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太極拳拳論釋疑
在武術界,王宗嶽和他的《太極拳論》受人矚目,影響極大。《太極拳論》成為武術理論的母論,從中派生出諸多拳訣,成為指導性拳論。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歡迎閱讀!
***一***、“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所謂太極,古人“謂天地 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 *** 《易繫辭》 ***。這是我國古代的天體演化論,把太極形容為陰陽兩氣,混沌未分。也有人解 釋"太極" 是屋中最高處正樑的中心,意為最高、最中心的東西。
***太極圖***呈圓形,內含陰和陽兩個半弧形的類似魚形的圖案。太極拳採用這個名稱,象徵著太極拳是圓轉的、弧形的.剛柔相濟的拳術。
“無極而生” ,周敦頤 *** 1017一1073 ***所著 《太極圖說》 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王宗嶽說 :“太極者,無極而生”,是根據 《太極 圖說》 而立論的。
¨陰陽之母也"意指陰陽兩氣包含在“太極”之中,所以說“太極”是 “陰陽之母 ” 。
***二***、“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古人認為太極是一個混圓體,包含陰陽兩氣。動時這個混圓體就起變化,分陰分陽 , 所以說太極生兩儀,亦即 “動之則分”。靜時仍然是一個混圓體,陰陽變化雖然相對靜止 ,但陰陽的道理完全具備,所以叫做“靜之則合”。
上面五句話,講的是太極拳的理論,下面就根據這種理論來闡明太極拳 推手的要領, 方法。
太極拳創造於清初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創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他寫的太極拳的原始理論《拳經總歌》 有 : “縱放屈伸人 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兩句話,王宗嶽據此進行了發揮。
***三***、“無過不及,隨屈就申”
推手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來屈伸進退,要隨看對方的動作而採取攻防動 作,不可主 觀,不可盲動,要隨對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對方的動作密切 不離,不要過與不及,要不頂不丟 ; 對方進一寸 , 我退一寸 ; 進一分,退一分。退的 少了成為“頂”,退的多了成為“丟”。
“直來橫去,橫來直去”是武術各流派的共同經驗,太極拳推手還有形象上 纏繞絞轉的“粘隨”特點,可練習面板觸覺和內體感覺,以利瞭解對方的動向 、力點和快慢,作 出判斷來剋制對方。這比單憑目力來判斷對方動向的拳種,多了一種偵察能力“聽勁”。
***四***、“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
推手時要放鬆,攻和防都如此,逐漸練出一股“柔勁”來。剛勁好像一根硬木 頭,堅實 但變化少。
柔勁好比鋼絲繩,變化多。俗語說軟繩能捆硬柴。但從理論上講,柔能克剛, 剛也能 克柔。
單純的柔是不夠用的,太極拳主張“柔中寓剛”、“剛柔相濟”,粘與走都要以柔 為主,柔久則剛在其中,人以剛來,我以剛去對抗,這是兩方相抗,不是“引進落空”、“借方打人”的技巧,而應該“人剛我柔”地把對方力量引開,使之落空 不得力。
所以學太極拳推手一開始就要放鬆,心身都要放鬆。對方剛來,我總是柔應 ,便對方不得力,有力無處用,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順勁,造成有利於我的形勢,使對 方走背勁,造成不利於對力的形勢。
當對方來勁被我走化形成背勁時,我即用粘勁加力於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 利的地位,從而無力反擊。粘好像膠水、生漆粘物一樣,粘走相生,剛柔相濟,這是推手的 重要原則。
粘這個字,是三百餘年前俞大猷、戚繼光等提出來的,武術書上最初見於明 朝俞大猷的《劍經》,在他的對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對打***中有時用粘字。到清 初,太極拳推 手就完全用粘勁,於是“粘”的用途日廣。
練粘 可使人的反應變快,觸覺靈敏,所以能做到隨對力來勁粘走相生,克敵 制勝。
***五***、“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動作快慢要決定於對力動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張。首先,手臂放鬆,觸覺靈敏,才能急應緩隨,處處合拍。只有觸覺靈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動,已先動 ”,才能制人而不為人所制。
***六***、“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
動作雖然千變萬化,而粘走相生,急應緩隨的 道理是一貫的。
***七***、 “由看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這是太極拳推手功夫的三個階段 :著熟、懂勁、階及神明。
一 、 著熟是打法、拳法、拳勢,譬如看棋。中國武術各拳種的套路,就是各個不同的“勢”聯貫組成的,每“勢”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變化方法,錯綜互用,這就稱作“拳術”、“拳法”、“拳套”。
不講技擊方法的套路,稱作體操、舞蹈、導引或 八段錦。有些拳種只講姿勢優美,實 用性差,稱作花拳繡腿,是表演藝術性的 武舞*** 講究實用性的稱作武藝 *** 。
