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關的燭光教學反思
《生死攸關的燭光》是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表現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勇敢機智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生死攸關的燭光》教學反思篇一
《生死攸關的燭光》是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危急時刻”裡的一篇課文,本課是第二課時,為了讓學生迅速理清文脈絡,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人物心理情感變化,我主要嘗試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
一、立足文字,因勢利導,整體把握
抓 準一個點,其它教學環節都圍繞這個點作線性發射。這個點就是以“生死攸關”入手,直接進入文字,要求學生找到能夠文中體現“生死攸關”的段落,運用這種教 學方法,避免了與學生一問一答的牽制性局面,從而使老師的“導”恰如其分,也使學生由於有清晰的“導”,進而興味盎然地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迅速瞭解文字 大意,體會人物精神,我引導學生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情節,再現伯諾德夫人一家和敵軍巧妙周旋的過程。
二、拓展文字,抓住關鍵,研磨體悟
以 “重點句——重點詞”來理解全文的主旨,教學本文時,我讓學生根據描寫母子三人的重點句——重點詞來理解文字的思想。以描寫母親為例吧!課文是這樣寫的: 她看著兩個臉色蒼白的兒女,急忙從廚房中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亮些。”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那麼這個句子中,哪些詞語集中體現母親的 機智、勇敢、鎮定呢?我估計學生不難找出,是——“急忙”和“輕輕”,接著,向學生提問:“‘急忙’一詞體現夫人的什麼品質?”我猜學生都會說:“機 智。”當時,我有些困惑,認為這個預設的答案不夠深刻,太表面化了,未能真正理解母親為什麼要“急忙”,學生如何在學習中實現“語言與內容的統一” 呢?1、會找到“急忙”一詞;2、要明白為什麼“急忙”;3、要讀出“急忙”;4、品出“急忙”;5、記住“急忙”……假如學生都做到這幾點,說明他們對 “急忙”的理解不是膚淺的,而是結合文章的內容作細膩的解讀,更者跳出文字,變作者的“急忙”為自己的“急忙”了。想到這,我靈機一動:是呀!光會找到重 點詞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結合當時的情景理解這個重點詞的深層含義。頓時,我茅塞頓開,把“急忙”與“輕輕”兩個形容詞進行對比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品 質。在課堂上我實踐了這個想法,從學生的反饋,知道他們對母子三人為什麼這樣做,有了深刻的認識。
三、迴歸文字,指導學法,拓展延伸
一 件事的發展,常常經過曲折的過程,有的故事有一個起伏,有的有幾個起伏,這就是本文的教學價值所在。理解本文有多少個起伏,並用曲線把這個故事的情節表達 出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就深刻多了。繼而讓學生知道,要寫一個吸引人的故事,一個起伏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起伏。” 因此在對板書進行設計時,我也把這個內容放到教學過程中,力求一目瞭然。
但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文字內容是“生死攸關”的緊張氣氛,但為了不讓學生在課堂上顯得緊張而冷場,於是一直面帶微笑,這樣老師和學生都一直沒有進入那生死攸關的緊張的氣氛裡,這可能是本節課的缺憾之處。
《生死攸關的燭光》教學反思篇二
今天,我上了《生死攸關的燭光》這一課,覺得課堂上學生很有激情,能隨著課文情節的一波三折而舉一反三。
《生死攸關的燭光》這篇課文講述 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個普通家庭母子三人為了保護隱藏在半截蠟燭中的祕密情報,在危急關頭和三名德國軍官巧妙周旋,化險為夷的故事。表現了伯 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勇敢機智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頗有戲劇性,在教學時,我以理解詞語“生死攸關”入手,直接進入文字,要求學生找到能夠 理解這個詞語的句子。理解的同時,丟擲金屬管為什麼會在蠟燭裡的問題,把燭光和情報聯絡起來了。通過這個詞語的理解孩子們已經能夠充分了解燭光的重要,情 報的重要。然後,通過小組學習***填表***,把握母親、兒子、女兒怎樣通過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從德軍手裡巧妙地拿走蠟燭。從母子三人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來理 解當時情況的萬分緊急。最後,我們一起來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緊迫性。為了讓學生迅速理清文章脈絡,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通過抓人物的動作、語言理解課文內容,抓重點詞體會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遇事機智、勇敢與鎮定自若.
1、在理解伯瑙德夫人的機智與鎮定時,讓學生找描寫伯瑙德夫人語言和動作的詞語,抓“急忙”“輕輕”等詞體會,並讓學生自己吹蠟燭和輕輕吹蠟燭的動作,通過自己兩次吹蠟燭的對比體會伯瑙德夫人的機智與鎮定.
2、體會兒子雅克和女兒傑奎琳的機智時,同樣讓學生自己找描寫兄妹倆語言的句子和體現兩兄妹機智、鎮定的詞,雅克“慢慢地站“從容地”“默默地”,傑奎琳“嬌聲”說等詞,讓學生感受兄妹在這危機時刻所表現出來的鎮定、遇事從容不迫的品質,突破重點.
