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教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曹劌論戰》本文選自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左傳》。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曹劌論戰》優秀的教案以供大家學習。

  《曹劌論戰》教案一

  教學目的:

  1、深入鑽研課文,瞭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3、瞭解判斷句、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釋“犧牲”“獄”“間”等古今異義的詞。

  4、藉助課文註釋及詞典讀懂課文內容,並掌握文中對句意表達起關鍵作用的實詞。

  5、從立意、選材、表現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課文,為與下文的比較閱讀作準備。

  教學重難點:

  1、抓住“論”的特點來記敘戰爭,論作戰前取信於民,戰爭中掌握戰機是本篇的重點。

  2、因為我國古代記載史實常與史論結合起來,所以此文雖是一篇記敘文,但又以“論”為中心。這是教學中的難點。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通過前面對孟子文章的學習,我們知道,無論是治國還是戰爭,孟子都主張以人和為主,今天,我們再從一場古老的戰爭中來看決定戰爭勝負的一些因素。

  二、簡介作家作品及相關背景

  1、《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著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後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關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劉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

  三、教師範讀課文

  1、要求學生注意其中字詞的讀音。讀後引導學生解決字詞讀音。

  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劌guì 間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轍zhé 靡mǐ

  2、學生自由散讀課文,然後齊讀課文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學生朗讀全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並標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詞句。

  3、採用學生自由提問的形式,學生向老師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

  注意重點的字詞,如:

  1曹劌請見:曹劌請求面見。

  2肉食者鄙:當官的目光短淺。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犧牲玉帛,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如實反映。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詞,在這裡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藉”,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雖然不能詳細審察,但一定按照實際情況處理。

  6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這是忠心盡力為人民辦事。可以憑藉這點一戰。作戰時請讓我跟您同往。

  4、思考:

  1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

  對於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對於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於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3為什麼說“小大之獄,雖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4從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熱愛自己的祖國,深謀遠慮。

  五、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二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翻譯這一段。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馳之:之,音節助詞,沒有實際意義;驅車追趕。

  轍:車輪行過的痕跡。

  軾:車前的橫木。

  4、學生思考討論:

  1在戰鬥中,魯軍反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

  選在“彼竭我盈”之時。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

  2曹劌是如何幫助魯莊公選定這個反攻時機的?

  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5、學生記憶並背誦第二段。

  六、佈置作業

  1、掌握本節課學習的要點,背誦一、二段。

  2、自讀第三段。

  《曹劌論戰》教案二

  教學步驟:

  一、背誦課文第一、二段,並匯入新課。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三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疏通字詞意義。

  3、以口頭考查學生的形式,強調重點詞句。

  注意以下重點詞句:

  既克:既,已經;打了勝仗後。

  夫戰:夫,句首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

  一鼓作氣: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鼓足了勇氣。

  懼有伏焉:焉,指示代詞,意為“那裡”。

  4、思考:

  1這一段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這一段寫了曹劌論述了取勝的原因。

  2曹劌認為取勝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體感知

  1、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第一部分寫曹劌拜見魯莊公。,第二部分寫曹劌指揮戰鬥的經過。第三部分寫曹劌闡明取勝的原因。

  2、從本文來看,你認為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能看到曹劌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軍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為,“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支援,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

  二、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於選擇有利的時機發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於戰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3、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

  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鬥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4、本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四、課堂小結

  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五、佈置作業

  1、理解、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

  《曹劌論戰》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藉什麼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後,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裡設有伏兵。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教育教學散文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相關知識
曹劌論戰教案評價意見
曹劌論戰教案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曹劌論戰優質課教案設計
初中語文優質課教學實錄曹劌論戰
曹劌論戰的教例評析
人教版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
曹劌論戰歇後語的答案
曹劌論戰閱讀題及答案
曹劌論戰左傳對比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