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溝通到表達的技巧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5日

  下面小編跟大家分享一篇溝通的技巧性文章,技巧也許不重要,聽聖人語也常歸於謹言慎行,而於場合之中,巧言令色總更得人歡心,“木訥”終究只能自得消受。

  原文:傅佩榮——從溝通到表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念、感受與意願,並且只要有機會,都想與別人交流互動,希望引發共鳴,產生共識。交流的方法很多,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是說話。

  說話人人都會,不過要想說得好卻不是易事。孔子教導自己的兒子「不學詩,無以言」。意即:如果沒有學好詩經,說話就沒有憑藉。古人說話,喜歡引用詩經,因為那樣顯得文雅而委婉,避開口舌之爭,以含蓄方式表明立場。不學詩經,固然說話不易得體;但是如果大多數人都不學,就沒有什麼好計較了。正如一位英國作家所云,今日若熟讀莎士比亞,反而找不到可以說話的人了。

  那麼,一般人要如何說話呢?孔子的學生之中有「言語科」,他對說話自有一番指示,他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不到該說時就說,稱為急躁;到了該說時不說,稱為隱瞞;沒看別人臉色就說,稱為眼瞎。這三個毛病都涉及判斷,由此可見說話必須理性而冷靜;由此亦可見,說話是一種修養,值得下一番工夫。

  一,說話首重誠意

  所謂誠意,是指反映真實與願意實踐。在反映真實方面,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十一章***意即:實在的話不動聽,動聽的話不實在。因此,說話不必加油添醋。《莊子‧人間世》提醒人說話謹慎,他說:言語即是***,傳達言語則有得失。***容易產生動盪,得失容易帶來危險,所以忿怒的發作沒有別的原因,都是由於巧言善辯。

  我們今日還在使用「溢美之言」與「溢惡之言」,也出於莊子的觀察。他在〈漁父〉還有「八疵」之說,指出人有八種毛病,其中至少六種皆與說話有關。這八疵是:不是自己的事卻要去管,叫做包攬;沒有人理會卻還要進言,叫做逞舌;揣摩別人的心意來說話,叫做諂媚;不分辨是非就說話,叫做阿諛;喜歡說別人的壞話,叫做讒言;挑撥朋友,離間親人,叫做賊害;稱讚出於狡詐虛偽,藉此詆譭別人,叫作邪惡;不分辨善惡,兩邊都討好,暗中獲取自己的利益,叫作陰險。由此可見,光是以說話為「反映真實」,就很難做到了。孔子強調「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其中所謂的「木訥」,正是出於類似的考慮。

  不僅如此,說話還包含「願意實踐」在內。孔子的學生列名於「言語科」的有宰我與子貢。這二人既聰明又能說話,但是這項優點也帶來了相應的缺點。孔子對子貢說:「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先做到你要說的話,然後再去說出來。一般人先說再做,其實符合常理,但是子貢口才好,容易讓人以為他已經做到他所說的話。更明顯的例子是宰我。在「宰予晝寢」章中,孔子十分感慨,他看到宰我的表現之後,感嘆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原來孔子以為人人都像他一樣,說了話就會實踐,所以也犯了輕易相信別人的毛病;現在因為宰我的事件,他才覺悟:應該聽其言而觀其行。

  因此,說話時能做到「反映真實」與「願意實踐」這兩點,才算符合誠意的要求。

  二,善於使用比喻

  根據統計,子貢在《論語》中出現三十六次,僅次於子路的四十次。依此可說孔子的三大弟子是子路、子貢與顏回。當然,顏回在德行與好學這兩方面都獨佔鰲頭,也是孔子最欣賞的弟子,他出現的次數排第三,但重要性卻無疑排第一。顏回與子路不以口才見長,想學習說話就要參考子貢的表現了。

  子貢看到老師在德行、學問、能力方面皆有過人表現,就想探知老師是否願意出來做官造福百姓。他對孔子說:「假設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藏在櫃子裡面呢?還是找個識貨的商人賣了呢?」孔子說:「賣了吧,賣了吧!我是在等待識貨的商人呢!」***《論語‧子罕》***這一段師生問答,使用了巧妙的比喻,而避開了直接討論可能產生的尷尬。如果換了是我們,可能直接問:「老師想要做官嗎?」那不是淺白得很無趣嗎?不知書都念到哪裡去了,竟無含蓄的美感!當然,這也需要高明的老師來搭配,不然在子貢提問之後,孔子如果說:「拿美玉來我看看!」那不是更煞風景嗎?

