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滿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地區過年習俗不盡相同。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河北承德春節習俗有什麼,歡迎大家閱讀。

  

  原是北方的民族,多數是清代到雲南,主要居住在昆明及其他地區。由於人少且分散,基本上沒形成較大的自然聚居區和村落,其語言習俗與漢族基本上一樣。

  滿族春節習俗: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徵吉慶有餘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春節的歷史沿革

  春節起源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等, 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時間變革

  中國曆代的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

  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曆***即農曆***,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名稱變革

  在不同時代,春節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曆01月01日,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雲南拉祜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河北承德春節習俗有什麼
相關知識
雲南滿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雲南壯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雲南水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雲南傣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雲南佤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雲南苗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雲南布依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雲南蒙古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雲南拉祜族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河南焦作的春節習俗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