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大熊貓措施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1日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珍貴野生動物,有“國寶”和“活化石”之稱,被譽為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旗艦物種”,要制定好措施,保護好國寶大熊貓。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的例文,供大家學習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熊貓是一種可愛的動物,它有著胖胖的身軀,黑白相間的“外套”,它憨態可掬、溫馴善良的形象和獨具魅力的風采及奇特秉性很惹人喜歡。它素有“活化石”之稱,在1000萬前,就從食肉類動物分化出來,歷經磨難,演變成以竹為食的非凡家族。它不僅是中國的國寶,也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我也十分喜歡大熊貓,因此,我對它的現有數量、生存現狀、瀕臨滅絕的原因、以及國家和當地政府正在採取的保護措施作了依次調查。

  大熊貓的居住環境

  在中國西南部的省份,包括四川,甘肅及陝西.曾在北越,緬甸及中國東部和南部地區,北至北京,也發現了它們的蹤影。他們居於四千呎至一萬一千呎高度的氣候潮溼的竹林或山嶺上。

  大熊貓的食性

  大熊貓雖屬肉食類,卻幾乎不吃肉,通常以箭竹為主。一般人對大熊貓的印象都只是吃竹子,它們是雜食性的動物,除竹子外,也吃魚、小動物、植物和蜂蜜。每天要吃十五至二十公斤竹子,食量很大:動物園裡所飼養的大熊貓、對甘蔗,蛋、蘋果、菠菜也不排斥。

  目前野外大熊貓的生存現狀

  現在,大熊貓僅分佈於秦嶺南麓和四川盆地的西北邊緣,總數約有1000只,已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棲息地下降到現今僅1萬平方公里。森林的破壞和人為的侵擾不僅導致大熊貓分佈區和棲息地縮小,更主要的是被分割後,大熊貓分佈島嶼化,造成孤立點內熊貓個體的消失和各分散小區的遺傳壓力急劇增大,加速了大熊貓的區域性絕滅和總體的衰敗速度。

  大熊貓的保護措施

  中國政府早已意識到大熊貓處境的嚴峻,所以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通過立法對大熊貓進行保護。先後制定了保護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多種法律法規。《野生動物保護法》將大熊貓列為“一級保護動物”,而且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作了詳細的規定。為了有效的打擊和制裁不法分子獵殺和走私大熊貓的違法行為,對於走私,捕殺大熊貓的違法行徑要進行嚴厲的懲罰,將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並***和沒收財產,情節嚴重的可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並沒收全部財產。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為保護大熊貓等珍稀動物提供了法律依據,對大熊貓的保護髮揮了重要的作用。 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中國政府自1963年以來,在秦嶺,岷山,大相嶺,小相嶺等6大山系,先後建立了14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對大熊貓密集的地區和棲息地實施有效的保護。在保護區內,堅持常年巡邏檢查,搶救生病和捱餓的大熊貓,制止和懲處危害大熊貓的犯罪行為。同時進行治山治水,恢復植被,防治各種自然災害,減少人類活動對大熊貓野外生息的干擾,為大熊貓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篇二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珍貴野生動物,有“國寶”和“活化石”之稱,被譽為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旗艦物種”。大熊貓生性孤僻,常獨棲於茂密的竹叢中,有“竹林隱士”的雅號。《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將大熊貓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簡稱CITES公約***將大熊貓列為附錄一物種。

  為加強大熊貓保護,中國政府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連續開展全國性大熊貓資源調查

  為掌握大熊貓資源和保護狀況,中國政府野生動物主管部門-國家林業局分別於1974年至1977年,1985年至1988年,1999年至2003年底連續開展了三次全國範圍內的大熊貓資源調查。2004年6月結束的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大熊貓分佈範圍有所擴大,棲息地狀況有所改善,種群數量有所增長。截至2003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分佈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範圍內的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和涼山六大山系,包括16個地***市、州***、45個縣***市、區***、194個鄉鎮;棲息地總面積為230多萬公頃;野外大熊貓種群數量為1590餘隻。

