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朱有勇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體會
朱有勇同志,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模範教師、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1
朱有勇同志,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模範教師、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他紮根雲嶺大地,幾十年如一日,用崇高信仰、淵博學識、辛勤汗水書寫了立德樹人和強農興農的時代華章。
一、向朱有勇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堅定信仰、情繫農村、躬耕農業的為民初心和擔當精神
他出生於農村成長於農村,對農村滿懷深情,“讓農民過得好一點、農業變得強一點、農村變得美一點”是他最樸素的追求。從異國他鄉到彩雲之南,從大學校園到田間地頭,他渴望在家鄉的土地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把“用自己的付出實實在在解決一些農民的問題”當作自己最大的快樂。
二、向朱有勇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愛崗敬業、明道通道、築夢育人的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
教育改變了他,他也堅持用教育改變人。他銘記教師這一第一身份,嚴謹治學、教書育人,能把高校的優秀學子培育成教授和學術帶頭人,也能把邊疆的民族兄弟培養成行家和致富帶頭人。他淡泊名利、育人育心,用自己的收入設立獎學金,幫扶和激勵著一批又一批師生。
三、向朱有勇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潛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創新的科研匠心和奮鬥精神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意識,他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汗水灑在田野裡,把幸福種在農民的心坎上。他年過六旬,卻毅然投身脫貧攻堅最前線,用奮鬥精神既扶智又扶志,把愛國情、強國夢、報國行鐫刻在邊疆民族致富路上。
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2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鉤聯絡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這眾多榮譽的背後,是他不忘初心,紮根基層,苦心鑽研的深刻體現。在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後他曾說“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這種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獲得的一切榮譽。
不忘初心,信念堅定,以祖國強大為一生奮鬥目標。朱有勇辛辛苦苦做了幾十年的科技工作,本該退休頤養天年的他卻主動去找活幹,而且乾的還不是一般的活,啃的是扶貧的硬骨頭,在條件艱苦的窮鄉僻壤大山溝裡一干就是五年。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一名先進分子,就應站在高處,胸懷全域性,以看到還有貧窮的群眾自己也吃不下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祖國強大為自己畢生的奮鬥目標。
不怕困難,刻苦鑽研,用科技改變家鄉貧困。開展扶貧工作後,朱有勇經過全面調研,把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確定為科技扶貧示範點,以此為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餘人的教授、博士專業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面對諸多困難,朱有勇沒有退縮,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他認為“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為。在他身上,人民群眾真切地感受了黨員幹部一心為民的赤子之心。
不負桑梓,發揮餘熱,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他說他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他就是一名農家子弟,是黨和人民把他培養成院士,樹高千尺不忘根,他始終不忘這份恩情,始終關注著家鄉人民的生活。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幹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奮鬥,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3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取得了顯著成就。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可以說每一名黨員幹部在脫貧工作面前都應責無旁貸,都要盡一份力,都要拿出勇氣,拿出擔當,為脫貧攻堅做出貢獻。
有這樣一位院士,他叫朱有勇,2015年退休後,退而不休,發揮餘熱,來到家鄉雲南最貧困的地區——瀾滄縣扶貧。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這裡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脫貧攻堅主戰場,他把“家”安在田間地頭,用5年時間身體力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授給1500個村民,並讓村子擺脫了貧窮。11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播發了題為《“農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變貧窮》的報道,聽了他的事蹟,令人非常感動,值得每名黨員幹部、特別是年輕黨員幹部學習反思,並實踐之、篤行之。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他致力於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
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鉤聯絡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
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幹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奮鬥,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4
在雲南,有這樣一位農業專家,他紮根雲嶺大地,奉獻三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澆幸福之花,用淵博學識盡興黨之責、務為民之實。這位專家,就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群眾說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貼心人,學生說他是彰學者風範、顯師者情懷的傳道者,同行說他是“頂天立地”、矢志創新的科學家。而他自己卻說: “我不過是一名農民教授,農民在前,教授在後”。
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州箇舊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鄉獨特的風土民情給這顆日後閃亮的學術明星打下了獨特的烙印,歷經時代紛紜變化造就了他一以貫之的自稱“農民教授”。
從我們朱院士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獨特品質和個性,做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霸氣十足,不作出一番事業決不罷休,正因為這樣,他堅守自己的領域,一頭鑽進自己的植病學,一干就是幾十年,行程萬里,走遍大半個雲南省,深入田間地頭,為了農業的發展,為了窮苦的中國農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的朱院士勵精圖治,辛勤耕耘,有人疑惑朱院士為何如此孜孜不倦,我想這首先得有堅定的信念,中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兼農業人口大國,然而現實不容忽視,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從大的範圍來講是不高的,一代一代的農民兄弟總是難逃脫貧窮的境地,作為農民的兒子嗎,這樣的現實一直是他心頭的一塊病。其次是敢於突破勇攀科學高峰的那份執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深入農業一線,就不能和中國的農民心連心,情繫情,把農民的事情當自己的事業來幹,如今朱院士的事蹟已經傳遍雲嶺的大街小巷,當年和朱院士一起激情燃燒過的知青們都成了當代中國的脊樑,教導指引中國的青年一代。
朱院士作為雲南省本地首位晉升為中國工程院農業領域的第一位院士,激勵了雲南農大的所有人,振奮了5000萬雲南同胞,為雲南農業乃至整個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像朱院士一樣不平凡。得做到,不怕寂寞,潛心研究;不甘平庸,勇攀高峰;不辭辛勞,敢於吃苦;不求名利,教書育人;不圖享受,愛崗敬業。
5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019年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從事研究的30年來,朱有勇帶領科研團隊開創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的效應、機理和推廣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建立的“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和技術”和“生物多樣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論”,經過國內外數千萬畝的示範推廣後,獲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標誌該成果的學術論文於2000年在《自然》雜誌全文發表。
朱有勇寄語農大學子們,“人倦了,天遠了,唯有山水相依,守候著那束透過紅塵的梯田之光。”
與土地相親,與農民相親,是農家兒子朱有勇的普通情懷,也是科學家朱有勇從未變過的人生座標。因為熱愛土地熱愛農民,他才放棄國外優厚的生活,回到雲南搞科研;因為熱愛土地熱愛農民,他獨闢蹊徑找到了作物品種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有效方法,並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樣性控病增產新技術;因為熱愛土地熱愛農民,他才30年如一日地堅守在該科研領域,將這項技術在農村大面積推廣應用,全國11省市累計推廣1.2億餘畝,使百萬農民從中受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正如草原上的火在一點一點地燃燒,一點一點地影響著我們這些年輕人。對於創新來說,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2005年獲得國家減少發明二等獎,獲得雲南省科技技術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不是憑藉著創新精神,他怎能獲得如此高的成就。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創造力的果實。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反思,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坐,我想,可以從朱有勇身上得到啟發。
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關於楊春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