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比較文學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當今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最新學術動向是從不同側面突出強調文學的文化功能,作為一種自覺而清醒的學術選擇,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學術思路,反映了當今國際學術界的發展態勢,也與國際潮流暗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本科院校比較文學教學改革策略

  摘要:隨著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深入,身處其中的傳統中文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以中文專業基礎課比較文學為例,分析比較文學課程教學現狀,並結合學科特點進行教學反思,提出改革建議:根據理論與例項教學並進的原則選擇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應堅持講授與討論結合,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比較文學專業特點,做好跨界融合。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比較文學;教學改革

  中文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歷史悠久的傳統學科。由於其厚重的專業基礎、廣泛的就業面以及相對固定的社會需求量,成為地方性院校普遍開設的專業。然而,隨著許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開始放棄傳統的精英大學發展目標,選擇了多學科性、應用型大學發展之路,傳統中文專業課程教學亟待進行改革,以使中文教育為社會服務,為實踐服務,培養中文應用型人才。面對地方本科院校當今的轉型發展之路,如何在教學中將必可不少的理論與時代需求相結合,就成為中文專業教師普遍面臨的困境和迫切解決的任務。

  一、比較文學本科課程教學現狀與反思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較文學正式作為一門課程進入我國高等教育的課堂。縱觀現今比較文學的本科課程,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內容,都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徵。正如陳惇所言:“隨著比較文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各校開設的課程也與以往不同。除了講比較文學原理的課程之外,還有作家作品的比較研究、文學型別的比較研究、文學思潮的比較研究、比較詩學、中外文學關係史、跨學科研究等,確實比以前豐富多了。”[1]造成比較文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方面多樣化發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各學校在具體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大綱等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權。這種多樣化又是沿著三個方向在演變:一個方向是繼續講比較文學的基本原理;第二個方向是比較文學理論體系中的某一個方面的拓展和深化,如中外文學關係史、比較詩學、跨學科研究等,它們本來屬於比較文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部分,現在把它們單獨分離出來,自成一個專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第三個方向是把比較文學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或者說是有意識地運用比較文學的觀念和方法去研究另一種學科的某個專題。[1]而對比較文學本科課程的教學內容,學界有多種看法。有學者認為“高校中文系或外文系比較文學本科課程的最好形態,是將中國文學史,特別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與外國文學史的內容,與現有的比較文學相關理論探討與方法講解結合起來,以文學史上的作家作品為主的種種現象方面的內容來充實現有的比較文學教材與課堂,讓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內容更加多樣化、綜合化、‘文學史化’”。[2]還有學者認為“比較文學本科課程要輕概論,而重在講具體案例”[3]。持後一種看法的不只一位學者。有學者因為在本科階段進行的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學的實際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學生在學完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後,仍然不清楚什麼是比較文學,學習本學科有什麼用,比較文學的論文應該怎麼寫”,所以主張比較文學“課堂教學的內容重點就不再是對純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在於具體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學習,包括比較文學的基本型別和研究方法,文學範圍內比較研究的領域,以及每一種研究方法應該怎樣去操作等”[4]。針對上述教學目標演變的三個方向課程安排各有特點與優勢,但都有不足。全面講授學科原理的課程易失於枯燥晦澀,專題研究的如中外文化史、比較詩學等課程雖長於專精,但有失廣博與系統,與其他學科結合的課程如“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現代主義”“魯迅與中外文化”“俄國文學與中國近現代文學”“中西戲劇比較”等課程針對性強,但也因為專精,容易失卻比較文學的學科特色。

  二、比較文學教學建議

  ***一***堅持理論與例項教學並進

  在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原則之下,既要講授比較文學作為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又要有研究方法、研究例項的介紹。學科的基本理論介紹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作為初學者,學生能掌握比較文學的學科性質、學科歷史、學科特徵、學科研究範疇等具有完整性和體系性的知識。另一方面,從比較文學本科階段的培養目標來看,如果將學貫中西從事高階研究的人才培養作為比較文學本科教學的培養目標並不現實,因通過大學四年級一個學期幾十個課時的教學就能讓學生一躍成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專家未免不切實際,而幾十個課時的教學讓學生對比較文學有大致的瞭解,形成初步的比較文學研究意識和較為開闊的比較視野則是有可能實現的。有學者主張“比較文學課的主要內容則大致可分為三大塊:一是比較文學的概念原理和規律;二是比較文學的歷史,包括中外比較文學的發展史和目前的研究動態;三是比較文學的研究策略和方法。這三塊內容中,第一塊和第二塊是較固定的內容,更多的屬學理知識,同時也因比較文學歷史較短而容量較小。第三塊既是學理性的,又具有操作實踐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內容的選擇往往受到教師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及課時長短的影響,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隨意性”[5]。筆者對此分類非常贊同。實際上,這三塊內容較好地將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結合在了一起,一併考慮了本科課程設定的規範性與高校教師授課的個性化特點,既有相關的概念原理、學科發展歷史的介紹,又有研究方法與研究例項的詮釋,精專與文博兼而有之。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因為課時有限,內容安排過多並不合適,以上三塊內容還是應該擇其重點,合理分配比例。簡之,教學物件、教學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教學內容的不同。在設計與選擇比較文學本科階段的課程教學內容時,一定要將其與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內容進行區分,本科階段主要是為了普及比較文學的學科基礎知識,自然應當側重前兩塊內容,而研究生階段則重在提高學術水平,可以進行一些專題性的介紹。