3、 另外抓住文中的重點詞“不堪設想”,找到描寫情況危急的句子時,相機理解“不堪設想”,並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情報被發現會有發生什麼後果,學生通過想象發散 思維,提出不僅會影響到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的生命,更會影響到更多參加革命的革命者,甚至是影響到祖國的生存,這樣既加深學生對情況危急的理解,又能加深 對母子三人在危急情況下表現出來的鎮定與機智的理解,更能加強學生對人物的佩服之情,對人物遇事機智、鎮定的品質的學習便會油然而生.
二、注重朗讀的訓練
在 體會情況危急和母子三人機智、鎮定時,學生找到相關的詞句,便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注意讀的形式多樣化:如指名讀、賽讀、男女 生讀、分角色讀等。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感受危機與伯瑙德夫人母子的機智。特別是在讀人物的語言時讓學生先探討在當時的情況下,人物會以什麼樣的語氣說 這句話,學生心裡有了底再練習讀、指導讀,學生更能夠讀出感情。
三、拓展續寫
老師對學生容易忽視的重要問題進行及時點撥 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本文的幾個不同年齡段的人物形象是有各具特色的,特別是那位母親,很容易被學生忽視,因為學生很容易被情節高潮處小女兒的可愛鎮定 所吸引,忘記兩個孩子開初都曾嚇得臉色發白。所以,教師在此時稍一點撥,讓學生不要忽略故事的一些重要細節,學生也會水到渠成地恍然大悟。課後很多學生的 續寫中都提到了這個細節。
四、需要注意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 的閱讀實踐,應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時間和空降,在這方面做的不夠。如在學習“為了保護半截蠟燭中的絕密情報,母子三人各採 取了什麼方法”這個問題時,可以給夠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通過質疑、解疑、再讀課文,說說你最欣賞誰?欣賞他什麼?等形式,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 學習,不預設答案,學生中富有個性的見解及時表揚,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在“互動”中不斷地形成獨特的感受和理解。
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需提高自己駕馭教材的能力以及課堂上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
《生死攸關的燭光》教學反思篇三
《生死攸關的燭光》是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個普通家庭母子三人為了保護隱藏在半截蠟燭中的祕密情報,在危急關頭和三名德國軍官巧妙周旋,化險為夷的故事。表現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勇敢機智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頗有戲劇性,為了讓學生迅速理清文脈絡,我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
一、抓重點詞語展示鬥爭過程
本課的故事驚心動魄,扣人心絃,耐人尋味。為了讓學生迅速瞭解文字大意,體會人物精神,我引導學生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情節,再現伯諾德夫人一家和敵軍巧妙周旋的過程。當藏有情報的蠟燭被“點燃”時,伯諾德夫人一家想方設法保護這蠟燭:一是取出油燈,藉機“吹熄”蠟燭;二是大兒子傑克借搬柴生火之機“端走”蠟燭。當他們的行動沒有獲得成功,蠟燭被“重新點燃”和被“奪回”時,就在這危急關頭,小女兒以上樓睡覺為由,藉機把蠟燭“拿上樓”,避免了一場危機。
二、是反覆品讀體會人物心理
課文描繪的是一場沒有硝煙但又緊張激烈的戰鬥。這緊張激烈,主要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反映出來。文中寫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和敵軍進行了三次周旋,他們一家人隨著蠟燭越來越短而表現出越來越緊張的心理,雖然情況越來越緊急,但他們依然從容鎮定地想出方法來保護祕密情報,反映出他們那強烈的愛國之心。如:伯諾德夫人說的那句話可作為一個切入點訓練學生反覆品讀體會。尤其是個性化閱讀,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三、迴歸文字,指導學法,拓展延伸
課後的金鑰匙說‘一件事的發展,常常經過曲折的過程,有的故事有一個起伏,有的有幾個起伏’這就是本文的教學價值所在。我利用金鑰匙,理解本文有多少個起伏,並用曲線把這個故事的情節表達出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就深刻多了。繼而讓學生知道,要寫一個吸引人的故事,一個起伏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起伏。”
因此在對板書進行設計時,我也把這個內容放到教學過程中,力求一目瞭然。
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因為問題的設定沒有挑戰性,學生不需要深層次的思考就能脫口而出,問題顯得多,但思考的度不深,形成了打乒乓球似的問答;當有個別問題學生暫時不能回答時,老師因為追求課堂的完美而不容學生長時間的思考,所以就被老師一一代勞了,這樣老師在課上不得不不停的講,學生除了老師讓讀時讀,讓回答時馬上回答外,沒有自己的想法,形成了一種被動的場面,不能很好地體現語文的本色——聽、說、讀、寫。
教學是一門藝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追求,讓每件藝術品少留些遺憾!
湘教版四年級生死攸關的燭光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