的經濟關係呈現出一種有序狀態,既包含了對社會經濟生活調整的廣泛性和深人性,同時也包含了對社會經濟生活調整的有效性和有用性。但會計法制建設涉及的內容畢竟還比較有限,為了保證市場經濟中生產、流通、分配與消費的正常執行,就需要市場主題之間契約的公正和遵行,即要有完備的職業道德規範。“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只有將法制的外在規範和道德的內在約束結合起來,共築法律和道德的防線,才能更好地維護和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加快會計電算化和網路建設
企業會計資訊質量需要良好的工作手段作保證。如果採用傳統的手工操作,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有意或無意的失誤而導致會計資訊失真,從而與誠信為本的職業道德相違背。建設目前會計電算化的推廣和普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實現會計電算化後,由於採用了國家統一的規範的財務軟體,使會計資訊的收集加工、處理和生成有了統一規範,減少乃至規避了會計資訊失真的現象。加快會計電算化和會計網路建設,不僅有利於提高會計資訊質量,而且還有利於提高會計資訊的利用價值,提高會計資訊的傳輸速度,為使用者及時快捷瞭解會計資訊提供便利,從而減少由於會計資訊供給和資訊使用者雙方對會計資訊的掌握存在差異所造成的會計資訊不對稱現象。有效避免了資訊生產者向外界披露對自己有用的資訊而規避對自己不利的資訊從而使自己獲利的情況發生。
三加強對會計資訊質量的監督和檢查
加強對會計資訊質量的監督和檢查,需要形成一個規範和完善的制度。可以借鑑國內外一些先進做法,對會計人員進行定期審計和離任審計等,並使其制度化。這樣不僅能及時揭露隱蔽的會計違法現象,防患於未然,也可以減少會計資訊無意性失真的發生。我們需要對審計體制進行適當改革,適當加快發展社會獨立審計。一旦要求審計機構對造成的經濟後果也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不僅能夠督促審計機構不斷提高審計工作質量,也增強了社會對獨立審計的信任。
總之,堅持誠信,強化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各行各業的參與和積極配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要求我們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要完成這一項艱鉅的任務,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以誠信為本,加強財會人員道德建設,提高會計資訊質量刻不容緩。財會人員也有責任、有義務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資訊,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以法律規範自己,以道德約束自己,並自覺自願地加入到宣傳誠通道德建設的隊伍中去,在企業乃至社會中樹立這種誠信的道德氛圍,從而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只要全黨全民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將會更加井然有序!
構建誠信社會論文篇二:《打造誠信環境\構建和諧社會》
摘要:信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石,中國由於歷史發展的特殊性,社會徵信體系的完善程度遠遠低於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因此,打造誠信社會環境,健全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要實現社會信用管理機制的目標,整個社會應該多方位開展信用管理體制的實施途徑,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帶來一個良好有序公平和諧的市場環境。
關鍵詞:誠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信用管理機制;實施途徑
信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一項重要原則。它是維持社會正常經濟秩序的重要基石,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我們反觀現實生活中整個社會的信用狀況不免讓人產生一份擔憂。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中國企業每年因為信用缺失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信用缺失所造成的國家財富資源的浪費和損失,已經達到十分驚人的地步。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普遍的社會信用缺失現象?我們又如何去解決這樣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呢?下面,我們不妨從形成信用缺失的社會原因和法律根源兩個方面來加以分析,並就如何打造誠信環境,構建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的建設問題發表一下個人的建議。
一、 形成信用缺失的社會原因和法律根源
