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叛逆期怎麼辦?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要怎麼管教?
父母若發現孩子有逆反心態,可採用以下方法來化解:
第一,觀察溝通。就是觀察孩子與自己的溝通方式。在很多時候,父母必須超脫自己的角色,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孩子叛逆的問題。並以不同的角度對待孩子,做有限度的遷就。
第二,保持冷靜。急躁的父母,應該提醒自己,保持冷靜,並等待孩子冷靜後,再進行溝通。
第三,尋求意見。管教孩子,有時應該尋求別人的意見,讓自己的思想更開闊。最好跟孩子的老師多加強交流,瞭解孩子平時在學校的表現。
第四,開放自我。父母發現孩子的興趣會影響功課時,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瞭解情況。如陪孩子去電子遊戲中心,和孩子討論他們的偶像,以此提醒什麼是應該學的,什麼是不應該學的。只有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得更融洽。當父母與孩子相處融洽了,孩子就不會反叛了。
第五,不斷試驗。父母管教孩子,要時常改變方式,孩子小的時候,一般只是父母講,孩子聽。上了中學後,就應嘗試雙向溝通,也聽聽孩子的建議。一旦發現某一種方法行不通,就應隨時改變方法,不斷試驗,直至發現有效的方法。
第六,實踐體驗。就是通過實踐,進行體驗,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有父子倆散步,兒子看了西瓜一定要買,父親說離家太遠,提回去太累了,不買。兒子不高興:“我喜歡吃的西瓜你不買,你喜歡我學習好,我也不好好學。”父親一想,對獨生子說:“買瓜可以,你要負責提回家。”獨生子同意了,累得滿頭大汗才把西瓜抱回家,使兒子感觸很深:“吃個西瓜真不容易啊。”
第七,將心比心。父母要與孩子將心比心,相互間的關係就會融洽,孩子也就沒有逆反心理了。
第八,分析說明。父母要仔細分析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的具體原因,並進行充分的說明,這樣,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會逐漸消失。
總之,為了從根本上來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必須做好與孩子的溝通。要做好溝通,其一,父母必須很具體地說出不滿意孩子的某種行為;其二,父母應說出自己不滿意的心情;其三,父母不要作無謂批語和推測;其四,用提醒的語氣講出,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出發點是關心自己;其五,以問題的方式,啟發孩子思考,是引導而非教導;其六,父母要威嚴地做出要求,一定要注意語氣,並說明理由。
對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也是令家長頭疼的問題。為什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出現逆反心理?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心理學把它稱為疾風暴雨時期,孩子的情緒波動會非常大。這個時期,青少年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心理變化,就是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高漲。 這時孩子有一種強烈的,想要成為成年人的慾望,有一些內在的需要,這種需要是極其強烈的。由於他的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擺在那裡,他又沒有辦法成為成人,具有半獨立性、又具有半依賴性,所以學生會出現強烈逆反的心理。家長不要覺得我的孩子為什麼會變化這樣,原來他很好,心裡會有一種驚慌和害怕。當家長有了這種擔心、恐懼和害怕的時候,這種心理狀態會帶到他和孩子的交往中。 第一,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看到孩子有逆反心理、和家長對著幹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第二,如何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去溝通。孩子們通常把自己的東西鎖起來,有一些心裡話也不和你說,甚至和你有強烈的情感上的衝突。當孩子有強烈的情感反應出現的時候,家長要去聽,不要去講道理,這是一種沒有效果的做法,已經被無數人證明了。我們要傾聽孩子為什麼有這麼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不是因為孩子渴望成為成人、渴望獨立,我們沒有滿足孩子的這種需要。第三,因為他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獨立意識,我們要給予他們相應的信任。孩子們常常說,我爸爸、媽媽不信任我、不理解我。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給予他一定的權利、信任,一些事情可以讓他獨立去做,接納他們做得不那麼好的一面。因為他們處於半成人期、兒童化的狀態,所以,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曾經有一位父親和我說,他的孩子上高一,這個小孩經常曠課,一段時間媽媽經常生病,他爸爸經常給孩子打電話說媽媽病了,你到醫院看看她吧。孩子有時會去看望他媽媽,有時不去看望。有一次媽媽病情加重,他趕到醫院看媽媽,然後問爸爸,說你怎麼不及時告訴我,為什麼不給我打電話。父親本來想說:我給你打電話你從來都沒有來過。但父親忍住了,說,我以為你知道媽媽的病情,你會來的。孩子什麼話都不再說了,在媽媽住院期間一直陪著媽媽、照顧媽媽。所以,這時家長對孩子的信任、接納,對孩子做得不夠好的方面給予他們寬容,這是非常重要的。滿足他們內在的需要,成為“獨立人”的需要,滿足他們被信任、認可的需要。 青少年怎麼保持自己良好的情緒? 除了青少年特定的心理年齡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如何看待情緒。