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課程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9月27日

  高校教育資訊化的建設及應用水平已成為衡量學校教學與科研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標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計算機教育資訊化應用

  摘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進入了資訊化高速發展階段,計算機技術、資訊科技、網路技術等不斷向社會各行業滲透,教育資訊化也在這一時期出現。在資訊科技浪潮的影響下,資訊化成為了當代教育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學科之一,在素質教育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資訊化在計算機教育中的應用進行研究,以中職院校計算機資訊化技術應用為基礎,結合筆者在教學實際中的經驗,提出更為科學的建議和策略。

  關鍵字:資訊化;計算機教育;教學改革;素質教育;當代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資訊化在我國社會各領域逐漸普及。目前,計算機技術已經在社會發展程序中佔據核心地位,同時,計算機技術也給群眾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結合教育領域來說,中職院校是以實踐性人才培養為主要目的,更應該加強對計算機資訊科技的普及力度。面對資訊時代的新形勢、新要求,中職計算機教育教學必須順勢而變、順時而變,積極深化計算機教育資訊化改革,學習資訊化時代新技術,通過教育的資訊化改革來創新教育形式,培養更多適用於新時代要求標準的高素質人才。

  1資訊化在計算機教育中的應用現狀

  1.1中職計算機教育資訊化的必然性

  目前,資訊化逐漸走進我國計算機教育,多數學校已實現教學工作無紙化、師生溝通便捷化、校內服務個性化等,並利用資訊化技術建立了學校官方網站、教學系統、公眾平臺、行政管理系統等。部分學校走在資訊化前沿,開始探索更多的資訊化服務專案。結合中職院校的特點,所培養出的人才更多的是直接應用技能,為社會崗位提供生產力。通過資訊化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擴大教學資源、完善教育服務,同時還可以實現學生就業檔案的電子化管理,通過及時收集社會就業資訊內容,靈活調整計算機教育的方向,實現人才培養的有效性。

  1.2中職計算機教育資訊化的可行性

  隨著我國資訊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教育資源投入不斷增加,計算機資訊化教育課程在我國中職院校已經並非新鮮事物,然而我國計算機教育中的資訊化水平在世界資訊化水平中仍然處於落後隊伍,資訊化計算機教育仍存在較多弊端與不足,主要體現在資訊化計算機教學體系建設不完善,資訊化教學模式落後,資訊化計算機教育骨幹教師缺乏等情況。就目前而言,我國計算機的資訊化教學仍處於過渡階段,傳統理論教學與現代資訊化教學都在計算機課堂上佔有較大比重。從教學資料中綜合分析,多媒體資訊化教育能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計算機理論知識,讓計算機學習形象化,讓計算機語言動態化,改善了枯燥的知識體系,開發學生潛能,增進學生閱歷,對於教學環境改革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2資訊化在計算機教育中的應用方向

  2.1轉變教學方式

  隨著社會發展和資訊科技的不斷進步,當下的學生已經無法滿足於傳統的灌輸性教學模式,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求知積極性,教師必須改革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特點與個性,有針對性的講解知識,引導學生少聽多說,少看多想,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營造輕鬆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參與到師生互動環境中來,從學生手中得到第一手的教學反饋,針對學生的反應有針對的調整計算機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2.2重視實踐教學

  近年來,社會人才需求導向逐漸從知識型嚮應用型轉變,擁有多種技能的複合型人才尤其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更易為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由此,計算機教學應結合時代發展與社會需求,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大幅度提升實踐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所佔的比重,從教師自身開始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從而由上至下影響學生的觀念,讓學生主動投入實踐教學中來,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的成功有效結合,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提升個人能力,將理論知識落實於實際問題中來,積極參與社會實現,提高實踐能力,力爭成為社會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2.3完善教學方案

  從中職院校人才培養目的出發,為了適應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大量的實踐操作需求,計算機課程教學必須完善教學方案,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有針對性的使用多媒體裝置,用多媒體裝置實現全新的教學模式,徹底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結構,培養創新型人才。例如,在教學過程不要單純地進行操作技能訓練,可以結合一個具體的開發專案進行,培養學生的手腦結合能力、創新能力。

  3結束語

  總體來說,在計算機教育改革浪潮中,資訊化影響深遠,作用明顯,更適合當下社會人才需求現狀,計算機教師團隊應正確認識當前教育形式,充分利用資訊化技術進行計算機教學,探索更適合學生的教育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社會培養創新型資訊化人才。

  參考文獻

  [1]孔超.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資訊化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安徽師範大學,2012.