練太極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 法和每勢的著法***攻擊和防禦的方法***要練得正確、熟練;特別是練拳架,首先姿 勢要正確,拳套要聯貫 熟練和呼吸配合好。然後在推手、散打中進行試用,捉摸每個看法用得上, 還是用不上;
用上了,用勁對不對等。這是前人教太極拳 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勢的看法和變化,不可瞎練,漫無標準地劃圈。
二 、 懂勁。看法練熟即可逐漸悟出用動的粘隨,剛柔、虛宜、輕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後發等道理。
現在有些人學推手好談懂勁,但不研究看法, 這是跳班、越級的方法。只追求勁,不講求看法,往往無從捉摸,不看邊際。 因為,“勁附著而行,勁貫著中”,看法如果不從實際出發,舍近就遠, 勁也就隨著“看法”而失去應有的作用。
懂勁以後,著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看法和懂勁都要和呼吸自然結合, 不屬拳法的動作不可能結合呼吸,例如兩個吸或兩個呼湊在一起的動作就不 可能結合呼吸。 懂勁質量愈高,推手時威脅對方的力量也越大,看法的 使用也更能得機得勢。懂勁主要是從推手實踐中悟出來的。只練拳不練推手, 對懂勁是談不上的。想象出來的懂勁,一接觸實際就不行。
三 、 階及神明。“階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臺階、梯子,須一步一涉 爬上去。
“神明”意即神妙 高明,隨心所欲,形成條件反射,熟能生巧。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 及神明”這句話,總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著法熟練後,逐漸悟出“ 勁”貫看中的技巧,掌握“勁” 這個總鑰匙, 不求用著,而著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後達到 “妙手無處不混然” 的程度。
***八***、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用力系指練功夫,不是指用力氣。全句意為 : 不經過勤學苦練,就不能豁然貫通 忽然完全悟解 。
堅持練拳推手,鑽研掌理,會有好幾次“豁然貫通”,功夫是沒有止境的。
青年時期、壯年時期和老年時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對拳理的“豁然貫通”。
通過向有經驗的師友學習、交流和反覆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練到自己身上,對療病 保 健,增 強體質才有幫助。
太極拳發展至今,主要的傳統套路有陳、楊、武、吳、孫等五式,陳式還有老架、新架和趙堡架三種,都是講究每勢的著法的。傳統套路都有這種講究著法、運氣的特點。
懂得著法,拳套才容易練正確,不致練得千奇百怪, 也才能和呼吸結合得好, “氣與力合”,療病健身的效果較高,又可節省練拳的時間。
***九***、“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
虛領頂勁意為頭頂要輕輕領起往上頂著,便於中樞神經安靜地提起精神來指 揮動 作。
關於氣沉丹田,說法不一。這裡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時小腹內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擴張。呼時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復原,胸廓自然平正。
身心兼修, 內外並練,著重在內壯,這也是被稱作“內功拳”的太極拳的一個特點。
氣沉丹田不可硬壓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氣”,而要“氣宜鼓盪”,並且練拳時的腹 式 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順式。
順式是吸氣時小腹外突***氣沉丹田***,呼氣時小腹內收,結合在拳套內就只能始終 “氣沉丹田”,有降無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
如果用順式腹式呼吸,對練拳推手都是無益的,因為攻的動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 力,必須氣沉丹田,勁才能往前發。那能有勁要往前發,而呼氣時小腹卸內收之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進時吸氣,小腹內收 ; 發勁時小腹外突,氣沉丹田。
內功拳種的“形意”、“八卦”、 “南拳 ”、“內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嶽高度概括了太極拳的理論***那時只有陳式太極拳一種,沒有流派***,對呼吸運氣只講了一句“氣沉丹田”。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極拳對立身中正.鬆靜自然地運氣練拳和推 手 的要求。
***十***、“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不偏不倚是說身體姿勢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體上、神態上都要自 然中正,不倚是不丟不頂,不要依靠什麼來維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獨立自主。
忽隱忽現是說行氣運勁要似有宜無,忽輕忽重,虛宜無定,變化多端,使對方難於適應,顧此失彼。
論太極拳的鬆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