情緒是心理健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人的心理健康的發展過程中,你的心理是否健康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你是否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是今天中小學生甚至很多成人需要去學習的一個重要的人生課題。怎麼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第一,認識情緒。在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中,我們往往覺得積極情緒是好的,消極情緒是不好的。什麼是消極的情緒,比如憤怒、生氣、悲傷、恐懼。很多父母告訴孩子,你不可以憤怒,不允許生氣,很多家庭有這樣的家庭規條,孩子在大腦中形成一種想法:生氣是不好的。當我生氣時怎麼辦呢? 往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憤怒壓下去了,但在人的潛意識裡還存在。當我一次、兩次、多次壓抑憤怒的時候,它會累計到一定的程度。壓抑到一定程度,我沒有辦法再壓抑,有一天就會爆發出來,這時是巨大的爆發。另外一種是逃避壓力。在消極情緒背後其實是有積極的意義,每個人都會出現消極情緒,當我們看待這些消極情緒的時候,不能“一刀切”。 我舉一個例子,一位媽媽的孩子兩歲多,比較常見的方式是拿自己的頭去撞牆,甚至撞出血來。這麼強烈的情緒反應背後是什麼呢?兩歲多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有時媽媽讓她去刷牙,她不去,媽媽就強迫她......
小孩子的叛逆期是什麼時候?怎麼處理?
不同的.有三四歲的,最多是十三四歲的.
幫助孩子走出叛逆期吧
積極引導 糾正過激
孩子長大了,自己的主意開始多起來。某一天,那個原來俯首貼耳的乖孩子忽然變了,父母讓他幹什麼,他偏不幹;父母不讓他乾的,他偏按著自己的主意去幹,而且一副不耐煩的樣子,這使得一直喜歡把孩子的一切都控制得有條不紊的父母氣得咬牙切齒,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越大越難管教,他們經常為孩子的叛逆行為深感煩惱。
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兒童行為研究室主任杜亞鬆教授認為,叛逆心理是學生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家長的要求採取不合作或者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中學生處在青少年時期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也是青少年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標誌。對“叛逆期”的孩子,家長應給以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使之不會誤入歧途。
一項調查顯示,有大約73%的中學生在做錯事後,面對家長、老師的指責,會產生煩悶、反感的心理。中學生叛逆行為除了聽不進家長、老師的批評外,還表現在經常上課遲到、逃課、早戀、熱衷於穿奇裝異服、染髮、以及故意和人過不去等等。
過激的叛逆心理會對學生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使學生對父母、老師的話置之不理,不願傾聽尊長的教誨,影響其自身發展;造成學生和家人、老師的關係緊張,從而產生代溝;會使學生養成不良習慣;有時自己不能理性地處理事情,會引發偏激行為,傷害到別人;還可能會導致心理極端,引發犯罪等。
形成原因
學生:以成人自居強調自我
當孩子長到十一二歲時,獨立意識萌發,事事喜歡自己來,父母開始感覺到孩子不那麼聽話了,心理學上稱之為青少年的“反抗期”來臨了,也叫“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是該年齡階段青少年的一個突出的心理特點,也是一種有主見的象徵。因為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
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孩子之所以反抗、叛逆,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家長長期限制了他們獨立能力的表現。
不切實際的期望許多父母為了將來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往往不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強迫孩子學這學那,硬讓他們去做他們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因為忽視了孩子們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往往其結果適得其反,並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對孩子過於嚴厲傳統的家長專制思想在一些家長中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叛逆”、“對著幹”。因此,孩子不會或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對象,怕自己做錯事後,受到家長責備。許多中學生認為自己做錯事後,最反感家長的指責,而他們反感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們盛氣凌人,態度生硬。一些家長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於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當孩子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孩子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孩子,簡單地認為只要是主觀上對孩子好,就可以不講究教育方法,使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生叛逆心理。
反覆嘮叨,喋喋不休有些家長唯恐孩子不聽他們的話,就會反反覆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試想,讓孩子們長期處於這種“馬拉松”式的說教環境中,能不產生逆反心理......
