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題及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的報告中的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作者先闡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而後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但錯誤理解王陽明先生的思想。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題及參考答案。具體內容如下: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題
 

  【同步達綱練習】

  一、根據本義寫出相應的成語。

  A.船掛滿帆,一路順風行駛。*** ***

  B.把手籠在袖子裡在一旁觀看。*** ***

  C.一抬腳就成功。*** ***

  D.事情在於人做。*** ***

  二、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查,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B.因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C.一切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意力。

  D.以為只要很“用功”,什麼都尊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

  三、用適當的關聯詞語填空。

  A. 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 傳統教育的目的並 尋求新知識, 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B.實驗的過程 消極的觀察, 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C.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 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四、試比較下列句子中括號裡的詞語,指出哪個詞最合適,並說明原因。

  1.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試、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

  2.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撐、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

  3.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領會***的。

  【創新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題。

  ***一***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裡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裡,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裡,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 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裡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1.為什麼說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3.“王陽明‘格’院子裡的竹子”的錯誤在於什麼?“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4.本段選文中採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5.打點的詞語可以刪掉嗎?為什麼?

  ***二***

  最苦與最樂

  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著一種未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獨是人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的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麼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裡夢裡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麼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於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於一個人如此,就是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乃至對於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這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這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裡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是帶著苦痛往墳墓裡去。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病、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開。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更重了。

  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得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鬆、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迴圈,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一翻過來,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已。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有人說:既然這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那責任自然壓在你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1.請從最後一段中找出與“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內涵相符的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認為,文章最後所說的“卸卻”責任與“解除”責任有何不同?

  ***1***“卸卻”責任指 ***10字以內***

  ***2***“解除”責任是 ***10字以內***

  3.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論點。***10字以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最苦與最樂”為題,而不以“苦與樂”為題,為什麼?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題參考答案

  【同步達綱練習】

  一、A.一帆風順 B.袖手旁觀 C.一蹴而就 D.事在人為

  二、B三、 A.但是、因為、不是、而是 B.不是、而是 C.不但、而且

  四、1.測量,因為“測試”是對機械、儀器和電器等的效能和精度進行測量,而此句的意思是用儀器對科學實驗中的有關數值進行確定,故用“測量”。

  2.支配,因為“支配”是對人或事物起引導和控制的作用,而“支撐”是抵抗住壓力使東西不倒塌或勉強維持。

  3.領悟,“領會”一般與“精神”等搭配,“領悟”一般與“知識”等搭配。

  【創新能力訓練】

  ***一***1.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2.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3.把探索外界誤認為探索自己。探索。

  4.例證法,道理論證。

  5.不能,否則就不能突出途徑的單一性

  ***二***1.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2***1***未盡責任,丟開不管***“推卸責任”和“逃避責任”亦可******2***盡了責任,再無負擔***“解除掉責任”不得分,“解決責任”得1分***

  3人人必須盡責任***或“人必須對生活負責”;“盡責雖苦卻樂”******就“最苦”或“最樂”某一方來表述,不得分***

  4.本是從“最苦”和“最樂”兩個側面來談“人要盡責任”的道理。

蒲公英練習題及答案
飛向太空閱讀題答案
相關知識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題及答案
九年級語文課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題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答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堂反思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思總結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反思
初三語文課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視訊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練習及答案
高二生物必修模組練習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