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7日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法國19世紀小說史上三位巨人之一,以下是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供大家參考!

  ***一***

  這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我曾讀過很多書,其中《包法利夫人》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查爾斯的父母讓他退了學,並叫他學醫。

  隨後,查爾斯在多特成為了一名醫生,娶了一個名叫迪耶普的有錢的寡婦。因為迪耶普是一個醜陋的老女人,她一直試圖控制家庭的一切。她總是抱怨她的一切,問查爾斯要一個劑量的藥物和一點愛,查爾斯根本不愛她。事實上,當他去醫治魯奧先生時,他便愛上了老魯奧的女兒,一個名叫艾瑪的年輕女子。迪耶普去世後,查爾斯就與艾瑪結了婚。現在,艾瑪成了包法利夫人。

  如果艾瑪就像迪耶普一樣,是一個平常的女人,我認為,查爾斯也許能和她永遠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然而,事實上,艾瑪是一個美麗的,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在她心目中,她的丈夫應該是英俊,機智,有風度,具有吸引力的。

  在她的眼裡,丈夫查爾斯並不是一位完美的丈夫。所以當我們知道艾瑪最後成了魯道夫和列昂的情婦時,我們並沒有感到萬分詫異。但可悲的是,魯道夫並不是她真正的愛人,列昂也不是。因為購買東西又借了一大筆錢,包法利夫人必須支付八千弗朗西絲。然而,她支付不了這麼大一筆錢,所以她向魯道夫和列昂尋求幫助。但是他們根本不愛艾瑪,只把她當成生活的調味料,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助她。故事的結局非常悲慘,艾瑪對生活感到絕望,對愛情心死,最後選擇了自殺。艾瑪死後,查爾斯也出人意料地猝死了。他們的小女兒,伯特,被送往cotton-mill謀生。

  當你遇到一個非常愛你,但你卻對他***她***沒有感覺時,你會選擇和他***她***在一起嗎?或當你愛的人不愛你時,你會將他***她***栓在自己身邊嗎?這就是我想和你討論的,當我讀這本小說後。當然,不同的人對於這個問題肯定會有不同的回答。有一種觀點是: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勇敢追求,即使她或他不愛你,死磨硬泡,直到她或他答應和你在一起。另一種觀點是,既然你愛的人不愛你,那麼就放棄吧,看著我們所愛的人能夠幸福,不就已經足夠了嗎?我們無法判斷哪個是正確的,但我偏愛後者,如果你追求的人對你就是不感興趣,無論你做什麼,都不可能會贏得他***她***的心吧。就比如你自己遇上一個很愛你的人,但你一點也不愛他,無論他***她***對你有多好,你也很難會愛上他***她***。

  在中國歷史上,男人的社會地位要高於女人。有些男人會迫使自己心愛的女人和他們結婚。很不幸的是,這些女人沒有權利說“不”。我不認為這樣的婚姻會是幸福的。他們都不會感到快樂。中國有句古語:強扭的瓜不甜。事實上,如果你讀過《包法利夫人》,你就會知道,是查爾斯選擇了艾瑪做他的妻子。艾瑪的父親-老魯奧也對查爾斯能夠娶他的女兒感到十分的滿意,因為艾瑪太聰明,不適合做農活。艾瑪並沒有深入瞭解過查爾斯,便糊里糊塗的嫁給了他。因此他們的悲劇結局從開始就這樣註定了。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很多人畢生都在尋找自己的真愛。但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遇到一個你愛並愛你的人,是很難很難的。最後,我想說的是,也許只有你經歷過了,才會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吧。

  ***二***

  這本書的故事背景是在資產階級社會下形成,作者之寫作手法充斥著浪漫抒情卻又寫實諷刺。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殘害人性,甚至吞噬人的罪惡本質的黑暗面。一切取自於人性的根源與環境的影響,以冷靜客觀的筆調描述一位被社會壓榨的婦女的悲慘一生。

  包法利夫人是一位被當代社會摧殘的悲劇性人物,因為她在社會的期許之下從小學習關於上流社會的教育生活,也因此她對這類愛情的希冀極大。她崇尚浪漫華麗的愛情,但卻也因此使她的一生從不感到滿足而使她墮落致死。其實我是很瞭解愛瑪的,因為她嚮往愛情的心態與現代少女的憧憬無太大差異,同樣幻想著童話般的愛情能夠降臨在自己身上,擁有高貴身世背景的白馬王子。然而她極為需要檢討的地方在於她的不知足,雖然可以瞭解她感嘆自己沒有完成理想進入上流的社會,但她已擁有了深愛她的查理,就算她的丈夫庸俗不堪、枯燥木訥,我認為她也應當改變自己的想法,樂觀的面對實況,積極的想辦法改變現實,或許會有機會讓自己的丈夫事業步步高昇,使生活品質越發完善,以此完成她的夢想,不應該不檢點的墮落,讓自己的前途栽在自己手中!

