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分析的有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從眾心理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所謂從眾,就是在群體的影響和壓力下,個體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從眾心理分析》

  【摘要】:從眾心理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所謂從眾,就是在群體的影響和壓力下,個體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在大學校園中,從眾現象也很普遍。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一方面自我意識急劇發展,充滿熱情,勇於創新,常常以標新立異的裝束和獨特的言談舉止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另一方面,他們的獨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強,往往會陷入焦慮、困惑和迷茫之中,導致行動上隨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關鍵詞】:大學生 從眾行為 從眾心理

  引言: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是大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本組使用自編量表調查大學生從眾行為的總體狀況,量表內容包括大學生四種主要從眾行為的比例和表現形式。結果顯示,這四種主要從眾行為包括:學習從眾、消費從眾、戀愛從眾、上網從眾。從分佈的總體情況看,大學生消費從眾的比率最高佔67.5%;其次是學習從眾,佔51.8%;最後是戀愛從眾和上網從眾,分別佔24.6%和18.2%。

  一、大學生從眾行為的表現

  1、學習從眾。新生入學後都在探索大學環境新的學習方法,尋求新的學習動力。班級、宿舍每個成員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以及平時學習時間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員最直接的“參照物”。他們在形成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同時,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與班

  級、宿舍大多數人保持一致。高校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入校時實力相當並且隨意安排的學生班級之間、宿舍之間在一年左右時間,便在各個方面顯示出不同層次,出現明顯的“不同步”現象。

  2、消費從眾。進入高等學府,對於剛剛脫離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來說可謂是大開眼界,校園裡有些大學生追求檔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門;經常光顧高消費文體娛樂場所;配備高檔通訊裝置;聚會交友大講排場等。在一些學生中,盲目消費、攀比消費、“面子”消費、超前消費等高消費甚至浪費現象非常普遍。其所佔比例雖然不大,但其絕對數不小,而且對他人的負面影響也非常大。

  3、戀愛從眾。大學時一個戀愛的季節,成雙入對的男女們形影不離。校園戀愛極富感染性,有的班級一階段沒有幾人談,而另一階段則出現了一群談戀愛的。大學校園內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學慫恿某人追求某人的現象,尤其是在宿舍熄燈之後的臥聊,舍友之間交流各自心得,未戀愛的羨慕戀愛的,戀愛的鼓動未戀愛的,如此相互地“激勵”便會出現戀愛從眾現象。上網從眾。大學生活空暇比較多,課餘時間多數用來上網,沉迷於網路,迷戀網路遊戲和網路色情。宿舍同學之間相互慫恿,結伴長時間網上游戲,花費大量財力和精力,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一些原本不喜歡網路遊戲的學生在其他人的慫恿之下也走上網遊的道路,為的只是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二、大學生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

  1、首先是主觀因素。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按需要的強弱其先後出現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為低階需要,是一種匱乏性需要,在一般情況下都能得到滿足。於是人們產生了高階需要。跨入中學之後的青少年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他們需要朋友,需要在團體中與同學建立深厚的友誼,這便是歸屬與愛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往往就是由於“相似”而成為朋友,而這裡的“相似”可以是年齡、家庭的相似,也可以是共同的興趣愛好。

  2、其次是客觀因素。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青少年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1社會文化的影響。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由物質文化、社會文化的精神文化等構成。瀟灑是社會主體的一種行為方式和心理體驗,是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的表徵。但是不少人對於瀟灑的理解就是穿著名牌,拿著手機,出手闊綽,沒有理解瀟灑的深層含義。於是一種“瀟灑”的風氣和現象很快滲透在空氣中,然後青少年也就接受了這種薰陶,接受並模仿著這種“瀟灑”的行為。

  2社會流行的影響。社會流行是在社會上傳播一時的事物,它能在短期內爆發、擴充套件、蔓延、也可能在短期內消失,它最容易被青年人接受。一方面,消費品不斷地更新換代是流行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求新、自我表現和從眾是流行的心理基礎。確實,社會流行向人們傳遞了一種訊息,當人們都去追隨它時就會形成一種群體壓力。

