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變遷對生活陶藝的影響
隨著文化的變遷,人們的觀念也產生改變。那麼,文化的變遷對生活的陶藝的影響是什麼呢?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文化與生活陶藝的內在聯絡
對文化的解釋,歷史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定義,筆者從中提取與生活陶藝相關的解釋,我們不難發現生活陶藝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1***文化既包括精神性的東西,也包括物質形態的東西,如人類所創造的非自然形態的所有產品。而生活陶藝屬於人類所創造的非自然形態的產品;***2***文化是一種生產性的人類活動,生活陶藝創作作為一種生產性的人類活動,自然具有文化的特徵;***3***文化作為動詞意旨人類通過自己的活動改變自然界和物質材料創造出滿足人們需要的物質產品,並通過這種改變美化和提升人類的生活狀況和精神境界。生活陶藝在其情感因素方面,確實塑造並提升了人類的物質與精神境界;***4***無論是觀念形態的文化還是物質形態的文化,都具有社會歷史特徵,是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革和人類的創造性實踐活動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的。而生活陶藝的發展歷史正切實地反映著這一特點。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陶藝的研究意義也有所不同。
中國傳統文化對傳統生活陶藝的影響
生活陶藝的製作是一種藝術化的物質行為,更是一種文化創造行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陶藝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我們回顧歷史,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體現在陶瓷上是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簡約質樸、豪放不羈的雄強風韻是堅持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意向原則的結果。如圖1,此罐充滿橫向張力,大有威武霸悍,不可一世之感。使得漢代尚武擴張的精神得到有力的反映,帶有明顯的“道器並重”的漢文化色彩。到了魏晉時期,玄學思潮興起,倡導“貴無”,將“無”抬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體現在陶瓷上崇尚自然,清淡放達,出現了醉心冷靜、幽玄的青釉瓷。青色類玉、以玉比德,一方面符合中國傳統崇尚人格品德的思想;另一方面,玉色內蘊也非常符合中國人十分內向的民族心理特徵。如圖2,不強調精雕細刻,而推崇自然率意,體現了晉人“無所為而無為”的創作心態。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思想上受制於儒、佛、道三教。在陶瓷上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是“天、地、人合一”,這一時期的生活陶瓷渾厚、豐滿、凝重典雅。如圖3的三彩瓶,造型胸腹擴張,頸足收縮,豐滿極致、富麗堂皇,尤顯大唐帝國繁榮昌盛的時代風韻。
“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中國傳統陶瓷以追求自然風韻為本,反對一切多餘的人為調飾。要求器物不僅僅停留在炫耀工藝技巧的階段,而且要上升至表現思想的境地,追求清靜幽雅的格調。這一切在宋代表現的淋漓盡致,如圖4的青瓷無論從質還是色,都呈現出玉的光彩。這不僅符合中國傳統的“以德比玉”思想,又反映了玄學所巨集揚的“清淡高逸”的審美風尚。
“宋人尚性,元人尚意”。青花的使用使得元代的生活陶瓷瓷繪風格形成,這源於蒙古遊牧民族粗獷豪放的民族風格和生活方式以及融合了中原漢民族柔美內秀的性格特徵,如圖5表現了元代“壯而不粗”、“滿而不塞”的審美文化特徵。明代的建立使儒家思想重新統一天下,導致儒文化的發展和孔子強調的“盡善盡美”明顯貫穿“禮樂”肯定藝術的思想。因此,尤其重視人為的裝飾和形式美的追求,與宋瓷在道教“無為”思想左右下追求內省的自然品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在生活用瓷上以彩繪裝飾為主,在造型上也有所突破。如圖6以紅綠彩為裝飾手法,更切合當時生活時尚和審美情趣。發展到清代,繁縟富麗、濃麗豔俗、矯揉造作的裝飾風格充斥著整個陶瓷行業。如圖7富麗堂皇的描金,其工藝水平之高確屬罕見。但與中國古代“以德感人,而非以力服人”的表現宗旨大相徑庭,這無不與清政府的奢侈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絡。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革和人類的創造性實踐活動的發展,生活陶瓷在當代文化生活中有佔據著什麼位置呢?