孩子正在叛逆期,不好管,該怎麼辦?
孩子所謂的叛逆期,就是青春期,科爾蒙激素分泌過多,影響理智判斷,這段時間孩子好不好交,主要看你前十幾年是怎麼交的,如果以前都不怎麼關心,那現在說了短時間內也沒多大用處,但臨陣磨槍不快也光,跟你家孩子多交流交流,不過估計你孩子也不想理你,所以你要自己想辦法讓他找你說話,感情是交流出來的,別動不動就拿自己的想法壓人,關注一下你孩子的想法
孩子叛逆期怎麼辦
孩子似乎一直在挑釁父母的決定權:到底誰是頭兒?這時,父母要做的就是讓他明白,這件事情上,“頭兒”絕對不是他。當然,有一些父母所採取的息事寧人的妥協做法,或許可以換來暫時的輕鬆,但是小頑固更需要的是學習對事物尺度的掌握。第一個叛逆期:幼兒在某個階段會表現出很強的違拗意識.第二個叛逆期:在7-8歲的時候出現.第三個叛逆期:在13-18的時候出現,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青春期.通常認為的孩子叛逆期就是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很不好管,是最最懵懂的時期 ,在很多事情中,他們都是,似懂非懂,可偏偏喜歡裝的什麼都懂似的,因為他們老是喜歡跟別人唱反調尤其是大人(老師跟家長),大人麼覺得這樣 他們就那樣,總覺得,按大人們的方法做就很受委屈 很不甘心 ( 覺得 憑什麼 他們說怎樣我們就怎樣) 他們就是有這種心靈 .....所以 稱之為叛逆!!!(一)避免兩極教育誤區家長應辯證看待孩子叛逆期,該階段是孩子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個性和創造性都恣意升騰,侍機張揚;同時,由於孩子身心發展、所受教育的侷限,他們形成的諸多想法並不成熟甚至偏激,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確引導孩子。但在現實的教育中,一些家長卻很容易陷入教育兩極分化的誤區。誤區一:全面打擊。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頂嘴、不聽話等,大為惱火,覺得不把孩子的這股“邪勁”壓下去,孩子就有可能變壞。於是家長採取了強硬的措施,非打即罵。漸漸地,孩子表面上恢復到以前那個言聽計從的“乖孩子”,實際上,已關上心靈深處那扇與父母交流的大門。時間支配權這個時期的孩子渴望擁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長不要自作主張,將孩子的時間按自己的意願排得滿滿的,要將時間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對安排的不合理處,家長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議,千萬不要全盤否定孩子。表決權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買房之類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徵求孩子的意見,有著民主氛圍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動向父母靠近。閱讀小提示:隱私權孩子在進入初中後,一些家長髮現,以前經常跟自己說心裡話的孩子變得不太愛搭理自己了,孩子開始有了自己上鎖的日記本、私人信件。徐教授稱,如果孩子實在不願同家長交流,也不必過於強迫,尤其是不要偷窺孩子隱私,尊重孩子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尊重。對於叛逆較明顯的孩子,家長會感覺到與之不好溝通。這裡介紹幾條比較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尊重孩子: 家長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在與孩子接觸時,家長應儘可能多找孩子的優點,並多鼓勵,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忌從學習入題: 同孩子交流,家長不要老以學習成績入題,這樣只會讓孩子心有壓力,懷疑家長交流的動機。交流時,家長可以從家事入手,將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再談正事。穩定情緒: 家長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會導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長在急躁、心煩、不冷靜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靜後,再去同孩子交流。允許孩子犯錯: 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見的關鍵時期,小錯肯定難免,所以,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孩子的手腳。同時,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家長的良好言行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時孩子有一種強烈的,想要成為成年人的慾望,有一些內在的需要,這種需要是極其強烈的。由於他的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擺在那裡,他又沒有辦法成為成人,具有半獨立性、又具有半依賴性,所以學生會出現強烈逆反的心理。家長不要覺得我的孩子為什麼會變化這樣,原來他很好,心裡會有一種驚慌和害怕。當家長有了這種擔心、恐懼和害怕......
