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白鰭豚哪些措施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4日

  白鰭豚為世界級稀有動物,屬於淡水豚類,是現代鯨類中最古老的一種,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採取措施保護瀕危物種。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1

  白鰭豚是我國特有的世界性保護物種,僅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幹流。隨著長江經濟規模空前擴張,河流自然生態不斷惡化,其生存壓力與日劇增。考察證實,白鰭豚分佈江段正在縮短,種群數量正在下降,目前通行的說法是不到100頭。在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國度裡,長江既然能養育4億多人口,也就能養育成百上千頭白鰭豚,我們不應該為了人的價值而繼續犧牲白鰭豚的價值。

  制約因素不在於白鰭豚生境多麼惡化,保護技術難度多麼大,也不在於管理困難與社會環境,而在於保護思路,是實施遷地保護還是就是保護,是人工飼養起來還是保護它們的棲息地,是保護白鰭豚個體還是保護這一物種。我們發現,經過十多年付出高昂代價的實踐,白鰭豚保護思路還遠未理順。業內一些權威人士時至今日仍不願放棄實踐證明對白鰭豚物種保護沒有任何幫助甚至造成了保護性破壞的白鰭豚人工飼養遷地保護模式,極力主張“必須儘快把儘可能多的白鰭豚從長江中捕捉起來,實施遷地保護”。2002年初,有關主管部門又批准了他們提出的更令人恐懼的新一輪“捕促白鰭豚實施方案”,將持續到2004年的白鰭豚捉行動又要開始了。   


  白鰭豚是屬於長江的,離開了博大精深的長江,等於人離開了造化生命的地球。所以保護白鰭豚,還得在長江裡做文章,通過保護其棲息地,去預防它的滅絕並逐步恢復適當種群。這比業內權威人士一直假定白鰭豚要滅絕並據此將其從長江中捕撈出來進行人工飼養更可靠,更節約,更有價值。野的就是野的,從生物多樣性保護出發,我們就是要保護白鰭豚野生種群,保護它的棲息地,使其成為長江生命之網不可或缺的一環。要想生存就要和時間賽跑,長江裡的白鰭豚現在是捕一頭少一頭,越捕越無法自然增殖和保護了。這樣做是真正要造成白鰭豚滅絕的,因為養不活,繁殖不了,野生的又給弄沒有了。形勢迫切需要我們以寬廣胸懷面對偉大的自然保護事業,弘揚科學、民主精神,求真務實,採取斷然措施扶正糾偏,引導白鰭豚保護事業儘快走上正確發展的道路,而不是繼續蹉跎於歧途。

  一、已有實踐和科學認知告訴我們人工飼養保護不了白鰭豚物種

  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白鰭豚保護工作已有10多年時間了。在這期間國家和地方先後規劃建立了湖北長江新螺段、石首天鵝洲兩個以白鰭豚為主要保護物件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江西湖口、江蘇鎮江等地設立了白鰭豚保護站,安徽銅陵白鰭豚養護場也於2000年改建為白鰭豚自然保護區。無疑,這是非常正確的,有的保護區也做了一定工作並取得成效。但白鰭豚的保護是從遷地保護開始的,多年來業內權威人士的引導方向、社會注意力、實際工作重心也始終是在遷地保護上,就地保護是後來的事情,並且一直沒有上升到主流地位。受此影響,通過自然保護區保護白鰭豚棲息地的工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困難、問題較多。一些保護區為保護白鰭豚而設立,實際並未做保護區工作,一些地點理應建立保護區而遲遲未能建立起來,影響了保護白鰭豚的總體效能。    1980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1頭取名“淇淇”的白鰭豚,並存活下來,開人工飼養白鰭豚之先河。此後,水生所、南京師範大學、南京水產研究所、湖北石首天鵝洲保護區***長江故道部分***又陸續飼養過其它取名各異的白鰭豚,但無一例外全部死亡。“淇淇”雖然白鰭豚館內依靠一個龐大的人工生命支援系統還幸運的活著,但20多年來地直煢煢孑弋,形影相弔,既不能交配繁衍,也不能形成群體,更不能在滔滔江水中進化。它距離海獸白鰭豚越來越遠了,與白鰭豚物種的保護更是無關。這是白鰭豚遷地保護的情況,也是業內權威人士極力主張把碩果僅存的白鰭豚從長江捕捉上岸實施人工飼養的重要依據。