回顧新中國的發展歷程,我們從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直接步入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從原有的計劃經濟時代到如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其間只是經過了短短的數十年時間,轉型期的短暫必然會引起新舊制度間的矛盾衝突。信用缺失只是諸多矛盾中的一個。從形成信用缺失的社會原因和法律根源方面來探討,無非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維使人們缺乏對信用問題的足夠重視。建國以來,中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數次重大的變革。新中國成立後,所有的經濟組織享受著相同的權利和承擔著共同的責任,相互之間不存在本質意義上的利益衝突。在那樣的經濟環境下,人們根本無須為所謂的信用問題去感到擔憂,因此,企業間也基本上不存在信用缺失的問題。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的到來,多種經濟成分並立,產生了不同的利益集團,社會各方的利益矛盾日益凸現。但是,由於長期形成的習慣思維,使人們尤其是國有企業缺乏對信用問題的足夠重視。一方面他們缺乏對自身信用的主動維護;另一方面又對信用風險的危害缺乏必要的重視。於是,信用缺失的現象大量產生,並由此對社會經濟產生巨大的破壞。
2.轉型期的短暫導致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滯後。過去,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除了管理國家政治和國防外,在經濟上也起著主導的作用,國民經濟在政府的全面主導下按計劃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在新中國的發展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化,整個市場的運作格局和交易規則都將隨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轉型期的短暫,導致政府職能的轉變來不及徹底轉型,以致整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滯後。
3.管理理念的落後造成信用管理水平的低下。由於中國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的時間不長,同發達的“徵信國家”相比,信用交易的比重在整個市場交易總量中還處於較低水平,人們對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信用對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不深。因此,眾多企業對信用管理缺乏必要的重視。這種管理理念的落後造成信用微觀管理水平的低下。由於整體信用管理水平的不高,由此造成了中國高信用風險的市場特徵。
4.產權不清晰造成信用立法的困難。信用風險的產生除了信用資訊的不對稱原因外,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產權問題。由於中國特殊的經濟體制形式,特別是國有企業投資主體與經營主體的分離;出資主體同受益主體的不一,類似的企業產權的不清晰,為法律上認定信用責任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因此,需要法律界從民法的法理上尋找信用立法的依據,制定符合現實社會狀況的信用法律和法規,為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提供強大的法律保證。
5.信用法制的滯後缺乏對失信行為的威懾。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度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通常都建立了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規制度。但是,在中國雖然一些地方和部門出臺了一些信用方面的地方性法規,但國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有關信用方面的專門法律。因此,社會需要信用立法對失信欺詐行為進行嚴厲的法律懲處。
二、社會信用管理機制的目標
社會信用管理機制的建立,是一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信用管理機制的建設必須合乎法律的規定、符合科學的發展觀、體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社會信用管理機制的目標主要包含下列幾個方面:
1.監督、管理的法制化。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社會信用體系的管理、監督必須納人法制化的軌道。從徵信國家的法治管理經驗得知,一個國家信用立法主要體現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市場公平競爭、調控信用工具發行、強制開放徵信資料、促進信用管理行業發展、指導徵信機構的工作方法,使其提供真實資訊以及法律相容性等法律原則,而社會信用管理和信用諮詢服務機構要自覺接受來自法律法規方面的監督和管理。
2.信用觀念的普及化。由於信用帶有濃重的道德色彩,信用行為的實現必須有道德水平來維繫。因此,要提高社會的信用程度,信用觀念的普及就顯得十分的必要。另一方面,信用風險的覺察和防範也得益於信用意識的提高。由此可見,信用觀念的普及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
3.執行管理的社會化。遵循小政府、大社會的思路,通過執行管理的社會化道路改善對企業信用的管理,如組建諸如信用管理協會、追賬協會、信用聯盟等信用管理民間機構,充分發揮這些民間信用管理機構聯絡同人、溝通政府、協調行動、培訓員工、學術交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4.信用記錄的公開化。信用記錄的公開化是所有徵信國家普遍採用的一項信用資訊管理的重要原則。通常徵信國家對企業的任何信用資訊都不提供保護,政府也對掌握的信用資訊實行資訊公開的原則。而對企業和消費者的失信記錄公開更是社會失信懲戒機制發揮作用的最主要手段。因此,信用記錄的公開化是建設徵信國家的不二選擇。只是授信組織機構在公開信用資訊時必須注意遵守法律規定的對消費者個人隱私和國家機密的保護。