如何對待叛逆期的孩子
走進家庭教育,不是為別的,就是要尋找這一“祕密武器”。 (顧曉鳴)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 A、家長:“孩子小學時很懂事乖巧,叫她做什麼就做什麼。自從上了初中後就跟變了一個人似的,老說我嘮叨,多說一句就厭煩我,摔門而走。這段時間老是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把門插上,不知道弄些什麼。星期天不吃早飯就被幾個男男女女的同學叫走了,問去幹什麼了,也不說。我為她做了這麼多,還不領情。” B、家長:今天早上“戰爭”終於爆發了,我老公用皮帶打了兒子,但兒子的變化,真的傷透了我們的心。這個學期由於成績的退步,青春期叛逆期脾氣的增大,你跟他說什麼,他都聽不進,真的是軟硬不吃。這段時間早上起床要叫好幾遍,也沒反映,照睡他的覺,今天居然說不去上學了,我聽了真是晴空霹靂,心酸呀!養了他14年,今天居然說了這樣的話,請大家幫我想想辦法,青春期的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作為家長我真的很失敗。 C、家長:我女兒最近簡直瘋了,滿屋子都是那個歌星的照片,吃飯、走路、甚至睡覺嘴裡也唱著那個歌星的歌。家長說一句就跟你急,說兩句就不再理你了。真沒辦法,孩子大了,管不了了,隨他去吧。 D、學生張某,上中學後不久父母就發現孩子突然變了,把頭髮染成了紅色,媽媽給賣的衣服也不穿了,自己搞了些新奇怪狀的服裝。任憑父母怎麼說,都擺出一副洋洋得意,不以為然的神情,把家長氣的要死。 E、陳某,男,13歲,初一學生。進校時,學習成績中上,性格倔強,個性剛硬,自尊心特強,逆反心理十分嚴重。經常和老師發生衝突、頂撞,有很強的抵觸情緒。你越是反對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對著幹。在學校,他這種反抗行為十分尖銳。每當老師批評他時,他眼睛直對著老師,一副不服氣的樣子,甚至還和老師頂嘴。課堂上,愛插嘴,以顯示自己的能力,愛鑽牛角尖。 再來看看學生的心聲(學生作文): “青春,是一個花季,而我們告別了童年的時光,成為一個個朝氣蓬勃的花季少年。
青春,想象中本應是充滿活力充滿陽光的,而珊珊來遲的青春期卻帶來了孤單,獨立,我們的活力,陽光中多了叛逆。
青春的叛逆是可怕的。
進入青春期的我們,自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渴望自主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渴望有屬於自己的空間,而爸爸媽媽過多的干預和嘮叨總會讓自己很厭煩,哪怕是爸媽多一句的叮嚀,都是一種囉嗦。我們隨著年齡長大,心理也在不斷變化,心裡積攢了好多祕密,想找一個“誰”來訴說,這個“誰”又會是誰?想告訴父母,卻又不願接近,認為他們思想老套,落後,不能夠理解我們;想找一個朋友,卻又不知道朋友會不會出賣自己,會不會認為自己話多;想寫在日記本里,卻又擔心父母偷窺,雖然法律有明文規定,不許偷看他人隱私,但父母是長輩又是監護人,小小的胳膊是擰不過大腿的!自己充滿了矛盾,因找不到傾訴的對象,而將自己漸漸封閉,很少與別人交流。往往造成為了一點小事兒衝動,對別人大發脾氣,自己也因此更加沉鬱,更加厭煩這個世界!" 分析: 從以上案例我們不能看出,大多數孩子在青春期時期都表現出一種叛逆現象。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以前聽話的乖乖女、乖乖兒不知怎麼就變的像頭牽著不走打著倒退的犟驢了。叛逆心理往往使孩子像渾身長滿刺的刺蝟,許多地方越來越讓父母看不慣了。可是如果父母急於“拔刺助長”,非但刺拔不了,還會讓兩代人見劍拔弩張。教育處在青春期叛逆狀態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父母的說教會被孩子當作耳旁風,打罵更是不行,打罵只能曾加孩子的對抗情緒和叛逆心理。有的家長說乾脆放任不管,那是很危險的。因為孩子並不成熟的個性和主見,如果不加約束的話,難保他們不會出現行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 青春期真的那麼可怕嗎?我們也應經常看到,......