  先後出現在愛瑪生命中的兩位情人--賴翁與羅道夫,他們兩人是迥然不同的人物,前者是斯文內向的年輕人,後者是風流的愛情高手。愛瑪其實是一位冰雪聰明的女人,她擅長甜言蜜語,蠻橫的佔有欲卻使人倍感壓力,雖然最後情人還是離開了她,然而在情場上她還是嚐到了許多甜美的滋味。但對於債務糾紛上,她顯得愚笨無知,因為她的貪得無饜,使得她成為商人手中肥美的羔羊,落得她積欠債務導致破產。而在她懇求情人給予她金錢上的協助時,情人冷漠無情的態度,也真實的表露出世間的現實炎涼。

  此故事中我最同情的人物是愛瑪的丈夫--包法利.查理。他是這麼的忠心愛護愛瑪,在他心中最大的幸福就是那簡單樸實的愛情,只要能與愛瑪共同生活,一切便是快樂!雖然他的單調生活可能真的會使喜歡新奇變化的人感到透不過氣與厭煩,但那是可以去改變的!他愛著愛瑪的心在這之中是最真摯不變的,直到愛瑪去世後他還不曉得她偷情的事實,是過一陣子才發現的,因而使他傷心過度頹廢致死,真是令我感到萬分的難過。因為他是那樣的善良,也因此我對愛瑪紅杏出牆之行為感到憤怒與感嘆,如果這些事情沒有發生,他們是不是可以就此擁有美好的未來?不過我想這些內容也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人的本性吧。

  人偽善自私的一面在這部小說中表露無遺,愛情的本質也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不禁深深思索人性的本質。作者將社會的事實融入虛構的體系當中,讓整篇文章充滿了真實感,是值得再叄回味的寫實小說。

  ***三***

  年幼時候,是很難喜歡《包法利夫人》的,它不太合乎浪漫的情懷。雖然它具備一切浪漫劇的條件:年輕美麗的女主角,不幸的婚姻,負心情人,毀滅的結局。可事實上,卻沒有期料中的那種傷情。尤其是在大量閱讀各種西方小說的青春時代,《安娜·卡列尼娜》,《被汙辱與被損害的》,《簡愛》,《呼嘯山莊》,《約翰·克利斯朵夫》,特別是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貴族之家》,《前夜》等,從中攫取的多是美麗的委婉的憂傷。青春時代,大都是崇尚感傷主義的。不幸和犧牲罩了幻想的光環,格外照耀著經驗和認識都處於空虛的年輕時光。而《包法利夫人》卻熄滅了光環,令人看見底下黯然的真相。愛瑪的美貌、愛情、憂鬱、希望和絕望,甚至於她的死,都是在缺乏同情和讚美的描寫中,呈現眼前,更不要說別的了。這一切都不夠熱情和甜蜜,無法滿足自戀的情結。即便是成年,再一次讀《包法利夫人》,覺出了它的好,也不是為它醉心。相反,因你比年幼時清醒,於是便冷靜了,它原是沒有一點讓人做夢的企圖,你領受到的是更為真實的現實。所以,你是,折服,折服寫實的殘酷。

  重讀的新近周克希先生的復譯本《包法利夫人》,他在序言中,提到儒勒·德·戈吉耶由小說而發明“包法利主義”這個名詞,定義為“人所具的的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其實,這已經囊括了包法利夫人命運的所有性質。多情和善感,追究起來,竟只是“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終因“設想”和真實力量懸殊,跟循既定的邏輯,形成整個事件的因果的骨骼。可事情卻又遠不是一個定義那麼簡單,如同現實一樣,“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是一個漫長的複雜的日常過程,這個過程是因果的骨骼上的血脈、肌肉、豐富敏感的神經,也是決定它不是定義而是小說的全部理由。

  還是要引用權威的語錄,序言中提到的左拉的話。如左拉這樣同是所謂自然主義者,他是能夠了解寫實的工作性質:“以《包法利夫人》為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的首要特徵,便是準確地複製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結構僅在於選擇場景以及某種和諧的展開秩序……”“場景”、“和諧的展開秩序”,便是寫實的美學要素。那麼,“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及遭致滅亡,是經由如何的“場景”與“展開秩序”而實現的呢?

