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關教育的名言及解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6日

  《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作為記錄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語錄,兩千多年來,它以不可替代的地位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情感。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

  1.德育為先。他的教育內容是德才並重,尤其重視加強道德教育。他說:“君子無終食之問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總概念。“仁”的內涵非常廣泛,如“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更包括愛人、忠、恕、孝、悌、恭、寬、信、敏、惠、勇、敬、溫、良、儉、讓、誠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種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個側面,只有將它們集合、歸納、凝聚為一體,才能稱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核心核心卻很凝練,就是“愛人”。要做到“愛人”,必須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為培養封建社會的“君子”而服務的,但它形成於德育實踐過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對我們當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質教育”,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

  2.智育重法。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導下,才可能展開真正意義上的心智活動。一般來說,知識的關注點是現成的答案、現成的公式、現成的歷史事件的歸納,而智慧關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過程。因此,我們有必要來一個智育觀念的更新。必須明確,知識不過是智育的載體,學生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所得到的獲取知識的能力。孔子認為除了極少數的“聖人”外,絕大多數的人要獲得知識與技能必須“學而知之”和“困而學之”***《論語.季氏》***。“學習”一詞就來自孔子的“學而時習之”,可見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給學習者以良好的學習方法,其次才能引導他們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來進行卓有成效的學習。這一指導思想和我們現在的某些單純的應試教育、技能教育相比,無疑更正確、更科學、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並重。孔子是歷來主張智育與德育並重的。因此,他教導弟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要求弟子們學習目標立志於“道”,執守於“禮”,遵循於“仁”,而博覽、涉獵、遊學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他的教學內容也與其培養目標相適應,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與德育之間,孔子既重視智育,更重視德育,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做學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順父母,出外便要敬愛尊長,做事則要謹慎而又誠實可信,能與眾人友好相處而又親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實踐,注意道德修養的同時學習文化知識,德、智並重,但是將道德修養放在了學習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實踐中也確實注重德育為先,他對弟子的教育,始終貫穿著道德的主線。我們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轉“以考試成績定成敗”的指向,將學習成績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學考試之中,尤其是後者要定出相應的有權威的指標,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那種“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關鍵時不要”的重智輕德現象。

  4.激發興趣。《論語》的第一句話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可見孔子非常重視要使學生願意學習和樂意學習,他從自己長期的教育實踐中認識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只有把學習當作樂趣,迷上了學習,才能取得最好的學習成效。他又用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說明樂於學習的重要。他說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還對別人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從這些議論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樂於學習的人,正因為把學習當作樂趣,才能學得進,學得好,成為博學多識的人,所以孔子認為要想使學生學好,首先要讓學生“樂學”。

  5.切磋問答。孔子的教學主要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例如: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這就是互動式教學的一個範例。“循循”,有次序,“誘”,引導。可見孔子善於有次序地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識,並親自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是“舉一反三,步步深入”,這同時也是治學的一種重要門徑。以這種方法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更能開發他們的智力,提高他們的分析水平和自學水平。它發揮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又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符合學生在認識上由淺入深、由區域性到整體、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

  6.因材施教。現代科學認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個人智力迸發的領域的廣狹、時間的早晚、表現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須因“材”施教。孔子弟子的受教時間不同、年齡相差較大、各人情況相異。但是,孔子都瞭解他們。弟子們的道德、品行、學習態度、學業進展與特點、個性***“闢”、“鹵莽”***、天賦***“愚”、“魯”***、經濟狀況,乃至居處***“陋巷”***、飲食***“一簞食”、“一瓢飲”***、生活習慣***“晝寢”***等。《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思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思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個問題,針對不同發問人的特點給出不同的解答,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應用。只有這樣按照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具體情況具體指導,才能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既具有原則性,又具有靈活性,進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發揮創造性思維和提高學習質量。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差異,充分鼓勵學生髮展自己的特長,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相應的指導,充分培養學生的智力,不能作統一的要求,不要抹殺學生的個性。

孔子關於學習方法的名言
關於孔子的教育名言
相關知識
論語中有關教育的名言及解析
出自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名言
古人有關教育的名言
有關教育的名言警句
論語中有關治學態度的名言及解析
有關教育的名人名言語錄
有關教育的格言
有關教師的名言詩句
有關教師的名言警句
有關教師的名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