3-5歲兒童叛逆期怎麼辦
3-5歲期間稱為孩子的第一叛逆期,他們不同程度的有一些特點,第一自主性強,一些想幹的事情與大人的意願相違背;第二愛發脾氣和愛大哭;第三不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或其他好吃的東西;第四甚至有些孩子還喜歡耍賴、打人。如果你家的寶寶這幾種情況都具備,作為父母的你們有時候一定會有一種失落無力感吧! 在我看來,家長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這個叛逆期,每個孩子在這個時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這些不好的現象,對他們的行為應該持理解、寬容和尊重的態度,所謂態度決定行動呀。 其實孩子自主性強也是好事,說明孩子在慢慢地長大,孩子想獨立的決定一些事情了。可是孩子還小,是非能力不強,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情、什麼事情不可以去做。這樣很多時候孩子的意願就得不到滿足了,孩子就會不願意了,孩子就會以大哭大鬧的方式來要求父母同意他們的看法。我覺得家長應該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長應該把握孩子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情和什麼事情不可以去做的。這樣在這個大的前提下,對孩子的一些要求就要拒絕,比如對於我的孩子,該吃飯的時候就應該來吃飯,吃飯前一個小時就不能吃其他的東西了,如果孩子吃飯前想吃東西,我是絕對不讓他吃的,不過拒絕孩子要講究方法,要委婉的拒絕,否則家長對孩子就沒有一種尊重的感覺,換位思考一下哦,如果你請求別人幫忙,別人幫不了也會委婉的拒絕的,如果有個人很生硬的拒絕你你會心理好受嗎?比如孩子週六上午在外面和小朋友玩得很開心,可是到11點了,到了媽媽做飯的時間了,可是孩子沒有想回家的意思,你怎麼說他都不想回家。出門前提前約定好什麼時候回家,要求寶寶答應,要求寶寶說話算話。這樣的話,寶寶不回家媽媽就可以提醒寶寶已經答應的事情。這樣還可以讓寶寶養成說話算話的好習慣。 一些寶寶經常愛發脾氣和愛大哭,有些要求沒有滿足他,他就發脾氣、大哭甚至耍賴,寶寶變成這樣,我覺得責任多半在父母或者他的陪伴者,因為孩子發脾氣或大哭甚至耍賴之後,大人滿足了他的要求,所以孩子就經常這樣了,大人的這種做法是溺愛孩子的表現。所以要寶寶改掉這個毛病並不難,他發脾氣或大哭時,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可以用一些他感興趣的東西吸引他並且好好的哄著他,如果這些辦法都不管用,那也很簡單,當個“狠心”媽媽或爸爸,把他晾在一邊,不管他。孩子大哭大鬧,很多父母通常的做法就是打孩子,閒孩子吵了,要孩子停止哭。我覺得這是最不可取的方法,這樣做一方面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另一方面父母要獎懲分明,這種打的懲罰措施是不提倡經常用的,因為小錯誤也打,大錯誤也打,這樣孩子被打皮了,打就沒有效果了。這樣還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容易叛逆的。 一些寶寶不愛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或好吃的東西,首先要寶寶在家裡經常和父母分享好吃的東西,父母以身作則,愛分享的好習慣經常要讓孩子看到和感受到,孩子潛移默化地就學習了。有些寶寶愛打人多半是父母經常用打人的方式來管教自己的寶寶,所以寶寶就也學會了打人了。 孩子還很小,可塑性很強,孩子的任何壞習慣都是可以改正的,作為家長要相信孩子能改正,並且努力的幫助孩子去改正,孩子表現好的時候,不要吝嗇您的讚美之詞哦,表揚要做到具體化,讓孩子知道受表揚的原因,您的表揚會令你的孩子表現更棒的,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好孩子就這樣煉成了。
小孩子的叛逆期是什麼時候?