  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是從愛瑪十三歲的時候,開始孕育培養的。那一年,她被父親送去修道院讀書。愛瑪在修道院裡並沒有如通常那樣感到壓抑,相反,她以她的所好攫取了多愁善感的養料。宗教、教義、宗教儀式,還有修女,為她組織了一個不真實的夢幻世界,她在此沉醉不醒。這是她浪漫的天性所致,也多少因為外省修道院的人性的氣質。修女們對待愛瑪非常友愛,懺悔時,神父纏綿的絮語,講道中引用情人、婚姻的比喻,同學們偷帶進來互相傳看的精美畫冊,還有那個每月來修道院一星期做針線的老姑娘,唱古老的情歌,講故事,說新聞,甚至散播小說這種世俗讀物。在這裡,終因為遠離中心而綱紀鬆懈。於是,修道院便“充滿溫情”。愛瑪的感傷性格在此得到豐厚褊狹的營養,她對生活的想象,即“歡愉,激情,陶醉”的概念,也在此完成。在這些概念化的想象之下,蘊含較深又細水長流的日常生活,就顯得太平淡了,平淡到她認為是個錯誤。

  她是在與包法利醫生結婚之後,尖銳地意識到這個錯誤。此前,閨閣的生活再是沉悶,到底還說是有出路的,出路就是結婚。居住分散的外省鄉間,又不是世家出身,婚姻的機會其實很有限。於是,當包法利這個鄉間醫生一旦出現,她便將幸福的指望交給了他,而緊接著就感到了失望。包法利這個笨人,實在是有著感人的愛,即便是對他從未愛過的前妻,也含著溫情,何況是他深愛的愛瑪。“他情不自禁地經常要去撫摸她的梳子、戒指和披巾”;他對她言聽計從;為了換個她樂意的環境,不惜放棄他好不容易立足行醫的託斯特,遷去永鎮;在愛瑪死後,還按著她的喜好行事;他終於發現愛瑪不忠實的證據,被嫉妒打擊得一蹶不振的時候,當他久久望著妻子的情人羅多爾夫,“他彷彿又見著了跟她有關的一樣東西”,竟也嫌隙盡釋。這樣的愛是愛瑪沒有從書上讀過的,因此便是在她想象之外。“而她又沒法理解自己不曾身經的事情”,這其實是致命的缺陷,她的世界就是那麼狹小,她沒有體驗的情感於她都是不存在的。由於她對客觀的外界缺乏理解,或者說理解的願望,她才可能一任發展“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走入幻覺的深淵。

  如同《包法利夫人》的副題“外省風俗”,包法利醫生就是“外省風俗”的最好體現。他比愛瑪更早登場,也更晚退場,是為愛瑪的劇情演出序幕和尾聲。這大約就是左拉所說的,“和諧的展開秩序”,命運的因素依著自然的規律漸次進入,逐步形成事端,又在事畢會留下影響。小說的開頭便是幼年的包法利入學讀書。這是一個老實、呆笨、心底淳厚、少見識但盡職守責的孩子,有多少鄉村醫生是用這樣的坯子做成。他們巡遊鄉間,會的就那麼幾手,可卻包治百病。有治不好的,也不見怪,因為有上帝召喚做後盾呢!而醫生的品格就是見證。像愛瑪這樣一個鄉下地主的女兒,與好名聲的包法利醫生結婚,已是她的福分。再不會有更加出奇制勝的機遇了,除非出現神話,比如辛德瑞拉的故事。而性格嚴謹的自然主義向來不製造神話,他們從不企圖扭轉“普通生活的平常程序”,於是他們便也無法扼止愛瑪,這一個沉溺於自我幻覺的女人,一廂情願地製造神話。當然,他們同樣無法扼止生活的程序不斷地擊破她的臆造的神話。

地震中的父與子讀後感
話劇茶館讀後感
相關知識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精選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精選範文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範文
包法利夫人經典臺詞大全
居里夫人讀後感
查太萊夫人的情人讀後感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個人讀後感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個人讀後感***2***
關於睡美人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