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有益於人體微迴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微迴圈是指微動脈與靜脈之間微血管中的血液循微環。人的體內大血管如同大江大河,小血管好比支流,毛細血管則像縱橫交錯的灌溉渠道,人體的組織和細胞如同秧田裡的秧苗。細胞所需要的養料包括氧氣和營養物質以及排出的廢物包括代謝產物和二氧化碳靠上述各種血管共同完成運送,其中毛細血管的運送過程就稱為人體的微迴圈。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人體僅靠心臟有限的收縮力,不可能將血液送至各個組織和細胞,還必須依靠血管自身的節律性的運動。微血管的這種自律性運動與心跳並不同步,起著第二次調節供血的重要作用,被當今醫學界稱為人體“第二心臟”。

  正常情況下,微迴圈血流量與人體組織、器官代謝水平相適應,使人體內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進行。若毛細血管不通暢,就好像一塊塊秧田的”水渠“受阻,禾苗得不到水分就會枯死一樣,人體臟器也會因此而衰老和產生疾病。現代醫學已證明:人體步的衰老、高血壓、糖尿病及許多心腦血管疾病都與微迴圈有著密切關係。毛細血管內凝血引發微血栓形成時,可能會堵塞肺、肝、腎、腸、心、腦等許多器官的血流,造成細胞機能和代謝嚴重紊亂,甚至發生變性壞死。"衰老微迴圈理論"認為:人體微迴圈障礙是導致衰老的主要原因。人體的毛細血管微迴圈不通暢,會逐漸引起組織臟器的衰老。而微迴圈功能隨年齡增長而呈下降趨勢,其中尤以50~60歲最為突出,是多病和衰老的危險年齡。所以微迴圈的功能正常與否,是人體健康狀態的重要標誌。

  微迴圈學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但在清代太極拳家的著作中,許多論述與微迴圈學理論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人體毛細血管縱橫曲折遍佈全身,微迴圈也隨之無微不至,武禹襄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把人體的氣血通道比喻為“九曲珠”,“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多麼貼切。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歌》中提出“氣遍全身不稍滯”,陳鑫在《太極拳論》中強調行氣要到達人體的“四梢”、“五臟”,都是講人體的氣血流動應當暢通無阻,無處不至。

  人體肌肉每平方毫米的橫截面積上約分佈兩千條毛細血管,在靜息時,毛細血管大部分主動關閉,約有20%處於開放狀態,只有在需要時,關閉的毛細血管才被啟用,參與微迴圈。比如,人們進餐後,消化道毛細血管“閘門”開放,胃腸道微迴圈加快;人們在思考問題時,腦部毛細血管被啟用,大腦微迴圈加快。

  當人們長期缺乏體育鍛煉或隨著年齡的增長,毛細血管的血流不通暢,產生微迴圈障礙,就逐漸引起許多疾病和機體的衰老。我們在習練太極拳時,通過身體的伸縮旋轉運動和內氣在周身各個部位的暢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啟用遍佈全身的毛細血管,促進微血管的自律運動,加速微迴圈。

  太極拳屬於內家拳,主張“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強調體內氣血的暢通。太極拳理論中所說的"氣",不是呼吸之氣,因為呼吸之氣只能在肺部活動,它指的是人體的“內氣”。只要練功得法,經過一定時期的練習,在行拳時就會產生出“氣”的感覺,如手指有脹、熱、飽滿感,腹腔內氣流咕咕作聲,有蟲爬蟻走樣刺癢的感覺等等。以上的感覺,實際上是人體氣血迴圈加快,經膜和毛細血管擴張,也就是微迴圈加速的外在表現。
 

  針對太極拳運動對人體微迴圈的影響,中國科學院武術協會組織了14位科研工作者進行了專題研究,收集了85位太極拳愛好者人體微迴圈的相關資料,通過甲璧、指端溫度反映人體微迴圈狀態。

  甲襞是指人體手指指甲根部面板皺褶部位,甲襞微迴圈狀態可用綜合積分值半定量表徵,分五級從正常<1到重度異常≥8。隨年齡增長,人體衰老,微迴圈變差,甲襞微迴圈綜合積分值將不斷增加。

  體溫是人體重要的生理指標,反映整體的機能及測量部位的細動脈供血狀態和靜脈流出量。區域性溫度變化對運動效果能給出有益提示。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太極拳鍛鍊可以使甲襞綜合積分值有顯著性改善主要指流態和紅細胞聚集程度,能夠有效改善人體末端微迴圈狀態。

  在上述研究過程中,發現太極拳對人體微迴圈改善的效果與被試驗者的行拳方法有很大關係:行拳時,能夠心靜體鬆,動作協調,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正確掌握太極拳要領的人,其促進微迴圈的效果就很明顯;反之,動作僵硬,缺乏協調,不得太極拳要領的人,對自身微迴圈的改善作用不大。因此,我們在學習太極拳時,一定要在明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習練,儘快掌握太極拳的要領,才能夠增強太極拳的健身作用,達到《十三勢行功歌》中所說的"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國學大師胡樸安論太極拳
太極拳優化生命質量之奧祕
相關知識
太極拳有益於人體微迴圈
太極拳有益於人體的微迴圈
常練太極拳有助於改善性格
太極拳內勁及人體筋骨機構變化
太極拳有助於女性養顏健身
太極拳有助於女性養顏健身
太極拳對老年人身體有什麼好處
太極拳對老年人身體有什麼好處
老人初學太極拳有什麼注意事項
老年人練太極拳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