  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人工飼養的白鰭豚先後不養而死或雖活猶死呢?這方面的資料很少甚或沒有。對無價之寶死無交待,是我們以往白鰭豚遷地保護工作上的一個很大缺陷。不過從科學認知來看,這些白鰭豚不養而死或雖活猶死,是不幸的,也是必然的。物種是一種存在物,它與其所適應的小生境密不可分。作為白鰭豚棲息地的長江,是世界級大河,源遠流長,生物多樣性和河流生態自然變異,具有一種野性,又有著恢巨集、複雜、充滿活力的秩序。白鰭豚在這樣的大江中生存進化幾千萬年,其烙印之深無與倫比。同時,生物界廣泛存在著和諧而又奇妙的物種內和物種間的生態關係,存在著許多複雜而又可以應變的行為現象。自然,白鰭豚在長江也一定是形成了相應的生態關係和行為現象,而這些要在一個新的系統中重新建立,談何容易。長江生態系統的特點和內涵,在地球上不可能重複,也不可能類比或模擬。白鰭豚也不大可能改變自身種的特點以適應人工飼養,如果改變了它就不是白鰭豚了。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把人工飼養過於理想化,實行長官意志,從長江捕撈出白鰭豚放在與長江水文狀況及生物多樣性特點相去甚遠的長江故道或館類建築物中實施人工飼養,導致生存環境條件的致命性變化,白鰭豚不養而死或雖活猶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個體是物種的標本,它集中體現了自然物種的類的特徵,如果個體得不到發展,物種也將得不到發展。我們連白鰭豚個體都養不活,又怎麼能夠說通過人工飼養白鰭豚來實現其物種的保護呢,何談“異地保護是目前情況下保護白鰭豚最後和唯一的希望”?同時,一個物種即使有了人工飼養的種群,也並不標誌著這個物種的野生種群可有可無。因為物種的生存進化靠基因流的動態發展,而這一過程需要相應的自然條件形成選擇壓力。又因為一個物種自然種群的瀕危、消失,同時意味著一個棲息地的瀕危、崩潰,如果棲息地崩潰了,把力量集中在物種個體的所有保護措施都是註定要失敗的。所以,只有保護棲息地才能挽救物種。全世界都在這樣作,已建立了4萬多處以棲息地保護為主要目的的叫法各異的自然保護區域,面積佔到全球陸地面積的10%。我國以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野生植物生境為主要保護目的的自然保護區也已建立了1000多處,在保護野生動植物種上居於無可替代的地位。同時,我們還正在加倍努力,爭取把已是人工圈養下的麋鹿、野馬和人工繁殖成功的揚子鱷等放歸自然,以恢復這些物種的自然種群和作為它們棲息地的溼地、荒漠等生態系統。照此,難道我們把白鰭豚捕捉回來進行人工飼養,還能放棄其野生種群和長江生態系統的恢復保護?況且白鰭豚根本就沒有人工種群,我們豈敢把野生種群全部捕捉上岸?當然,人類對生物界的認知過程有可能非常漫長,許多事要經過反覆曲折才能認識它的本來面目。但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出發,積十多年之經驗教訓,在目前白鰭豚自然種群數量稀少可數而物種保護刻不容緩的嚴峻形勢下,人工飼養遷地保護可以告一段落了。如果無視經驗教訓繼續搞下去,那可真要造成白鰭豚物種滅絕的,我們會成為千古罪人。

