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怎麼印刷出來的?
現代人用的書是如何印刷出來的
設計→排版→出版(CTP)→印刷→裝訂→裁切→完成
印刷書籍的流程是怎樣的?
印前——印刷——印後加工。
其中印前:文字編排——版面設計——封面設計;打樣——出片。
其中文字編排:文字錄入——初校——修改——二校——修改——送作者終校。
其中版面設計:初排——初審(統一文字標題格式體例)——修改——二審——修改——終審。
其中封面設計:美術設計——確定裝幀方式——初審——修改——終審。
上述三項完成後,由責任人(通常是總編輯)簽字定稿。
定稿之後打樣出片。
出片之後由責任編輯核對後,送印刷廠。
其中印刷:記錄——拼版——晒版——切紙——印刷——大檢。
其中記錄:對來稿編號登記,進而開出生產工藝單(包含拼版工藝、印刷工藝、裝訂工藝、印數、開紙尺寸、成品尺寸、付印時間、交付時間等)
其中拼版:按工藝單拼版(裝訂方式不同拼版不同)——折手檢查——待晒。
其中晒版:按工藝單要求晒版(圖文色彩不同晒版時間需增減)——修版——待印。
其中切紙:按工藝單要求裁切大紙——按版面核對紙張數量——待印。
其中印刷:按工藝單要求印刷——印出第一張紙按折手摺樣——色彩格式嚴格追樣(特殊情況作者看樣)——保證質量數量(規矩準確、正被套印準確、水墨平衡)。
其中大檢:檢驗質量、規矩、數量——記錄最終合格成品的實際數量保證裝訂加放。
其中印後加工:記錄——大頁初檢——摺頁——(騎馬釘)——(索線)——(無線校訂)——(索線膠訂)——精裝;封面工藝——覆膜——(UV)——(燙金)——(起凸)……成品檢驗……包裝貼籤……入庫。
上述囉嗦很多仍不能窮盡,只是概況見諒。
書是怎麼印出來的?
在一個很大的印刷機上用一張很大的紙。把大紙分成和書一樣大小的小塊。然後在每一個小塊兒上。印上本的內容。然後再把大紙給剪開。訂裝成冊。就成書了
印刷廠印出來一本書的流程是怎樣的
不含設計的話,印刷廠一般流程:接文件,處理文件--拼大版(要求高數量多的可能會先打樣)--生產開工單--下料--出PS版(估計現在出菲林的少)--印刷--後道裝訂(包含覆膜,摺頁壓痕-鎖線-配帖等)--切成品--打包
書本是印刷出來的還是打印出來的?
兩種情況皆有。一般的概念是印刷出來的,過程是,排版-發軟片-晒版-印刷-裝訂。一般數量比較大。介質多為油墨。
打印的過程,排版-打印(這裡的打印實際是高速複印,因為打印實際上是不可取的,只要打印一份,其餘複印)-裝訂。一般印數較少,如兩三百本比較可以考慮的。介質多為碳粉。
做印刷出來的書,書脊怎麼劃分
最簡單的辦法是根據紙張厚度算一下再加上膠的厚度,誤差大體在1-2毫米之間。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印刷出來量一下厚度再膠的厚度。
印刷100本50P書到怎麼印
這個價格實在有些難度,而且還好求內頁157g雙銅,作為書的話還是很奢侈的。
另外不知道你是跟出版社聯繫有書號的還是想出一本自己的類似微博書一樣的東西。
現在有種印刷方法是數碼印刷,不限制起印量,即使你想印1本也是可以的。如果你只是想印出來送人不公開發售的話,可以選擇有些網站上講的微博書(這種因為沒有書號,原則上文化出版不允許的,所以是打的擦邊球),人家通過數碼印刷出來的,而且可以滿足您 說得內頁157g雙銅 紙的要求。
您可以百度微博書瞭解,據說微印平臺上就做這個,不過人家是以相冊的思維弄的,所以成本比較高;也有個我要印書網,那裡書質量會差一些,能夠彩印不過很可能是用的80g書紙。另外,有個金印客,肯定能達到你說的要求,唯一問題就是價格了。另外吐槽下的話,如果您印的只是文字,或者不要求一定彩印的話,157g雙銅實在是太奢侈了。
還可以去找的地方就是某寶某貓了,一定會有,不過這種量下估計很難有人價格給到20元以下。
古代的書都是怎麼印刷的啊?
希望對你有幫助基本上就是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過程:
(畢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複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裡,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託,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藥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昇沒有采用。 畢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昇的生平事蹟,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蹟,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裡。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雕版印刷:(1)寫樣。在抄寫樣稿的薄紙上畫好直格,每一直格內用虛線畫上一條中線,俗稱;花格;。請善書之人用柳、顏、歐等書體在薄紙上抄寫出樣稿,抄寫好後,認真地校對一遍。錯訛之處用刀裁下來,另貼一片白紙,重新正確抄寫。
(2)上版。上版也稱上樣。通常的做法是:在表面打磨光滑的木板上刷一層稀漿糊,將樣稿有字的一面向下,用平口的棕毛刷把樣稿橫平豎直地刷貼到木板上(圖7-80a)。
(3)刻版。刻版前先用指尖蘸水少許,在樣稿背後輕搓,把紙背的纖維搓掉,使寫在樣稿上的字清晰得如同直接寫在木板上一樣,便可以鐫刻了。
刻版是用鋒利的刻刀把版面空白部分向下刻出一定的深度並剔除,使版面上有墨跡的字或線條向上凸起成為浮雕,使成為現代所稱的;凸版;。刻版工具多達20~30種,各有不同的功用,最常用的是拳刀。拳刀又稱剞、曲刀、雀刀、挑刀,是刊刻雕版最重要的工具(圖7-81a、b)。拳刀也許是因其握法而得名,曲刀、雀刀則可能是刀刃彎曲頗似鳥喙而得名,其主要功用是刻除木板上無需印刷的部分,使需要印刷的字或線條呈浮雕狀凸起。
刻版的基本手法是:右手握住拳刀,刀柄向外側傾斜40度,向下向內用力。左手用大拇指第一關節攏住刀頭,控制運刀的速度、方向並防止滑刀(圖7-80b)。第一刀一般沿著需刻墨線的外周約2-3毫米,向下並自外向內地用力在木板上拉出一條深約2~3毫米的刻痕,即所謂的;發刀;。然後將木板平轉180度,用刀鋒緊貼著墨線以大約40度的傾角再拉出一條刻痕,與發刀刻痕的底部相交,在截面上呈;V;字形,用拳刀將;V;字形凹槽中的木屑挑出。再將木板平轉180度,在同一條墨線的另一側;發刀;後,將木板再平轉180度,用刀刃緊貼墨線拉出另一條刻痕,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