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金融業是現代經濟的血脈,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效調控巨集觀經濟的執行,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業的安全、高效、穩健執行,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執行起著決定性作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金融業風險監管

  隨著全球經濟區域一體化加強,金融已經成為世界經濟中舉足輕重的部分,而這次美國次債危機,世界五大投行全面崩潰引起的全球經濟衰退,更讓人們意識到對待金融業風險與監管需要我們進行重新的認識與評估。

  一、金融業風險與監管綜述

  所謂金融風險,一般是指金融資產預期價值或收益發生損失的可能性。金融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並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微觀經濟主體的經營風險和巨集觀經濟的執行風險。金融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會使金融體系遭受破壞,金融危機是金融風險放大後的一種極端情況。

  要保證市場經濟的有效發展對市場實行巨集觀調控和監督是必要的。金融監管是指金融監管當局依據國家法律法規的授權,對整個金融業實施的監督管理。金融監管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市場有其不完整性,這就需要政府或其他部門對市場參與者進行管理。換言之,所有的監管本質上都是對市場不完整性的一種補充、修正和完善;二是從金融的發展來看,金融在經濟體系中的地位顯著增強。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湧現,金融業務之間的界限被不斷打破,金融的發展日趨國際化,金融資本不斷擴張,與此同時,金融領域的風險也在急劇加大,因此通過監管來保證金融業的穩健執行是十分有必要的。各國無論採用哪一種監管組織體制,監管的具體目標基本是一致的:1、確保金融穩定安全防範金融風險;2、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3、增進金融體系的效率;4、規範金融機構的行為,促進公平競爭。

  二、金融風險環境因素分析

  一巨集觀經濟動態執行帶來的金融風險

  1、經濟實體波動與經濟週期帶來的金融風險。

  在巨集觀層面上引起金融風險的原因很多,但實體經濟以及實體投資仍是主要因素之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系統地揭示了生產過程的經濟危機成因,闡明瞭巨集觀層面的金融風險以及危機產生根源。馬克思將貨幣危機分為兩種形態:一是作為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尖銳化這個特殊時期的貨幣危機;二是獨立的貨幣危機。後者的運動中心是貨幣資本,因此它的直接範圍是銀行、交易所和財政。我們主要討論第一種形態的貨幣危機,馬克思曾經做過這樣的分析:“咋看起來,好像整個危機包括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和貨幣危機等只表現為信用危機和貨幣危機,而且事實上問題只是在於匯票能否兌換成貨幣。但這種匯票多數是代表現實買賣的,而這種現實買賣的擴大遠遠超過社會需要的限度這一事實歸根到底是整個危機的基礎。”馬克思的這番論述實際上已經給我們一個結論性的觀念,即巨集觀層面的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仍然是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發展決定的。

  2、虛擬資本執行與泡沫經濟帶來的金融風險。

  虛擬資本數量的急劇增長和經濟虛擬化的發展,是經濟高度發達、高度成熟的必然結果。其發展和繁榮是21世紀全球經濟活動中最令人矚目的現象,而金融虛擬化同時也帶來了世界金融系統金融風險的增大。很多金融工具最初的時候是規避和轉移風險而產生的,然而一推向市場後,由於其特定的交易規則和市場制度,卻極大地增加了整個金融業的系統風險。虛擬資本的運動不能如實、正確反映現實資本的運動變化,其變動幅度頻率要遠遠大於現實資本,尤其是貨幣貶值泛化以來,經濟虛擬化現象日益膨脹。虛擬資本的內在特徵與運動規律決定了經濟生活中泡沫化的形成與不斷深化,在促進金融與經濟活躍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金融風險的發生概率。

  二主體非理性因素引發的金融危機――微觀經濟主體對金融風險的主觀認識。

  任何經濟活動都是有人蔘與的,而任何風險也都首先表現為人的風險,對主觀的金融風險來說人更是風險主體的操縱者。現代金融活動錯綜複雜,每個金融從業人員所面臨的問題都各具獨特性,任何法律條文與規章制度都不可能詳細到對每一個個體的行為做出明確規定,並且不可能時時事事都有人監督管理,所以主觀金融風險在金融系統中是普遍存在的。表現為:1、信貸企業負責人的社會責任與道德淪喪;2、急需提高的金融業管理者的整體素質;3、缺乏監管的金融業管理者;4、整個社會的監管缺失。