  我們既然保護白鰭豚物種,就不應當把白鰭豚看成是博物館或動物園中那些固定的標本或被孤立起來的個體或養殖場中用於生產活動的品種,而要把每個個體都看成是物種進行過程的直接參與者。白鰭豚物種的完整性要適應長江水系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白鰭豚的保護必須和長江生態環境的保護相結合。只要長江經濟活動依法進行管理,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白鰭豚的生存條件就差不了,魚和其它水生生物也都會受益無窮,長江水系資源環境旅遊觀光品味亦會大大提升,可謂多目標產出,收穫頗豐,而不是單獨保護個白鰭豚。所以白鰭豚應該在長江中加以保護,白鰭豚也能夠在長江中進行保護。雖然長江的生態環境確實不如過去了,但我們無論面對多麼大的困難,對長江都要充滿信心,無論何時都不能放棄對長江的保護,這是白鰭豚保護的大局,是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大局,更是國家發展、政治穩定的大局。    二、對症下藥加強管理落實就地保護是白鰭豚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證

  白鰭豚瀕危的癥結在於人類粗放利用長江資源和不合理干預長江水系生態系統,根本出路在於改進這種粗放利用和不合理干預,希望在於滿懷信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中國有能力實現這種改進。世界上任何產業、任何人類活動都存在著通過改進使其以對環境更加友好的方式運作的潛力,即使最先進的產業、最謹慎的人類活動也一樣。何況加強管理促進長江經濟生態化,保護長江河流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早已是人心所向。我們應該有充分的理由對在長江實施白鰭豚物種就地保護充滿信心。據研究分析,長期來威脅白鰭豚生存的主要人為因素包括使用有害漁具漁法在長江捕魚誤傷白鰭豚、船舶行進中螺旋漿打死打傷白鰭豚、水下工程爆破炸死炸傷白鰭豚,以及長江採砂、修建水利工程使水文條件改變導致棲息地破壞,還有長江水質汙染等。在現有法制和經濟技術條件下,我們完全有可能針對具體問題採取實際措施對這些因素加以控制,使其不利影響朝著有利於長江資源合理利用、水系生態進化和白鰭豚種群恢復的方向逐步減弱,從而在長江中實現白鰭豚的就地保護。

  長江捕魚中使用的有害漁具漁法主要有滾鉤、迷魂陣、電捕魚、炸魚、毒魚等,破壞漁業資源的同時傷及白鰭豚。但這些絕大多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所明令禁止,法律執行的好,在保護漁業資源的同時就能使白鰭豚得到保護。退一步,即使長江全流域不能夠完全制止有害漁具漁法的使用,在只佔部分江段的白鰭豚自然保護區,通過進一步加強管理和漁民轉產,避免有害漁具漁法的影響則是完全可能的,這樣白鰭豚也能夠得到保護。農業部已宣佈自2002年起在長江流域試行春季禁漁制度,我們也應該由衷地讚美這一偉大的制度創新。只要長江魚類的生存環境好轉,白鰭豚的生存條件也就不會持續惡化。

  船舶行進中螺旋漿打死打傷白鰭豚,和船舶密度、速度、航道規範化及螺旋漿結構有關。交通運輸業應該走向生態化,首先把長江理解為不可多得的生命支援系統,其次才是巨大的水運之便利,從而全面提升航運業保護長江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尤其要針對螺旋漿和船舶碰撞致死致傷白鰭豚採取有效防範措施。這方面過去沒有注意,但只要把它納入白鰭豚保護措施的範疇,也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至少應該對船舶行經白鰭豚自然保護區時和在前方水面發現白鰭豚出沒時的船速,作出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限制性規定,使白鰭豚來得及躲避,減少其與船隻碰撞受傷的機率。長江航運業噪聲汙染是如何幹擾白鰭豚聲納系統使其變得不夠靈敏的,尚需做些研究分析。一方面船舶按規定減速會降低噪聲強度,另一方面也許還需要減少汽笛鳴叫次數等。長江航道無論是從安全出發還是為了保護白鰭豚,都應該大大規範。長江江面很寬闊,從橫斷面上看不能把江面都用來同時行船,這樣白鰭豚與船舶相遇時想躲避也沒有地方躲避了,只能是瞎撞,不是撞死撞傷就是被螺旋漿打死打傷。應該是大道朝天,各走一半。社會在文明進步,草原雖然平坦汽車也不能離開道路亂開了,長江上的船舶還能離開規劃的航道滿江面亂穿嗎?螺旋漿也不是沒有改進的地方。雲南省文山州技術學校曾有人針對螺旋漿傷害白鰭豚一事提出建議,說在螺旋漿的外緣裝上一個類似電風扇網狀外殼之類的東西就能解決問題。如確有必要,此舉也未嘗不可考慮。