  可惜的是,孔子很難找到有眼光的政治領袖。他帶著學生到衛國,冉有想知道老師會不會出來做衛君的官。他讓子貢去提問。子貢進入屋中所問的不是「老師要不要出來做官?」而是:「老師認為伯夷、叔齊是怎麼樣的人?」孔子說:「他們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再問:「他們會不會抱怨自己的遭遇呢?」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仁,還抱怨什麼呢?」談話到此為止,子貢就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在衛國做官!」事實上,整段師生對話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及這個問題,但是子貢已經明白老師的立場了。使用比喻能到這種境界,實在讓人佩服。

  不過,談到說話使用比喻,進而使用寓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道家的莊子了。他生在亂世而選擇過平靜但貧困的生活,魏王說他形容委靡時,他把自己比喻為猿猴,因為處在多刺的樹叢中,只好小心謹慎,瞻前顧後,無法大顯身手。然後話鋒一轉:「現在處在昏君亂臣的時代,要想不委靡,怎麼可能呢?」

  當他向老同學借米而聽到推托之詞時,不禁臉色一變,然後隨口講了一則「鯽魚求水」的寓言,其中的鯽魚也因為所求不遂而變了臉色,並且說:「那還不如早些到魚乾鋪找我算了!」

  他想告訴世人養生的道理,就講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希望我們能夠「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依循一物自然的條理,順著它本來的結構***,看準世間處處有生機,而活得「遊刃有餘」。

  為了說明人需要道,因為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並且一切都在道的懷抱中,莊子用「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來作比喻,讓人想象「如魚得水」的自在意趣,那麼何不學習悟道呢?

  《莊子》一書充滿比喻與寓言,但歸結於道家的基本立場。因此,學習說話還是不能忽略真正的重點:要有一套完整的思想。

  三,結語:先求澄清概念

  學哲學不容易,當哲學家更是困難,但是人既然每天都在說話,就必須練習做到一點:澄清自己的概念。在與人溝通時,不可預設別人都明白我的意思。譬如,我對朋友說:「你這樣想是正確的。」我應該說明:何謂正確?它的判斷標準是什麼?這個標準是誰定的?如果無法如此說明,就應該說得清楚一些,在前面加上三個字:「我認為」。養成這種說話習慣,就會減少許多口舌之爭,化解許多不必要的誤會與困擾。

  「溝通」經常是一對一,或者一人對少數人;而「表達」則往往是一人對許多人,並且是在公眾的場合進行。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從來不做公開演講,因為這一類表達所能激發的經常是情緒反應多於理性思考。「知病不病」,今天的人從事演講活動時,只要知道這個缺點,就可以預先防範。我在演講時,總是提醒自己:要把聽眾當成一個人,我是在面對這個人說話,因此所說的話必須既有誠意又能使用比喻。同時,說話是為了什麼目的,也須清楚界定。《易經》有個頤卦,卦象是山雷頤***下震上艮***,有如一張口,六爻有三爻為凶,提醒我們「慎言語,節飲食」,因為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人生來就會說話,但要說得好卻需要長期的修練。

寫好影評的技巧
避免談話地雷的技巧
相關知識
從溝通到表達的技巧
溝通中說服的技巧有哪些
讓雅思英語口語發音更地道表達的技巧
溝通與說服的技巧
溝通中聆聽的技巧
溝通中傾聽的技巧是什麼
跟下屬溝通與交流的技巧
如何與別人更好溝通_職場上的技巧
溝通中提問的技巧
溝通時提問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