  三、控制金融業風險與監管的國際準則――巴塞爾協議

  巴塞爾委員會是1974年由十國集團中央銀行行長倡議建立的,其成員包括十國集團中央銀行和銀行監管部門的代表。自成立以來,巴塞爾委員會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銀行監管規定,如1983年的銀行國外機構的監管原則又稱巴塞爾協定和1988年的巴塞爾資本協議。這些規定不具法律約束力,但十國集團監管部門一致同意在規定時間內在十國集團實施。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鑑於其合理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許多非十國集團監管部門也自願地遵守了巴塞爾協定和資本協議,特別是那些國際金融參與度高的國家。1997年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的問世是巴塞爾委員會歷史上又一項重大事件。核心原則是由巴塞爾委員會與一些非十國集團國家聯合起草,得到世界各國監管機構的普遍贊同,並已構成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銀行監管國際標準。至此,雖然巴塞爾委員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銀行監管國際組織,但事實上已成為銀行監管國際標準的制定者。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自從1988年實施巴塞爾資本協議以來,一方面巴塞爾協議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銀行業競爭規則和國際慣例,在加強銀行業監管、防範國際金融風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近年來,金融創新經常採取規避資本充足規則方法層出不窮,新的風險管理技術迅速發展,使巴塞爾協議日益顯得乏力和過時。尤其是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波及全世界,而巴塞爾協議機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受到人們的責難。

  在這樣的背景下,1999年6月,巴塞爾委員會發布第一次建議,決定修訂1988年協議,以增強協議規則的風險敏感性。在考慮這些評論意見和徵求國際銀行界及其監管者建議的基礎上,委員會於2001年1月16日提出了一個更加全面、具體的新建議,再經過金融界激烈的討論後巴塞爾委員會先後3次出臺巴塞爾協議徵求意見稿,並與2006年6月26日在國際清算銀行的官方網站公佈了新資本協議的底稿――《統一資本計量和資本標準的國際協議:修訂框架》,“新協議”將於2006年底在十國集團開始實施。自1993年巴塞爾委員會針對國際金融市場中越來越活躍的金融創新工具所帶來的市場風險做出修正案以來,市場交易風險越來越受到重視。根據巴塞爾委員會2001年9月的最新決定,對運作風險要求全部資本由20%改為12%,而且還有一些技術上的調整,因此新巴塞爾協議實際上具有很嚴格的計算方法。

  四、對我國金融業監管的啟示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隨著中國參與國際金融業務的擴大與加深,加入WTO五年過渡期結束後,中國金融安全所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一方面金融業開放步伐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程度會進一步加強,新的金融會得到快速催生,衍生金融業務會得到迅猛拓展;另一方面國內金融基礎仍很脆弱,金融監管體系不夠健全,金融高階人才十分短缺,金融風險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有效化解,為了保證中國金融體系的安全而有效地執行,為了應對風險,加強管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建立嚴格的風險測量體系。為進一步加強風險的防範和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優化資源的配置,增加資本的收益,應將整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建立量化的風險管理體系,這個體系的基礎是風險測量的量化指標。

  第二,建立反應迅速、科學高效的危機處理機制。建立危機處理機制最基本的目標在於保證日常業務能正常執行,防止不利的突發事件對銀行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甚至於崩潰瓦解。在目前市場日趨複雜的環境下,這些突發的危機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建立危機處理機制的首要任務就是確定這類突發意外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和影響力大小,並建立相應的危機處理機制。

  第三,建立以量化風險為基礎的風險管理策略。在有了量化的風險值以後,風險值的平臺也建立起來了,風險也能實時計算,在此基礎上根據整個系統各個環節風險暴露的情況,制定有效的風險管理策略。

  第四,完善風險管理流程。風險管理應該是一個持續不斷地發現風險、制定策略、監督執行的過程,涉及到各項業務、決策和操作程式;風險管理的流程體現各業務流程的風險控制。它的主要目標是要系統化、制度化,並且量化運營風險的管理。“新巴塞爾協議”也對運營風險的測量、管理、資本準備金做出了具體要求。第五,建立全面的風險資訊報告系統。風險資訊報告是及時地、清晰地、全面地瞭解風險的基礎,報告的內容包括利潤、總風險、淨風險、風險資本、資本回報率、風險調整後的資本回報率。通過風險報告,不僅可以發現風險集中分佈的地方,評估風險的承受能力,而且可以根據風險調整後的資本回報率,更有效、合理地評估績效。