  三、大學生從眾行為的利與弊

  從眾行為對大學生的影響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眾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必要手段。一個社會需要共同語言、共同的價值與道德觀、共同的行為方式,作為擔有預期社會化責任的大學校園更是如此。對於大學生個體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與班級體裡同學保持一致,那他就會被群體視作異類。反之為了融入到群體中去,採取從眾行為便可以減少心理衝突,獲取心理上的平衡。有很多大一新生就存在這樣的情況,由於剛踏入大學校園,離開家庭貼身的照顧,時感孤獨寂寞,於是為了和同學打成一片便採取從眾行為。而同時這也為後期的大學四年生活是積極還是消極埋下了伏筆。

  2、理性的從眾行為有利於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群體是社會道德向個體道德內化的重要載體,是影響個人的具體形式。個體往往對照周圍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來感覺自己的價值,通過反饋整體的價值取向,來調整自己的價值取向。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為:獨立意識增強,但仍有較大的依賴性;社交需要強烈;求知慾望盛;自我期望值高等。這些心理特點,決定了大學生對所屬群體具有較強的歸屬需要,而要獲得歸屬感,從眾就是一個必然選擇。大學生對其群體的從眾,有益於具有開創性的大學生群體亞文化的形成及發展,促進社會主流道德的發展變化和完善,併產生德育的群體效應。

  3、盲目地從眾使個體失去個性和創造性。從眾行為是在群體壓力下發生的,因此盲目從眾會使自己失去個性,限制自己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從而失去接受挑戰的機會。大學時代是追求個性、完善人格的時期,盲目的從眾會使思維形成依賴性,遇事不動腦筋就隨從於別人。尤其對於那些在班級、宿舍中處於劣勢,容易放棄己見而從眾的學生就更不可能在大學期間完成真正鍛鍊自我的任務。久而久之形成強烈的依賴性,自我意識弱化,獨立性較差,毫無主見。即便是從眾“錯了”也會因為比自己強的人也錯了而獲得自我解脫的平衡感,這就相當令人悲哀了。

  4、被動從眾誘發大學生心理障礙。一味從眾也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從眾的直接表現便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過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發大學生精神壓力過大,心理狀況失衡。從眾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動為前提的從眾只會是退化自我真實性格與實力,使其獨特失去價值。被動的從眾帶來只有迷茫和無措。

  四、研究大學生從眾行為、心理的意義

  從眾行為的過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弱化,獨立性較差,缺乏個體傾向性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從眾行為中消極現象抬頭的主要原因,即使從眾行為出現積極效應,但一旦失卻這種從眾氛圍,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會後的迷憫、失落,實際上這是從眾現象最直接的後遺症。

  五、如何應對這從眾心理

  1.增強自信心

  大學生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敢於堅持主見,不盲目效仿他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於自信心不足的學生,要經常給予鼓勵,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既要注重激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要鼓勵學生敢於向權威挑戰,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2.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校園氛圍

  民主和諧的校園氛圍可以促進大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使大學生在情感上感到被認同。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舉辦各類挑戰杯競賽、書法競賽等,使大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在活動中充分發揮自我潛能,實現自我價值。

  3.樹立明確的目標

  如果大學生目標不明確,則很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大學生要根據自身特點,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並嚴格執行計劃,不盲目從眾。大學生要對自己的大學生涯有一個詳細的規劃,過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

  以被動為前提的從眾,勢必使你的獨特失去價值。一味從眾便意味著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拋卻了一片屬於自己的領地。盲目從眾意味著部分大學生丟失了以個體色彩的思維和行動編織的草帽,在喧譁與騷動中麻木自己,“創新意識”在頭腦中只成了四個機械的漢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鏽蝕成了斑駁的條條框框,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只成了人生程序中的標誌,卻難以成為昇華人生的動力。大學生,擺脫從眾的盲目色彩,用獨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腳印使自己主動融入集體的行列,這樣,你將擁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參考文獻】

  [1]佐斌.社會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6-287.

  [2]張建新,孟文靜.略論大學生從眾心理的產生及應對[J].齊魯師範學院學報,20114:81.

  [3]鄔強.當代大學生從眾心理分析及其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98-99.

