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2日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那麼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正確分析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關係

  我國古代思想家莊周,說過這樣的一段寓言故事:

  秋天漲水一時候,所有一小河裡一水都灌到黃河裡去,黃河一水就突然寬闊起來,兩岸距離也遠了,隔著河水,看不清對面岸一牛和馬.這時,河神高興極了,以不天下的好處都集中到這裡來了.河神順著河流向東走,到了北海舉目東望,竟沒有看到海的邊緣.這一來,河神才覺得自已的想法為對,於是扭過頭來,今仰面向海神嘆息道:“我以為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已了,現在看到你是這樣的廣大和深遠,才知道自已不行,如果不到你這裡來看看,固守的想法,那就糟透了,一定會永遠被人家笑話.”海神聽了這番話,向河神說道:“井政下的魚,不可以和它談大海,因為它被井的狹窄束縛了;對夏天的蟲兒,不可以和它們談冬天和冰,因為它們被時令限制了”.

  這則寓言啟發我們:要正確分析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關係.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人的意識依賴於客觀環境的,它不可能脫離客觀的條件而孤立存在.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不能脫離客觀的物質,因為它是客觀物質世界長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意識的本質看,它也不能脫離物質,因為它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我們在分析問題時,一定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關於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依賴於物質的觀點,要充分估計客觀環境、客觀條件對事物的影響,一切了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不可把主觀認識與客觀環境條件割裂開來.

  必須堅持聯絡的觀點

  探測高能粒子執行軌跡的儀器——“氣泡室”的發明原理,是發明者——美國物理學家格拉塞爾在喝啤酒時,看到酒杯中一串串上升的氣泡,猛然想到自己一直在研究的課題——怎樣探測高能粒子的飛行軌跡.於是,他用啤酒代替高能粒子穿越的介質,順手拿起幾粒碎小雞骨頭代替高能粒子,等到酒杯中的氣泡冒完後,將其丟人杯中啤酒裡,隨著碎骨的沉落,周圍不斷冒出氣泡,用氣抱顯示了碎骨粒下降過程的軌跡.他立即回到實驗室,經過不斷實驗,當帶電粒子穿越液態氫時,其所經過的路線同樣出現了一串氣泡,終於以這種方法清晰地呈現出高能粒子飛行的軌跡.格拉塞爾因此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叫做聯絡.聯絡是普遍的、客觀的,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絡的統一整體,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聯絡的觀點.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離不開生活.格拉塞爾正是把科學研究中的問題,與生活中的喝酒聯絡起來,從而得到了啟迪,完成了自己的實驗課題,並榮獲諾貝爾獎.

  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從前有一愚人到別人家做客,主人端上飯菜熱情招待他.愚人食後即嫌飯菜淡而無味,主人聽他如此說,連忙往飯菜中加了些鹽.這一來,愚人再食飯菜便覺味美無比,吃得非常高興.於是愚人心裡嘀咕:“飯菜之所以好吃原來是因為放了鹽的緣故.放鹽少許即能如此味美,倘若多放豈不會味道更美嗎?”按照自己的思路,愚人乾脆將一口鹽吃進嘴裡,立刻弄得自己難受不已,狼狽不堪.

  這則故事啟示我們:事物是普遍聯絡的,事物之間的聯絡具有客觀性,如果生硬地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絡,則會犯下錯誤.故事中的鹽與飯榮是有聯絡的,愚人棄飯菜而食鹽,就是割斷了它們之間的聯絡,所以此人未得美味,反得口患.

  整體與部分,是客觀事物普遍聯絡的一種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體與部分兩個方面.構成整體的部分在單獨存在時,只具有自身的功能.當許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構成有機整體時,會產生部分所沒有的整體功能.飯菜中放適當的鹽會覺得美味,是因為鹽與飯菜構成了一個整體.如果只吃鹽又想有飯菜的美味,也就是想只要部分又得具有整體的功能,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吃鹽的愚人的錯誤所在.

  春秋時,荊國人慾偷襲宋國,便派人先去測量水,準備夜間按所測的路線過河.到了夜間澭水暴漲,荊人不知道,仍按事先測量好的路線渡河,結果溺死者達千餘人.荊人大驚,陣腳大亂,落荒而逃.荊人事先測量的路線是可以渡河的.現在水位已發生變化,暴漲了,還沿著事先測量的路線渡河,這是他們所以潰敗的原因.