  風險報告在提供大量的數字資訊之後做出一個文字性的總結。好的風險報告首先需要的是“透明”,即各業務部門有責任及時而且無隱藏地提供有關風險的資訊,這樣,風險報告才能準確、全面地反應風險暴露的狀況。其次,好的風險報告需要“一致”,即各種類風險的量值,需要真實地反映風險的大小,保證不同種類風險之間的可比性。

  五、結束語

  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對日益複雜的金融業發展,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措施加強對本國金融業的監督管理,以防範金融風險及因此而帶來的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金融全球化經驗少、水平低,因此我國的金融監管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考驗。但監管不是萬能的,“監管絕不能替代銀行自己內部對業務活動的仔細審查以及市場對銀行的監管。”因此,我們唯有積極地參與全球金融活動,掌握新知識,熟悉新規則,才能適應這個多變的時代,才能抓住機遇,使金融監管真正促進我國的金融發展,保障金融與經濟的健康執行。

  篇2

  淺析金融業融合發展

  【摘要】金融業的融合發展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金融業與他行業融合發展而產生的新型產業,這種融合發展的新興產業是金融服務業的融合創新,有助於金融業的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增強金融業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金融業內原有行業打破分業經營界限,呈現出混業經營局面。金融業原有分業經營的界限正逐漸被打破,金融機構的全能化、金融業務一體化經營的趨勢在不斷加強。這種一體化經營模式打破分業經營侷限,藉助金融創新手段不斷豐富金融產品內涵,極大提高了金融市場資金運用效率,為有價值的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奠定架構基礎。我國金融業在分業經營監管框架下出現融合發展的現象,是對分業經營模式的否定,更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客觀需求。本文在對金融業融合發展經濟效益分析的基礎上,探究金融融合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金融業;融合發展

  金融業是現代經濟的血脈,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效調控巨集觀經濟的執行,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業的安全、高效、穩健執行,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執行起著決定性作用。在金融業發展的過程中,原有的發展模式被突破,產生了新的發展模式。這種新的發展模式表現在金融業融合發展,而目前這種融合發展的模式沿著兩條路徑進行:一是金融業內部所出現的混業經營,進而形成全能型金融機構;另一種路徑是金融業和實體產業的融合發展所形成的新興產業。

  一、金融業發展過程分析

  自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頻繁暴發使得經濟發達國家都開始對金融業進行規制。美國頒佈法律最早對金融業進行規制,隨後英國、加拿大、日本也紛紛仿效美國頒佈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對金融業進行監管。各種金融法對不同金融機構的業務範圍做出了明確的限制,銀行業、證券業及保險業分業經營和分業規制,形成政策性進入壁壘,這時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產業邊界清晰。在20世紀的50年代,國外一些先進的銀行開始運用計算機來進行票據集中錄入,實現賬務管理的批處理,這成為資訊化技術在金融業應用的開端。在20世紀6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推出電子銀行卡。

  從此資訊科技越來越多地應用於金融業。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及全球化經濟的到來,推動了資訊科技在金融業的廣泛應用。資訊科技在金融業中的應用改變了金融業傳統的業務流程,使得金融業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時也減少了金融業的運營成本,併產生了更多的金融創新。傳統的金融業和資訊業出現技術相互滲透和融合及相互併購的現象並由此生成一些新的業務。與此同時,政府對金融業的監管也開始放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金融業出現了融合的趨勢。2001年7月我國央行釋出《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首次明確商業銀行可以進行代理證券業務。

  2004年10月:保監會和證監會聯合釋出《保險機構投資者股票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保險資金獲准直接入市。2005年2月由央行、銀監會和證監會聯合制定的《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公佈施行,鼓勵商業銀行採取股權多元化方式設立基金管理公司。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開始由非競爭關係變為競爭關係,三者之間的傳統產業邊界開始模糊,出現了融合的趨勢。金融業的融合正朝著個性化、效率化、無時空、無地方化的方向發展,力求為客戶提供安全、快捷、優質的服務。