  ***二***堅持課堂講授與討論結合

  要想真正有效地完成比較文學的本科課程教學,在教學方法上應堅持講授與討論相結合。因為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由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來決定。比較文學本科課程堅持理論與實踐兼備的教學內容決定了教學方法中需同時採用講授與討論兩種方法。對於那些理論性強的名詞術語、概念、學派觀點應由教師進行細緻分析與解釋,但是也不能任由教師一言堂、滿堂灌,教師應適時地舉些例證或者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嘗試著進行分析,以期養成研究的習慣與思維方式。為了取得更好的討論效果,最好由教師提前佈置好題目讓學生準備,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論之有效。比如在比較文學中關於“形象學研究”講授時,筆者發現同學們往往對“他者形象”特別是隱藏在“他者形象”背後的“自我形象”等概念理解有難度,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形象學的研究內容和物件,在老師對相關概念進行講授之後,以討論的形式,組織學生們親自閱讀具有“他者形象”的代表性作品,並在課堂中分析討論“作者是如何塑造異國異族形象”“塑造異國異族形象的目的是什麼”等問題,讓學生們在討論中體會和理解“形象學”的相關理論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在理論中培養實踐能力。

  ***三***充分體現比較文學專業特點,做好跨界融合

  比較文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是超越一國範圍之外的文學研究,並且研究文學和其他知識及信仰領域之間的關係,例如藝術***如繪畫、雕塑、建築、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等。換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文學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6]。因此,比較文學具有跨文化、跨學科的特點,所以,在進行本科課程教學時必須堅持其“跨”的特點,要跨越單一的文化背景和學科背景,達到真正的跨界融合。所謂跨界融合的第一層意思是跨物件之界的融合,即既要做好文學內容的比較研究與講授,又要做好文化現象的比較研究與講授。當然,文學作為學科的出發點,其內容所佔比例應相對高於文化現象的講授比例。在文學類關於中西方詩歌異同的研究與講授中,除了要對詩歌這一文體在中西方的差異進行分析外,更重要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思考分析導致中西方詩歌差異的原因。跨界融合的第二層意思是跨學科之界的融合。即既要與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現當代文學等學科在研究物件、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區別,又要及時吸收這些學科的新理論、新觀念和新成果。一般來說,高校的比較文學課程的開設晚於中國文化概論、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等課程,此時的學生已有了較為系統的中國文學史知識和外國文學史知識,這樣在比較文學課程教學時教師既不是炒冷飯,重複介紹,又可以充分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研究。跨界融合的第三層意思是跨地域之界的融合。即做好中國與外國的比較。中國的比較文學無論在研究還是教學方面都應該立足於本民族,從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出發進行中外文學、文化的比較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中西文化的對話與溝通。也只有在對別國文學、文化的觀照中我們才能更好地瞭解本國的文學與文化。這一點正如學者嚴紹璗所說:“一旦把這種跨文化的立場變成自己的學術觀念和方法論基礎,我發覺自己對從前擁有的關於中國文學和東亞文學的各種知識產生了不少躁動不安的情緒,即時常懷疑自己已經獲得的知識的真實性價值。”[7]

  [參考文獻]

  [1]陳惇.勢在必行———中文系怎樣開設比較文學課程[J].中國比較文學,2000***1***:89-90.

  [2]鄒建軍.論高校本科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文學史化”[J].世界文學評論,2007***1***:235.

  [3]梅啟波.中國比較文學課程與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語文知識,2010***3***:62.

  [4]袁盛財.關於普通高校比較文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1***:22-23.

  [5]韋建國,吳孝成.試論比較文學教學中的具有實踐功能的可操作性———關於21世紀高校文學課教學改革的思考***之四***[J].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2***2***:51-52.

  [6]陳惇,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9.

  [7]嚴紹璗.確立關於“東亞文學”歷史的更加真實的觀念———我的關於“比較文學研究”課題的思考和追求[J].中國比較文學,2006***2***:3.