  長江河道採砂,破壞的正是白鰭豚和魚類的重要棲息、繁殖場所,但更顯而易見也更為社會所關注的危害,則是其造成區域性河勢惡化,危及堤防,影響長江防洪和通航安全,事關重大,各級人民政府都在抓河道採砂的管理。特別是2001年10月25日國務院令第320號公佈了《長江河道採砂管理條例》,為加大力度打擊非法採砂行為,規範和建立正常的採砂秩序提供了強大的法律支援。按照條例規定的管理措施,長江上將劃定河砂禁採區並予以公告,白鰭豚保護區所處江段理所當然應該是禁採區。保護區外如有重要棲息地,也應該是禁採區,一些次重要區域劃為禁採區有困難,可通過禁採期進行必要的管理,總之管比不管強。

  長江水利、交通工程包括航道整治、港口碼頭及橋樑建設等,在改變河流水文狀態破壞白鰭豚棲息地的同時,施工中實施水中爆破有直接致死致傷白鰭豚的情況。進行這類工程建設也是首先要顧及長江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並以高度的責任心去關愛它們。要在有關長江水系工程建設專案以及施工期的環境影響評價中,充分考慮保護白鰭豚棲息地的需要,把不利影響減至最小,並以可行措施防止施工中炸死炸傷白鰭豚個體。前提是保護部門對白鰭豚棲息地的分佈、白鰭豚的遷徒活動情況等,事先要有充分的瞭解,做到心中有數,遇到有可能對白鰭豚產生不利影響的工程專案時,才能夠拿出使人信服的科學依據。

  至於圍江、圍湖、河湖分割的生態效應,如改變江、湖水文自然模式,壓縮白鰭豚棲息地和攝食場所等,這是一個較大層面的問題,大多是過去所為,且白鰭豚似乎已遷就於這些既成事實。木已成舟,要改變這樣一個局面恢復河湖水系歷史自然狀態,涉及到複雜的社會、經濟、政治問題,實事求是講是不容易的,只能通過科學調控,促進河流水系生態新的進化,以彌補損失。1998年長江大水過後,國家實行退田還湖還河政策,一些地區河湖生態已有所恢復,包括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項

  目的實施,對長江河流生態也都會有積極意義。隨著環境保護的深入和人們對河流生態認識的深化,今後還會發生一些有利的變化。    長江水質受到工業、農業、交通、城鄉生活等多方面排放汙染物的危害,尤其排汙口多設於岸邊,垃圾也是堆於岸邊,形成了岸邊汙染帶,使岸邊水質常常比江心水質更差一些,而白鰭豚棲息地又更多的是在岸邊地帶。這是一個受高度關注的問題,但尚沒有在多大程度上對白鰭豚生存造成危害的具體分析。治理水汙染,一直是國家重要的環境保護目標,長江水質更要保護,而且取得了成效。由於長江流域工業、城鎮生活用水主要取自長江,目前幹流沿岸就有取水口近500個,而且主要是取岸邊水。所以長江汙染治理、水質保護不僅關係到白鰭豚,更關係到人類自身,相信工作力度還會進一步加大。因此,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看待長江水質變化,不能因為存在汙染就得出結論性意見,說長江不行了,已經不適宜白鰭豚生存了,這不是科學的態度,也不符合長江流域社會經濟地位正在日益上升的事實和長江生物多樣性最終還是要在長江得到保護髮展的必然趨勢。

  還有一個與社會無關而只存在於保護科研工作範圍內的重要因素,即過濫過多地捕捉和考察監測活動對白鰭豚正常生存的不利影響。這方面的危害業內權威人士從未提及過,但這並不等於不存在問題,實際上它正在損害著白鰭豚保護這一偉大事業。白鰭豚是溫血動物,與人類一樣用肺呼吸,所不同的是它要通過定時浮出水面才能進行呼吸,捕捉中以機械力圍追堵截,想必極易使其驚嚇、嗆水、碰撞等。也許大多數情況下逃生了,受累受傷則不可避免。但長期來在遷地保護思路的左右下,規模化捕捉白鰭豚有多少次,尚沒有一個準確數字,只會比一些資料上零星反映的多,而不會少。捕捉回來的死了,捕捉過程中有沒有白鰭豚受傷抑或致死的,情況不清楚,由此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從來沒有人透露過,是個黑洞。這樣的事情,現在還能在更大規模上進行嗎?