  同時金融業在自身融合發展的同時出現了金融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的產業的形態,這種融合發展的新興產業是金融服務業的融合創新,有助於金融業的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增強金融業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

  二、金融業融合發展的經濟效益分析

  1.降低金融產品交易成本

  科斯早在1973年《企業的經濟性質》一書中提出了交易成本,它認為在經濟交往的過程中,經濟主體進行交易會產生談判和簽約的費用,這就是人們交易時要付出的代價。在對交易成本產生的本質研究中,交易成本論認為在專業化分工條件下,市場價格機制交易會有資訊成本、搜尋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及監督成本,因此市場價格交易成本較高,需要把交易納入到一個組織中就形成了企業。在金融產品的交易中,金融的融合發展使得金融產品的需求者不僅可以得到金融業和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新金融產品,而且通過混業經營的全能金融機構能夠一站式的得到所需金融產品和享受到整體的金融服務,降低消費者的交易成本。

  2.金融機構產生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益

  英國的經濟學家哈提哈特和裡歇爾在研究了多項關於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觀點後認為綜合性銀行在效率和金融穩定上具有優勢,綜合性商業銀行能夠發揮出比其他專業化銀行更大程度的管理能力和企業家能力。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墨頓?米勒認為商業銀行通過融合經營,投資者得到了良好的承銷服務,同時銀行的整體實力得到增強。銀行金融機構通過綜合性發展在一個平臺上提供不同的金融產品,降低金融產品的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產生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益。這是因為原有的人才、裝置和技術能夠在全能型的金融機構中重複使用,因此能夠以較低的邊際成本,提供同質的服務。證券和保險金融機構的全能發展同樣也能產生相同的效應。總之金融業的融合發展顯示出金融機構發展的成熟性。在全能型的金融機構中,各種金融資源能夠自由充分流動,使得金融產業結構更趨效率化、高階化,網路型的金融體系開始形成,金融空間結構呈現更加有序狀態。這種金融資源的集聚融合效益加快金融產品成本降低速度,使全能型金融機構獲得相對成本優勢,增強市場的競爭力。

  3.有助於金融機構分散風險

  美國學者Benston經過對《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進行研究後發現統計結果分析顯示,當銀行擁有附屬證券公司時,或當銀行將一部分資本投入證券業務時,其風險只有輕微的增長,而收益卻有顯著提高。增加的盈利加強了銀行的支付能力,因此降低了銀行倒閉的風險,進而降低了金融系統發生危機的風險。增強全能型銀行及機構的競爭力,提高其抵禦風險的能力。德國經濟學家特洛文也認為綜合性銀行能向社會和客戶提供投資的最佳機會,可以增強銀行和客戶的聯絡,可以使整個金融制度趨於穩定。

  4.增強金融創新能力

  金融業融合發展程提高使得創新資源進一步集中,增強金融創新能力。金融業的融合發展使金融機構企業更易獲取原存於企業外部的知識,同時對於原有的知識更容易理解、消化、吸收、創新,實現原有外部知識和自身知識的融合,使得差異性和多樣性的金融知識達到更高層次的協同性,產生群體金融知識學習的外溢性。這種出於不同節點上知識面的交叉,產生的不同知識的融合,降低學習的成本,增強融合後的創新能力。同時金融融合發展促進了內部資源優化,技術網路、交易網路和社會網路有機結合,激發了金融創新活力,大量梯度性金融創新出現,金融業進入良性迴圈發展。

  三、金融業融合發展路徑分析

  1.金融業內不同行業的融合

  在產業融合的產業發展的態勢下,金融業的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也在融合發展。金融業業內的融合發展是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打破自身分營業務的侷限,彼此之間互相滲透、交叉以及綜合而形成的一種發展模式。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規制的放鬆和資訊科技的應用加劇了金融業跨產業併購現象。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求發展、獲得競爭優勢,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不斷通過跨產業併購,拓展自己的業務範圍,使自己成為多元化、綜合性的金融機構,來為消費者提供一體化、綜合性的金融服務。如1998年4月,美國花旗公司和旅行者公司宣佈合併,合併後的新集團定名為花旗集團,價值730億美元,擁有遍佈世界100多個國家的1億家公司及零售客戶,能夠提供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基金管理、證券交易等業務在內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這種混業併購的現象在歐洲、日本也頻頻出現。