5.信用服務商業化。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產品的交易和服務應當實行市場化、商業化運作。信用服務商業化有助於培育徵信市場規模,有助於提高信用產品的專業化水準,增加信用資訊的公正性、客觀性、及時性和科學性水平。而且實現信用服務商業化還有助於運用專業徵信機構和諮詢服務機構的專業經驗幫助企業提高信用管理的水平。
6.資訊查詢、釋出的電子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的發展,市場主體對信用交易和資訊查詢提出了快捷便利的更高要求。採用電子化手段管理社會信用資訊,為市場主體提供高速便利的服務,是“徵信國家”的通常做法。電子化的資訊查詢、釋出系統提高了資訊流動的效率,降低了成本,這是今後社會化資訊管理的發展方向。
三、社會信用管理體制的實施途徑
確定了社會信用管理體制的目標,通過什麼途徑,採用何種方法。實現這一目標,也就成為我們思考的問題了。對此,個人的建議如下:
1.以政府政策為導向。根據中國的國體和政體,我們的政府是一個強勢的政府。強勢的政府就要有強勢的作為。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已經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並立的局面,但是,國有經濟成分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始終還是處於核心地位。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國有資產的當然代表,理所當然地應該在社會信用管理機制建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強調政府機構的作用並不是要政府包辦代替而否定按市場規律辦事,而是讓政府職能部門更好地按市場規律依法行政。從市場的角度來考量,國有企業一旦發生信用風險,國家就要為此承擔起全部的經濟損失。而國有企業如果因信用原因對社會造成影響,勢必會對國家信用造成巨大的傷害。由此,我們的政策對國有企業的信用治理也必須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指導。
2.以法律法規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因此,全社會的信用管理必須納入社會主義法制化軌道,接受法律的制約和監督,同時得到法律的保護和保障。
由於中國市場經濟起步較完,因此,同世界上其他“徵信國家”相比,信用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還存在明顯差距,至今為止國家還沒有一部關於信用方面的專門法律。但是,我們正在大踏步地趕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有關信用方面的法規性檔案,為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法律上的指導。當然,我們要進一步加快信用立法的步伐,儘快消弭與“徵信國家”的差距,全力締造一個誠信、和諧、安詳的社會。
3.以專業委員會為紐帶。信用管理是國家、社會、企業、個人多層次的立體管理體系,如何管理和運作這樣龐大和複雜的系統呢?一個簡單而又有效的辦法就是以專業委員會為紐帶。
4.以集團公司為抓手。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原政府下屬的主管局已由企業集團模式取代。但是,由於國家出資的關係,這些大企業集團同國資委又保持著相當緊密的聯絡。另一方面,這些大企業集團又在某種意義上代表國資委對下屬國有企業實行業務上的管理和領導,形成政府部門和企業的“交集”。
由於企業集團的身份特殊,在推動國有企業信用管理工作中,以集團公司為抓手不失為一種良策。
5.以單位企業為基礎。單位企業作為獨立的法人組織從事生產、經營、銷售等經濟活動,是社會經濟生活中最活躍的因子。目前,大多數信用風險也主要來自於各企業之間的經濟往來。因此,建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必須堅持以單位企業為基礎。
6.以社會服務為支援。從信用管理的層次上看,社會信用管理屬於中觀層面。信用社會服務的作用在於通過信用中介機構的日常經營與及時的資訊傳播,監督與約束市場上的經濟主體的信用行為。
誠信環境是一個社會的系統工程,通過政府的大力推動,全社會的廣泛參與,有理由相信一個誠信的環境必將形成,一個和諧、安詳的社會就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參考文獻:
[1]姚志陽.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信用體系的思考[EB/OL].法律圖書館。
[2]譚中明.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理論、模式、體制與機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5.
構建誠信社會論文篇三:《論構建社會誠信體制的問題》
摘 要:在詞性上看,誠信是個同義複詞,即由相同意義的兩個詞根“誠”和在經濟方面則表示“信”組成,誠與信都是表示真心,真誠,言而有信。從改革開放到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社會誠信一直考驗著每一箇中國人,構建社會誠信體制勢在必行。下面將對其進行進一步剖析,即社會誠信的不斷缺失、產生社會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其構建的路徑。
關鍵詞:社會誠信;構建誠信;解決路徑
社會誠信不僅反映出人的人生態度,還表現出了人的行為方式。人們之所以能對社會誠信問題普遍關注,是因為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轉型的發展階段,社會普遍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我國要想不斷的提升綜合國力和發展成為經濟強國,就必須構建社會誠信體制。
一、社會不誠信的表現