  篇二

  《論大學生從眾心理》

  摘要:從眾心理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所謂從眾,就是在群體的影響和壓力下,個體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在大學校園中,從眾現象也很普遍。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一方面自我意識急劇發展,充滿熱情,勇於創新,常常以標新立異的裝束和獨特的言談舉止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另一方面,他們的獨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強,往往會陷入焦慮、困惑和迷茫之中,導致行動上隨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本組隨機調查了100名山東中醫藥大學長清校區在校學生。

  關鍵詞:大學生 從眾行為 從眾心理

  前言: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是大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

  本組使用自編量表調查大學生從眾行為的總體狀況,量表內容包括大學生四種主要從眾行為的比例和表現形式。結果顯示,這四種主要從眾行為包括:學習從眾、消費從眾、戀愛從眾、上網從眾。從分佈的總體情況看, 大學生消費從眾的比率最高佔67.5%; 其次是學習從眾, 佔51.8%; 最後是戀愛從眾和上網從眾,分別佔24.6%和18.2%。

  一.大學生從眾行為的表現

  學習從眾。新生入學後都在探索大學環境新的學習方法,尋求新的學習動力。班級、宿舍每個成員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以及平時學習時間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員最直接的“參照物”。他們在形成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同時,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與班級、宿舍大多數人保持一致。高校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入校時實力相當並且隨意安排的學生班級之間、宿舍之間在一年左右時間,便在各個方面顯示出不同層次,出現明顯的“不同步”現象。

  消費從眾。進入高等學府,對於剛剛脫離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來說可謂是大開眼界,校園裡有些大學生追求檔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門;經常光顧高消費文體娛樂場所;配備高檔通訊裝置;聚會交友大講排場等。在一些學生中,盲目消費、攀比消費、“面子”消費、

  超前消費等高消費甚至浪費現象非常普遍。其所佔比例雖然不大,但其絕對數不小,而且對他人的負面影響也非常大。

  戀愛從眾。大學時一個戀愛的季節,成雙入對的男女們形影不離。校園戀愛極富感染性,有的班級一階段沒有幾人談,而另一階段則出現了一群談戀愛的。大學校園內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學慫恿某人追求某人的現象,尤其是在宿舍熄燈之後的臥聊,舍友之間交流各自心得,未戀愛的羨慕戀愛的,戀愛的鼓動未戀愛的,如此相互地“激勵”便會出現戀愛從眾現象。

  上網從眾。大學生活空暇比較多,課餘時間多數用來上網,沉迷於網路,迷戀網路遊戲和網路色情。宿舍同學之間相互慫恿,結伴長時間網上游戲,花費大量財力和精力,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一些原本不喜歡網路遊戲的學生在其他人的慫恿之下也走上網遊的道路,為的只是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二、大學生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

  首先是主觀因素。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按需要的強弱其先後出現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為低階需要,是一種匱乏性需要,在一般情況下都能得到滿足。於是人們產生了高階需要。跨入中學之後的青少年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他們需要朋友,需要在團體中與同學建立深厚的友誼,這便是歸屬與愛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往往就是由於“相似”而成為朋友,而這裡的“相似”可以是年齡、家庭的相似,也可以是共同的興趣愛好。

  其次是客觀因素。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青少年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一社會文化的影響。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由物質文化、社會文化的精神文化等構成。瀟灑是社會主體的一種行為方式和心理體驗,是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的表徵。但是不少人對於瀟灑的理解就是穿著名牌,拿著手機,出手闊綽,沒有理解瀟灑的深層含義。於是一種“瀟灑”的風氣和現象很快滲透在空氣中,然後青少年也就接受了這種薰陶,接受並模仿著這種“瀟灑”的行為。

  二社會流行的影響。社會流行是在社會上傳播一時的事物,它能在短期內爆發、擴充套件、蔓延、也可能在短期內消失,它最容易被青年人接受。一方面,消費品不斷地更新換代是流行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求新、自我表現和從眾是流行的心理基礎。確實,社會流行向人們傳遞了一種訊息,當人們都去追隨它時就會形成一種群體壓力。