  這樣的併購模糊了銀行、證券、保險業務之間的界線,使銀行在同一平臺上進行綜合業務操作,運用資產組合理論減少經營單一業務的風險,獲得範圍經濟的效益,另一方面綜合金融機構利用其內部業務網路的資源、服務及銷售渠道,設計出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為客戶提供充分的便利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降低服務成本,客戶只需要面對金融機構的一個視窗就可以獲得綜合型金融機構內部的各類業務,減少搜尋資訊、監督管理的成本,從而建立穩定優質的客戶群,整體上來說可提高整個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金融業通過併購與綜合經營,可以提高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

  2.金融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

  1金融業與資訊業的融合

  金融業是應用資訊科技最早的行業。無論是技術還是應用水平都是比較領先的。20世紀80年代初,國外銀行業發動了一場數字化革命,資訊科技逐步進入銀行的管理領域,銀行利用資訊科技進行業務優化、整合,再造業務流程,不斷進行全面的重組,使國際銀行業的發展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達到管理和業務處理資訊化的目標,國內各家銀行及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都紛紛投入巨資進行資訊化建設,包括資料大集中、業務集中處理等等。隨著金融業對資訊科技應用的不斷擴充套件和系統的不斷升級,金融業內的基礎設施和網路資源的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網上銀行依託迅猛發展的計算機和計算機網路與通訊技術,利用滲透到全球每個角落的因特網,把銀行的業務直接在因特網上推出。

  網上銀行與實體銀行的發展方向是不一樣,由於網上銀行的快速性和連動性,銀行可以從原來支付的一個環節成為資源整合者,延長產業鏈條。網上銀行的虛擬性讓業務本身發生變化,帶來業務創新。網上證券交易作為證券公司參與競爭、提升核心競爭力,降低經營成本、實現低成本擴張的重要手段,具有實時性和互動性,有利於券商為客戶提供更加及時、個性和全面的服務,深化和加強券商的服務意識。網上證券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增加了證券資訊的豐富性和流通效率,極大地提高了投資者選擇的自由度,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同時為股民提供了安全的交易手段,投資者可以得到更加優質快速的證券行情資訊和交易服務,減少因行情延遲、資訊時差或交易不及時等引起的交易損失。

  另外可以突破地域限制,給所有投資者一個公平的交易平臺和較平等的服務。網上保險是指通過網路實現投保、核保、理賠、給付,也即保險企業採用網路來開展一切活動的經營方式。網上開展保險業務縮短了銷售渠道,大大降低費用,從而能獲得更高的利潤。通過網上保險業務,投保人只要簡單的輸入一些情況,保險公司就可以接收到這些資訊,並做出相應的反應,從而節省雙方當事人之間進行聯絡以及商談的大量時間,提高效率,同時降低了公司的經營成本。網上保險能夠加快資訊傳遞速度的優勢可使保險服務質量得以大大提升。總之金融業所有的業務歸根到底都是進行數字處理,金融機構是一個數字化的中介機構,因此金融業和資訊的融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2金融業與實體產業的融合

  金融業與實體產業的融合發展首先表現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這種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產生了產業的資本化,增強了實體產業的內源性的融資能力,進而也帶動了外源性的融資能力,其表現為產業資本大規模進軍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業的各個部門。其次,金融業和實體產業的融合發展表現為產業投資基金,這種產業投資基金以滿足特定實體產業融資需求為路徑,以獲取風險投資收益為目標,形成金融業服務的創新。最後,金融業和實體產業的融合發展表現為金融業與具體實體產業融合而形成的新型產業。金融業和物流業融合而成的金融物流是其典型的產業之一。它通過金融產品的創新,使其滿足物流業發展的需要,調節物流業資金融通的渠道,它提供的一種金融與物流整合式的創新服務,金融物流不僅能為客戶提供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物流與加工服務,還為客戶提供間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務,提高供應鏈整體績效和客戶的經營和資本運作效率。

 

金融業的論文發表
金融專業的小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金融業的論文
金融業的論文發表
金融業的論文
關於金融學的論文
有關金融專業的論文
畢業金融風暴論文
金融業的英語簡歷範文模板
金融業的英語簡歷範文模板
關於學前教育專業的論文
關於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