社會誠信的發展趨勢隨著科技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擴充,隨之社會誠信不斷滲透到我國各個領域,社會不誠信的行為也接踵而至。社會不誠信的行為嚴重影響到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領域,而這五位一體更是構建我國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治國大計。據有關報告指出,每年我國因不誠信所造成的損失,其經濟利益可高達數百億,更為甚者的是有時竟達到上千億美元。這不是一個小數字,可見社會誠信應擺在重中之重的位子。人際關係中沒有了彼此間的誠信,何談其他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社會誠信體現的更為淋漓盡致,講誠信就是去當“傻子”,講誠信就是上當受騙,這種思想的不斷灌入,使得誠信就沒人去做,當前所有的東西都在不斷的向前發展進步,唯有人的道德品質沒有進步,相反在逐漸下滑,而且下滑得令人毛骨悚然。一切都在金錢中徘徊,誠信也無法逃脫被利用的命運和悲慘的下場。如快遞來了不敢開門,查水錶的不讓進屋,入戶人口普查不得不改在居委會報到,買菜時習慣性的要把小販的秤搬到眼前,賣肉時總要用手按按有沒有注水,去超市買牛奶麵包要先看看過沒過保質期等等,人們已經對社會信任度在逐年下降,實則是早有切身體會。這些事實告訴我們,在科技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不誠信的行為不在是一個瑕疵,是需要我們認真正式的問題,更需要我們落足於實際。
二、社會誠信缺失的原因
我們曾經是一個言而有信的國度,由於社會結構的強弱失衡、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機制的喪失、實用主義的價值觀有所抬頭等等,誠信不再是一種心靈上的警鐘。在科技不斷髮達的今天,人們瞭解到更多上當受騙的經驗,一切的一切使得人際間的誠信度不斷下降,這也是社會誠信體制不誠信所體現的最重要的原因。我們的社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還有我們為之而奮鬥的共產主義社會,無論怎樣的社會形態,為人誠信是不可缺少的。實現人與人之間建立相互信任感是人的全面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協調發展,使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建立在以誠信為主題的基礎上,不再讓社會誠信問題成為我們現實生活中陌生客和避諱的字眼,因此構建社會誠信體制是政府和大眾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物質高速發展的今天,曾經失去過“自信力”的中國人,如今又要失去“誠信力”,也許字典裡找不到誠信的實際意思,但並不表明誠信不重要。誠信是在心中和行動中存在的,社會誠信是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媒介和平臺。換句話說,誠信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有人丟失了誠信,人性就表現得無比的醜陋,社會不誠信的行為體現了人行為的道德素質和良知良心的不明確。不誠信問題的凸顯,是人們利用現在的高科技手段,竊取物質財富。
三、構建社會誠信的建設路徑
古人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深刻的道出了社會誠信的重要性。以來“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這句振奮人心的話語,正是眾望所歸。構建社會誠信的建設路徑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建立以道德教育為基礎的社會誠信體系框架。自古中國就是以情感為紐帶的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就成為了一個龐大的關係網,這就需要道德作為衡量誠信的重要標準。人的物質需求滿足之後,就要上升到精神領域,正所謂物質是意識發展的基礎,意識又決定物質。在人們的意識世界中培養誠信理念,據我國調查顯示,兒童誠信指數最高,這也進一步說明,加強誠信體制建設就要從娃娃抓起。在小學、中學開設思想品德教育課就顯得尤為重要。其次,建立以法治為核心的社會誠信體制。以法律為核心建立誠信體系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權力和義務為支撐,依賴法律法規和規章構建社會誠信體制,沒有了法律的約束,社會誠信體制就沒有了依賴的母體。法律本身就具有其強制力,約束人們間不誠信行為的發生,為社會誠信體制的建設保駕護航。政府要建立社會誠信監察檢查機制,將不誠信的行為予以懲戒,法立的好,關鍵要看實行的好。再次,建立以個人行為為機制的管理體系。無論是道德的約束還是法律的制約都是客觀因素,究其根源還是要加強個人自身的誠信觀念。客觀因素影響著主觀意識,主觀意識又決定著客觀因素,不斷提高個人自身素質是關鍵,不要把誠信理念停留在概念上,更多的是要付諸於實踐。人們間的交流應把誠信當成是一種義務,就如父母撫養子女、子女贍養老人一樣,如果人與人之間不在講誠信,那麼就會被公眾厭棄。通過自身素質的不斷加強,社會誠信體制的構建就指日可待了。
構建社會誠信體制是一項綜合性的繁瑣工程,需要政府和大眾、法治和德治齊頭並進。誠信不僅要靠教育,更要靠法治。只要我們重視對誠信問題的精細化管理,而不是一味地“高標準、嚴要求”即在加強誠信教育的基礎上,大力強化法治的手段,使人不得不保持誠信,使講誠信的人得到更多的好處,中國人的誠信狀況一定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任潔.《當今中國社會信任的危機與重建》[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24.
[2] 郭廣銀.楊明.《當代中國道德建設》[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3] 樑曉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問題的思考》[J].運城學院學報.20066.
形式政策有關共享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