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民間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的異同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在華夏土地上延續了數千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中華武術源於人類為了生存競爭和安全需要的狩獵、戰爭等各種社會活動。經過漫長的發展,形成了我國所特有的體育文化形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960年10月,我出生在西安市一個普通家庭,在家裡排行老四,上面有三個姐姐,下面還有一個妹妹。
當初習武純屬偶然。6歲那年的一天,大姐當時12歲上街買東西排了很長時間的隊,可是輪到她買時,有一個人把東西全部買完了,我姐姐沒買上感覺很委屈,就和對方理論,結果被人給打了。我是家裡面唯一的男孩子,父親便執意讓我練武術,說等我長了,有了功夫,既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我的姐姐、保護我的妹妹在社會上不受別人欺負。
父親後來就把我送到跟我爺爺那一輩結拜的兄弟袁潤生老師那裡,我叫他四爺,我爺爺是老大,他們都是抗戰的時候從河南逃荒來到陝西並紮根落戶的。四爺是練傳統武術的,主要練查拳,我就跟四爺學習“十路彈腿”、“查拳”等,四爺算是我的武術啟蒙老師。
那時候學的東西目的性很強,就是為了打架
四爺教我的時候特別用心,一招一式都講得很清楚,這一拳打出去要做什麼?是攻擊還是防守?你的託掌有什麼意圖用途?託掌意在防守......等等,那時候學的東西都很實用,目的性也很強,就是為了打架,為了對付別人。學習過程中,我的動作稍微有點慢或者不到位,師父手裡的教鞭就梆梆梆地打過來,所以我一點也不敢馬虎。
進了專業隊以後,首先從觀念上有了很大的轉變
跟民間老師習武就是為了防身,為了將來打架的時候能用得上,一招一式都講求實用;進了專業隊以後,首先從觀念上有了很大的轉變。在老師和體委領導的教育下,我漸漸認識到,練武術不單單是為了打架那麼簡單,它還是一項體育工作,將來是要走向賽場拿金牌的,是要為陝西人民爭光的!從那時候起,我就認識到練武術不光是為了我自己,還肩負著要為陝西爭光這樣一個偉大而光榮的使命。
在專業隊,從訓練內容到訓練方法,再到所追求的目標,都跟民間就有著很大的差別。
訓練內容是根據國家競賽的要求,怎麼樣能拿冠軍,怎麼樣能出成績就怎麼練。像國家一些規定套路,打個比方說,過去要做一個虛步會站得很高,虛步是什麼意思呢?是引誘對方來進攻你,你隨時要能上去,能進攻對方,所以要求架子站得就比較高一些,架子高了便於你迅速地移動,進攻時你能很快速地出擊,防守時也能很快退回來,民間武術就是這樣從實用角度來詮釋這個虛步的;而專業隊就不一樣了,老師首先要求你必須要低下去,低下去這是一個標準,低下去是從專業角度要求你腿部必須有力量,如果沒有力量,你可能會一屁股坐在那裡;再比如說做一個架掌,要求你肩膀必須要開啟,動作要舒展,要大方,但民間老師所講的架掌就是為了防守,是要小心別人攻擊你的頭部,是從攻防的角度來說的,不講究動作是否好看,主要講究實用;而專業隊則要求你做的動作要舒展,要大方,要好看,特別像長拳,大開大合的,那你就要按照這個要求去練功;再比如說彈跳,老師會要求你必須跳得很高,跳起來以後你的擊響腿也必須要打起來,所以對你的綜合能力要求會多一些。
一套長拳打下來是一分半或者是一分二十秒,但是,在整個長拳裡面卻包含了對習練者各方面的要求,你既要有速度,有爆發力,有彈跳力,還要有精氣神,這些東西你都要體現出來。所以,對於專業隊員,你既要有力量,又要有速度,而且還要有柔韌性。
要想成為一個全能型的武術運動員,技術必須要全面
我在練習的時候從小有個特點,這可能跟我與民間老師練習有關,我的速度很快,我的爆發力很好,我的彈跳力也不錯,這是我的特點,這也是我後來跟李連杰在賽場比賽當中的優勢,我比他快,我比他爆發力強,但是他比我動作做得瀟灑,比我動作做得漂亮,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的柔韌性差,比如說我的劈叉,劈不下去,就是韌帶太硬,後來大家看到我的劈叉挺好,那都是硬上老虎凳練出來的。
白文祥老師對我說:“搞武術專業,這是一種職業,你要想拿冠軍,要想成為一個全能型的武術運動員,技術必須要全面。你的其他方面都很好,但是你的柔韌性太硬,柔韌性不單說你的胯硬,你的肩也硬。”
練肩就硬搬,若要練胯,說個不好聽的,就是上老虎凳。讓你把腰靠到牆上,後面再放一個很大的實心球,很硬,頂著你,然後你往那一坐,沒有別的,就是硬搬,兩個人,一人抓住一個腳,就這樣把你的腳慢慢搬靠到牆上。哎呀!搬完以後,那個疼真是無法形容,儘管咬著牙告訴自己不要哭,但當時年齡小,疼得實在忍不住,受不了那個疼痛,哭了。搬完以後,十幾分鍾那條腿都收不回來,慢慢、慢慢地才能收回來。
那時候在運動隊,像這樣一邊流汗,一邊流淚是常有的事。後來大家看到我在賽場上劈叉能劈下去,那就是這樣硬練出來的,因為你是搞職業的,必須要劈下去,否則你跟別人比賽就沒有那個資本。
再比方說,在刀術演的練中,一個旋風腳,一個轉體360度,有時540度,或者720度,接著還要做一個劈叉的動作,那你必須要劈下去,因為在套路比賽中實行打分制,裁判會根據你完成套路的精確程度來進行打分。
我不覺得苦,因為我喜歡武術
那時候,無論春夏秋冬,每堂課運動量都很大,但我不覺得苦,因為我喜歡武術。