  二、強化自然保護區建設,重視大熊貓棲息地保護

  中國政府一直把強化棲息地建設作為大熊貓保護的關鍵,把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作為重要手段。1963年,我國在四川的臥龍、白河、王朗、喇叭河等地建立了以大熊貓為主要保護物件的自然保護區。1992年實施“中國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進一步加大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限制大熊貓分佈區森林採伐力度,強化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建設。截至2007年底,全國已經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62個,有效地保護了超過57%的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和71%以上的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

  三、積極開展大熊貓搶救工作

  上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岷山、邛崍山、秦嶺、涼山等地的大熊貓主食竹發生了大面積集中連片開花,嚴重威脅野外大熊貓生存,很多大熊貓個體因飢餓、疾病而死亡。針對這種嚴峻形勢,國務院全面部署,林業部採取非常措施,四川、陝西和甘肅三省以及大熊貓分佈區地方政府都成立了保護搶救大熊貓組織,建立專業巡邏隊、救護隊、監測站和收容點等專業保護組織60多個,從事專業保護工作的人員達到千餘人。同時,社會各界和國際組織的大力支援,興起了搶救“國寶”大熊貓熱潮。據不完全統計,1983年到2007年底,全國共搶救病餓大熊貓287只,其中救活210多隻,經治療康復後放回野外的大熊貓123只。1990年以後,隨著大熊貓棲息地開花的竹林逐漸恢復,搶救工作也逐步轉入正常保護階段。

  四、實施重點工程,以保護大熊貓

  1992年國家計委批准國家林業局組織實施為期10年的《中國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工程的實施在本底資源調查、基礎設施建設、人員綜合能力建設、保護宣傳教育、大熊貓資源救護與監測、人工飼養繁殖研究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工程以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為重點,規劃從1992年到2002年完善已建的13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新建14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建設17條大熊貓保護走廊帶;在32個縣建立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管理站;加強大熊貓圈養繁殖和生態研究為重點的科學研究。

  1998年國家開始組織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對包括四川、陝西和甘肅省在內的西部省區全面實行天然林禁伐,撤銷或轉產國有森工企業,對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起到了十分關鍵性的保護作用。

  2001年12月,作為全國性林業六大工程之一,國家林業局啟動了“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再次將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列為重點保護物種繼續給予重點保護。

  五、加強大熊貓保護管理體系建設

  我國大熊貓保護的行政管理體系,是由中央、省、市***州***、縣和自然保護區自上而下五級管理機構形成。國家林業局主管全國大熊貓保護工作,各級地方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大熊貓保護管理工作。四川、陝西、甘肅三省在有大熊貓分佈的16個市和45個縣,都已設立了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機構,負責轄區內的大熊貓保護工作。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援下,全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大熊貓分佈省、市***州***、縣***市***林業部門基本上都建立了專***兼***職保護機構,而且基礎設施建設、人員能力建設、巡護、救護、監測、社群共管、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方面都在穩步發展。

  六、大熊貓的遷地保護

  大熊貓的遷地保護,是對大熊貓就地保護的有利輔助,就是以野外大熊貓個體為建群者,在人工條件下發展圈養種群數量,達到能夠自我維持的最小規模。在圈養種群達到一定程度時,適時開展圈養個體放歸野外準備工作,最終建立遷地保護與就地保護的良性互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為龍頭,四川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陝西樓觀臺大熊貓救護中心和北京動物園為重點的全國圈養大熊貓繁育發展體系。

  我國人工圈養大熊貓在繁殖方面一直面臨著 “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 三大難題。經以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為首的多家單位科研人員共同努力,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攻克圈養大熊貓繁育的“三難”,從1999年以來,我國圈養大熊貓種群發展步入高速發展時期。截至2007年底,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達到239只,其中人工條件下繁育的個體超過70%,徹底結束了依靠野外大熊貓個體維持圈養種群的局面,基本步入自我維持初級階段,並具備了向野外補充大熊貓個體的能力。