  為了掌握保護成效和變化,定期安排有嚴格技術要求的白鰭豚考察監測本無什麼不妥。但據兩個單位的資料顯示,不算承擔有關主管部門安排的白鰭豚大規模同步監測活動,僅他們自己有組織地考察監測活動就進行過80多次,而涉及此項工作的絕不只是這兩個單位,可見此類活動的頻繁程度。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在遷地保護上,也即忙於人工飼養白鰭豚,不願意更沒有在長江做什麼保護工作,白鰭豚能有什麼大的變化值得進行如此勤奮的考察監測呢?更有甚者,還有一個白鰭豚監測月報制度。我們不是說江面上人類各種活動已經很多對白鰭豚造成了極大危害嗎,那麼如此頻繁的白鰭豚考察監測活動,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無疑是在加重這種危害。中國有十幾億人口,是最重要的國情國力,每年出生、死亡變數兩三千萬,人口普查幾年才搞一次。而長江裡總數不到100頭的白鰭豚,6-8 歲才性成熟,10月懷胎,一胎一崽,以母乳哺育幼兒,一年能增加幾頭,竟然要按月進行監測。這是為了什麼?對白鰭豚保護有益呼,有害呼!就物種保護來說,定性分析足夠了,再準確的量化分析也代替不了判斷和全面的理解,況且白鰭豚種群數量已量化到百頭左右,夠定量的了。就制定對策而言,所需資訊也早就掌握了,即是不足亦用不著如此大動干戈。所以,逐如此類的考察監測活動應該適可而止,挪出時間、精力、資金放在保護工作上,紮紮實實幹幾年,回頭再來看變化。這樣就符合事物發展規律,也不給白鰭豚生存增加更多麻煩,每項工作都會更有意義。

  要落實就地保護,還要解決自然保護區制度創新、管理模式和思想轉變等問題。河流型別保護區是線狀的,現有塊狀式保護區的一些管理要求、保護措施並不適用於線狀保護區,如果照搬就會出現河流分段而治的情況。所以,長江白鰭豚自然保護區的良好管理,尚需專業人員做出努力,根據河流型別自然保護區的特點,本著有利保護、方便航運的原則,進行概念和制度創新。河流型別自然保護區在管理模式上也應該與絕大多數其他型別的保護區有所不同,因為它是完全開放式的,原有經濟活動大多在加強管理符合保護區要求的前提下仍在有序進行,涉區人員可能很多。管理上應該根據本身特點,注重發揮廣大涉區人員包括兩岸社群群眾的積極性,建立共管機制,大家共同承擔管護責任。舍此,可能很難進行管理。白鰭豚的保護由遷地式轉變為就地式,由人工飼養理念改為在長江中直接進行保護,一些人員思想上一下子轉不過來,任務是依據保護目標管理好依法確定的長江江段,心裡卻總想著怎樣將白鰭豚捕捉回來養在自己的地方。原因是現有保護區中有兩個保護區的批建面積範圍內,既有長江干流江段,又有長江故道,白鰭豚在幹流江段,故道中沒有白鰭豚。他們似乎覺得長江干流是大家的,白鰭豚也時刻在遷徒,總不如放在屬於自己所有的故道里放心,所以對作為保護區的長江干流江段基本上沒有進行管理,這有失保護之責。如果因為有這麼兩片故道而影響對作為保護區主體的長江干流江段的管理,甚至還抱著遷地保護不放,那與其有不如無。自然保護之所以是崇高的事業,是因為它代表著為公眾利益服務,沒有個人的私利,保護物件絕不會形成私有財產,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可以為之全身心的投入呢。這些思想問題要解決,而且要快,不解決就不會盡力,慢了就會影響白鰭豚保護工作的迫切需要和有效性。

