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論語的心得體會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論語》從一定的方面來說,是具有色彩和溫度的,色彩在於它傳授給別人的精髓,溫度在於它給予給別人的光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一

  古人云,今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僅僅是寫了讀完《論語》後的一點心得,就在整個中國好好火了一把!這個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詳盡的閱讀一番。

  《心得》裡的字裡行間無不說明——《論語》是為這個世界而生的,其告訴人們的每一個道理,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論語》從一定的方面來說,是具有色彩和溫度的,色彩在於它傳授給別人的精髓,溫度在於它給予給別人的光明。

  那麼,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對於“色彩”的定義。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色彩。所謂“沒有色彩”,無非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強,可以視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時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對於“溫度”的定義。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沒有溫度。所謂“沒有溫度”,無非是23攝氏度。即便這是一個模糊的數字,但同時又是人體感覺到最舒適的溫度。

  無論是色彩也好,溫度也罷,但當一個人表現出來時,那是他的激情!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為之奮鬥,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關鍵在於你如何將你手中的風箏——放飛,讓線加長,加長,再加長!

  中央電視臺曾經拍過一個名為“我有一個理想!”的公益廣告。在我看來,這是一件積極向上的事情。人嘛,活著就不要憋著!在《論語》中,孔子問過自己的四位弟子,他們的志向,各有不同之處,但是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把它大聲地說出來,好事啊!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也是這樣的。假使有兩個朋友,他們平時形影不離,有一天因為一點小矛盾便鬧翻了,絕交嗎?兩個人總舍不下多年來的感情,和好!於是兩人都準備向對方道歉。在途中,兩人相遇了,他們笑了,緊緊地抱在了一起。他們沒有說出來?不,心靈的溝通已經將這個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誠然,我完全同意他們這樣的做法,有話,別憋在心裡!

  有些人,每天看著那些經理或是董事之類的人,總是用羨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不過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他們也是經過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們的認可,畢竟陽光總在風雨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不錯!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經努力過,人生就會有閃光點,留下美好的回憶,成功那只是你路過的一個車站。

  的確!理想和行動的關係,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係。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於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內心願望。你的內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會捨棄那些激烈的、巨集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

  不過,話又說回去——“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誒,善哉,善哉。這個世界終歸是由有實力的人來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驢是馬,你拿出來溜溜嘛!至此,為百家呼籲之中一道!

  當我讀完《于丹論語心得》的時候,已經入夜。它顯出了它獨有的特點——寂靜,可是我的心情卻再也不能平靜了,感受頗深的。於是立即記錄了下來:當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時候,人感覺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論人的距離,心與心之間的橋樑,是無行的,不是無固的——心靈之道;天氣的晴轉多雲,你的笑容依就是那麼的光輝燦爛——處世之道;善良、理智、恆心、合群,這四流一一顯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看見好多隻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經是一個夢想的誕生,而那個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過的,無法回頭,還是抬抬頭向遠處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選的,路是自己走的,駕馭它祝您一路走好!

  篇二

  寒假裡就開始讀了論語里仁四,里仁四里的句子即簡短,語言又精闢,對好多的句子都無比的喜歡,其寓意也無比的深刻,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我們老師都是很好的學習的物件,對我們都有精神上的幫助和洗禮。讓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不愧是絕世經典啊。

  其中對這些句子比較喜歡,像: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任,焉得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是啊。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連孟母都三遷。這足以說明了你選擇與人交往的重要性啊。我們有意志能力的大人都要受到環境等的影響,何況是個本來自制力就不強的孩子呢?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到,在我們的班級裡,那些所謂的好朋友是不是都是成績差不多的孩子呢。基本上學習好的孩子和學習好的孩子玩,而稍差些的孩子呢他們又在一起。所以有些班主任調位時,就煞費心思的讓學習差些的和好孩子一桌嗎,不就是讓他和明智的人在一起嗎,這樣才能影響他,甚至改變他呀。所以無論是上課時還是課下我都會告訴他們這個道理,選擇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朋友可以幫助你,甚至改變你的一生,而有的朋友呢就有可能毀了你啊。記得,有個畢業了的學生,回來找我聊天。原本在我們班時是個紀律委員,聽話,老實,本分,是個所謂的好孩子。而到了初中以後呢,他告訴我坐在教室的最後面,和一個調皮搗蛋,愛打架的孩子成了好朋友。這成為朋友不要緊,沒用半個學期的時間就和班裡的其他孩子因為一些小事情大大的打了一架,被學校予以警告處分,差一點就被開除,並且叫了家長。是啊,這就是朋友。我們一定要和明智的人相處啊。

