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大專生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為適應當前實施藥學服務、保障公眾健康的需求,藥學專業本科生的知識結構和課程設定需要進一步優化,應該著重拓展基礎醫學、臨床藥學特別是臨床藥物治療學的教學。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論中藥毒副作用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摘要】 在中藥廣泛用於醫療事業,且隨之走向世界的今天,服用中藥出現不良反應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中藥本身具有幾個特點:純天然、藥性平和、毒副作用小,人們總是認為服用中藥“有病治病,無病健身”,這種觀念顯然是錯誤的,因此,本文重點分析出現不良反應的幾點原因,並就這些原因提出幾點提前預防的建議。

  【關鍵詞】 中草藥;不良反應

  1 中藥不良反應概念

  中藥不良反應是指藥物用於人體後,藥物或代謝產物作用於機體器官、組織和細胞發生的非治療反應。[1]也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於預防、診斷或治療人類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給予正常劑量的中藥所出現的有害且非預期的反應。

  2 服用中藥產生不良反應的幾點原因

  2.1 中藥的成分比較複雜,除了發揮藥理作用的活性物質外,也可能含有產生不良反應的成分。比如雷公藤鹼,會有損害神經系統的副作用;洋地黃苷,小劑量有強心作用,較大劑量或長期使用可使心臟驟停及停搏。

  2.2 中藥材在服用前的炮製方法不恰當。

  大多數中藥在服用前需要加工,如果炮製方法不當,服用後可能產生不良反應。如大黃,常用於虛勞吐血,內有瘀積,但是在服用前,必須經過炒炭,以達到減弱瀉下,增強收斂和吸附的作用,有止血、止瀉的效果。若炮製不當,未達到炭化標準,它的止血、止瀉作用相對減弱,潤腸通便作用相對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病情,產生了不良反應。

  2.3 中藥服用的劑量過大。

  中藥按照其藥性可以分為大毒、小毒和無毒,如果是有毒性的藥物應該嚴格掌握使用方法。如中藥六神丸的處方中,含有一些毒性較大的成分,如果使用不當,直接威脅新生兒的生命,因此,小兒應該儘量禁用此類藥物。

  2.4 劑型不當。

  隨著中藥製劑在臨床上大量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但出現的種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高,特別是中藥注射劑的質量問題,在不良反應的案例中排首位。

  2.5 服用個人身體素質等條件的差異。

  不同的個體服用中藥以後,其藥性發揮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如附子,常用劑量是3~15 g,有的人服用了9 g以後就發生不良反應,而有的人服用12g後卻沒有不良反應。另外,由於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等情況的不同,服用後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如嬰幼兒的肝腎功能發育不全,老年人的肝腎功能衰退,服用某些藥物容易發生中毒,面對不同的個體時,廣大醫療工作者尤其要注意中藥的使用[2]。

  3 對中藥不良反應的預防對策及建議

  3.1 加強整體中醫醫師的理論、執業水平。

  醫師首先要充實自己的理論水平,對各種中藥材的藥性做到心中有數,查明病因,對症用藥,合理用方,確定正確的治療方案。臨床醫師應熟悉中藥的效能主治、用法用量,嚴格掌握用藥指徵,避免濫用。

  3.2 深入對中藥藥性的研究,保證藥品的質量。

  對中藥組方、工藝、質檢標準、藥理、臨床應用以及不良反應的研究,藥品監督部門應進行規範化的管理,嚴格審查待上市新藥,追蹤已上市新藥,以逐漸發現新的不良反應,保證藥品的質量。藥品的質量是治療的基礎,因此規範中藥質量是中藥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證。中成藥尤其是中藥注射劑的質量更要嚴格控制,確保用藥的安全有效。

  3.3 規範中藥、中成藥的使用說明書。

  在藥品市場上。許多中藥生產企業在說明書上淡化了對藥品不良反應的提示[3]。有相當比例的市民誤將藥品不良反應理解為藥品使用“注意事項”,這和許多生產企業只在藥品說明書上標註“注意事項”有關。管理部門應特別要求生產企業實事求是地寫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和禁忌證,給醫師提供準確的開藥依據。