  三、採取斷然措施扶正糾偏促使白鰭豚保護事業儘快走上康莊大道

  1、停止實施以任何理由繼續從長江裡捕捉白鰭豚的計劃,即便是科學研究也應不予批准。白鰭豚研究晚幾年對科學事業沒有影響,但長江中再多捕捉1頭白鰭豚,對其保護會產生重大影響。

  2、儘快整頓規範長江上現有白鰭豚類自然保護區,明確方向和任務,制定管護計劃,解決實際困難,堅定就地保護信念,使其發揮效用而不再徘徊。在此基礎上再建一批新的保護區,背景清楚、有一定基礎的尤其要儘快報批。

  3、停止江豚的人工飼養。一些保護研究機構養不了白鰭豚,又開始養江豚,為此目的已從長江捕捉了很大數量的江豚,但活的少死的多,對物種保護同樣沒有實際好處。而且江豚種群數量比白鰭豚多得多,只要白鰭豚保護好了,江豚也自然就保護好了,無需分別處理。    4、停止非直接保護棲息地目的的一切白鰭豚科學考察、監測活動。控制人類活動的影響,不僅是社會、經濟層面上的,科研與保護層面上尤其要作出表率。

  5、對白鰭豚棲息地進行編目,使其成為保護區建立、管理、建設專案環評的有用工具。此項工作應主要立足於收集整理現有資料,而不是進行新一輪的科學考察。

  6、區分白鰭豚基礎科學研究和白鰭豚保護工作,保護性科研要服務於保護工作實際需要,不能以研究代替保護,更不能使保護工作服務於科研需要。

  篇2

  白鰭豚為世界級稀有動物,屬於淡水豚類,是現代鯨類中最古老的一種,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目前,由於長江生態環境的變化,白鰭豚的數量急劇下降,我國有關部門和研究機構為拯救這一珍稀物種開展了大量的工作。

  白鰭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叢集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6頭。其活動範圍廣,但對水文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文條件發生改變後, 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 白鰭豚兩年繁殖一次, 每胎 1 仔,出生時體長 80 釐米左右。白鰭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鰭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鰭豚雌雄比例為 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 30%,自然繁殖率很低。

  引起白鰭豚種群瀕危的因素有白鰭豚自身的原因***內因***,也有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外因***,後者是主要的。

  內因是:白鰭豚繁殖力低下,如 6- 8 齡成熟, 一胎一仔,成熟雌性約 2 年一個繁殖週期,食性單一,僅食一定大小的魚,據推測其能力相對低下***相對於江豚***等。這些是造成白鰭豚種群瀕危的內在因素

  外因是:***1***過度漁撈業:一方面破壞白鰭豚賴以生存的魚類資源,另一方面,一些有害的漁具、漁法,如滾鉤、電捕魚、炸魚、毒魚等均可直接傷害白鰭豚;***2***迅速發展的航運業 :一方面,機動船隻的大量增加擠佔了白鰭豚生存的有限空間 ,機動船隻發出的巨大噪聲干擾了白鰭豚的聲納系統,另一方面, 螺旋槳也可直接擊斃白鰭豚;***3***水利設施的建設:沿江修築的防洪、排澇堤壩,涵閘等改變了過去沿江湖泊、小支流的通江環境,使得白鰭豚棲息的小生境喪失或變差,像葛洲壩、三峽這樣的攔江大壩等巨型水利工程對白鰭豚帶來的間接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4***長江水體汙染:長江干流靠近城市的沿岸帶以及南京以下江段的水質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汙染,在白鰭豚和江豚體內測出一定濃度的有機氯和重金屬含量。另外,長江及其附近發生的農藥運輸車、船的翻沉事故也會給長江魚類和白鰭豚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白鰭豚的保護對策:

  ***1***白鰭豚遷地保護 :將殘存於長江干流的白鰭豚儘可能多地遷到環境條件與長江自然條件相似,易於人工控制和改善的半自然環境中去。通過考察,發現長江中游荊江沿岸的一些長江故道既有長江干流的環境特徵,如自然的江水、 魚類,又可避開諸如航運、漁業等人類活動的影響,是理想的遷地保護白鰭豚的場所。經過進一步的分析比較後,位於湖北省境內的長江天鵝洲故道被選定為國家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

