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比賽中常見的損傷有哪些
很多馬拉松愛好者光憑一腔熱情,雖然刻苦訓練,但不得章法,不注意訓練之後的恢復和休息,容易導致身體機能的損害。那麼,我們該如何在享受馬拉松的同時防治運動損傷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馬拉松比賽中常見的損傷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馬拉松比賽中常見的損傷
1、小腿抽筋
跑步抽筋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會碰到的情況,在馬拉松賽場上也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在2009年的香港馬拉松比賽中有5萬多人蔘賽,其中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1/10參賽選手約5000多人出現抽筋,需要按摩治療。
出現抽筋的現象有以下幾種因素:①天氣太涼,肌肉沒有活動開;②近期身體狀況不好,疲勞、睡眠不充足或小腿長期處於鬆弛狀態;③跑步的強度太大,造成短時間內的肌肉痙攣;④不合理動作的使用;⑤身體缺乏必要的維生素。
2、腳踝疼痛
腳踝的力量比較差時,跑步過量比較容易引起跟腱疼痛,這屬於正常的生理反應,是因為在跑步的過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刺激的結果。
3、膝部疼痛
城市馬拉松比賽跑步地點主要是城市公路,公路跑由於路面比較硬,對膝蓋的衝擊比較大。馬拉松跑步時間較長,強度較大,容易造成膝蓋損傷,引起膝蓋疼痛。
4、肩膀肌肉痠痛
肩膀在跑步前一定要充分活動,可以做做繞環,擴胸,抻拉一下。要不然肩膀動作很容易僵化,導致擺臂不充分,疲勞的也快。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之前你的肩膀有傷病或者炎症,需要去醫院診斷。
5、運動性腹痛
根據對數次比賽的調查發現,運動性腹痛的發生率頗高,有時甚至佔比賽人數的60%之多,一旦出現此症,輕者影響速度,重者退出比賽。
6、運動性低血糖症
馬拉松跑由於時間較長,運動時體內的血糖會大量消耗,因而有時會發生低血糖症,這種低血糖症稱為運動性低血糖症,運動性低血糖症一般發生在運動過程中或比賽結束後。
運動損傷後該如何治療
1、小腿抽筋
如果參賽者在跑步過程中發生小腿抽筋千萬不要慌,應該逐漸減慢速度,停靠在路邊不要在路中心休息以免阻擋繼續跑步的參賽者發生意外。抽筋時,用手握住抽筋一側的腳趾,用力向腿部用力壓,,另一手向下壓住膝蓋,使腿伸直,重複動作,待疼痛消失時進行按摩。
2、腳踝疼痛
運動過量比較容易引起跟腱疼痛,這是正常現象。可以進行慢跑,注意速度不要太快,但不要急於做一些彈跳等類似的運動。如果感覺還是很疼就停下來稍作休息,若休息後腳踝疼痛仍無改善,應儘早就醫治療。同時晚上的時候可以用熱水泡腳。平時不痛的時候可以經常跳一下,增加一下腳踝和跟腱的力量,如跨步跳,跑臺階,跳繩等都可以,適當的做點槓鈴也可以。
3、膝部疼痛
如果參賽者跑步時出現膝蓋疼痛,最好不要繼續跑步,如果跑一定要慢,落地輕,步子小一點。疼痛比較嚴重的應該停止跑步2~4周,同時在醫生的診斷後口服一些抗炎藥物。除了藥物服用外,採取適當的防治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區域性冷敷 。疼痛明顯時,可用小冰塊或浸過冷水的毛巾,敷在疼痛的地方,每日2~3次,每次5~15分鐘。
4、崴腳
崴腳之後最好是馬上用涼水衝或泡最好是冰塊冷敷一段時間時間可以稍長一些,24小時之內不要用熱水觸及受傷部位,24小時之後再進行熱敷,並塗抹一些藥膏,崴腳之後休息2~3天,最好不要進行劇烈的運動,感覺好點的時候可以適當的進行運動,最好是慢走。
5、運動性腹痛
一旦在比賽或訓練中出現腹痛現象,輕者可自己用大拇指頂住疼痛部位,適當減慢跑動速度,調整呼吸,即可得到緩解,如果疼痛劇烈,應立即停止運動做徹底檢查。
6、運動性低血糖症
一旦發生運動性低血糖症,可飲用糖水並吃甜食,一般可恢復正常,如果症狀嚴重,可靜脈注射葡萄糖濃溶液,提高血糖濃度,症狀即可清除。
馬拉松跑的注意事項
1、跑馬拉松的注意事項在於長跑鍛鍊前的準備活動要做好。準備活動能充分地活動各關節,減少各關節間的粘滯性,調動身體迴圈系統、呼吸系統的積極性,使全身心都投入到長跑鍛鍊中去,有利於長跑過程中“極點”的克服。
2、長跑後千萬不要驟停。在長跑運動過程中,由於下肢肌肉頻繁而有規律的收縮,單位時間內流經下肢的血量增加。如果運動後驟停,擴張的血管突然失去肌肉有節律的擠壓,迴心血量減少,容易造成重力休克。正確做法應該是運動後逐漸遞減運動強度,一般持續1-10分鐘遞減運動為宜。
3、馬拉松最容易出事的階段就是衝刺,看到牌子上說要到終點了就衝刺,這種情況最易發生意外。因為在身體已經接近透支極限的情況下,盲目的衝刺只會給自己的整個生理系統以最後的崩潰一擊。
4、訓練及參賽前要把腳趾甲剪短、剪平;為了避免腳長膿泡,必須用藥膏保護敏感區;選手在訓練時所穿的鞋應該與在馬拉松賽當天所穿的鞋一樣。選擇寬鬆、透氣和吸汗的運動裝。必要的話在訓練或者比賽中戴頂帽子可以避免太陽的直射。
5、參賽者要了解自己的路線,以避免出現跑錯路程,參賽成績無效,還要了解比賽路線是否有上坡,有幾段,每段距離為多少;路面是否平坦,是柏油路還是土路或沙石路;比賽路線有幾個拐彎處等等。
如何預防馬拉松運動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