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故居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7日

  甘熙故居位於南京城南一條小巷裡,是全國大中城市中儲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的一座清代古民居,總佔地21000餘平方米。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範文1:

  甘熙故居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儲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在南京地區規模較大的多進穿堂式民居,都俗稱為“九十九間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陽數又是吉數,過九到十就到了頭,而到頭就意味著走下坡,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說法。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築是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築為孔府,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而民居則最多不過 “九十九間半”了,這半間既表示沒達百間的謙虛,又有僅半步就到目標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實總共有房間三百餘間。

  甘熙故居的佈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制度而佈置,講究子孫滿堂、數代同堂,這些意識反映在建築上致使大宅的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各類用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大致統一的等級規定。

  甘熙精研金石地學,擅長風水勘輿、星相之術。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一是因甘氏家族從小丹陽來寧以經商發家,而《論衡?詰術》中的“圖宅術”:商家門不宜南向,因商為金,南方為火,火克金為凶,而北方為水,金生水相生相吉,可見甘氏住宅朝向上的“悖異”原來是根據風水理論決定的。另外《百家姓》中甘姓後注 “渤海”,甘氏源出於此。甘氏南遷後,家中懸“於湖世澤,渤海家聲”對聯,建築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故居內大小天井多達35個,據說有水井、窨井32個,目前發現的10多個水井,有的在天井中、有的在房間裡、有的在簷口下、有的在門檻邊,很好地解決了房屋的通風、採光以及上下水等問題,屋面簷口下的水槽讓雨水從暗溝流向院內天井,起到“四水歸明堂,肥水不外流”的作用。

  故居的佈局嚴謹對稱、主次分明、中高邊低、前低後高、循序漸進,步步推向高潮。每落位於主軸線上的明間較兩側的開間略大,而整個住宅的***位於正落中間。正落沿縱深軸線佈置的各種用房按順序排列是:一進門廳,二進轎廳,三進正廳,四、五進為內廳等。正落是封建大家庭中長輩和統治整個家族的人物居住與生活用房,正落中軸線貫通,左右邊落的處理有較大的差異。相對正落而言,邊落沒有直接對外的主要街道***,要進入這個大家庭,任何人都必須通過正落的***,這種佈局體現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門戶的觀念,基於這種原因,在邊落中不設正廳,保證了家庭中主要的禮儀接待活動都必須在正落中進行。佈置在邊落中的建築無論在開間的面寬和總的間數等各方面都較正落為小,正落與邊落間有通長的備弄。一般情況下,邊落中各進的平面與正落不完全相同。邊落中軸線是不完全貫通的,各進廳堂要經過備弄和天井才能進入。大宅佈局上強調中央軸線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會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反映。

  甘熙故居並非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樣,有著南京自己的建築風格,如門樓裝飾較素,顯得簡樸大方,封火牆特別高大注重實用等,整個建築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

  一九八二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在文物普查中發現擁有“九十九間半”房屋的甘熙故居,為有效利用並再現明清時期江南民居風貌,文物部門修復部分建築,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對外開放。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位於白下區南捕廳的甘熙故居內,故居共有三百多間房屋,因皇家規定民間住宅不得超出百間,甘熙曾在朝為官,深知法規,故對外宣稱“九十九間半”。

  博物館一九九五年被訂為江蘇省及文物保護單位,二○○一年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於甘熙故居不少房舍遭人侵佔,目前整修恢復原貌的有南捕廳十五、十七、十九號,並以此分三大陳列主題。

  十五號是南京傳統民居廳堂展示,遊客可參觀門廳、大廳、內廳、主人房、佛堂、洞房、閨房、書齋等,體會清末民居的居宅理念。

  十七號展示南京地區民俗技藝,展示現場有老藝師表演皮影戲、泥人、魔術、九連環、剪紙等,遊客可花點小錢,當場學藝。

  十九號的南京傳統民居圖片展,有秦淮河的河房河廳建築、多進穿堂建築及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等建築構件,是研究南京地區明清民居的寶庫。

