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醫學職稱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醫學為人類健康的維護取決於醫療技術、生態環境、文化心理、生活方式、衛生保健政策、經濟發展等因素,也起著某種程度的決定性作用。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中醫學痛風論治評析

  作者:朱維平 趙雲昇 趙恆利

  中醫學對痛風的記載和論述已有上千年,與 現代的痛風特指一組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伴有關節疼痛有所不同。它屬於“痺症”範疇,是指痺症中以痛為主要特證,且具有一定“風”性特點的一類疾病。

  1 關於病名及症候特點的認識

  中醫學痛風屬於痺症範疇, 文獻記載最早認識可追溯至《素問·痺論》:“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而“痛風”一名則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首先提出,《丹溪心法》曰:“痛風者,四肢百節走痛,方書謂之白虎歷節證是也。”在《丹溪手鏡》中,將痺列為十一,痛風十三,表明二者之間有不同。也有謂歷節、白虎風、白虎歷節、痛痺者,如《金匱要略》曰:“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太平聖惠方》曰:“夫白虎風病者,……蓄於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疾晝靜而夜發,即徹骨髓痠疼,其痛如虎之齧,故名白虎風病也。”《嚴氏濟生方》曰:“夫白虎歷節病者,……其痛徹骨,如虎之齧。”《名醫指掌》曰:“夫痛風者遍身骨節走痛是也,古人謂之白虎歷節風。”《類症治裁》、《醫門 法律》則認為痛風與“痛痺”關係密切,“痛風,痛痺之一症也,……至夜更劇”。“痛風一名白虎歷節風,實即痛痺也”。《醫學入門·痛風》指出:“骨節痛極,久則手足蜷攣,甚則身體塊瘰”;《類證治裁》描述痛風症狀:“……其手彎曲,身多塊瘰,其腫如脫,漸至摧落,其痛如掣,如虎之齧,不可屈伸”;《得心集醫案》中對此有詳盡描述:“四肢腫痛,手掌足附尤甚,稍一觸動,其痛非常,適俯仰轉側,不敢稍移,日夜翌坐者,身無寒熱,二便略通……此必熱傷營血,血液涸而不流……名為痛風也。”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雖然對痛風的認識頗多,且觀點有所不同,但歸納之可見:痛風屬於痺症範疇,但又不完全等同於痺症。一是指痺症中具有四肢百節走痛、蓄於骨節之間的一類病症,與厥陰肝經的生理病理特性吻合;二是指痺症中具有痛極、其痛如掣、如虎之齧,而且晝靜而夜發,日久出現手足蜷攣、身多塊瘰,其腫如脫,漸至摧落,當從“寒”及腎臟的生理病理特點論之;三是不論臟腑歸屬,均具有“其痛非常,適俯仰轉側,不敢稍移,日夜翌坐”、“此必熱傷營血,血液涸而不流”等瘀血阻絡之特點。

  2 關於病因病機的論述

  《靈樞》對類似痛風症狀疾病的病因、誘因作了初步探討,認識到痛風患者可不因外感風寒之邪或其他邪氣而突然發病。《金匱要略》則對痛風的認識有了很大的進展,強調肝腎氣血不足、筋骨失養為病之本,風寒溼外侵為病之標。《外臺祕要》亦強調痛風為本虛標實之證,“白虎病者,大都是風寒暑溼之毒,因虛所致。將攝失理,受此風邪,經脈結滯。”

  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雲:“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溼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汙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在這裡他明確指出:本病發生,是自身血分受熱,再受風寒溼等誘因而致,與一般風溼病先從外受六淫不同,此其一;由於血熱,又受寒涼,熱血得寒,而汙濁凝澀,此其二;其痛所以夜劇,是行於陰之故,此其三。朱丹溪在當時雖未明確提出忌食某些食物,但已認識到飲食禁忌的重要性,如提出“更節厚味自愈矣”的見解,其學術觀點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為後世醫家研究痛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明代醫家張景嶽強調本病的發生與飲食密切相關,“自內而致者,以肥甘過度,酒醴無節,或多食乳酪溼熱等物,致令熱壅下焦,走注足脛,而日漸腫痛”。明?龔廷賢在《萬回春》中除了強調飲食致病的重要性外,還指出疲勞過度亦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一切痛風,肢體痛者,痛屬火,腫屬溼……,所以膏樑之人,多食煎、炒、炙煿、酒肉,熱物蒸臟腑,所以患痛風、惡瘡痛疽者最多”,“多因酒色、損傷,筋脈空虛”。《金匱翼》、《千金方》、《外臺祕要》等醫著則強調本病的發生,無論是六淫諸邪,還是痰濁瘀血,最終均可歸結為“毒”,為後世醫家 治療痛風從毒論治打下了理論基礎。如《金匱翼》雲:“歷節風……亦有熱毒注入四肢者,不可不知。”《諸病源候論》亦云:“熱毒氣從臟腑出,攻於手足,手足則焮熱、赤腫、疼痛也。”

