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編三絕的成語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2日

  成語是一個民族經過千百年所流傳下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種語言現象。它反映了那個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和社會觀念。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韋編三絕的成語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韋編三絕日的意思:

  編連竹簡的牛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刻苦治學。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

  :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多才多藝,學識淵博。

  孔子曾說過他的學問都是通過刻苦鑽研得來的。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沒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他從十五歲開始發憤讀書,因為沒有人教,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就多方請教。他請教過做官的人,也請教過普通老百姓,請教過白髮蒼蒼的老人,也請教過頭上梳著小辮兒的兒童。孔子虛心好學,學無常師,三十歲時便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學者。

  那時還沒有紙張,製作書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籤,颳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刻字,稱為“竹簡”。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寫成一部書要許多竹簡,書的內容全部寫上去以後,要用牢固的牛皮繩子把這些竹片按順序編聯起來,就可以閱讀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韋編”。由於一片竹簡只能寫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書的字數很多的話,那就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因此相當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開始學《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讀了一遍,還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接著,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然後,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此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同時也為了給弟子們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易經》,這樣讀來讀去,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好幾次,不得不換上新的再讀。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經》的文字與內容了。”

  孔子一生中還編著了不少書籍,其中有《詩》《書》等幾部書,還有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的史書《春秋》。這對古代文化的儲存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史記·孔子世家》

  韋編三絕成語點撥:

  孔子讀《易經》,韋編三絕的故事啟示我們:一學習要勤奮;二學習要用心,和知識交朋友;三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是重複。重複幫助記憶,重複是記憶之母,重複才能加深理解,真正掌握知識。有句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孔子之所以成為中國最傑出、最有名的學者,成為享譽全球的儒家學派創始人,便得益於此。如果沒有韋編三絕的精神,恐怕孔子難有此成就。

分庭抗禮的成語故事
公而忘私的成語故事
相關知識
韋編三絕的成語故事
韋編三絕的主人公是誰_韋編三絕的成語故事主人公是誰
韋編三絕的成語接龍
關於三釁三沐的成語故事
關於入木三分的成語故事
一日三秋的成語故事
關於三國的成語故事
入木三分的成語故事
約法三章的成語故事介紹
關於一國三公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