  甘熙生於1797年,1838年中進士,與歷史上有名的曾國藩,還有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同榜進士。在北京雍和宮旁成賢街的孔廟內***國子監東側的大院***,有元、明、清三朝陸續立下的進士碑林,計100餘塊,道光38年的那塊進士碑刻有“甘熙,江寧縣”,可以作證。

  範文2:

  甘熙故居位於南京城南一條小巷裡,是全國大中城市中儲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的一座清代古民居,總佔地21000餘平方米。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南京的歷史文化,經歷了二百年的滄桑,它的故事封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既然古人能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將這些古建築保留下來,我們更應超過古人,給它更好的保護環境,將它保護得更長遠。民居建築遺產應成為城市的一筆財富,也可以成為南京直接的景觀資源。傳統民居通過裝飾的屋脊、門窗、廊簷、柱樑以及門罩、門樓、磚雕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所特有的恆久性的文化氛圍和中國人傳統的人生觀,寄託了諸如宗法、政治教育、風水、習俗等思想精神,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文學、書法、音樂、舞蹈等藝術在這一領域中的水平。

  在南京南捕廳俗稱“九十九間半”的甘熙故居,經過一年多的維修,終於恢復原貌,一派古色古香。

  這九十九間半的巨集大建築是清朝道光初年江寧甘福修建的,其中包括收藏大量書籍的津逮樓。甘熙是甘福的次子,為晚清著名文人,平生著作甚豐。

  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戰國的秦丞相甘茂,其後甘羅、甘寧、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今世甘貢三和他的兒子甘南軒、甘濤、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藝界的名人。

  甘氏家庭自古以來或文或武都有功社稷,而甘貢三及其子女則以巨集揚京昆藝術為一生事業。今甘熙故居復原開放,同時也成立了京昆研習社,在甘貢三的外孫女汪小丹***汪劍耘之女***的主持下,團結南京票友,開展藝術活動。

  解放初期,以甘氏為主的新生社聯合華社、中聯社,成立了“友藝集”。遂後,甘律之、喻志清、徐新月、陳振杓等會同南京工學院撒應祿等在南京市政協和文聯的領導下成立“南京京劇藝術研究社”,使南京票界的京劇活動蓬勃開展起來,後來甘律之、徐新月等人在江蘇省京劇院的支援下共同舉辦了鐘山業餘京劇培訓班,為南京票界培養了一批新生力量。今甘南軒、汪劍耘、甘濤、甘律之等已相繼去世,所幸,汪劍耘的女兒汪小丹是甘氏京昆世家的第三代,她克紹箕裘,繼承了乃父的梅派青衣藝術,至今活躍於票界,現在主持甘熙故居的京昆票房活動,為南京京昆事業作出很大的貢獻。

  甘熙故居從古到今有三大貢獻。首先,這九十九間半大規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築藝術價值。第二,津逮樓藏有大量珍貴古籍,甘貢三於解放後悉數連同《白下瑣言》,《建康實錄》仿宋木刻版數百塊無償捐贈南京圖書館,這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第三則是為巨集揚京昆藝術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甘貢三自幼愛好戲曲,對道教音樂有深刻研究,對民樂精於笙、簫、笛、三絃、琵琶等的演奏,並精研崑曲,1935年曾於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製《寄子》、《掃鬆》等數折。1957年曾應江蘇廣播電臺邀請錄製笛子曲牌十首。正是這位老藝術家培養了第二代的京昆人才,並惠及第三代,繼續京昆事業。

  甘熙簡介範文3:

  清道光十九年***1839***進士,以知縣遷廣西,道光二十二年升郎中。後任戶部廣東司兼雲南主稿、記名知府等職。 他博覽群書,博學強記,曾對 南京歷代掌故、民風民俗、街巷名稱沿革等仔細蒐羅考證,編撰了南京方誌著述多種,著有《 白下瑣言》、《桐蔭隨筆》、《棲霞寺志》等,還編有《重修靈谷寺志》12卷。其中以《 白下瑣言》最為後世學人所推崇。