  綜上可知,古代醫家認為痛風發生的病因病機不外風、溼、熱、痰、瘀、虛、毒7種,其對痛風性關節炎的認識多傾向於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該病主要是由於平素過食膏樑厚味,溼熱內蘊,兼外感風邪,氣血不能暢通,熱邪瘀阻經脈而成;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該病是由於風寒溼邪侵入經脈,流注關節,日久化熱,溼熱瘀阻經脈之故。

  3 關於治法方藥的經驗

  對歷節病的 治療,《金匱要略》開辨證施治之先河,對於由飲酒汗出當風引起的歷節病,以肢節疼痛、腳腫如脫、頭眩短氣為特點,治以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對發熱、歷節不可屈伸疼痛,以烏頭湯主之。後世對該病的辨治漸趨完善,治法豐富多彩,如《永類鈴方》專設白虎歷節一節,是根據脈症辨治較為完備的專論,針對不同特點的歷節病,選方有三因烏頭湯、附子八物湯、濟生羌活散、人蔘敗毒散、復元通氣散、術附湯、滲溼湯、五苓散加芍藥等;《太平聖惠方》設有“治白虎風諸方”,“治歷節風諸方”共計15個,特點是因症施治,治法豐富,方藥齊備,有治療該類病證常用藥,如虎骨、白花蛇、天麻、牛膝、羌活、海桐皮等;《古今圖書整合?醫部全錄》中介紹了不少單方治療歷節病,如“風痺歷節作痛,東向側柏葉煮汁,同曲、米釀酒飲”,同時該書又收錄了鍼灸、導引等方法治療歷節病。

  值得提出的是,朱丹溪在痛風治法及方藥的運用上頗具匠心,對其作了系統的論述,其治療思路對後世醫家研究防治本病有很大的啟迪作用,後世醫家多宗其說而略有發揮。在治法上,指出“以辛熱之劑,流散寒溼,開發腠理,其血得行,與氣相和,其病自安”。在《丹溪心法·痛風》中所創制之上中下通用痛風方,功能清溼熱、化痰瘀、祛風邪,主治痛風。從組方遣藥看,是將清熱燥溼之二妙散,瀉火行水之龍膽、防己,活血祛瘀之桃仁、川芎,燥痰祛風之南星、白芷,祛風通絡之桂枝、靈仙,消積和胃之神曲於一爐,共奏疏風祛寒宣於上,清熱利溼洩於下,活血祛瘀,燥痰消滯調其中,力求通治。還有,潛行散、趁痛散、加味四物湯等均匠心獨具,臨證多有應驗。

  後世醫家根據痛風急性發作時多見溼熱瘀阻,常以薏苡仁湯及四妙丸加味為基本方,緩解期多從調理脾腎、化痰除溼為主,常以五苓散、腎氣丸及防己黃芪湯為基本方,同時應注意飲食調理。

  綜上所述,中醫學對痛風的認識是廣義的,從對“痛風”所下的定義、病因、病機及症狀方面來看,中醫學痛風包括了所有的以關節疼痛為主症的病症,且痛無定處,或痛勢多變、來勢迅猛。從 現代醫學觀點來看,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痛風、硬皮病、皮肌炎、結節性多動脈炎,以及骨性關節炎多種風溼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出現屬於痛風範疇的臨床症狀,因而可以參照古人之經驗辨證治療,定有驗效。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山西醫學職稱論文發表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相關知識
山西醫學職稱論文發表
山西醫學職稱論文
陝西醫學職稱論文代發
山東醫學職稱論文
全國醫學職稱論文發表
醫學職稱論文
醫學職稱論文代發作品
新疆醫學職稱論文範文
天津醫學職稱論文發表
天津醫學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