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哲學方面論文寫作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哲學總在尋求普遍和超越,卻又最個性化,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性內容和形式。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莊子哲學思想的人生哲學

  摘 要:莊子哲學思想的博大深遠已是人所共識的,而人生哲學是莊子哲學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思想不僅在道家心性理論的發展史是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面對現世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極度擴張的情勢下,它可以為人們在精神層面上提供一種矯正的力量,促使人們不斷反思自己的價值追求,避免向外追逐,使人為物役的心性異化和扭曲。本文著重探討莊子的人生哲學,同時加深了對他的哲學思想的理解,對現代社會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莊子;人生哲學;現實意義

  一、《莊子》概說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在唐朝又被尊稱為《南華經》,由莊子及其後學所著,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此書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所流傳的,現今已失傳。目前所傳的三十三篇,已經是由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所不同。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做。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的思想核心,而外篇、雜篇的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了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司馬遷認為莊子思想“其要歸本於老子”。然而就莊子書中寓言、義理及《天下篇》對老子思想所評述,老子與莊子思想架構有別,關懷亦不相同,所謂“道家”思想體系與《莊子》書,實經過長期交融激盪,經漢代學者整理相關材料。

  二、莊子哲學思想的特徵

  人生哲學是莊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的人生哲學典型地代表了道家的人生觀,對後世的影響很是巨大。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謀求個體精神獨立自然的人格理想,這種理想人格的人生實踐實際上就是企圖克服、擺脫必然性的一種努力,它同時具有真實性、理想性和幻想性的三重特性。

  首先,莊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真實性,它實際上是指一種安寧、恬靜的心理環境。擺脫由生死之限、時命之囿、哀樂之情而產生的精神紛擾,從而形成一種寧靜的心理環境。莊子對於死生大限的突破是一種觀念性的突破。《莊子》寫道:“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莊子・內篇・德充符》意思是死生的觀念界限被超越,死產生的恐懼,生帶來的歡欣,既對死生的不同情感界限也就不存在了。莊子理想人格中這種超脫世俗事物和規範的生活態度,蘊藏和體現著一種安寧恬靜的“定”的心境。
       如《莊子》中寫道:“死生存亡,窮打貧富,賢與不肖譭譽,飢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不知能歸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莊子・內篇・德充符》可見,莊子的“遊乎塵垢之外”的精神境界實際上向我們展示了這樣的一個精神過程:當一個人理性的把自己的存在和一種永恆的、無所不包的存在整體結合在一起,理智地感受他個人的存在也是一種無限之時,胸襟就會變得寬廣起來,就會成為有道德的人。
        這裡有道德的人不是指一般的道德,而是智慧充實、有完美的世界觀,視宇宙、自然、社會為一整體,並能將這種統一世界觀用於人生的人。能在這個高遠的位置上來審視人世,得喪禍福,貧富也就無足縈懷了,世俗的紛擾也就化成心境的寧靜。所以,莊子的這種超脫,在本質上是一種經過哲學昇華的自我意識的特殊表現。主張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應該因順於自然,相通於大道。

  其次,莊子理想人格精神境界的本質內容是對一種絕對超越世俗的、對個人精神的絕對自由的追求,具有理想的性質。自由作為理想,不僅成為人類活動的深層內因,在某種意義上,它也構成了人類全部活動的價值性基礎,深刻地體現了人的本質,對自由的渴望無疑是人類活動最強大、最內在、最持久的動力,而莊子思想中色彩最鮮明感人、最能深植於民族文化心理之中的內容就是他對自由的深切渴望和熱烈追求。
       這一自由境界的情態,《莊子》中是這樣描述的:“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子,一龍一蛇,於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於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莊子・外篇・山木》這種自由是超越時空侷限的、無條件的、絕對而又永恆的自由,不是外在的現實性的自由,而是內在的精神上的自由。因為莊子把人不自由的原因從本質上歸結為對心靈的束縛,他認為人之所以不自由,不是源自於外,而是源自於內,源自於個體精神的自我束縛,即心存“桎梏”、懷有“心結”的結果。所以,莊子認為個體生命的自由,不能靠對外在必然性規律的積極認識、支配和改造而獲得,而因充分意識到必然的不可抗拒性,從而對之採取不執的態度,即在精神上對現實存在的必然性予以超越。
         因此,莊子所謂的“解其桎梏”《大宗師》乃心靈的自我解脫,其自由也只能是精神上的自由。正是由於對自由的深度理解和熱切渴望,《莊子》全書佈滿了種種超越生命困境,實現精神自由的理想人格形象。顯然,這種自由的理想毫無生人之累的絕對自由,在現實世界不可能真實地和完全地存在著,而只能以想象的形態在觀念世界中顯現出來。也正因為這樣,莊子的理想人格形象卻在精神上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卻在心靈上獲得了絕對的自由。莊子的自由觀具有鮮明的個體性、自我性、內在體驗性,只能以某種感性直觀的形式來顯現,無法在現實世界中予以證成。因此,這種理想的自由只能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絕對理想性質的心靈自由觀。