  3.4 健全中藥管理制度,加強藥品廣告的審批。

  政府管理部門除了制定法律法規提高藥品質量,保障合理用藥外,還應完善藥品不良反應的監管模式;提供充分的藥學服務,指導合理、安全、有效、經濟用藥;大力宣傳中藥不良反應相關知識,提高全民的認識和意識,變中藥無毒副作用、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傳統觀念,引導廣大群眾正確認識和使用中藥,重視不良反應[4]。對中藥的申請進行嚴格的審批,對不負責任的藥品廣告加大處罰力度,淨化藥品市場。

  3.5 加強中藥材在採集、炮製過程的質量監管。

  對中藥的監管要從頭抓起,從藥材的原料開始監測,防止原料中有毒物質超標等能影響後續工藝的因素。炮製過程的監測要嚴格執行工廠生產的標準,完善炮製工藝,防止活性物質失活或者生成有毒有害物質,確保藥品的質量,從而降低中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3.6 質量良好的中藥材和中藥飲片是振興中醫藥學十分重要的物質基礎。

  然而近年來,因使用中藥而產生不良反應,甚至中毒致死的臨床報道日漸增多,這些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目前國家已採取成立中藥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等措施,以對中藥不良反應進行科學的管理、監測和預防。只有中醫藥界重視中藥的不良反應,努力降低或避免中藥的不良反應,同時加強中藥不良反應知識的宣傳以期最大限度地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保障人民的安全用藥。臨床醫師應熟練掌握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專業知識水平,科學地、客觀地判定中藥的不良反應,積極預防,並採取相應的措施,盡最大可能避免或減少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周踐,郭代紅,和培紅.142例中藥不良反應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雜誌,2002,4***6***: 368-371。

  [2]張曉娟,羅宇芬,楊敏,等.我院2004~2007年223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08,19***11***: 859 -861。

  [3]郭麗萍,中藥製劑不良反應95例分析[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8, 23***3***: 47-48。

  [4]邱楓,中藥不良反應探析[J].中國實用醫藥, 2008,3***23***:152

  篇2

  中藥學發展的前景探討

  【摘要】在對中藥西化與中西藥合用的基礎上探討分析中藥學發展的科學理念,並論述了其所具有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整體並不等於巨集觀等特點,認為中藥學發展需要西藥來補充,但要以科學理念為指導,不斷總結與發展出新的辨證施治規律。

  【關鍵詞】中藥學;發展;探討

  繼承和發展是前提,發展是最好的繼承,中藥學發展離不開中西醫藥學結合。然而,無論是中藥學發展還是中西醫藥學結合,在當前都還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問題。其中既有理解的問題,也關係到科學觀念的轉變。現以中藥學科學探討對此問題作如下探討。

  1中藥學現代研究的困惑與思考

  1.1中藥西藥化

  以往所進行的中藥學科學研究,大多探討的都是中藥西藥化。因為無論它們是怎樣表述的,其核心都是從現有的中藥中尋找、分離及提純所謂的“有效成分”或化學單體,其針對的大多都是西醫學的疾病,而這不正是西藥的發展歷程嗎?如青蒿素、黃連素等,大都失去了中醫藥學理論的表述和應用原則,我國《藥典》也已將它們歸入西藥收載。中藥西藥化也許是新西藥發現或創制的一條捷徑,然而,其作為中藥發展之路尚有明顯的不足之處。其一,從已有的中藥西藥化的結果來看,其雖然有成功的範例,但與整個中藥的數量比較就顯得非常之少。其二,從西藥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現代西藥的發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個走不出的“迷宮”。鑑於已有藥物的臨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藥性等問題,人們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藥物的使用價值,不斷尋求合成新的藥物。

  1.2中西藥合用

  中西藥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由於中藥辨證與西藥辨病治療側重和經驗積累的不同,使中西藥合用在很多情況下都收到了好於單純中藥或西藥的臨床療效。然而,由於中西藥分屬於兩個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其臨床適應症也各有不同,在沒有合適的結合理論指導的前提下,尤其是在當今西醫藥學理論愈來愈強勢,中醫藥學理論愈來愈弱化的條件下將它們合用,不僅難免發生用藥理論和方法上的牽強附會與偏差,而且亦會常常影響它們的臨床療效,甚或導致嚴重的臨床毒副反應發生。