  一切事物都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絕對不運動、一點不變化的事物是沒有的.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預見未來,做好工作,就必須堅持用發展的現點看問題.要把事物的變化發展當作一個過程來考察,不僅要看到事物的現狀,而且要看到事物的過去和將來,使自己的思想認識符合變化了的客觀實際,反對用一成不變的觀點看問題.荊人無視事物的運動變化,用靜止的侵化的觀點看待事物,以白天獲得的對水的認識指導夜間實踐,犯下形而上學的錯誤,這是荊人遭受失敗的根本原因.它警示人們一定要堅持發展的觀點,不斷研究新情況,發現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提出新方法,才能使主觀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把工作做好.

  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

  有一天,魯國城郊飛來一隻罕見的海鳥.獵人們知道魯侯喜歡養鳥,就捉住海鳥,獻給他.魯侯惟恐海鳥死去,就把它當成貴賓,供養在廟堂裡,下令高階廚師每天給海鳥準備豐盛的酒席,叫樂隊演奏高雅的樂曲,讓海鳥欣賞優美的歌舞.可是那隻海鳥卻被嚇得神魂顛倒,連一點東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後就活活餓死了.

  魯侯對海鳥真是關懷備至,盡心盡力,可他是用供養自己的力法來養海鳥,海鳥怎麼受得了呢?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絡.規律具有客觀性和不可抗拒性,但人們可以友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而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違背規律,主觀願望再好,也要受到規律的懲罰,導致失敗.人有人的生活規律?海鳥有海鳥的生活規律.酒席、樂曲、歌舞與海烏生活無本質的必然的聯絡,只不過是魯侯強加於海鳥的.魯侯的主觀願望雖好,但不符合海鳥生活的客觀規律.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使海鳥一命嗚呼.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故事發生在南美洲的一個大草原上.一天,一群遊客正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快樂地追逐嬉戲,忽然,他們身後竄出一團大火,火借風勢,直向遊客們撲來.就在這死難臨頭的驚險時刻,一位老獵人出現在遊客們的面前:“各位,別跑了,大家還是聽我的話,動手扯掉這一片乾草,清出一塊地面來.”遊客們見是一位老獵手,覺得他經驗豐富,就馬上按照他的吩咐,七手八腳地猛幹起來,很快清出了一大塊地面.

  火是從北面燒過來的,老獵人讓大家站在空地的南端,自己跑到空地的北端,並把草堆搬到北邊去.望著漸漸靠近的大火,遊客中有人恐慌地問:“老獵人,火再燒過來怎麼辦?”“別急,我自有辦法.”一會兒,大火快燒近時,老獵人才拿了一束很乾的草點燃起來,堆在遊客北面的草立刻熊熊地燒著了,竟然逆著風迎著大火方向燒去,這兩股火立刻打起架來,火勢居然慢慢小了,而留給遊客的空間越來越大.兩股大火斗了一陣子,終於“精疲力竭”,慢慢地熄滅了下來.只剩下大股黃褐色的煙柱,還在草地上不住地盤旋上升.

  當獲救的遊客向老獵人討教“用火滅火”的奧祕時,老獵人深深地籲出一口氣,說:“在烈火上面的空氣受熱後會變輕而上升,各方面的冷空氣就會去補充,這樣,在火的邊界附近,一定會有迎著火焰流去的氣流.等到我們北面的大火接近我們的草堆時,我們把草堆點燃後,那麼,我們這邊的火就會朝著風的相反方面蔓延開去,兩股火後面的草都沒有了,就會漸漸熄滅.當然,火不能點燃得太早,也不能太遲.”遊客們優然大悟.

  老獵手以火滅火首先說明,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在這次草原大火中,老獵手充分地尊重了火的規律,把握了火的特點,並果斷地提出了以火滅火的方案,最終利用兩火“相鬥”成功地撲滅了大火.因此,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改造客觀物件,就必須從物件本身的實際出發,從物件自身的規律出發.可見,客觀規律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按客觀規律辦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離開客觀規律去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僅一事無成,甚至會起破壞作用.

  老獵手以火滅火還說明,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質的矛盾必須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否則,用孤立靜止的觀點來對待處於變化發展中的事物,不僅於亨無補,甚至會起負面效應.

  現象與本質的辨證關係

  1941年6月,一天清晨,一位蘇聯將軍視察陣地時,偶然發現幾隻蝴蝶在花草叢中飛來飛去,時隱時現,令人眼花繚亂,難辨真假.將軍深受啟發,立即去找研究蝴蝶的專家斯萬維奇,要他設計一套蝴蝶式防空迷彩偽裝.斯萬維奇參照蝴蝶翅膀花紋的色彩和構圖,將保護、變形和偽裝三種方法綜合起採,對坦克、軍用車輛等活動目標塗上同地形相似的多色巨大斑點迷彩,改變其外形輪廓,對機場、炮兵陣地、雷達站、軍用倉庫等固定軍事重地利用遮障偽裝,在遮障上塗染與背景相似的迷彩圖案.

