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古代是什麼意思?
古代"字某某" 字是什麼意思啊?
1.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係,所以又叫“並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須,字子遲。須、遲都是“待”義。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游,字務觀。遊、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2.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鴻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製品,互為輔助。
3.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汙,皙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4.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幹,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幹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裡,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誠是明的前提條件,明是誠的後果。
于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後果。
5.意義相延的:即表率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雷簡夫,字太丁。也是延伸強調了簡義。
古人的名字中的“字”和“號”是什麼意思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裡,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唸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人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徵: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乙......
古人的字是什麼意思?
“字”,也稱 ”表字“,是中國的“特產”,外國人沒有。
字,是一個人的名字的註解、補充和延伸。字,必須與名相呼應,互為表裡。比如:
1,曹操,字孟德。“孟”表示庶出的老大,“德”是“德性”的意思,與“操行”一詞相呼應;
2,趙雲,字子龍。常言道:龍從雲、虎從風;
3,孫權,字仲謀。“仲”是“老二的意思,“權謀”一詞,誰都知道;
4,馬超,字孟起。表示他是馬騰的“側室”生的,老大,超扣起;
5,馬謖,字幼常。表示他是老馬家的 “小五哥”;
...撫..
在中國,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 “字”。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有 “字”。
貧苦的老百姓不可能有字,沒聽說武大郎的字叫什麼。
蒙古韃子滅亡中國後,南方的漢族人連名都不許有,更別說字了。
土財主、奸商,斗大的字不識半升,也弄個字,人模狗樣的。
古人稱呼他人,一般稱他的字,不能呼名。呼他人的名,很不禮貌,人家會恨死你。
一個人的字,是在成年後才有的。年輕人為了表示謙遜,都說:”年幼,無表“。
古代的中國是 “禮儀之邦”,封建道德講的是 “禮義廉恥、忠孝節義”;現在的中國,講什麼?講的是拜金、作假、欺詐,還要字幹什麼?
時過境遷啦!
市字古代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本義:市場
1.會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之”(往),下面是“兮”,表市場嘈雜聲。本義:市場
2.同本義 [market]
市,買賣之所也。——《說文》。按,古者神農作市,或曰 祝融也。
市者,貨之準也。——《管子·乘馬》
大市日昃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周禮·司市》
因井田以為市,故俗語曰市井。——《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注
肆之市朝。——《論語》
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孟子·梁惠王上》
市南門外泥歇。——唐·白居易《賣炭翁》
置於市,賈十倍。——明·劉基《賣柑者言》
3.又如:市徵(市場的稅徵);市曹(市中商店聚集的地方。即市場。引申為買賣官爵);市聲(街市中的喧鬧聲);市人(集市或城中街道上的人);市吏(市官。管理市場的官吏);市刑(古代市場中的刑罰);市司(古代管理市場的官員)。
4.集鎮;城鎮;城市 [town;city]
乃與其徒日張“屈”字遊金陵中。—— 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之盱眙市中為人說書,已能傾動其市人。—— 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5.又如:市稍頭(城鎮接近農村的地方);市井之夫(市俗的人);市俗(普通人,一般人);市肆(市內店鋪);市心(城鎮中心地區);市語(行話。常指下層社會中用的隱語);市門(商店的門;城門);市口(市鎮);市邑(市鎮;城鎮);市列(市場中的店鋪);市中心;北京市;天津市。
6.街市 [street]
徇諸市。(徇:示眾。)——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7.又如:市肆(市廛。街市上的店鋪)
8.手工業作坊、鋪子、商店或由商店組成的活動中心、貿易中心 [shop]。如:罷市;開市。
9.物價,價格 [price]。如:行市
10.中國度量衡的市用制 [pertaining to the Chinese system of weights and measures]。如:市斤;市兩;市石;市尺;市丈;市寸 。
古代字是什麼意思
字 zì
〈動〉
(1) (會意兼形聲。從宀( mián)從子,子亦聲。在屋內生孩子。本義:生孩子)
(2) 同本義 [give birth to]
字,乳也。——《說文》。
字,生也。——《廣雅》
婦人疏字者子活,數乳者子死。——《論衡·氣壽》
六畜遂字。——《漢書》。
苦山有木,服之不字。——《山海經·中山經》
亭有畜字馬,歲課息。——《漢書·食貨志下》
(3) 又如:字乳(生育);字育(生育、蕃育)
(4) 懷孕,體內懷著胎兒
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易·屯》
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史記·平準書》
(5) 又如:字牝(懷孕的母畜);字孕(懷胎;生殖);字馬(懷孕的馬)
(6) 撫養;養育;教養
其僚無子,使字敬叔。——《左傳》
不能字人之孤而殺之。——《左傳·成公十一年》
牛羊腓字之。——《詩·大雅·生民》
字而幼孩,遂而雞豚。——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7) 又如:字養(撫養;養育);字民(養育人民);字育(化生);字孤(撫養孤兒)
(8) 愛
於父,不能字厥子。——《書·廉誥》
樂王鮒字而敬。——《左傳·昭公元年》。注:“字,愛也。”
(9) 又如:字孤(撫愛孤兒);字愛(撫愛)
(10) 教育;教課;傳授知識
天會間,充女直字學生,學問通達,觀書史,工為詩。——《金史·溫敦兀帶傳》
(11) 治理
防民之理甚周,而不至皎察;字民之方甚裕,而不至使侵蛑。——劉禹錫《答饒州之使君書》
(12) 取名;取表字 [style]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楚辭·離騷》
武字 子卿。——《漢書·李廣蘇建傳》
張衡字 平子。——《後漢書·張衡傳》
扣其鄉及姓字。——明· 魏禧《大鐵椎傳》
(13) 女子許嫁 [girl remain to be betrothed]
甚至於說,待字的大姑娘,也得拿出來抽籤。——茅盾《動搖》
(14) 又如:字人(女子嫁人)
“貴”字古代意思是什麼?