  三、我的觀點

  關於莊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毫無疑問,中國文化史上不能缺少這樣一位空前絕後、飄搖不俗的至聖人。作為道家傑出的代表,他對整個中國的哲學、政治、歷史、詩詞、美學、藝術、醫學、養生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莊子》行文恣意詭譎,滲透著深遠的人生智慧,通透、練達,直指生命的真理。莊子的思想絕非簡單、粗鄙,事實上其每一個方面都是值得玩味和深思的。但由於文化偏見,很多人提到莊子就把他和“消極無為”聯絡在一起,甚而認為莊子的思想是一種逃避世間、完全消極的出世學說。但其實,他著重探討人在順應自然實現物化的過程中能夠追尋個體精神上的自由,這是所設想的理想社會的狀態,在現實中,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他所能帶給我們的只是一種精神上的薰陶感染,以無所羈絆的思想和意志自由昭示著人們,引發人們對個體尊嚴和個人意志自由的嚮往和追求。

  對當今社會來說,物慾的充盈、享樂的泛濫以及對名利的追逐,讓人們的心智蒙上了灰塵,因看不清世界的本源而像飛蛾撲火般衝入泥沼中不能自拔。莊子的思想就在時刻警醒著世人,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往往更重要,世界本就是渾然一體的,一切順應自然就好,以一種超功利的的心態,坦蕩真誠的心胸去面對一切,世界自然不會這麼汙濁不清。莊子的哲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讓受名利所困的人們能夠暫時得到精神上的自由,從而放鬆身心,找回自我。

  結語

  莊子及其著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具有崇高地位和巨大影響的,當然,莊子思想也並非是完美無暇,今天看來也有這樣那樣的缺憾,但是他在傳統文化中不可撼動的位置依靠的是自身價值,莊子被後世作為追求思想自由和精神獨立的象徵,藉以爭取自由逍遙生活來抵抗高壓的堅強盾牌。

  參考文獻

  [1] 李建中.中國文化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 刁生虎.莊子的生存哲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 陳紅映.莊子思想的現代價值[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4] 于丹.《莊子》心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5] 劉文朝.莊子的人生哲學探微[J].傳統文化,2005.

  [6] 肖雲恩.忘情之情―莊子的“真情”思想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

  [7] 俞香雲.莊子的閒適思想及其歷史價位[J].襄樊學院學報,2011.

  [8] 華曉露.《莊子》中的“和”體現的人生哲學淺探[J].北方文學,2010.

  篇2

  試論哲學史上哲學思維的演化

  【摘 要】哲學思維作為哲學史發展的脈絡與線索,引導著哲學的發展。每一種哲學主題的變化蘊含著哲學思維的變化。所以,理清哲學思維對於學習哲學史來說至關重要。根據哲學史上哲學的轉向,理出其中哲學思維的轉向,哲學思維的演化。

  【關鍵詞】哲學思維;思維方式;轉向;演化

  一、哲學與哲學思維

  哲學就是一部哲學史。從剛開始產生時囊括所有知識的哲學,後來演變成作為一切知識之基礎的凌駕於其他知識之上的哲學,經過一系列的懷疑與洗禮逐漸失去自我的地盤,再次成為一門獨立於其他門類的學科。哲學從開始談論所有的知識,包攬所有的學科,隨著科學的發展,經歷歷史的洗禮與沉澱,逐漸分化與細化為眾多學派與體系。哲學經歷從混沌至清晰,從總括到細化。哲學的話題不斷的豐富與變化,哲學的思想也不斷的繼承著精華,發揚著精髓,不斷的揚棄。當然,作為哲學發展脈絡與線索的思維方式也在進行著演化以適應和推動哲學的發展。作為脈絡的思維方式,是一個時代的人類思維方式的代表,這個思維方式也是這個時代精神的基礎。比如,在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化的時候,理性成為這個轉化的推動者,正是理性思維方式的大量倡導,導致了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向。當資本主義建立後,這個制度下的所有的方式都以理性為其主導。作為線索的思維方式,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比如:在二戰時期,存在主義的迅速突起,幾乎成為這個時代的思想,每個人都深深受到存在主義的影響。這無不反映了戰爭中和戰爭後,人們對於它的深刻思考,並企圖在這種背景下尋找到一個新的精神出口與依託,開始對於人本身的存在於世的思考。

