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莊子讀書筆記
《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為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集。那大家讀這本經典書籍的時候,有哪些心得?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讀完《莊子》,其實應該說是大概瀏覽完《莊子》,印象最深的就是“逍遙”。逍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應該與追求自由掛得上鉤吧。如果沒有自由,何來的逍遙?而真正逍遙之後,你就真的自由了嗎?不知是人身的自由,還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內心的自由。 ***目前來說,還沒有真正達到可以完全靜下來心來品讀《莊子》的境界,對於《莊子》的認識,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自由”,貌似是一個永恆追求的目標。每個人都渴望自由,但是誰又曾真正得到過自由。而自由的定義與標準,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大相徑庭。那麼,誰人自由,誰人不自由,外人又如何著手去判斷呢?判斷的標準又是什麼呢?人身的自由尚且很難判斷,更何況是精神上的自由,內心的自由?
舉個例子吧。一個人,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有一份還算不錯的工作,生活還算富裕,基本上沒什麼病痛,生活無風無浪,這樣的人生,或許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但是,他自由嗎?人身上,他沒有受到限制,但又不是絕對沒有限制。比如出國時,受到簽證的限制,那時,他也就相對不自由了。因此,人身上的自由,應該是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空間內而言的。那麼,精神上,他自由嗎?他的內心,自由了嗎?這樣的生活,真的是他想要的嗎?他或者很有巨集圖大志,卻一直苦於沒有機會施展才華?又或者,他與他的老婆是相親結婚,他根本就不愛他老婆呢?而他就一直陷於深深的掙扎之中呢?
我認為的“自由”,應該是對生活沒有怨言並且內心為此感到真正的愉悅。
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盡如我們的意願。有時候有些事情需要我們自己去做,但是我們自己本身卻不想去做,這時候,我們不自由了嗎?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是不自由的。因為我們無法完全按照我們的意願去做。但是,我們也可以讓自己變得自由。既然事情發生了,已成事實,那麼,勇敢面對就好啦。再多的怨言與憤懣都是無濟於事的,那麼還不如坦然接受。在這一點上,本人不贊同莊子完全超然物外的追求。本身,人就存在於世俗之中,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是合理的,為何又要超脫。?或許是世俗的汙濁讓他看淡了一切,但是,自不自由,逍不逍遙,取決於自身,無關乎其他。就算讓他超然世外,他就真的從此自由了,從此逍遙了嗎?
或者這樣說吧,我認為的“自由”,是一個追求的過程,自由是沒有止境的。怎樣追求呢?對我來說很簡單,遵循內心的意願,使外務***外在的事物,包括人在內。***相對符合內心的意願,懂得寬容,懂得知足,懂得滿足,如此而已。只不過,這還是一個漫長的追求過程。目前來說,只能算是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篇二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又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跎》、《說劍》等。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等。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他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遊》。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也具有終極的意義。而且還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萬世不竭”,就是數學裡的極限思想。
莊子的逍遙遊,為了闡明逍遙之意,舉了鳥獸蟲魚等等以為例,並且以故事的方式來呈現其要旨,思索其寓意,大致歸納出四個主要的概念:
一、積厚與有待。,「積厚」與「有待」是兩個重要的觀念。「積厚」,意謂北海之水不厚,則無可養大鯤,非大道之淵源廣大,不能涵養聖人。「有待」,如鯤化鵬,雖欲遠舉,若無大風承負,必然無法抵達南冥,就算已養成大體,若不能加以變化,亦無法獲致大用,要承於自然之道,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才能至遠,而自然之道是隻能順乎其中,而不得外求的。
二、大知與小知。莊子運用鯤鵬以及蜩鳩的寓言,藉由小鳩的無知,以寫出俗人淺陋、不識大體的境界。鯤鵬之大與志在遠方,與蜩鳩之小且無知,作了一個明顯的對比。正如小年無法體會大年,因為小年本身生來的限制,根本無法去經驗大年,生命長短是不可違的律則,而蜩鳩先天的限制也無法使他遨遊千里。
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此即逍遙遊篇的主旨、中心和結論,也是莊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瞭解所謂的逍遙遊,應該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氣之辯,而遊於無窮。真正的逍遙必然是無所憑藉依附的,是悠遊於自然之中的。
四、有用無用。 莊子在篇末連舉幾個例子,藉由以說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並且從中我們可以體會,「無用」並不是真的無用,乃是因為人的判斷的結果。若是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同一個事物,將會有不同的判斷。自然間的萬物皆有其本性,有用無用乃是人離開自然大道後,因為自己偏見好惡所產生的概念,自然會有所偏頗,若使其心志順應自然的規律,那麼有用無用又有何差別?此即所謂「忘物」的功夫。
最苦與最樂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