解釋一:形聲。小篆字形,從貝,臾(guì)聲。從“貝”,表示與錢物有關。本義:物價高,與“賤”相對。
解釋二:就隸定字形作解。形聲。字從中、從一,從貝,貝亦聲。“中”意為“中堅”,“一”指“大地”,“中”與“一”聯合起來表示“(全國)各地的中堅”。“貝”指“戰略價值”。“中一”和“貝”聯合起來表示“全國具有戰略價值的地方節點”。本義:王朝統治網絡中的地方關節點。引申義:關節點。支撐點。各地的中堅。再引申義:中堅、堅挺、撐住。說明:“貴”字買菜的時候用得較多,是說菜價堅挺、高企。這“價格堅挺、高企”其實並非“貴”的本義,而是再引申義。因為,“貝”可以引申指“戰略價值”。古人眼中的“貴”是這樣一些事物:身體上的關節點,如膝蓋骨和腳踝骨;又如衣服上的鈕釦;再如樹木身上的結節(木疙瘩)。如果古人知道我們有互聯網,那麼他們會指出,服務器就是網絡體系中的“貴族”。詞語“貴族”、“貴胄”、“貴戚”指的都是一個王朝的中堅分子。“潰散”、“潰敗”中的“潰”,是指堤防體系的樞紐部分被洪水沖垮。以上這些與“貴”有關的概念,絕對與“物價高”無關。
解釋三:
當把這些貴的東西放到人們所供奉尊敬的位置時,這個位置就是尊,尊是大力推薦的、熱捧的,值得推崇重要人物去坐的位置。如果這人是社會的領頭羊,權勢的領袖,可以影響一個地方是否安定的人物。變成了重要的人物,放在這樣的尊位,讓大家敬重,這個人就是尊貴的人,只有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才能顯出自已在人群中的地位,輩分,權勢,名望等貴而不賤,不貴則賤。不高貴則低賤,這裡的高指的是,在能力方面還是道德方面,還是生活質量方面,還是身份等級,還是人氣,還是影響力,都高於一般人,一般的標準。高貴就是各個方面優於一般人,高於一般標準,值得重視,敬重的人。高貴大體有五種意思:1,是指人的心靈境界高尚尊貴 ,而值得尊敬。2,用於物描述時,是指高雅不俗、珍貴的意思。3,達到高度道德水平的:高貴品質。4極為貴重的:服飾高貴。5地位特殊、生活享受優越的。高貴用於描述人物,物品,地位,思想等方面的出眾品質。
(1) (形聲。小篆字形,從貝,臾( guì)聲。從“貝”,表示與錢物有關。本義:物價高,與“賤”相對)
(2) 同本義 [expensive;costly]
貴,物不賤也。——《說文》
貴貨而賤土。——《國語·晉語》
不貴難得之貨。——《老子》
國之諸市,屨賤踴貴。——《左傳·昭公三年》
遂白令邊郡皆築倉,以谷賤時增其賈(價)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漢書·食貨志上》
(3) 又如:春雨貴如油;昂貴(價格很高);貴騰(價格暴漲);貴踴(物價上漲);貴賈(高價)
(4) 下賤下流低下之意,因貴是重物,而重物在低處才是合理。若強行拉高只能是下流。
(5) 社會地位高 [of high rank;noble]
物以稀為貴——《藤野先生》
貴,尊也。貴賤以物喻。猶尊卑以器喻。――《廣雅》
一曰爵以馭其貴。――《周禮·太宰》
民猶犯貴。――《禮記·坊記》
貴貴為其近於君也。――《禮記·祭義》
苟富貴,無相忘。――《史記·陳涉世家》
一日,請權貴祗候乾清門,出聲無律。公(袁可立)引咫尺之義折之。——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6) 又如:顯貴;權貴;親貴(帝王的近親或親信);富貴(有錢又有地位);貴地(顯達的地位;尊稱他人的鄉里);貴途(升官晉爵的途徑);貴私(一心想私人佔有);貴不期驕(顯貴者不鍥望染上驕恣專橫的習氣,但仍在不知不覺中滋長起來了)
(7)貴重;重要 [precious;important]
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