  2中醫藥學科特點認識

  2.1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是古希臘的一個哲學觀念。然而,由於在“單因素線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現代醫藥學乃至整個現代科學都將這一點忽略了。如現代醫藥學不僅注重對疾病發生的每一種因素的單獨認識與把握,其雖然也用複方,或在處方中也常有兩種以上的藥物使用,但多是針對不同“病因”而各自為戰的大拼盤;其也重視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但其多侷限於兩種藥物之間。而中醫藥學辨證施治不僅在診斷上強調要“四診合參”,形成一個整體“證候”,而且在治療上,也是採用君臣佐使理論將其多味中藥組成為一個整體處方來進行試驗與觀察的。如研究發現,龍膽瀉肝湯與關木通加六味地黃丸及關木通加滋陰藥的配伍,能顯著減少其煎液中的馬兜鈴酸A含量;關木通加利水藥與關木通加清熱藥,其煎液中的馬兜鈴酸A含量減少不顯著;而關木通加甘草與關木通加附子,均可顯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馬兜鈴酸A含量。關木通經過炒焦、與滑石粉炒和與麥麩炒後,其煎液中的馬兜鈴酸A含量均有顯著性降低***P<0.01***[1]。當代名醫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晝夜達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華用9克,而李翰卿則用0.3克治癒過心衰的患者,其間最大相差達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痾”的臨床療效[2]。這用傳統科學的理念是無法理解的,對此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2.2整體並不等於巨集觀

  整體觀念是中醫藥學的一大優勢,但整體並不等於巨集觀。後者只是對巨集觀規律的認識與把握,前者則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與相互作用。由於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與相互作用,使整體具有了“非線性”與“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等複雜性科學的特點;從而使其整體的特性不僅取決於其物質的構成,而且更是由物質之間的關係與構成方式來決定的。如“蝴蝶效應”只能在特定的複雜氣象條件下產生;由於中藥的配伍、劑量與炮製等不同,使其處方的作用有很大區別等等。那麼,中藥學發展不僅要重視其有效成分等物質性研究,更不能忽視對其複方配伍、炮製及其臨床辨證施治規律等的認識。中藥的療效與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論,也不能簡單地依據劑量的大小來確定;而是要綜合考慮其辨證施治、處方配伍與藥材炮製等諸多因素。

  2.3整體認識需要微觀化但必須轉變科學觀念

  整體認識不僅需要微觀化,而且可以隨著認識方法與觀察指標的微觀化而微觀化,只是要以複雜性科學的觀念為指導。這是因為:

  ***1***證候狀態的認識、分析與處理,不斷需要新指標、新方法與新藥物來提高、發展與豐富其水平、能力與手段。如有人將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X光、B超等***稱為“放大眼”,把聽診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們看到和聽到了以往未能見到的現象。再如溫病學向稱溼溫纏綿難愈,因溼邪重著黏膩,溼與熱合,如油入面;但諸如腸傷寒、鉤端螺旋體病、布魯氏桿菌病等溼溫類溫病,今天已知並非“纏綿難愈”,因為用特效抗生素治療,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

  ***2***中醫藥學的辨證施治或對證候狀態的認識、分析與處理,雖然說傳統上以巨集觀指標與天然的動植物藥物為主;但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每一次隨著新指標、新藥物與新方法的引進,都給其臨床療效與辨證施治規律的認識帶來了飛躍與發展。中醫藥學現代研究既要重視對每一種因素、每一種藥物甚或單體物質的作用特點與規律的認識,更不能忽視對中藥複方綜合作用、處方配伍、劑量與炮製,尤其是其臨床辨證施治規律的研究;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不斷引進新指標、新藥物與新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新的辨證施治***證候狀態分析與處理***規律,以更好地豐富與發展中醫藥學。

  【參考文獻】

  [1]胡芳,潘金火.關木通及其炮製品中馬兜鈴酸A的含量變化[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3***:672-673.

  [2]許明輝.淺談李可老中醫運用生半夏的臨床體會[J].中華中醫藥雜誌,2010,25:1415-1417.

  [3]喬富渠.中醫理論應不斷創新[J].世界中醫藥,2008,3***5***:

藥學專業大專專科畢業論文範文大全
藥學系專科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藥學大專生畢業論文
藥學系大專生畢業論文
藥學專業大專生畢業論文
藥學系大專生畢業論文獲獎範文
養殖技術研究大專生畢業論文
藥學實習生畢業論文
藥學系專科畢業論文
藥學本科生畢業論文
機械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
大學藝術生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