  範文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名稱質疑研究

  摘要: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設定了“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這一專業,然而,國內很多學者對這一專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對其利弊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而本文則主要針對這一名稱提出了質疑。

  關鍵詞:高校;專業名稱;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一、前言

  教育部於1998年大規模地調整了二級學科,其中,《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這兩個二級學科進行了合併,即《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置於現在中國語言文學的一級學科下。在該課程名稱誕生伊始,國內的學者就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觀點。例如,謝振天指出,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學科,強行把它們合併在一起,對學科發展產生了很大阻礙。一方面,導致認識論的混亂,很多師生沒有正確認識到這一學科的實質,從而將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同等對待,認為兩者的教學研究是一樣的。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教學研究過程中也造成了混亂,在很多師生眼中,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是相同的,理所當然地把外國文學的相關教學、論著看做是比較文學的教研成果。再如,孟華指出,把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捆綁起來進行學科設定,對於比較文學的長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對“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名稱的質疑

  從本質上來看,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並不是一個學科體系的範疇,而教育行政部門在全國教育系統中把這兩個學科強制地合併成為一個學科,並沒有經過學術意識的公眾論證。然而,在我國的綜合性大學中,尤其是師範類院校,基本上原來的“外國文學”課程均變為了現在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課程,那些“外國文學”的教師也隨之成為“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的教學者和研究者。

  1、比較文學的內涵

  從某種角度來說,“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一學科的設定是混亂的,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比較文學”這一學科的定位就是“非學術性”的,另一方面,一些教學研究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沒有形成正確科學的“比較思維”。事實上,在人文學術史上,“比較文學”和其他各個“文學”存在很大的差別。例如,“外國文學”、“中國文學”,在命名是都是以“地域”為基礎的,其涵義就是在存在於特定地域中的一種“文學”。但是,“比較文學”作為一個邏輯體系,它是專門用來解析及闡述以上各“文學”的,它不是“文學存在”,而是“學術存在”。

  2、世界文學的內涵

  可以說,“世界文學”也是以地域為基礎認定的一種“文學”,其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屬性:一方面,從古至今,思想家們對未來的人類社會做出的無數的構想,例如,“天下大同”、“桃花源”、“萬國共和”和“共產主義”。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人們期望在人類的生活中能夠實現語言上的相同,從而出現了“世界語”,與此同時,人們還期望人類可以在精神形態實現融合,從而形成了“世界文學”。但是,“世界語”的流佈失敗了,而“世界文學”也尚未形成一定的模本,因此,可以說,“世界文學”是先哲們的一個“夢”。另一方面,從本質上來看,真正的“世界文學”尚未形成,而高校學科中的“世界文學”指的是世界各國的“文學”,其仍然是在世界各地存在著。無論是高校,還是學者,都沒有展示出“世界文學”的樣本,這是因為“世界文學”屬於世界,其超過了“國別”。嚴格來說,“世界文學”就是指世界上各個國家文學的一種“集合體”。在學術意識的層面來說,“世界文學”也就是“國別文學”,或者“外國文學”,是相對於“中國文學”而言的。例如,《世界文學》這本雜誌是國內著名的研究“外國文學”的刊物。從這個角度來看,“世界文學”早已形成了定論,且學界也達成了基本共識。

  3、對“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名稱的質疑

  正如前文所述,“世界文學”就是先哲們對於人類未來社會的一種幻想,一個“夢”,尚不存在任何模板。因此,以一個不具體的“夢”來當做我國高校中一門學科,並不合理。此外,現行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其實質就是“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專業”。但是,“外國文學”作為一個總量代詞,其需要進行還原,成為具體的“國別文學”,如“美國文學”。因此,“世界文學”在本質上是一種“地域文學”,這樣一來,使得“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所具有的“非學術性”特徵更加凸顯。綜合以上分析,“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這一學科名稱的設定是不科學的、不合理的,需要進行改進和完善。

  三、結論

  總而言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這一學科的名稱存在很大學術問題。但是,需要指出的人,在人文學術界,包容性地闡述某一學科概念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而要想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就更難了。因此,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應該尋求學科的基本學術內涵,尊重並遵循其基本特徵,從而有效保護這一學術的嚴肅性與價值。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這一學科的名稱,也應該形成基本的公式,以促進其健康長期的發展,不斷提升學術本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汪介之.“世界文學”的命運與比較文學的前景[J].外國文學研究,2004,06:123-129+169-170.

  [2]範慧玲.關於“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理論與教學、科研實踐的思考——以此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教育為切入點[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08:57-60.

  [3]約翰•皮澤,劉洪濤,劉倩.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建構建設性的跨學科關係[J].中國比較文學,2011,03:13-31.

  [4]楊慧林.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學科命意及發展趨向[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44-48.

  [5]汪介之.關於“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的幾點思考[J].中國比較文學,2001,03:99-109.


比較文學論文範文

比較文學碩士論文
標點符號在魯迅作品中妙用之淺析
相關知識
有關比較文學論文範文
有關高等數學論文範文
有關高一數學論文
有關於會計學論文範文
有關社會醫學論文
有關教育教學論文範文
有關電腦科學論文
有關電大法學論文範文
與挫折有關的心理學論文
七年級有關生活數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