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公振故居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7日

  戈公振故居位於江蘇東臺市城內蘭香巷9號,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磚木結構,3進12間,“壽”字圖案花牆,六面壁板,格扇門窗,佔地面積247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90平方米。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範文1:

  戈公振故居位於東臺市城內蘭香巷9號,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磚木結構,3進12間,“壽”字圖案花牆,六面 壁板,格扇門窗,佔地面積247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90平方米。由周巍峙題匾的“戈公振紀念館”即設立在故居內。故居內,由吳志超雕塑的戈公振漢白玉半身像在館廳正中,陳列有《戈公振生平業績展覽》,詳細介紹了戈氏光輝的一生。展出了戈公振學習、寫作、出國考察以及參加各種國際會議的歷史照片120餘張,還有戈公振與孫中山、蔡元培、黃炎培、胡適、鄭振鐸等人的往來書信和他辦報時留下的遺物,以及戈公振撰寫《中國報學史》的手稿等。為紀念戈公振先生,江蘇省新聞學會設立了“戈公振新聞獎”,為我省新聞界最高獎。還拍制了《戈公振》電視劇,公映後受到社會的好評並獲獎。戈公振故居已列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鹽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常年對外開放。

  該書中最能反映戈公振個人風格的是他的幾篇“結論”。第一篇總結中國古代的報刊發展,開篇從秦朝的言禁開始,歷數歷代的言論政策,各種典故信手拈來,短短15行,就把中國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言論政策說盡了。最後得出結論:“專制之下,言禁必嚴,勢也!”後兩段,一段寫官報的作用,一段分析官報為什麼不發達,字數都不多,每段7行左右,也是引經據典,說理透徹。揭示了中國封建統治者在 “民可使由,不可使知”的統治哲學指導下,遏制了中國古代報業的發展。全文一氣呵成,氣勢磅礴,足見戈公振的古文功底深厚!第二篇“結論”總結的是中國近代早期報業,第三篇“結論”總結的是清末報業的發展。新聞史的書一般文筆都比較謹慎,就事論事,即便是介紹到歷史背景也多是簡略的、客觀的提一下,不含個人感情在其中。但是戈公振的幾篇結論都飽含了濃厚的個人情感。尤其是第三篇“結論”,他開篇就寫道:“以龐大之中國,敗於蕞爾之日本,遺傳惟我獨尊之夢,至斯方憬然覺悟。在野之有識者,知政治之有待改革,而又無柄可操,則不得不借報紙以發抒其意見,亦勢也。”

  類似這樣富有情感的語句在其他的幾篇的結論中,也是比比皆是,使文章更具親和力。除了筆鋒常帶感情,戈公振對人對事的點評都是很精確、獨到。比如他提到維新派及維新派報紙失敗的原因,就指出:“然此派實力薄弱,而視天下事太易,故其發為議論也,燏煌光怪而有餘;其施於政治也,誠實懇摯而不足。殆清室徒有變法之名,無以慰人民之望,於是種族之學說起,與維新派立於對峙之地位。”這樣的點評也是隨處可見,讓人眼睛一亮。該書的第四篇“結論”總結的是民國以來的報業。也許談論的是作者正在生活的時代,所以作者的情感格外的暴露在外,批評也格外尖銳。一開篇作者就下判斷:“民國以來之報紙,舍一部分之雜誌外,其精神遠遜於清末。蓋有為之記者,非進而為官,即退而為營業所化。 ”而且通篇不斷用反問的句式,舉出各種事例,斥責報業的庸俗化對社會風氣和進步造成的惡劣影響。

  範文2:

  戈公振故居位於江蘇東臺市城內蘭香巷9號,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磚木結構,3進12間,“壽”字圖案花牆,六面壁板,格扇門窗,佔地面積247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90平方米。由周巍峙題匾的“戈公振紀念館”即設立在故居內。

  戈公振是一位在新聞事業各個方面,都有過突出貢獻的、傑出的新聞工作者。他是一位傑出的編輯,優秀的記者,同時又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新聞學者和新聞教育家,他利用業餘時間從事新聞學理論和歷史的研究,所著《新聞學撮要》、《新聞學》、《中國報學史》等書,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新聞學著作,為新聞學這門新興學科在中國的發展,作了大量的開拓性的工作。其中,以對中國新聞史的研究最為精深。他那部《中國報學史》代表了舊中國報刊史學術研究的最高水平,自一九二七年初版後,曾多次重印,並被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在國內外都有重大影響,是公認的中國新聞史研究的奠基之作。至今還為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者所推崇,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像戈公振這樣的在新聞戰線的各個領域都八出過傑出貢獻的全才,在中國新聞史上罕見。

  故居內,由吳志超雕塑的戈公振漢白玉半身像在館廳正中,陳列有 《戈公振生平業績展覽》,詳細介紹了戈氏光輝的一生。展出了戈公振學習、寫作、出國考察以及參加各種國際會議的歷史照片120餘張,還有戈公振與孫中山、蔡元培、黃炎培、胡適、鄭振鐸等人的往來書信和他辦報時留下的遺物,以及戈公振撰寫《中國報學史》的手稿等。