  就這樣,他們為列寧格勒數百個軍事目標披上了神奇的“隱身衣”,當幾百架滿載炸彈的德軍轟炸機飛臨該城上空時,原定的襲擊目標一個也找不到,一些曾身經百戰的優秀飛行員也驚呼眼前一片迷茫.飛機在空中盲目地轉了幾個大圈後,只好胡亂丟了一些炸彈倉促返航,而列寧格勒卻安然無恙.

  小小的蝴煤竟然救了列寧格勒,這其中的奧祕何在?原來,蘇隊正確地認識了現象與本質的辨證關係,併成功地將它運用於實踐.一切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對立統一,但現象有真象與假象之分,假象並不是本質的表現,反而能掩蓋事物的本身.所以,認識了事物的現象,還不能說是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如所宣揚的“法輪大法”,從表面上講是所謂的“救世真締”,而其本質卻是禍國殃民的.因此,在複雜的現象中,既有真象又有假象,要把真象和假象區分開來,進而揭露假象所掩蓋的本質,需要下一番辨證思考的功夫運動在無條件的、永恆的、絕對的.

  運動在無條件的、永恆的、絕對的

  古希臘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帶錢,便向他的鄰居借.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人不還錢,鄰居便向他討債.這個人坦然地說:“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現在的我,已不是當初借錢的我.”賴賬不還,鄰居發了脾氣,一怒之下就揮手打了他,賴賬人要去見宦告狀,這位鄰居對他說“你去吧,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現在的我,已不是當初打你的我了.賴賬人無言以對,幹瞪著眼睛.

  故事裡的希臘人藉口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從而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狀態.

  事物的運動在無條件的、永恆的、絕對的,同時運動著的事物在一定的範圍內的某種穩定性.

  聯絡是緊密的、客觀的

  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說,英國的小鳥逐步忘了如何歌唱.這種令人不安的歸咎於交通噪音.棲身在喧鬧道路附近的鳥類聽不到對方的聲音,年幼的小鳥難以學會歌唱,只會發出淒涼的啾啾聲.住宅區的小鳥委快忘記原來的歌聲,而開始模仿周圍的噪音,如大哥大的鈴聲或汽車的喇叭聲.調查還發現,公路上的喧鬧聲可以影響到三公里之遙的鳥類行為.因為聽不到求偶的叫聲而找不到配偶,燕雀、刺嘴鶯和金黃麗等鳥類的數量已劇減少.

  還一事例生動說明,小鳥之間的聯絡是緊密的、客觀的、重要的.人類製造的噪音不僅害了年已,也殃及鳥類,破壞了鳥類通過聲音建立起來的聯絡,致使鳥兒學不會歌唱,嚴重威脅到鳥類的繁衍生存.還一發現也標誌著人們對噪音的認識又向前跨進了一步,再一次提醒人們要降噪消音,保護環境.

  矛盾的轉化

  英國首都倫敦是個“霧都”.一天早晨,國會議員史密斯先生出門,他要在八點鐘之前趕到國會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可是大霧瀰漫,咫尺之內,不見人影.史密斯先生沒走多遠就迷路了,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時候,突然碰到了一個人.那人說:“先生,您有什麼事?”史密斯趕緊告訴他自己要到國會開會.那人說:“先生,您彆著急,我帶您去.”說完就領著史密斯向前走去.他們走過一條街,拐了一個彎,穿過了一個廣場,不一會兒就來到國會大樓.史密斯大為驚訝:“先生,這麼大的霧,您是怎麼找得著路的?”那人說:“有霧沒霧對我來說是一個樣,我是個盲人”

  盲人為明眼人領路,乍聽起來出乎意料,可細想一下又在情理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

  阿凡提染布

  阿凡提開了一個染坊,給鄉親們染布.巴依見大家都誇阿凡提布染得好,十分妒忌,小要刁難他一下.一天,巴依挾著一匹布,來找阿凡提:“聽說你的布染得好,能不能給我染一染?”“你要什麼顏色?”阿凡提問道.“我要染這樣一種顏色,它不是紅的,不是綠的,不是黃的,也不是藍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連白的也不是……不知道這種顏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洋洋自得地說道.“當然能染,染完後保你滿意.”“什麼?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順手把布扔到櫃裡:“不是禮拜一,不是禮拜二,不是禮拜三,不是禮拜……更不是禮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來取吧!”

