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編寫教案是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過程.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通過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為主體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並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僅供參考。

  一

  山中訪友

  一、學習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瞭解作者所訪之“友”。

  ②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③展開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④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二、學習重難點

  感知內容,理清思路,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課前準備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本文,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通過朗讀來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四、教學內容

  抓重點詞語,感知內容,理清思路,誦讀感悟。

  五、自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匯入新課

  閱讀標題,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板書課題:山中訪友

  如果你沒讀過課文,請展開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

  學生可能會說:

  訪一位多年不見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藝;

  訪一位隱居山中的詩人??煮茶論詩;

  訪一位得道的僧人??禪悟人生;

  訪山中的動物??要保護動物等……

  教師:可作者是怎樣說的呢?

  讓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帶著豐富的想像,跟隨作者,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會晤作者“山中的眾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的那童話般的世界。

  ②學生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幽徑、逝川、青翠、唱和、湛藍、贊助、玄奧、清澈、禪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滅、返老還童、津津樂道、梔子花

  ③感悟內容

  點名讓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帶著問題聽讀課文。

  a、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b.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學生討論明確:

  讀到第3自然段,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字裡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研讀與賞析

  作者與大自然是那樣貼近,關係是那麼密切,他在山中拜訪的都是一些什麼樣的朋友?作者分別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感悟到什麼?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①精細地朗讀課文,細細品味,自主探究,討論明確:

  古橋??德高望重??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樹林??知己??我變成了樹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渾濁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詩

  白雲??大嫂??天空的護士,使天空返老還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無回報地從古唱到今

  懸崖?一爺爺一一給人清淨、無雜念的心境

  雲雀??弟弟??純潔少年,從不說是非

  石頭??敲擊??時間的回聲

  落葉??紋理??命運的手相

  小花??採一朵插頭上??悄悄做一會兒女性尋找一份莢

  陣雨??俠客吼叫,醉酒的詩人朗誦??感動又嚇人

  老柏樹??慈祥??恩澤、遮雨

  螞蟻???小弟弟??患難兄弟

  歸鶴??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悟到並得到了這樣的啟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進山一路的美景,可作者為什麼卻說成“山中訪友”?

  [討論明確]

  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著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裡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

  ③帶著感情朗讀課文,去體會那“童話般的世界”。

  4、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我們隨著作者“帶著一路月色”“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珍視我們自然界的朋友?

  學生討論交流,學生可以向同學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5、[教師小結]

  當你帶著好奇和輕鬆愉快的心情讀完這篇散文之後,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雲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之後,你除了被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裡行間透出的情愫裡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並且,你還會感悟到作者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業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經成為遊人的朋友了,請你以景物為角色,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下節課交流。

  6、資訊反饋:

  二

  秋天

  一、學習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二、學習重難點難點

  ①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三 、課前準備

  ①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並正確注音。

  ②師生合作製作秋景圖的圖片或課件。

  ③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微機或投影儀。

  四、自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在詩中說“秋風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但是秋天也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②師配樂範讀課文

  [要求]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③生自由朗讀課文。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顯示

  問題組:a.為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朗讀之後,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讚美的感情。

  2、研讀與賞析

  ①示學生繪製的圖畫或課件。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說說為什麼喜歡這幅圖。

  b.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②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說說為什麼喜歡。然後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 畫面。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裡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溼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揹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瀰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裡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由遠及近的順序。

  c.優美語句賞析:

  ◆先找出優美的語句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

  ◆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為什麼“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閒的心情。

  ③齊讀、自背、齊背、比賽背誦。

  課堂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後農閒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閒、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4、佈置作業

  ①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②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並做點評。

  5、資訊反饋:

  三

  古代詩歌五首

  一、學習目標

  ①瞭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④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學習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三、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二、自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1、匯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巨集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巨集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裡”: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2、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裡”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裡,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1、匯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2、感知內容

  3、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4、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4、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匯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5、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西江月》、《天淨沙 秋思》

  二、自學設計

  1、匯入新課

  西江月 辛棄疾

  齊背前三首詩可配上音樂。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淡淡的思鄉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長期的農村閒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同情民間疾苦,因而才寫出了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瞭解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詞的妙處。

  2、教學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麼內容?

  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3、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a. 上片:寫景。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瀰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笑談著今年的豐收。

  下片:避雨。烏雲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邊。學生自己表述上述內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閒適心情。

  4、研讀與賞析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組:

  ①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②“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③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

  ②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麼就有什麼,能不高興?是喜出望》之吼

  ③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1、匯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2、感知內容

  3、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學生閉目,隨著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資訊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4、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學生配樂朗讀

  5、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6、延伸作業

  ①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②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7、資訊反饋: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相關知識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計劃總結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期中試卷及答案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期末試卷及答案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詩
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配套練習冊答案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文言文翻譯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練習冊答案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春預習學案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複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