  在大熊貓圈養種群取得實質性發展後,中國政府適時啟動圈養大熊貓放歸野外實驗工作。2003年7月,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將圈養條件繁育的大熊貓“祥祥”放入人工控制的自然環境進行為其三年的野化培訓,提高其野外生存能力。2005年8月,國家林業局和四川省政府將在都江堰救護的大熊貓“盛林1號”放入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利用定期自動脫落的GPS頸圈對其進行跟蹤定位監測,進一步瞭解和掌握大熊貓野外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瞭解救護大熊貓對陌生環境的適應情況,為圈養個體放歸打基礎。2006年4月,經過三年培訓的大熊貓“祥祥”正式放入臥龍保護區純野生環境,檢驗三年培訓的結果,實行“以訓代放”,這是我國首次將圈養繁育的大熊貓有計劃地放入野生環境,標誌著大熊貓保護工作開始從加強野外救護、強化人工圈養階段向野化放歸的新階段的轉變。

  七、大熊貓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1.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隨著各地交通設施等建設的加強,人為干擾在增大,大熊貓棲息地存在被進一步分割的局面,特別是岷山、邛崍山和涼山山系的大熊貓棲息地。

  2.人為干擾依然嚴重。隨著大熊貓分佈區經濟活動的日益增強,森工採伐已不是主要干擾,但放牧、採藥、割竹打筍、偷獵等干擾在日漸增強,不夠規範的旅遊活動帶來的人為干擾也在增強。

  3.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大熊貓分佈區的群眾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仍然很強,特別是實施天保工程後,森林採伐及木材加工收入銳減,使其對自然資源依賴性更強。

  4.大熊貓遷地保護任務依然緊迫。儘管近幾年大熊貓人工圈養種群在快速增大,但仍不能達到自我維持水平,種群之間的交流還很不充分,相關的有效協調機制仍需進一步建立和加強。

  5.5.12汶川特大地震對大熊貓棲息地和保護設施造成了嚴重損毀,恢復重建任務繁重。在62處大熊貓保護區中,有49處大熊貓保護區的房屋、通訊、道路、野外站點等基礎設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重災區有12萬公頃棲息地徹底毀壞;臥龍中國大熊貓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嚴重的損毀。

  篇三

  作為具有一千萬年歷史的“活化石”,大熊貓現已成為國際社會攜手保護瀕危珍稀動物活動的象徵。然而,長期以來,在中國科技界,它也是一場關於如何適當地應用技術手段來增加這一種群數量的爭論焦點。

  目前在中國,有一千隻左右的大熊貓在野外生活,還有近百民大熊貓在29家動物園和繁育基地圈養。

  最近的一場爭論是由一份關於通過他外受精以獲取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大熊貓”的五年***l996-2000***研究專案建議書引發的。儘管人工授精技術已在一些動物園和繁育基地成功地運用了近20年,但試管大熊貓研究專案的提出,還是在中國科技界引起了一場關於人工繁育大熊貓的爭論;同時也加劇了圈養派和野外棲息地保護派之間的分歧。

  試管大熊貓的倡導者計劃建立一個名為“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胚胎工程”的開放實驗室。他們認為,目前大熊貓種群數量甚少,迫切需要找到一種新技術來大幅度地增加其數量,防止其絕滅。但是反對者認為,只要在保護野外棲息地方面再多下些功夫,野外大熊貓的繁殖率儘管不高,仍足以維持該物種的生存。