  戈公振簡介範文3:

  戈公振,現代著名新聞學家,江蘇東臺人。故居位於東臺市城內蘭香巷9號,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磚木結構,3進12間,“壽”字圖案花牆,六面壁板,格扇門窗,佔地面積247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90平方米。由周巍峙題匾的“戈公振紀念館”即設立在故居內。

  戈公振是我國三十年代著名的新聞記者、中國新聞史研究的開拓者和我國早期的新聞教育家,名紹發,字春霆,清光緒十六年***1890***生於東臺臺城一“世代書香”之家,幼年聰慧,好學上進,1912年在《東臺日報》擔任編輯工作,1913年冬,進入上海有正書局圖畫部當學徒。第二年被調到《時報》編輯部工作,初任校對、助編,後升任編輯直至總編,在《時報》前後工作十五年。1920年他首創了《圖畫時報》,揭開中國畫報史上嶄新一頁。從1925年起,他先後在上海國民大學、南方大學、大夏大學、復旦大學的報學系或新聞學系,講授新聞學和中國報學史,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新聞人才。1930年,他創辦了《申報星期畫刊》,並擔任主編。

  “九·一八”、“一·二八”以後,國難日重,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當時,鄒韜奮、杜重遠、李公樸、畢雲程等人籌辦《生活日報》,約請他參加,後因國民黨百般阻撓,報紙終未辦成。從這時起,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1932年,國際聯盟派李頓調查團來我國東北和上海調查日本侵略中國真相,他以記者身份隨代表團去東北,冒死深入瀋陽北大營,瞭解日軍侵華情況,向國內報告,發回大量通訊和文章,深得國人好評。1933年他隨中國首任駐蘇大使顏惠慶去莫斯科訪問,後來他決定留在蘇聯。他勤奮閱讀馬列主義著作,研究蘇聯社會主義社會,併到蘇聯各地參觀考察,為國內報刊寫了不少通訊,報道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的政治、經濟生活,對國內報刊起了一定的影響。1935年夏,接到鄒韜奮兩次電報,邀他回國重新籌辦《生活日報》,他即啟程回滬。不久因闌尾炎住院,不幸於10月22日病逝,年僅45歲。戈公振去世後,鄒韜奮為他寫了悼文。戈公振是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臨終時對韜奮說:“在俄國有許多朋友勸我不要回來,…… 國勢垂危至此,我是中國人,當然要回來參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可惜,他壯志未酬就辭世。當時,愛國老人沈鈞儒先生寫了《讀韜奮悼戈公振先生文》四首五言詩,前兩首要我們學習勾踐,“臥薪嚐膽”,“雙睛炯炯,怒視敵人”,第三首詩云:“哀哉稻奮作,壯哉戈先生,死猶斷續說,我是中國人。”第四首先寫一句“我是中國人”,第二句竟不能續,仍寫這五個字,再寫,還是這五個字,一連寫了四句“我是中國人”。沈老寫完,“淚滴滿紙”,感動得情不自禁了。

  戈公振是一位在新聞事業各個方面,都有過突出貢獻的、傑出的新聞工作者。他是一位傑出的編輯,優秀的記者,同時又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新聞學者和新聞教育家,他利用業餘時間從事新聞學理論和歷史的研究,所著《新問學撮要》、《新聞學》、《中國報學史》等書,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新聞學著作,為新聞學這門新興學科在中國的發展,作了大量的開拓性的工作。其中,以對中國新聞史的研究最為精深。他那部《中國報學史》代表了舊中國報刊史學術研究的最高水平,自一九二七年初版後,曾多次重印,並被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在國內外都有重大影響,是公認的中國新聞史研究的奠基之作。至今還為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者所推崇,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像戈公振這樣的在新聞戰線的各個領域都八出過傑出貢獻的全才,在中國新聞史上罕見。

  故居內,由吳志超雕塑的戈公振漢白玉半身像在館廳正中,陳列有 《戈公振生平業績展覽》,詳細介紹了戈氏光輝的一生。展出了戈公振學習、寫作、出國考察以及參加各種國際會議的歷史照片120餘張,還有戈公振與孫中山、蔡元培、黃炎培、胡適、鄭振鐸等人的往來書信和他辦報時留下的遺物,以及戈公振撰寫《中國報學史》的手稿等。

  為紀念戈公振先生,江蘇省新聞學會設立了“戈公振新聞獎”,為我省新聞界最高獎。還拍制了《戈公振》電視劇,公映後受到社會的好評並獲獎。戈公振故居已列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鹽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常年對外開放。

  
看過的人還:

廣東六一好去處
甘熙故居導遊詞
相關知識
戈公振故居導遊詞
上海宋慶齡故居導遊詞
浙江魯迅故居導遊詞
最新的上海魯迅故居導遊詞範文
李大釗故居導遊詞
魯迅故居導遊詞優秀範文
如何寫魯迅故居導遊詞
沈從文故居導遊詞
甘熙故居導遊詞
蕭紅故居導遊詞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