比方說大冬天做一個擊響動作,打手呀、打腳呀,冬天沒有暖氣,天氣很冷,手和腳凍得全是口子,這一擊打血就往外濺。腳也是,凍得連襪子都脫不下來,使勁一脫,會連腳上的皮一塊撕下來……儘管這樣,但我從來不覺得苦,反倒感覺很快樂,所以我的大師兄、二師兄,就是王發元、郭良他們都很嫉妒我,因為我練完以後躺下馬上就睡著了,他們練完以後肌肉恢復有點慢,一堂課運動量非常大,他們總是喊腿也疼,腰也疼,睡不著覺,在過肌肉關。
武術的特點
健身
武術套路運動其動作包含著屈伸、迴環、平衡、跳躍、翻騰、跌撲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
系統地進行武術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人體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幾乎都參加運動,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鍛鍊。實踐證明,對外能利關節,強筋骨,壯體魄;對內能理臟腑,通經脈,調精神.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
武術套路運動和搏鬥運動,都是以技擊作為它的中心內容的,周貢通過武術鍛鍊,不僅能夠達到增強體質的作用,而且能夠學會攻防格鬥投術,特別是武術功力訓練,更能發揮技擊的實效性。
武術的搏鬥運動,通過次防技術練習,拳打,腳踢,快摔等動作的運用,並在實踐中互相揚長避短,攻彼弱點、避彼鋒芒,講究得機,得時、得勢,從而提高判斷力和應變能力。這無疑能提高人們克敵制勝和防身自衛的能力。尤其對公安武警和邊防指戰員更有實際意義和作用。
強身健體,陶冶情操
武術不僅有健身和技擊的價值,而且富有濃郁的藝術色彩。表現在運動中攻與防、虛與實、剛與柔、開與合、快與慢、動與靜、起與伏等交替變化形成的強烈的動感、均衡的勢態、恰當的節奏、和諧的韻律,使百看不厭。就單個動作而言,講究的上、中、下三盤錯落,高有鷹擊長空的氣概,低有錢翔淺底的雅趣,如“大躍步前穿”,忽地凌躍而起,忽地又伏身而下,似長風出谷,若燕子抄水,妙不可言。其套路運動變化,講究動之如濤、靜之如嶽、起之如猿、輕之如葉、重之如鐵、緩之如鷹、快之如風等充滿著矯健、敏捷、灑脫、舒展而遒勁的美,使人的情操在演練中受到陶冶,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審美能力。
鍛鍊意志
練武對意志品質考驗是多面的。練習基本功,要不斷克服疼痛關,磨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常年有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套路練習,要克服枯燥關,培養刻苦耐勞,砥礪精進,永不自滿的品質。遇到強手克服消極逃避關,鍛鍊勇敢無畏、堅韌不屈的戰鬥意志。經過長期鍛鍊、可以培養人們勤奮、刻苦、果敢、頑強、虛心好學、勇於進取的良好習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貫徹在武術教習全過程中,“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傳統中始終把武德列為習武教武的先決條件。武術在中國幾千年綿延的歷史中,一向重禮儀,件道德,“尚武崇德”。諸如尊師愛友,包含了深刻廣泛的道德內容,互教互學,以武會友,切磋技藝,講禮守信,見義勇為:不凌弱逞強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術和人生修行結合起來,是中國武術傳統道德觀念的體現。在社會的發展中,武德的標準和規範也不盡相同,尚武而崇德不僅能很好地陶冶憎操,還會大大有益於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競技觀賞
豐富生活武術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無論是套路表演,還是散手比賽,歷來為人們喜聞樂見。唐代大詩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贊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著名詩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的描繪。漢代打擂臺,“三百里內皆來觀”。都說明無論是顯現武術功力與技巧的競賽表演套路,還是鬥智較勇的對抗性散手比賽,都會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根高的觀賞價值。通過觀賞,給人以啟迪教育和樂趣。比如,作家滴吶也非常熱愛崇尚與喜歡觀賞武術表演。
交流技藝
武術運動蘊涵豐富,技理相通,入門之後會有“藝無止境”之感。群眾性的武術活動,作家滴吶-武術表演便成為人們切磋技藝,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的良好手段。隨著武術在世界廣泛傳播,還可促進與國外武術愛好者的交流。許多國家武術愛好者喜愛武術套路,也喜愛武術散手,他們通過練武瞭解認識中國文化,探求東方的文明。武術通過體育競技、文化交流等途徑,在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學習意拳的基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