  近年來,中國科學家們在大熊貓繁育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大熊貓生殖系統解剖及組織學結構、大熊貓卵巢及組織學結構、生殖激素與妊娠診斷、人工採精與授精、精液品質與精子異種穿卵等。據中國大熊貓繁育技術委員會主任和擬建立的珍稀動物胚胎工程開放實驗室主任、高階獸醫師張安居介紹,自1978年在北京動物園誕生了第一例人工授精後繁殖的大熊貓之後,其他一些動物園,如成都動物園,也成功地運用冷凍精液作人工授精。這些成功之舉為大熊貓人工繁殖事業揭開了新的一頁。

  曾任成都動物園園長的張先生說,1990年至95年,成都動物園共出生了14胎20只熊貓仔,其中存活了15只。自***大熊貓繁育技術委員會成立以來,全國動物園共出生了46胎60只熊貓仔,存活42只。與此前50年間相比,這已是很大的進步:1936至88年,345只圈養熊貓產下67胎106只小仔,其中僅32只存活一年以上。

  遺憾的是,這些新增數目並未大幅度地增加圈養熊貓的總數,而人工授精仍停留在成敗參半的程度上。“若想大規模地增加熊貓種群數量,技術上的新突破就勢在必行,”張先生說。“試管技術和胚胎移植技術的發展使得這一突破成為可能。”由14名獸醫師、動物學家和工程師牽頭,擬在成都市建立的胚胎工程實驗室共需經費150 0萬元人民幣。這筆資金將來源於國家計委撥款、自籌和國外投資及捐贈三個方面。

  張先生的研究專案計劃從一雌性死熊貓或活熊貓體內取出卵巢,應用機械法和酶消化法分離卵母細胞,置適宜卵母細胞生長髮育的培養液中,使其成熟。再將成熟的卵子與已獲得的精子共同培養,達到體外受精,且將受精卵培養成胚胎。爾後進行胚胎冷凍研究,置攝氏零下196度液氮中長期儲存。待有合適的受體時,即可解凍胚胎,並移入適宜卵子著床的大熊貓子宮內令其受孕產仔。張先生計劃先在黑熊身上作胚胎移植的試驗,至90年代末對該技術很有把握時再考慮將此技術應用到熊貓身上。

  然而,好幾位大熊貓專家對張先生的研究專案之實用價值提出質疑。中科院動物所受精生物學家陳大元教授說,試管大熊貓專案對於增加熊貓數量“既不可行也不會有幫助”。“試管大熊貓如果做成了,或許可以產生轟動效應,即向全世界宣告中國的生物工程已達到某一水平,”被聘為該專案顧問的陳教授說。“但是野外大熊貓一共只有一千來只,不足以做為實驗物件。我們當前的關鍵問題是拯救大熊貓,增加其數量,使它免於滅絕。”

  現任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的陳教授說,幾十年來在全國範圍內人工繁殖常處在起伏不定之中,成功率提高得很慢,空懷率較高。分析其原因,莫過於精卵結合的受精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好。而對十餘年來大熊貓的研究資料作深入分析之後,陳教授認為大熊貓生殖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是生殖內分泌失調,主要表現在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不足,以致影響精卵的發育及成熟,性功能衰退,繁殖力下降。鑑於這種情況,陳教授提出了“雌雄雙控”的設想,對雌性大熊貓補充外源促性腺激素,促進濾泡發育,卵子成熟和發情排卵;對雄性大熊貓精液的冷凍顆粒開展解凍液、稀釋液和培養液的研製,以利提高精子活力和延長精子在體外的存活。近五年來,陳教授將“雙控”設想成功地應用在與成都動物園和大熊貓基地合作進行的大熊貓繁育中。

  對試管大熊貓專案更尖銳的批評來自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潘文石。這位現年59歲的動物學家在四川臥龍和陝西秦嶺大熊貓棲息地工作了16年。“大熊貓不是實驗動物,”他說。“從雌性熊貓體內取出卵巢這一手術,對熊貓來說,即使不是致命的,也是極不舒服的。在牛羊等家畜身上已做成的試管牛或試管羊,是以成百上千例的失敗為基礎的。熊貓數量太有限了,怎麼經得起這樣的失敗?”潘先生昔日的學生、今日的同事呂植副教授說:“試管技術本身並沒有錯,錯只錯在選擇熊貓作為物件這一點上。”