新文化轉向與當代生活陶藝的緣起
三百年前的工業革命席捲全球,摧毀了古老的農業社會,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工業文明。以往那種具有獨創性品格和表徵著精神緯度的文化藝術產品,在文化工業的生產中成為了可以被無限複製的產品。一直被人們在工藝製品中用來表達自己樸實情感和理想的藝術,在工業設計和生產中卻遭到了放逐,使日常生活用品除了方便的功能和簡潔的形式外,缺少了蘊涵在其中的情感,缺少了能喚起人內心激動和美好向往的藝術語言。
隨著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進步和後工業社會資訊科技的發展,文化又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相對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文化轉向,我們姑且把這次轉向稱為新的文化轉向。不言而喻,在這種新的文化氛圍中,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愛好也會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也為當代生活陶藝的發展營造了有利的空間。
手工製作作為歷史形態的生產方式已存在了幾千年之久,在向現代工業發展轉換的過程中,它那緩慢的生產方式已不適合快速度、高效率的工業化的物質生產,並漸漸退居非主流的地位。我們知道在物質不富裕的生活情況中,人們所需要的不是高品位的手工藝品。但隨著物質主義盡頭的出現,人們開始工業文明的同時,也失去了人性的創意與喜悅。以至於出現了工業社會以後不斷興起的迴歸手工藝運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世紀後半葉普金・羅斯金和莫里斯等人倡導的手工藝運動,以及20世紀初包豪斯的格羅彼烏斯所主張的藝術與手工藝相結合。在進入了資訊社會的今天,手工生產已不再等同於落後。人們對手工業的認識以及對手工業復興的呼聲,並不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用以往落後的方式來代替現在的生產方式。而是在藝術與技術結合,以及重視手工藝製作中所體現的人性的同時,結合現代社會和人們的各種需求,從傳統手工藝文化中提取合理的基因,融入當代生活的肌體中,使之獲得新的面貌和形態。當代的生活陶藝正是基於這樣的土壤蓬勃發展起來的。一方面以手工製作為主,但並不排斥運用相應的工具和先進的技術。另一方面它特有的形式多樣化,符合大眾需求個性化原則,滿足了各種層次的精神需要。
在農耕時代,大自然和人類有著直接的聯絡。自然之道,“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之一。現代社會的工業自動化、資訊化狀況,主觀上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在客觀上卻不能改變人與自然接觸日漸減少的事實。在工業化程序的同時,也割斷了人與自然的聯絡。自然環境在機械文明下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與此同時,大多數工業產品為適應大生產條件需要,都強調功能設計為主,而且產品的批量化、標準化、統一化,造成人們生活用品的千遍一律,也導致了人們對手工業用品的追求與嚮往。人們從內心渴望擁有簡樸、隨意、而又接近自然的使用品。而傳統陶瓷日用品固定的程式化審美模式,已不再貼近人們不斷更新求變的需求。當代生活陶藝以其自由大方、濃厚手工味、質樸的情趣勾起了都市人對大自然的一種留戀和迴歸感,人們彷彿又回到了人與自然交融的時代。
在工業化時代,專業化的分工導致了人的單維性。人在勞動的過程中,只能機械地按操作規程、標準制作,從而失去了自由思考和自我表現的可能性。在大機器生產的條件下,產品的製作過程被分解成許多單個工序,由許多不同的人來完成一個產品的生產。這種統一規格的要求“量化”的生產,使產品喪失了個性和審美的吸引力。在勞動的過程中,也就必然喪失了自我表現和製作的樂趣,更談不上創造力的實現,也不能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和個性。而當代生活陶藝製作是集多種技能於陶藝家一身,在創作過程中以陶藝家為主,用手來製作,使材料本身的語言顯現的淋漓盡致,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形態。手工的痕跡不但不會感覺是工藝的粗糙,反而更使其具有獨特的個性。傳統上,衡量陶瓷經常是以嚴格的工藝要求來制約它的器型,一切歸於規整化,而當代扭曲的杯子、口沿有意缺損的碗、表面留有肌理不光滑的器壁都廣泛的被人所接受和喜愛。如圖8,它打破了傳統的單口束縛,代以雙層的口沿,有意扭曲的流線型與挺拔的器身,曲直對比,猶如盛開的鮮花,給人視覺以美的享受。同時,在自己動手製作的過程中,人們充分體驗到自我的存在,享受創作的自主性,並能透過作品表現自己的個性。生活陶瓷藝術自誕生起,就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走過了一條由陶至瓷,極其漫長而又光輝燦爛的道路。正由於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歷代所創造的生活陶瓷在藝術上很自然地打上了象徵特定歷史階段社會文化的烙印。社會文化的變革不僅體現在科學技術和人們的物質生活上,而且還深刻的改變著人們的各種價值觀念,制約著人類的一切社會實踐。隨著人類文明的程序,生活陶藝的發展必然伴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而呈現出新的面貌,顯示著當代社會文化的新需求。
古陶瓷文化與現代陶瓷文化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