  ***2***白鰭豚在飼養條件下的研究與繁殖:儘管在自然條件下保護瀕危物種是最有希望的措施,但就白鰭豚種群的狀況而言,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白鰭豚具有其特殊的意義,白鰭豚的數量太少以至於在野外已很難見到,相應的研究也難以有效展開,而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一些在野外難以或無法展開的研究則易於有效操作,基於這一指導思想,一個人工飼養下研究繁殖白鰭豚的保護措施被列入三大保護措施中的第二項。

  ***3***白鰭豚棲息地的保護:儘管長江環境在不斷惡化,而且近期內難以改變這種狀況,但把白鰭豚分佈相對集中、環境條件較為適合的江段劃為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對於保護白鰭豚現存的棲息地、延緩白鰭豚滅絕速度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同時,一旦將來白鰭豚遷地保護和飼養下繁殖取得突破性進展,長江仍然是把飼養下繁殖或半自然保護區繁殖的後代再引入的首選地點。

  篇3

  現狀:白鰭豚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類

  鰭豚屬鯨目的哺乳動物,是中國特有的淡水豚類,也是世界上淡水豚類中數量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稀少且為中國特有,被人們稱為“水中大熊貓”。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僅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餘公里的江段內。以魚為食,結群活動,小群2~3頭,大群10~16頭。近年來種群數量下降極快。據報道,80年代初有400多頭,80年代中期減至300來頭,1990年調查時有200來頭,至1993年為130餘頭,而到1995年已不足100頭,被列為世界級的瀕危動物。

  雖然中國的一些科學家和野生動物管理者正在勇敢地拯救白鰭豚,但是如果不能採取一個更大膽更積極的保護方案,將很難獲得成功。而這一物種的滅絕將是一個無法挽回的悲劇。對於一個大的保護行動來說,這樣的理由已經足夠了。同時,白鰭豚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水生動物保護中都是一個重要的旗艦種,如果我們沒有在對這個物種的保護中竭盡全力,將傳達出這樣的資訊:人類認為他們能夠承受失去水生包括淡水與海洋生物中的寶貴的、不可替代的成分的代價。

  建議:

  認真識別白鰭豚經常出現的“熱點”,並將全部保護力量集中在這些區域,包括加大這些區域裡現行漁業管理制度的實施力度;雖然對一個主要種群的評估比較有趣,但首先要考慮的應是監控幾個已知的白鰭豚群體,這可以使用飛行考察或其他新技術;照片識別技術可以用於輔助實施上述措施。對單一個體的監控能夠為確定其活動規律提供資訊,這將有助於對重要棲息地的確定,並可以用來判定個體是否受到某種威脅;地理資訊系統***GIS***的技術和方法應該被用來幫助確定保護區域,所需要分析的地理參考資料應包括:捕魚活動、白鰭豚的集聚出現、長江的漁業儲量、白鰭豚喜歡的自然特徵***如河流交匯、江心洲***、汙染源、船隻活動的水平;除農業部頒佈的《白鰭豚保護行動計劃》中所提及的社會範圍外,還應該為生活在現存的及即將建立的保護區周圍———尤其是已經建立保護區內的以及常有白鰭豚群體出現的區域內的———進行漁業轉產的居民提供幫助;非政府組織應該與政府組織和當地群眾聯合起來,在白鰭豚的熱點地區一起管理保護,包括對白鰭豚的監控和進行保護活動。

  措施:

  1979年:中國宣佈白鰭豚為瀕危物種

  1983年:立法規定狩獵白鰭豚乃違法

  2007年:8月8日一次重新評估中,白鰭豚被貼上了野外滅絕標籤。


保護大熊貓措施
城鄉居民低保申請書範文
相關知識
保護白鰭豚哪些措施
支付寶保護賬戶安全的措施有哪些
保護男性前列腺有哪些措施
保護牙齒有哪些小偏方
保護牙齒有哪些食物
保護牙齒有哪些小方法
保護牙齒有哪些小竅門
保護牙齒有哪些好習慣
電腦族保護頸椎有哪些方法
吃什麼能保護心臟有哪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