  [2]石長征,許坦.資訊化教育的媒體選擇模型芻論——從計算機在經驗之塔中的定位談起[J].電化教育研究,2009,11:30-36.

  範文二:教育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影響

  一、教育資訊化中教師和學生的轉變

  1、教師職能的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往往起著主導作用,而學生處於“被動狀態”即老師講學生寫,這便很容易造成課堂的枯燥乏味。對於教師的授課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率都起著消極的影響。然而把資訊科技應用於課程之中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變這樣的狀況。老師職能從直接的“主導者”變為間接的“引導者”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整個課堂便顯得更加“春意黯然”。在教育資訊化過程中教師職能的轉變即教師變為一名“服務者”便是一個很大的特色。

  2、教師的學習態度的轉變

  眾所周知“教學”並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而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僅僅體現在“教”的師生的互動,也體現在“學”的過程中。教育的資訊化更是要求教師的教學能力相對應的提高。達到“資訊化教學遷移能力,資訊化教學融合能力,資訊化教學交往能力,資訊化教學評價能力,資訊化協作能力,促進學生資訊能力。”與此同時,教育的資訊化也提供了更豐富的數字資源提供給教師學習,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於2003年,教育部高教司批准立項的,中國最大規模的遠端教育機構——中央電大實施“國家現代遠端教育資源工程”建設。這些資源的提供主要是為了促成讓教師能夠終生學習的觀念的形成。當然教師的學習的態度的轉變不僅僅是包括終生學習的意識,還包括應用意識、評價與反思等。

  3、學生的職能的轉變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理論他把1到15歲的學生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0—,前運算思維階段2—7,具體運算思維7—12,形式運算階段12—15此時的中小學生正處於認知不斷髮展的時期。資訊科技在教學中,運用影象,聲音,影視資料等,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作為接受的主體,要求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並通過資訊科技等方式最後解決問題。對於學生而言這並不是形式的改變,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擴充套件學生的視野培養新的思維方式。

  二、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及資訊科技結合的優勢

  語文學科不同與其他的學科,語文學科更具有綜合性,不能照本宣科的進行教學,特別語文中的修辭手法對於小學生是十分抽象的,如何解釋便是成為了一個難題。可以說讓學生明白的方式最好的方式便是身臨其境,這也符合情景教學理論的要求。可我們知道由於受到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應的條件的限制,情景教學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但多媒體技術可以很大程度的解決這個問題,儘可能的創作相應的情景。筆者將通過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的《秦兵馬俑》和《音樂之都維也納》試作簡略分析。在《秦兵馬俑》一課中,我們可以通過一段小的視訊來介紹秦朝和秦兵馬俑的。這便打破現代與秦朝這個古代遙遠的距離進而更容易的學習。對於《音樂之都維也納》我們也可以採用相似的辦法,在介紹維也納時可以對應的匹配上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三、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運用的現狀

  正是由於資訊科技的有及其強大的資訊功能,集動畫、聲音、影象、影視資料等於一身。教師可以很方便的來查詢資料進行備課從而更好的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因此這也是資訊科技被普遍採用的原因之一。然而在這其中也存在的不少的文體。例如⑴課件的單調性。多數教師的課件多以靜態和文字為主,較少的運用動態,這無疑很容易陷入傳統教學的困境。課件也無法適應全體學生,畢竟學生有所差異。忽視教師的作用。多數教師在運用資訊科技時,尤其在授課中運用的多媒體技術。過分的依賴於多媒體技術,把自身的隱退到教學之外。課堂的真正的主人還是屬於師生。教師可以在授課時通過體態語言和教學語言,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進行相對應的調整。這是多媒體技術所不能取代的。對學生的閱讀的限制,我們知道多媒體技術更注重學生在動態環境中提取有效的相關資訊,而對於傳統的靜態閱讀是有所忽視的這種情況多數老師並未引起重視,長此以往反而適得其反。這也是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的。綜上所述,資訊科技給予我們教學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手段,對教師和學生的轉變具有推波助瀾的功效,但其中存在的問題還需要待解決。


教育學原理課程的論文
高等教育課程論文
相關知識
教育資訊課程論文
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論文
計算機教育基礎課程論文
電子資訊工程論文
淺談遠端教育資源建設論文
電子資訊工程論文選題目錄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論文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論文
教育心理學課程論文
幼兒教育資訊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