  甘熙祖上多名人,相傳戰國時 秦國 丞相甘茂、三國時 孫吳名將 甘寧,清朝 雍正、乾隆年間大俠甘鳳池與其兄甘鳳泉等,都是甘熙直系祖先。 “ 甘熙故居”是由甘熙的父親 甘福開始建造的,後來甘熙又續建、擴建。當時清朝的定規是 民間住宅造屋不能超過一百間。據說天帝的房子有一萬間,皇宮是九千九百 九十九間半,王公勳爵的住宅是九百九十九間半,民居便只得九十九間半了。甘熙曾在京為官,深知此事關係重大,所以未敢建滿百間,只建 九十九間半,那半間是一個四面皆窗的樓閣。

  甘熙的父親就是一位著名藏書家,在他所建的津逮樓裡曾藏書***畫***10多萬卷;到了甘熙主持時,藏書更為豐富。可惜, 咸豐三年,也就是1853年,在 太平軍與清軍的大戰中,津逮樓毀於兵火,大量古籍珍本被毀。

  甘熙幼年飽讀津逮樓藏書,但他並非只是紙上談兵的書生,而是成長為一位有見識有經驗的地方官員。道光中期, 南京發生水患,很多人都認為應該開後湖***即今 玄武湖***以 通江,甘熙堅持不能這樣做。他經多方勘察、考證,認為如果 通江,後果將不堪設想。他還特地撰寫了《後湖水利考》來制止這件事。

  甘熙還精通地學,精於風水之術。1842年,甘熙在京任郎中時,奉詔為道光皇帝勘選安置靈柩的地宮。 咸豐二年,也就是1852年,他再度奉命復勘魏家峪,平安峪。甘熙深知歷來為皇帝勘察墓地者無一生還,據說他完成任務後,即告假回到 南京,囑咐家人準備為他辦理後事。果然,不久甘熙就又被召入京城。很快噩耗傳來,說他“以微疾三日卒於邸舍。”

  甘熙***1787~1853***清藏書家。字實庵,一作石庵,江寧***今江蘇南京***人,甘福子。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以知縣發往廣西,選戶部廣東司兼雲南司主稿。一生博學強記,祖父甘國棟便已有數萬餘卷藏書,父甘福,建藏書樓“津逮樓”,取《水經注·河水》語句:“河北有層山,其下層巖峭舉,壁岸無價,懸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謂之積書巖”。既是石頭***建築***,又有津逮之名。藏書有10萬卷。少年時期曾遍讀“津逮樓”藏書,懂天文、識地理,曾經為道光皇帝的寵妃選墓地,由此獲道光皇帝的嘉獎。不願居於京師,稱疾告老還鄉。致力於南京地方文獻和史料的蒐集,家有藏書樓“津逮樓”,道光十二年***1832***落成,藏書10餘萬卷。“津逮樓”建成三年以後,樓旁又增建數間書屋,牆壁上嵌有“三十六宋磚”。另有“文瀾軒”,有藏書數萬卷,咸豐三年***1853***毀於兵火。倖存的部分藏書經甘氏族人商議,捐贈給龍蟠裡國學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珍藏。其中珍貴的宋版《金石錄》,現代藏書家趙世暹於1951年發現後,無私捐贈北京圖書館。故居俗稱“九十九間半”,又名“友恭堂”,是南京現存面積最大、儲存最完整的清代私人住宅,現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內建有南京民俗博物館。藏書印有“甘氏藏書”、“金陵甘氏藏書”、“津逮樓”等。著有《白下瑣記》、《建康實錄》、《侗蔭隨筆》、《日下雜識》、《靈谷寺志》、《金石題詠彙編》、《壽石軒詩文集》等。

  

看過的人還看了:

戈公振故居導遊詞
重慶自然博物館
相關知識
甘熙故居導遊詞
上海宋慶齡故居導遊詞
浙江魯迅故居導遊詞
最新的上海魯迅故居導遊詞範文
李大釗故居導遊詞
魯迅故居導遊詞優秀範文
如何寫魯迅故居導遊詞
沈從文故居導遊詞
戈公振故居導遊詞
蕭紅故居導遊詞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