  潘先生認為,拯救大熊貓的最好辦法是保護其棲息地和將圈養的熊貓放歸野外。令潘先生擔憂的是,在國家資金極度緊缺的今天,撥給試管熊貓研究專案的錢多了,則用在野外的錢就有可能減少。“熊貓在野外的存活率比在動物園要高得多,”他強調說。從1988年至95年,潘教授、呂教授及其同事在秦嶺觀察了大約80只熊貓,其中新出生的熊貓仔有11只,自然死亡的僅4只。潘先生說,即使在竹子開花的時候,“熊貓也會遷移,轉而食用其他種類的竹子,或乾脆去到另一海拔高度的地方覓食。”

  張安居承認同行的批評不無道理:“我們知道熊貓是一種異常珍稀的動物。”他表示近期工作目標是解決諸如受精卵體外培養等技術難題,進一步研究大熊貓的繁殖內分泌學方面的特點。張先生說,目前尚不能確定有多少隻圈養熊貓將用於試管大熊貓專案。但是他的助手、成都動物園園長何光昕說,他們將“先在不如熊貓珍貴的動物身上做試驗,待技術完善後,才會用活熊貓做試驗”。

  試管大熊貓專案已得到由成都市計委組織的論證委員會專家組的肯定,現已申報國家計委審批。儘管市政府對大熊貓圈養工作給予很多的支援***北京市政府每年撥給北京動物園用於其飼養的15只熊貓的經費為60萬元以上***,但是全國範圍的圈養工作是由建設部主管的。該部城建司園林處的趙慶國先生說,動物園一方面可為瀕危珍稀動物提供避難所,為科研人員提供研究機會,另一方面又以其特有的直觀的方式對遊客作科普教育和保護大熊貓及其他珍稀動物的教育。“自然保護區一般遊人很難涉足,不可能起到這樣一個直觀的、生動的效果,”他說。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計劃撥款6000萬元人民幣,完善現有的13個大熊貓保護區,新建14個保護區***多數在四川省***,並且在保護區之間建造17條木竹廊道。這項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工程始於1992年。除國家撥款外,該工程辦公室希望從國際社會得到兩億多元人民幣的援助。“我們認為,像大部分物種一樣,大熊貓應當在野外生存,”林業部保護司保護大熊貓工程辦公室的周志華女士說。“動物園只能作為一種補充手段。”

  不過,周女士承認,國際社會不如她們預想的那麼慷慨。“我們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資金不足,”她說。該辦公室己得到的103萬美元來自對送往韓國和日本作為10年研究物件的兩對大熊貓的報償***共約230萬美元***。建設部也分得103萬美元,剩下的給了提供熊貓的動物園。

  鑑於大熊貓對於拯救瀕危珍稀動物活動的象徵性意義,就試管大熊貓專案而在中國展開的這場爭論,得到了全世界科學家及自然保護派的關注。“不管他們做什麼,全世界都將在注視著,”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著名病毒學家斯第芬·歐博萊恩先生說。“大熊貓的事情從來就是這樣。”歐博萊恩先生與潘教授和呂教授為保護大熊貓的事業而保持著密切的聯絡,同時還積極投身於國際性的自然保護活動之中。

>>>下一頁更多精彩“保護熊貓倡議書”


保護地球措施
保護白鰭豚哪些措施
相關知識
保護大熊貓措施
保護大熊貓的倡議書範文
保護大熊貓的初二英語作文
保護大熊貓的倡議書
保護大熊貓海報設計圖
保護大熊貓倡議書
長期跑步如何保護膝蓋的措施
淺析我國農機產業智慧財產權保護現狀及措施
游泳如何保護耳朵的措施分享
運動員怎麼保護膝蓋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