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國劉協的雜談
劉協是三國最大的傀儡,而三女同夫使他晚年幸福美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在三國時代,有這麼一個人,他見證了漢王朝的落日餘輝,熬死了董卓、袁紹、曹操、曹丕、劉備、孫堅、孫策......雖是亡國之君,比起他的先輩漢孺子劉嬰卻又幸運了許多,自從過上了三女同夫的生活,晚年幸福美滿,善終。
漢獻帝劉協是漢靈帝的次子,於公元1***被董卓擁立為帝,從9歲起就過上了傀儡的生活,後於196年被曹操控制,遷都許昌,從此曹操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征伐天下。公元200年,長大後的劉協不滿自己的傀儡生活,留下衣帶詔,朝臣董承、劉備、種輯、吳子蘭、王子服等人合謀誅曹,不料事情敗露,失敗。公元214年,劉協的妻子伏皇后要求其父親伏完誅曹的密謀敗露,被曹操發覺,伏皇后被幽閉而死、其所生的皇子被毒殺、伏完宗族滅族。
次年,曹操逼劉協立其女曹節為皇后,曹憲、曹節、曹華三姐妹共侍劉協,在曹操的屠刀下,漢獻帝雖然屈服了,心中有怨恨,不敢說,唯唯諾諾,這時的他也許對曹氏三姐妹帶有很大的恨意,但是卻沒有意識到正式因為這三姐妹,才使得自己能夠在晚年的生活中幸福美滿,不至於一杯毒酒橫死。
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逼迫劉協禪讓帝位給他。曹丕在登上皇位之後,封劉協為山陽公。在曹操女兒曹節的庇護下,漢獻帝的後半輩子在自己的封地度過,夫婦行醫辦學、救貧扶難,雖然劉協的前半生過得都是朝不保夕的傀儡生活,在退位之後,之所以能夠晚年幸福美滿,這是與他過上三女同夫的生活是分不開的,假如沒有曹氏三姐妹的特殊身份的保護,漢獻帝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公元234年三月,劉協病逝,終年54歲。
劉協簡介:
漢獻帝劉協***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又字合。漢族,祖籍沛縣***今江蘇沛縣,即高祖劉邦出生地***,生於洛陽***今河南洛陽***。漢靈帝之子,漢朝最後一任皇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傳位於曹丕。公元234年,劉協病死,享年54歲。
公元181年,劉協出生。
公元1***,董卓將少帝劉辨廢殺,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
公元192年,王允與董卓養子呂布襲殺董卓。劉協又落入李傕、郭氾手中。
公元195年,李傕、郭氾內訌,李傕將劉協劫走,長安城被焚燒成廢墟。
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於許昌,劉協禪位於曹丕,成為山陽公。
公元234年,劉協逝世。享年54歲。
相關習俗:
漢獻帝劉協被貶為山陽公,居住在山陽城***今焦作***。他倍感世態炎涼,人生如夢,超凡脫俗,大徹大悟,遂拋棄帝王之尊,甘心與民同憂,躬耕菜圃,濟世懸壺,雖當過窩囊皇帝,卻變為稱職“郎中”,身融入田園山水,心遠離深宮重樓,涉足農桑,訪貧問苦,深受百姓愛戴,民眾敬之如父母,由此流傳下了很多傳奇故事。焦作一帶的民眾為了紀念他,形成了許多有趣的民俗,一直流傳了一千七百多年。僅在此講述五則,與大家一同賞析、懷古。
稱父親為“大”,稱母親為“美”
漢獻帝被貶為山陽公後,山陽***今焦作***的老百姓改稱皇上劉協為“大人”,改稱皇后曹節為“美人”,尊他倆為父母,簡呼其為“大”、“美”。久而久之,民間通呼,尊父親為“大”***da發第三聲***,尊母親為“美”***mei 發第四聲***,尊乳房為“美美”***mei mei 先讀第二聲,後讀第四聲***。直到今天,焦作農村五十歲以上的兒女稱呼父母為“大”和“美”的,仍然比比皆是。
中藥不還價,鍼灸不要錢
漢獻帝劉協貶居山陽城後,遠離政治,一心融入民間,利用在皇宮中學過的醫術,和皇后曹節一起懸壺濟世,醫治百姓。他從雲臺山上挖下來的中草藥從不收費,扎針、艾灸、拔罐、刮痧都不要錢,只有對購來的藥物才酌收成本。老百姓出於對他倆的感激之情,沿習成俗,焦作民間對老中醫格外敬重,尊之如君,對中草藥可賒可欠,但從不還價,在農村中鍼灸、拔罐從不收費,以示遵守漢獻帝留下來的千年老規矩。
叫外公外婆為“魏公、魏婆”
漢獻帝和曹皇后***曹操的二女兒曹節***所生的兒女應叫曹操為外祖父。因曹操被封為魏公,所以焦作民間效仿曹節兒女的叫法,把外祖父呼成“魏公”,把外祖母呼成“魏婆”,蔚然成俗,一直流行到如今。
娘瞧閨女
在全國各地,每逢端午節、中秋節,出嫁後的閨女,到了這天,總是攜兒帶女,手提大包小包禮品,回孃家向父母賀節問安,以報父母養育之恩。而在焦作民間,卻顛倒過來,流行“娘瞧閨女”的習俗。緣由是漢獻帝被貶為山陽公,皇后曹節因怕再次被兄長曹丕軟禁而不得與夫君在一起,便未去洛陽。曹節逢年過節不能去京城看望母親卞太后,而她的母親卞太后不怕兒子魏文帝曹丕,可以任意到山陽城探望二女兒曹節。後來民間效仿,端午節、中秋節盛行“娘瞧閨女”,流傳至今。
稱父親為“伯”、“叔”或“幾大”
東漢末年,軍閥擁兵自重,廢立皇帝不斷,皇室***頻仍,皇族孩子因其父被殺而牽連被害者屢見不鮮。漢獻帝貶居山陽城後,痛定思痛,為了子孫不再遭受其害,保證家族人丁興旺,有意對外界混淆同輩孩子的父母是何人,讓孩子稱親生父親為“伯”***bai***、“叔”或“幾大”。例如,父親弟兄三個,孩子的親生父親排行老二,孩子則稱老大為“伯”***bai***,老二為二叔,老三為三叔。孩子或稱老大為“大”,老二為“二大”,老三為“三大”,以保障孩子們的生命安全。後來民間感到此舉有利於加強家族團結,密切子侄輩對父輩的情感,就紛紛效仿,由此形成了這個民俗。
漢桓帝皇后竇妙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