孩子在3-5歲和12-13歲這兩個成長階段,容易出現逆反心理。
孩子的任性和逆反心理是現在許多家長十分頭疼的事情。許多家長總是很詫異,為什麼孩子在小的時候吃飽喝足了什麼事也沒有,孩子越大,滿足得越多,孩子要求也越多;到了一定程度,只要稍微不滿足孩子的要求,他們就跟父母對著幹,無論怎樣教育,都毫無成效。這是什麼原因呢?
孩子的任性和叛逆行為,有心理因素的影響,據心理學家分析,孩子在3-5歲和12-13歲這兩個成長階段,容易出現逆反心理。但孩子的任性和逆反更多的是後天教育不當造成的。在幼年時期,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嬌慣、放任、遷就,很容易造成任性的心理,例如在案例一中,對於孩子的要求,母親不是拒絕,而是試圖用“家裡有了兩個”“下回過生日作為生日禮物”等種種手段想讓孩子放棄,而當孩子在地上打滾,母親很快就妥協了,滿足了孩子的願望。這實際上就是縱容孩子,一旦孩子意識到通過拿“不吃飯”、“大哭大鬧”、“滿地打滾”為手段要挾家長,能夠最終“如願以償”,就會變得越來越任性。而這種任性到大了,家長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孩子就不僅僅是任性,而且更加叛逆。
縱容孩子會造成任性和逆反心理;家長對孩子過度嚴厲或不尊重孩子也會造成同樣的後果。家長對孩子要求過於苛刻,孩子難以達到,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久而久之,變得任性。此外,現實生活中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什麼場合,不管在場的人多人少,也不管什麼人在場,只要見到孩子的毛病甚至只是家長主觀猜測就習慣訓斥。儘管家長們的種種做法主觀上是試圖激勵孩子、保護孩子,但卻忽視了孩子的自尊,使孩子感到大大地丟了“面子”,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受到了不應有的貶低和損害。孩子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產生逆反心理,不自覺地和家長對抗起來。
青年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誕生。孩子要經過脫胎換骨成長過程的煩惱與痛苦,才能真正長大。
伴孩子度過煩惱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孩子的煩惱期。他們的身體發育趨於成熟,但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又知之不多;思想上要獨立,經濟上又獨立不了;充滿對異性的渴望,心理又很封閉;理想與現實經常衝突…….
煩惱很多,特別是異性交往的困惑,親子間的矛盾與衝突,常常使青春期的孩子苦惱。假如我們父母能與之溝通並正確引導,那麼孩子的心理衝突、心理困惑就會少得多。
異性交往:愛的修煉從青春期開始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與異性交往,喜歡上一個異性同學,又往往怯於表白,表白了又害怕反而尷尬、疏遠,更擔心父母的不理解……令孩子煩惱無比。
確實有不少父母擔憂孩子在異性交往中出問題,主要是:無心學習,成績下降;偷嚐禁果,少女懷孕;沉迷網戀,遭受性侵害……然而,所有這些是否表明孩子缺乏的恰恰是“愛”的教育?
