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臺的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二人臺俗稱雙玩意兒,二人班,起源於山西,成長於內蒙古,是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及山西、陝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傳統戲曲劇種。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二人臺的相關內容吧!

  二人臺的劇種起源

  二人臺,又稱“二人班”,是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及山西、陝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戲曲劇種,因其劇目大多采用一醜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而得名“二人臺”。

  以內蒙古呼和浩特為界,二人臺分為東西兩路:東路二人臺初名“蹦蹦”、“玩藝兒”,主要流行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山西省大同、朔州和河北省張家口。

  西路二人臺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於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山西省忻州地區。

  二人臺最初只是農民在勞動餘暇自我娛樂的一種化裝表演形式。早期二人臺的表演形式比較單一,所唱的多是小曲。

  舊時二人臺演出有一套習慣,一般先由丑角上場說“呱嘴”,“呱嘴”都是第三人稱的現成段子。然後通過問答的方式***稱“叫門對子”***把旦角叫上場接演正戲。

  二人臺的傳統劇目多以描寫勞動生產、揭露舊社會黑暗、歌唱婚姻愛情等為主要內容,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西路二人臺有《打金錢》、《打櫻桃》、《打後套》、《轉山頭》、《阿拉奔花》等劇目,東路二人臺有《回關南》、《拉毛驢》、《摘花椒》、《賣麻糖》、《蘭州城》等。

  二人臺的唱腔和牌曲具有優美、清新、秀麗、明朗等特點。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調,原始曲調由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傳統民歌、晉北民歌、陝北民歌、蒙古族民歌、冀北民歌等演變而來;牌曲基本上是民歌基礎上的器樂化,吸收了許多晉劇曲牌、民間吹打樂和宗教音樂。

  二人臺的發展簡史

  關於二人臺的形成時間和地點,有兩種說法:一說清光緒年間***1875-1908***於內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帶,在蒙漢民歌和曲藝絲絃坐腔的基礎上,吸收民間社火中的傳統舞蹈,創造了一醜一旦,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說它是由清朝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曲藝打坐腔結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動作,發展而成。之後,由山西逃荒的難民傳到內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進一步成長起來。 二人臺最初只是農民在勞動餘暇自我娛樂的一種化裝表演形式。清末民初,內蒙古土默特地區開始出現了職業班社,一般每班五至七人,劇目逐漸豐富,表演日益提高,開始由表演唱向代言體民間小戲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在內蒙古與河北張家口地區交界的商都等地也出現了東路二人臺的職業班社,有的班子多達十幾人。初步有了行當之分,除淨、末角外,又發展了其他行當。表演方式已突破了“抹帽戲”形式,由多人飾演不同角色同臺演出。同時有少數劇目還加進了武打。音樂、唱腔也有所創新。過去多是專曲專用,一曲到底。後來則根據劇情,配以多種曲調。有的唱腔向板腔體式發展。東路二人臺在建國前沒有女演員,西路二人臺,則早在職業班社出現前,就有土默特在旗老藝人榮雙羊和他的兒媳計子玉,嶽石匠的女兒梅女子以及丁喜才夫婦同臺演出過。直至1946年,計子玉收女徒班玉蓮,才成為二人臺第一代職業女藝人。

  建國後,二人臺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先後在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的河曲、陽高、大同,河北的張北、沽源、尚義、康保以及陝西的榆林、府谷等建立了二人臺專業演出團體和培養二人臺演員藝術學校。僅內蒙古西部就有專業劇團五個,以演二人臺小戲為主的烏蘭牧騎二十六個,此外各地還有許多業餘劇團。

  二人臺的藝術特點

  早期二人臺的表演形式比較單一,角色只有一醜一旦,服裝也很簡陋,道具只有手帕、摺扇、霸王鞭。樂器伴奏只有笛子、四胡、揚琴、四塊瓦***或梆子***。所唱的多是五更,四季,十二月一類的小曲,如《紅雲》、《十段錦》、《十對花》等。舞蹈的身段也和秧歌大同小異。多以第三人稱進行演唱,情節簡單,少有鮮明的人物形象。

  民國以後,隨著二人臺的向外傳播,在演出中,藝人們對二人臺進行了改革和創新,特別是從民歌中汲取素材,並加以改編,如《走西口》原來是以第二人稱對唱的形式演出,改編後成為以第一人稱進行表演,加進了情節和人物的小戲。隨著二人臺演出內容的豐富,它的音樂、表演和服飾也有所創新。在音樂唱腔方面,由原來的專曲專用,一曲到底,發展為多曲聯用;唱腔也出現了亮調、慢板、流水板、捏字板等簡單的板式變化。在表演方面,根據劇目內容的不同,形成了載歌載舞的“火爆曲子”***又稱“帶鞭戲”***和重唱工、做工的“硬碼戲”。二人臺的舞蹈程式有“大圓場”、“大半月兒”、“套月兒”、“風旋門”、“裡外羅城”、“藥葫蘆”、“搬門”、“天地牌子”、“大十字”、“蜂兒撲瓜”等。此外,旦角還有一種叫作“打閃”的舞蹈動作,即右腳別於左腿上,兩臂畫一弧形,身子稍斜下蹲。系在秧歌舞步基礎上,吸收戲曲旦角“臥魚”身段而創造,為其他劇種所罕見。舊時二人臺演出有一套習慣,一般先由丑角上場說“呱嘴”***又稱說“千克”***,“呱嘴”都是第三人稱的現成段子,由演唱者自由選取。
 

二人轉的簡介
榆林小曲的簡介
相關知識
二人臺的簡介
二人轉的簡介
愚人節的來歷及傳說_愚人節的簡介【中英文版】
二重唱的簡介
木人樁的簡介
九宮旋轉十二樁法的簡介
人流的簡介有哪些
少林指功仙人掌的簡介
茶道人生的簡介
人蔘的簡介和鮮人蔘的神奇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