  “雞夜鳴”和“雞不鳴”

  北宋學者楊時在《言默戒》裡,講了這樣一則寓言:“鄰之人有雞夜鳴,惡其不祥,烹之.越數日,一雞旦而不鳴,又烹之.”

  雞或鳴或不鳴,均難逃下鍋就烹的厄運,是鄰人和雞過不去麼?也許有人這樣想.但楊時卻有自己的解釋:“或夜鳴,鳴之非其時也;但而不鳴,不鳴非其時也.”這就是說雞當鳴不當鳴,決定於具體環境.古人無鍾,以雞鳴定時,不當鳴而鳴,攪得主人的美夢,該烹;當鳴而不鳴,誤了主人的事情,也該烹.

  矛盾具有特殊性

  很久以前,有個國家的王子才七歲便到深山裡求仙學道去了,因此,他對於朝廷中的百官以及他們的責權一點也不瞭解.後來,這個道人王子當上了國王,朝中百官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接駕宴會.久在深山的王於吃著豐盛味美的飯菜,覺得非常適合口味,便認為廚師是宮中最可靠最有本領的人.從此之後,國中的大事小事,國王都只找廚師來商量處理,一時間朝廷上笑話百出.

  看著朝中混亂的局面,群臣們既覺得好笑又暗自著急.於是都來向新國王奏諫,告訴新國王朝中百宮各有所主,他們都是各方面的專家.廚師只是宮中的飲食主管,不知處理政務,國王切不可因為飲食可口,三餐如意,便只信任喜歡廚師一個人,否則必將誤國殃民.新國王在大臣們的幫助下,才逐漸地進入了國王的角色.

  這則故事說明,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點.人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它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如果不去分析矛盾的不同持點,不管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用簡單化的辦法去處理各種矛盾,就像故事中的新國王一樣,把飲食當成了政務,將廚師當成了能臣,必然笑話百出.好在新國王及時改正了錯誤,逐漸學會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否則就真的要禍國殃民了.

  再從另一角度來講,世界的本質是物質,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應該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但是,客觀實際往往是許多事實的總和,如果只以個別事實為出發點作判斷去行動,那不是真正從實際出發;客觀實際又總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一個方面,也不算是從實際出發;客觀實際還是變化發展的,要從實際出發,就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不斷變化了的客觀情況.故事中的新國王,就是以個別事實為出發點,自己的思想不適應變化了的情況,所以才會鬧出笑話來.

  矛盾的主要方面

  從前,有一位大富翁請一個能夠演奏好多樂曲的伎兒到府中表演,一曲曲優美的樂曲令富翁心曠神怡.這時伎兒便乘機向富翁討賞,要富翁給他一頭牛.富翁不願意.但並沒有直接表示,而是微笑著對伎兒說:“你若是能夠照今天的曲目繼續演奏下去,晝夜不停,時滿一年,我就把牛送給你.”沒想到伎兒毫不在意,竟反問富翁:“若我真的一直演奏下去了,您也真的一直聽下去嗎?”富翁滿以為伎兒不敢接受這種苛刻的挑釁,便答說:“當然了,只要你能不間斷地奏樂,我就一直聽著.”“那好吧.”伎兒非常高興地接受了富翁的條件.而富翁也在暗自得意,便舒舒服服地躺下,專等伎兒開始演奏了.

  只見伎兒把樂器調了調,自己又定了定神,頭一甩,演奏了起來,果然不同一般.這個伎兒一心作樂,三天三夜未曾停歇.

  可是,富翁卻受不了了.現在他聽著這一首首熟悉的樂曲,再也感受不到先前那優美動聽的韻味了,全部成了令他煩躁難耐的噪音.終於,富翁認輸了,送給了伎兒一頭牛.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客觀事物內部的矛盾雙方有主次之分,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轉化,矛盾的主次方面轉化了,事物的性質也就改變了.故事中的伎兒開始演奏的樂曲,富翁覺得優美動聽,是樂音,是享受.後來,在伎兒不間斷地演奏的刺激下,樂音變成了噪音,享受變成了難受.矛盾的主次方面轉化了,富翁就再也無法忍受了.

  此外,這則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必然會引起質變.故事中的富翁沒有想到伎兒能不停地演奏,會使樂音發生質變成為噪音,終致無法忍受.所以,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做事情要注意分寸,堅持適度原則.