  二、哲學思維演化的幾種方式

  一獨斷論的思維方式

  1、古希臘的獨斷論式思維方式

  從神話脫胎的古希臘哲學,可以算是人類第一次的思維的覺醒,人類開始探討生存著的客觀世界。雖然這個思考與探索是很表面化的,但卻是人類思想史上跨出的重要的第一步。古希臘哲學的思想家關注的主要是自然哲學,世界的本源,世界與人類從何而來,最終歸於何處去。哲學家們主要關注的是本質的問題,他們注意到了世界的變化無常,而希望探索到那個不變不動永恆的存在的東西。

  這個時期,人們剛剛覺醒去探索未知的領域,思維方式也是簡單直接的,以至不得不把這個時期的思維方式成為“獨斷論”式的。

  古希臘哲學是哲學史發展的一個雛形,之後的哲學都是從它發展與細分擴展出來的。在這段哲學史中,有了抽象思維的雛形,有了二元論的雛形,有了邏輯的雛形,有了辯證法的雛形等等。它是一個開始和起點,它開啟了古典哲學即形而上學的路徑。雖然相對於人們矇昧的狀態它是進步的,但它仍然只是一個開端,它還是獨斷的,沒有什麼推斷論證的邏輯。

  2、近代哲學的獨斷論式思維方式

  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隨著文藝復興,哲學從信仰的奴僕又逐漸獲得了它的主導地位。經歷了中世紀的慌亂,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知識,為了獲得確定性的真理,人們不得不去探討獲得知識的確切的途徑。哲學總是不是單向道發展的,此時,又出現了路徑上的分化。一派是以經驗為知識的開端與;一派是以理智直觀的原理為開端與,用理性的邏輯演繹出一套知識論系統。這兩派從開始只是強調經驗或是理性邏輯演繹,到最終將其發展到極端與純粹化,最終必然導致自己的整個體系的內在矛盾與瓦解。

  同時,不管是經驗論還是唯理論,他們的思維方式同時是“獨斷論”的方式。它們無法迴應對其質疑,無法應對對其的嚴峻挑戰。這就需要突破其思維方式,去探討新的方式去回答這個時代留下的難題。

  二現象論的思維方式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打破了之前的思維方式,建立起了即具有普遍性同時又能獲得新知識的先驗論。人們能夠達到普遍的知識並不是因為認識到了已經客觀存在的知識,而是因為人類先天具有一套先驗的感性、知性、理性系統,能夠建立起一套符合人類的知識系統,能夠從現象世界中建立起知識,為知識尋找到了存在的根據。在解決舊難題獲得成功的同時,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如果康德自我滿足的從二元論出發,也不想去解決這個二元論的難題,那麼他的後繼者卻希望能夠為這個問題尋找到一個完美的答案並致力於此。

  儘管現象論的思維方式對人類思想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併為以後的哲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但物自體的問題又促使人們去超越這種思維方式。

  康德用將主體建立在人自身之上,將知識的普遍性建立在“先驗論”之上,開創了哲學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而叔本華則從理性和非理性的角度,實現了哲學史中的一次轉向,開創了非理性的思潮。如果把康德的哲學歸結於現象論,那麼叔本華的唯意志主義也可以看成是現象論,只不過叔本華的現象論的現象和本質與康德的不同罷了。叔本華把世界看作是意志的表象和現象,康德把整個經驗世界看作是物自體的表象。叔本華的物自體是可知的意志,康德的物自體卻是不可知的。同時,叔本華的唯意志論也可以看作是生存哲學的轉向,唯意志論開創了非理性主義的思潮,開創了生命哲學和人本哲學。他提出了人類的生命中曾未被重視的非理性意志和慾望,而之後的哲學家,如尼采、克爾凱戈爾、海德格爾等,將這種思維方式進一步的提升,開創了之後的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哲學。所以,叔本華處於一個現象論向生存論轉向的過渡時段,他的哲學中兼有現象論和生存論的思維方式。