  三、大學生從眾行為的利與弊

  從眾行為對大學生的影響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眾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必要手段

  一個社會需要共同語言、共同的價值與道德觀、共同的行為方式,作為擔有預期社會化責任的大學校園更是如此。對於大學生個體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與班級體裡同學保持一致,那他就會被群體視作異類。反之為了融入到群體中去,採取從眾行為便可以減少心理衝突,獲取心理上的平衡。有很多大一新生就存在這樣的情況,由於剛踏入大學校園,離開家庭貼身的照顧,時感孤獨寂寞,於是為了和同學打成一片便採取從眾行為。而同時這也為後期的大學四年生活是積極還是消極埋下了伏筆。

  二 理性的從眾行為有利於大學生道德社會化

  群體是社會道德向個體道德內化的重要載體,是影響個人的具體形式。個體往往對照周圍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來感覺自己的價值,通過反饋整體的價值取向,來調整自己的價值取向。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為:獨立意識增強,但仍有較大的依賴性;社交需要強烈;求知慾望盛;自我期望值高等。這些心理特點,決定了大學生對所屬群體具有較強的歸屬需要,而要獲得歸屬感,從眾就是一個必然選擇。大學生對其群體的從眾,有益於具有開創性的大學生群體亞文化的形成及發展,促進社會主流道德的發展變化和完善,併產生德育的群體效應。

  三盲目地從眾使個體失去個性和創造性

  從眾行為是在群體壓力下發生的,因此盲目從眾會使自己失去個性,限制自己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從而失去接受挑戰的機會。大學時代是追求個性、完善人格的時期,盲目的從眾會使思維形成依賴性,遇事不動腦筋就隨從於別人。尤其對於那些在班級、宿舍中處於劣勢,容易放棄己見而從眾的學生就更不可能在大學期間完成真正鍛鍊自我的任務。久而久之形成強烈的依賴性,自我意識弱化,獨立性較差,毫無主見。即便是從眾“錯了”也會因為比自己強的人也錯了而獲得自我解脫的平衡感,這就相當令人悲哀了。

  四被動從眾誘發大學生心理障礙

  一味從眾也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從眾的直接表現便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過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發大學生精神 壓力過大,心理狀況失衡。從眾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動為前提的從眾只會是退化自我真實性格與實力,使其獨特失去價值。被動的從眾帶來只有迷茫和無措。

  四.研究大學生從眾行為、心理的意義

  從眾行為的過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弱化,獨立性較差,缺乏個體傾向性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從眾行為中消極現象抬頭的主要原因,即使從眾行為出現積極效應,但一旦失卻這種從眾氛圍,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會後的迷憫、失落,實際上這是從眾現象最直接的後遺症。

  對大學生從眾現象的研究可以促進大學校園整體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風尚,抵制不良的社會風氣和消除消極的、錯誤的思想觀念。當代部分大學生存在著迷茫的情緒,研究從眾行為可以更好地去接觸瞭解他們,幫助他們走出陰影。理性從眾而減少盲從應該成為我們行為的指導。從眾行為的有效調控更有益於創新精神的培養,濃重大學校園內的學術氛圍,高校能真正做到為社會輸送大批優秀、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從眾心理人皆有之。

  但以被動為前提的從眾,勢必使你的獨特失去價值。一味從眾便意味著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拋卻了一片屬於自己的領地。盲目從眾意味著部分大學生丟失了以個體色彩的思維和行動編織的草帽,在喧譁與騷動中麻木自己,“創新意識”在頭腦中只成了四個機械的漢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鏽蝕成了斑駁的條條框框,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只成了人生程序中的標誌,卻難以成為昇華人生的動力。大學生,擺脫從眾的盲目色彩,用獨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腳印使自己主動融入集體的行列,這樣,你將擁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與挫折有關的心理學論文
與從眾心理相關的論文
相關知識
從眾心理分析的有關論文
女性犯罪心理分析的相關論文
大學生心理分析的相關論文
淺析教師心理健康的有關論文
探析心理除錯的相關論文
探析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論文
淺述心理素質的相關論文
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的相關論文
國際市場行情分析的相關論文
市場競爭與營銷策略分析的相關論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