  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從前有個鄭國人,到一棵樹下乘涼.太陽在空中轉動,樹影在地上移動,他不停地移動涼蓆,隨著樹影動.到了黃昏,他又把涼蓆鋪在樹下.一會兒,月亮出來了,月亮在空中轉動,樹影在地上移動,他又不停地移動涼蓆,隨著樹影動.可是,他又擔心露水沾溼衣服.漸漸地,月亮當頂、樹影縮得愈來愈小了,他就徑直躲到樹底下,渾身上下也被露水沾得愈來愈溼了.這個人白天乘涼的方法,可以說是十分靈巧的,在晚上用同樣的方法乘涼,那就顯得笨拙極了.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人們認識世界,就是認識事物的矛盾;人們改變世界,就是解決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方法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事物是千變萬化的,任何矛盾也就都具有其特殊性.這就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都必須根據這種變化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絕對化,這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鄭人將白天乘涼的方法沿用到晚上,沒有看到太陽和月亮的區別,也沒有注意到白天和夜晚的差異;事實上,晚上自有晚上的乘涼方法,鄭人生搬硬套白天的方法,仍然追著樹蔭乘涼,實在是愚蠢可笑.

  矛盾雙方的依存和轉化

  北宋初年,南唐派使者前來納貢,所派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鉉,此人以學識淵博見多識廣、能言善辯聞名於北宋朝廷.宋朝照例要派官員做押運使,去接受貢品,滿朝文武怕自己學識不及徐鉉而丟面子,沒有人敢做押運使,宰相也不知道究競選誰最好.宋太祖讓殿前司選出10位不識字的殿中使者的名單,隨手在名單上圈了一個人的名字,滿朝文武見此大吃一驚,連宰相也不解其中的奧妙,只能遵旨催促那個被點中的使者趕快動身.在船上,徐鉉滔滔不絕地談古道今詞鋒犀利,周圍的人對他驚奇不已.而那位使者根本聽不懂徐鉉的高談闊論,只能一個勁兒點頭稱是.徐銨不瞭解使者學問的深淺,心想不能在來人面前丟臉,越發說個不停.一連幾天,徐鉉說得口乾舌燥,疲憊不堪,把肚子裡的墨水倒乾淨了.那位使者還是沒有與他辯論,徐鉉自覺沒趣,就不再吭聲了.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叫做矛盾.矛盾的雙方互相排斥又互相鬥爭,在一定條件下互相依存;並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宋太祖正確地處理了“愚”和“智”這一矛盾關係,置南唐使者徐鉉於英雄無用武之地,從而在外交上取得了勝利.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概念是什麼

  基本馬克思列寧主義俄語:м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а,簡稱馬列主義或馬列,嚴格地說,是指由列寧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然而,在不同的大環境下,許多不同的政治團體都使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詞彙,並宣稱以此作為理論體系的支撐 馬克思主義是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世界觀,是工人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階級爭取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它是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特別是19世紀歐洲重大社會科學成果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簡單來說,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即人的解放學。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十分嚴整而徹底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形成、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日益尖銳化的時期,國際無產階級領袖和革命導師卡爾·亨利希·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創立的思想體系,無產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

  按照列寧在1913年的提法,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根據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論》也可作此分類。他們闡明瞭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發展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運動規律,證明了資本主義必然崩潰、共產主義必然勝利,指出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創造者。

  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他們同時指出,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粉碎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並在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整個歷史時期中鞏固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為了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必須有共產主義政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是在各式各樣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反動思潮、同國際工人運動中各種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的反覆鬥爭中發展和壯大起來的。在第一國際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同蒲魯東派、巴枯寧派、工聯派、拉薩爾派進行了毫不妥協的原則鬥爭。

  通過這些鬥爭,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確立了統治地位。另外,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還對其哲學分別做了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角度的解讀。由於馬克思學說涉及領域之廣,使得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分別都在自己的領域內對其進行闡釋,因此還可以根據學科分工考察其內容。“馬克思主義”一詞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學說的總稱在馬克思在世時已經出現,在19世紀70年代末法國社會主義者的著作中曾廣泛使用,但內容受到歪曲,馬克思對此提出尖銳批評。恩格斯在80年代初開始使用“馬克思主義”一詞,並在1886年專門作了說明。

與人生價值有關的哲學故事有哪些
與教育有關的哲學小故事有哪些
相關知識
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相關論文
有關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論文
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心得體會6篇_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會與收穫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與簡介
馬克思主義哲學選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