  三生存論的思維方式

  隨著理性聖殿的崩塌,資本主義建立後人們對理性主義的現實的失望,人們開始期望從非理性重建希望。哲學在這時也開始逐步實現轉變,之後的哲學再也不是一套龐大的體系統治著其領域,而是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姿態,各個學派探求者各自的問題域,各個學派沒有絕對的對峙,更多的互相互補促進。

  叔本華開啟生存論之後,又開始出現了關注人類的生命哲學,他們賦予生命的本質以本體論的意義,世界不再是冷漠的、孤寂的,而是人化的、創造的、有價值的世界。生命哲學是真正生存論的前鋒,他們開始轉向探討人的生命,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存在論則是生存論的高峰,它開始真正關於人的存在,為無目的的世界與人生建立一個存在論的意義。   胡塞爾通過現象學的還原,期望建立能直達現象意識本質的一套嚴格的科學方法。這種直達本質的方法又重新得到了眾多人的關注和探究,只是這個本質還是現象意識的本質,海德格爾把這個真正的本質的探究最終歸結為對人的“存在”的探究,從而建立起真正屬於人的生存論的“存在主義”。海德格爾說在此之前的哲學所探討都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而本真的存在是此在和“to be”。如果蘇格拉底是第一個把人們從外界拉回自身的哲學家,那麼海德格爾就是再次將人從外界拉回到人自身,而這次的再次迴歸不再是懵懂的獨斷的,而是現實的實際的,對人類本身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次轉身。從對外界進行不斷探索的思維,轉回至對於人類自身的存在的探索。此時哲學家關注的不再是如何去認識外部的世界,而是人自身的存在狀態,人如何能認識到自我的此在,人如何本真的存在著。

  然而這種思維方式也有自己的阿基里斯之踵,和其他思維方式一樣,它們都需要藉助語言表達出來。如果沒有弄清語言與思維方式的關係,思維方式很可能會處於被語言遮蔽的狀態。

  四以語言哲學為導向的思維方式

  在20世紀哲學的發展中,出現了一次語言哲學的轉向,不同流派的哲學家不約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語言哲學”。他們意識到了,語言的表達對於哲學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哲學家如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是人類思想的表達,是整個文明的基礎,哲學的本質只能在語言中尋找。除了專門從事語言哲學研究的分析哲學派,其他不同的學派都提出了自己對於語言的理解,而更多的是將語言學與他們自己的哲學學派結合起來。如在海德格爾看來,只有通過思把探尋存在意義的基本語詞概念犁入到語言中去,語言才可能真正成為“存在之寓所”。語言除了與思想的表達密切相關外,語言學家也期望從人類的語言的表達中探索到人類的思維方式,人類所具有的先驗的東西。

  三、哲學思維對哲學的意義

  不同時代的人們,由於各方面的因素,探討的哲學主題和哲學的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時代的政治、經濟、知識背景等奠定並促進了哲學話題和哲學思維的轉向,同時不同的哲學話題和哲學思維也引導著社會發生著變革。

  如果你問哲學是什麼?或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因為它不是一成不變真理,它不會停滯在某個時間點。它所承載的責任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會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而不斷向前擔負著它自己的使命。

  如果世界和人類本來是無目的的存在,而只是人類的本性中的目的性給予世界與存在以目的和意義,那麼哲學就承載著人類本性,人們在其中去探索世界與自己。在探索的過程中,人類的思維不斷的演化,人類的知識不斷的豐富。這種哲學的思維引導著哲學和人類去探尋與追逐。哲學思維是哲學發展的核心和脈絡,它決定並引導著哲學的走向,同時這個時代的背景也對哲學的思維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俞吾金.哲學何謂—在北師大的演講[EB/OL].俞吾金新浪部落格,20123.

有關哲學類論文
哲學類學術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哲學方面論文寫作
哲學方面論文寫作
哲學方面論文寫作範文
有關哲學類的論文
有關統計方面論文
計算機有關病毒方面論文參考範文
現代公共關係學方面論文
有關哲學的小論文
有關哲學的小論文
有關哲學社會科學方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