愛,是最美好的情感,從這個角度來說,青春期學會如何進行異性交往,就是一種“愛的修煉”。孩子進入青春期渴望與異性交往,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標誌。如果沒有這種心理需要,反而要打個問號了。再說,異性交往並非必然陷入戀情,更可能是同學、師生、朋友、合作伙伴等多種人際關係。學會與異性和睦相處,是對未來婚姻家庭的準備,也是對未來事業發展和社會人際關係適應的必要準備。
那麼如何引導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愛的修煉”?如何預防各種行為偏離,而具有健康的異性交往?
第一,要認識到青春期孩子嚮往異性交往,是青春期身心發育的必然。
一方面,青春期結夥傾向明顯,加入同齡人行列有助於青少年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喜歡小組和集體活動是正常的。異性交往,是培養正確的性別角色和健康性心理的必修課。另一方面......
孩子叛逆期,說怎麼都聽不進去怎麼辦?
第一:父母在對待叛 逆期孩子時的態度不應該是“孩子到叛 逆期了,沒辦法,只能慢慢熬”——這個觀點大錯特錯。“叛 逆”是成人看到的表現,對孩子來說,這是她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同其他階段相比沒有任何不同,反而因為其重要性而應當特別重視。“叛 逆期”是孩子在成長、學習的表現,絕對不能用“熬”的心態,消極被 動的等待時間自然過去,反而應當積極參與,幫助和引導孩子,使孩子在這一階段能夠學到更多,成長更快。
第二:孩子還不知道那些東西是對是錯,都會去嘗試,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立正確認識“我”的概念,“我的”東西“我”有決定權,“我的”事情“我”自己做;“我”有權利提要求,但可能無法實現。明確生活中的行為規範,規 範必須遵 從,不講條件。無條件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幫助孩子認識傷心、快樂、嫉妒、害怕等各種情緒,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宣洩。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會因為孩子的吵鬧、叛 逆和錯誤恐 嚇 威 脅孩子,給孩子創造穩定的生活環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交流。
第三:瞭解孩子逆 反行為的原因與動機,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長,和父母最為親近,要想了解孩子的需求,父母無法假手他人,只有平時注意觀察,多學習兒童教育的知識,多和孩子交流。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要自己嘗試、獨立表現的要求,儘量多創造一些條件,使孩子的要求得到適當的或充分的滿足。
第四:原則問題不遷就,叛 逆期的孩子一方面不斷挑戰規則,另一方面又不斷追求規則。倘若規 則混亂,孩子也缺少安全感。父母在制定規 則時要慎重科學,規則一旦制定,就必須遵守.抓大放小,要有重點。除危及生命、健康的堅決不能做之外,其餘鼓勵孩子嘗試,多數時候寬鬆,該嚴格的地方說不就不。
第五: 孩子的負面情緒平靜耐心對待,孩子情緒激動時,千萬不要和孩子講道理。抱著孩子或者到安靜的地方,靜靜的聽孩子哭一會,讓孩子平靜。幫助孩子搞清楚為什麼哭,是哪一種情緒,傷心還是憤怒。對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等孩子情緒平靜了,提出新的辦法轉移注意力。
第六:無論何種情況下,父母都不應該對孩子打罵,以 暴 制 暴,只會適得其反。也不能語言威脅孩子, “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媽媽不要你了”的語言懲罰,孩子心裡會記仇的,只會更加叛 逆。不要老拿孩子跟其他人作比較,“你看看,隔壁的妹妹都會XX了,你怎麼還不會”的比較行為,孩子回想他那麼好,你要他好了,管我幹嘛。
以上種種都是提醒父母要重視孩子叛 逆期的教育和方法,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偶爾淘氣,不聽大人的話,不以為然但長期如此放任不管的話,孩子會越來越難管,甚至會走上犯 罪的道路。願所有的父母都能以開放、包容、平和、耐心的態度,和孩子一起度過“叛 逆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