  還有一句是: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一定要把父母安頓好。是啊,我們成人孝順父母最好的方法就是陪在父母身邊,讓父母安享晚年,享天倫之樂。那做為孩子呢,我們應該怎樣孝順父母呢?當然是好好學習了。對,好好學習就是最好的孝順父母了。特別是對於我們學校的孩子來說,應更好的感激父母,是父母給我們做了明智的選擇,把我們送到了“貴族學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首先我們就贏在了起跑線上。特別是住校的孩子,老師既是佩服你又佩服你的父母。佩服你是因為小小年紀就可以自立。獨立。佩服你的父母是因為你父母“殘忍的愛”。這是一種最大的愛,最博深的愛啊。是她給了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所以,我們要珍惜在校地每一分鐘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自己真的很久沒有這樣靜靜的看一些東西了,每次都說自己沒有那份讀書的心情,其實只是沒有靜下來罷了,用心去品味一些東西,往往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我沒把整本書看完,所以我也不能堂而皇之的說我寫的是整本書的讀後感,我只想談談論語心得的第二部分——心靈之道。

  很喜歡于丹老師說的“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的確,我們生活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難免會關注外在的東西,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在意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別人所喜歡的,在意自己的穿著,在意自己的言談,有時候甚至會為了迎合某些人的喜好去改變自己。卻往往忽視了我們內心真正的需要。我不否認自己也會這樣,有時候也會因為某種原因背離自己的喜好。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焦點,沒人會在意你怎麼做,沒人在意今天穿的漂亮不漂亮,沒人在意你說的話是不是符合場合。只是我們自己覺得別人的目光在關注自己罷了。可是,我們自己在關注自己嗎?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吸引眾人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他的內心。或許你會說應該有一顆善良的心或是有一顆平常心,于丹老師說應該有一顆敞亮的心,我想說的是一顆快樂的心才是重要的。因為我覺得內心快樂的人都是有敞亮的心懷的人。只有自己快樂,才能讓周圍的朋友都快樂,你的快樂會影響到周圍的人,你的快樂會讓周圍的人願意和你交流,願意成為你的朋友。

  當然,我們的生活總不會一帆風順,總不會一直如我們的期望演繹我們的人生。生活的路上難免會有荊棘和坎坷,難免會有困惑和迷茫,難免會有挫折和打擊,遇到這些問題,我們應該用一種什麼心境去看待呢?《論語》中提倡的是“坦蕩蕩”的心境。于丹老師說“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後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心,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迴,並且把這些新鮮的養分疏導給他人”。

  一次聊天,賓賓說我的心境很好,我承認我呈現給大家的多半是快樂的,或許正因為這樣才會讓他覺得我的心境好吧。但我總認為心境這個詞描述了比較高的境界,我最多稱得上心態比較好而已。況且這並不真的能代表我的心境就好,不可否認,我距離於丹老師所說的“坦蕩蕩”的心境還相距甚遠。我還沒有足夠的定力,我還沒有足夠的勇敢,我還沒有所謂的大歡心,所以,我的心境還不夠好。我只是會掩飾我的不安和煩惱罷了。我知道,自己的事情最終還是要自己去解決,顯示出的不安和煩惱只會讓你周圍的人也陷入你的困境,卻不可能替你解決,與其悲觀的看待問題,不如用樂觀的心態,積極的去想辦法。

  《心得》還沒有讀完,我還會繼續讀下去,或許我還會繼續寫我的讀後感,也或許這又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讀書畢竟是一件好事情,書中那種平凡的智慧會在不經意間改變我的生活,它告訴我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如何做一個幸福快樂的人……

  篇三

  讀書心得體會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裡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絡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後,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讚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於吾言無所不說。”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穫,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絡實際,評人評事。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範。孔子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並且也反映了他通過例項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絡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絡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天,聯絡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了理論聯絡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乾糧,還要給學生獵槍。”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讀後受益無窮。



 

關於于丹論語心得
關於論語的讀書心得
相關知識
關於論語的心得體會
關於軍訓的心得體會範文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作文
關於瑜伽的心得體會
關於銷售的心得體會
關於就業的心得體會3篇
關於勞動的心得體會3篇
關於人生的心得體會範文結尾5篇
關於黨性的心得體會3篇
關於培訓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