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的文言文意思?
“但”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但〈副〉
1. (形聲。從人,旦聲。①本義:脫去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經傳皆以袒為之。②只,僅,不過)
2. 表示範圍,相當於“只”,“僅” [only]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下所以貴者,但以聞聲。——《史記·李斯傳》
3. 又如:但已(僅此而已);但憑(任憑;隨便);但可(只須)
4. 只管,儘管 [feel free to]
此係私室,但坐不妨。——《紅樓夢》
<連>連>
1. 只是;但是——表示轉折 [but]
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曹丕《與吳質書》
2. 又如:勤鍛鍊但不要過分
3. 只要——表示假設或條件 [so long as]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 王昌齡《出塞二首》
但出牌呼妾,妾便出來。——《警世通言》
妻子:妻子和兒子。
--------------------------so?
但在文言文中的含義
但
dàn
1. 空;徒然,白白地。
例:《漢書•食貨志下》:「民欲祭祀喪紀而無用者,錢府以所入工商之貢但賒與之。」
2. 只;僅。
例:《史記•李斯列傳》:「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3. 就;徑直。
例:《北史•盧昶傳》:「若彼先有知識,欲見但見,須論即論。」
4. 只管;儘管。
例:元嶽伯川《鐵柺李》第二摺:「你但放心,我只不出去見人便了。」
5. 只是;但是。表示轉折。
例: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已成老翁,但未白頭耳。」
6. 只要。表示假設或條件。
例:《墨子•號令》:「敵人但至,千丈之城,必郭迎之,主人利。」
7. 通「誕」。瞞騙,欺哄。
例:《淮南子•說山訓》:「媒但者非學謾也,但成而生不信。」
8. 姓。
例:漢有都護但欽。
tăn
「袒」的古字。 脫去上衣,露出內衣或身體。
古文中"而“的所有意思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狀語。可不福。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而”在古文中的3種意思分別是什麼
1、而
(1)連詞
1>表並列 今譯為:而且、又。 例釋: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 注:並列關係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
2>表修飾 今譯為:著、地。 例釋: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逍遙遊》
3>表順承 今譯為:就、才。 例釋: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4>表假設 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5>錶轉折 今譯為:卻、但。 例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
6>表因果 今譯為:因而、所以。例釋: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勸學》
7>表方位 今譯為:以 例釋:①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 《問說》
② 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餘歲《孟子》
(2)音節助詞 不譯 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3)語氣詞 用在句尾 今譯為:啊、吧 例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左傳·宣公四年》
(4)比況詞 今譯為:如、像、似 例釋: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5)代詞
1>第二人稱 今譯為:你(們)、你(們)的 例釋:①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
② 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近指 今譯為:此、這樣 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6)通“能” 今譯為:能夠、才能
例釋:①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淮南子·原道訓》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而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後頭表修飾。
但是用古文怎麼解釋
然
但是,然而
[虎]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史記·項羽本紀》
卻
用在偏正複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動作、行為或狀況,表示轉折,相當於“但”、“但是”、“可是”
一連數日,施恩來了大牢裡三次,卻不提防被 張團練家心腹人見了。——《水滸傳》
“而”在古文有幾個意思?
而
⑴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
①一絲而累,以至於寸。
②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④朝而往,暮而歸。
⑤掩口胡盧而笑。
⑶表示假設關係,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
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④秦師輕而無禮。
⑸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餘聞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④滅滑而還。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軍驚而壞都舍。
⑺通“爾”,你,你的。例:
①而翁歸。
②雞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於茲。
(而已)罷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
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後」才,方才。例:
①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③三月而後成。
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
⑤假諸人而後見也。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參考資料:web.etiantian.com/...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