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領導的定義?
1、 簡述領導的定義及要素。
1 名詞的領導是指領導者;動詞的領導則是指領導活動,而領導活動是指領導者在一定的環境下,為實現既定目標,對被領導者進行統御和指引的行為過程。兩者結合,所謂領導,就是名詞的領導進行動詞的領導,換句話說,就是領導者進行領導活動,率領著一群人去達到目標。
領導必須有以下3個要素:(1)領導者必須有下屬或者追隨者;(2)領導者必須擁有影響追隨者的能力;(3)領導行為具有明確的目的,並可以通過影響下屬來實現組織目標。
2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
溝通能獲得更佳更多的合作;能減少誤解;能使人更樂於作答;能使人覺得自己的話值得聆聽; 能使自己辦事更加井井有條; 能增自己進行清晰思考的能力; 能使自己感覺現能把握所做的事。
溝通的步驟:有目的的聽、想、說
3 控制過程是由三個步驟或三個交叉重疊的要素構成的,即確立標準、對照標準檢查實際績效、採取措施糾正偏差。
簡述領導方式及理論
有代表性的幾種領導的行為理論:
(一)懷特和李皮特的三種領導方式理論:
美國管理學家羅夫·懷特(Ralph K.Wbite)和羅納德·李皮特(Ronald Lippett)所提出的三種領導方式理論:權威(Authoritarian)。民主式(Democratic)及放任式(Laissez—faine)一般人所最熟悉的分類。
1.權威式領導。所有政策均由領導者決定;所有工作進行的步驟和技術也由領導者發號施令行事;工作分配及組合、多由他單獨決定;領導者對屬較少接觸,如有獎懲,往往對人不對事。
2.民主式領導。主要政策由組織成員集體討論決定,領導者採取鼓勵協助態度;通過討論,使其他人員對工作全貌有所認識,在所設計的完成作的途徑和範圍內,下屬人員對於進行工作的步驟和所採用的技術,有相的選擇機會。
3.放任式領導:組織成員或群體有完全的決策權,領導者放任自流,管給組織成員提供工作所需的資料條件和諮詢,而儘量不參與、也不主動涉,只偶爾表示意見。工作進行幾乎全依賴組織成員、各人自行負責。
(二)領導連續流:
美國管理學家坦南鮑姆(Robert Tannen-baum)和沃倫·施密特(Warren H. Schmidt)所表達的領導連續流( Leader-ship as continuum)。這種連續流也稱作主管者一非主管者的行為續流,他們認為領導方式有各式各樣。一個適宜的領導方法取決於環境和性。他們描述了從主要以領導人為中心到主要以下屬為中的一系列領導方式,這些方式依領導者把權力授予下屬的大小程度而不同。
因此,領導方式不是在兩種方法(獨裁的或民主的)中任選其一,領導連流提供的是一系列的領導方式,說不上哪一種方式總是正確的,而另一種式總是錯誤的。
應強調指出,他們還在領導方式周圍放置了圓形以表示組織環境與社環境對領導方式施加的影響。這樣做,強調了領導方式具有開放系統的性質。
這就對主管人員的權力提出了挑戰,也就是要求他們在作出決定或管轄下時應考慮組織外部的利益。
(三)利克特的“工作中心”與“員中心”理論:
利克特的“工作中心”與“員中心”理論又稱利克特的四種領導方式理論1947 年以後,美國管理學家利克特(Rensis Likert)及密執安大學社會研究所 的有關研究人員,曾行了一系列的領導研究,其對象包括企業、醫院及政府各種組織機構。
1961 年,他們把領導者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即“以工作為中心”(Jo—centered)的領導與“以員工為中心”(Employee—centered)的領導。
前者的特點是:任務分配結構化、嚴密監督、工作激勵、依照詳盡的規定事;而後者的特點是:重視人員行為反應及問題。利用群體實現目標,給組織成員較大的自由選擇的範圍。
據此,利克特倡議員工參與管理。他認為有效的領導者是注重於面向屬的,他們依靠信息溝通使所有各個部門像一個整體那樣行事。群體的所成員(包括主管人員在內)實行一種相互支持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他感到在需求價值、願望、目標與期望方面有真正共同的利益。由於這種領方式要求對人採取激勵方法,因此利克特認為,它是領導一個群體的最為效的方法。利克特假設了四種管理方法,以此作為研究和闡明他的領導原則。
管理方法之一:“利用一命令式”方法。主管人員發佈指示,決策中有下屬參與;主要用恐嚇和處分,有時也偶爾用獎賞去激勵人們;慣於由而下地傳達信息,把決策權侷限於最高層;等等。
管理方法之二:“溫和—命令式”方法。用獎賞兼某些恐嚇及處罰的法去鼓勵下屬;允許一些自下而上傳遞的信息;向......
什麼是領導
對於一名領導者,最重要的是要營造公平溝通的平臺,讓組織成員感到被尊重,因此獲得組織成員的信任。?領導就是帶領大家齊心協力去努力實現組織目標的人。作為領導,你憑什麼去帶領大家?憑的就是大家對你的信任,而不是其他的什麼東西。在一次有關領導藝術的國際研討會上,有人曾問過世界上第一個取得領導學教授席位的約翰·艾德爾先生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對於這樣一個寬泛的問題,大家都覺得很難回答。可是,睿智的艾德爾先生的回答卻使得當場的每個人都受到了震動,那就是"取得信任"。確實是這樣,無論你的領導藝術多麼高超,領導手段多麼有力,其實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得到大家的信任。如果大家信任你,那麼他們就會死心塌地地跟著你,玩命去幹,這樣往往會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完成一些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大家不信任你,那麼,要麼走人,要麼對你虛與委蛇,應付了事,當然很多應該完成的事情,由於大家的不努力也反而會完不成。于右任先生曾經說過兩句話,叫做"造物所忌者巧,萬類相感以誠"。其中,"萬類相感以誠"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只有誠才能換取對方的誠,只有誠才能打動人,只有誠才能交上真正的朋友。現實中無數活生生的例子也都在告訴我們,處理任何的事情時都不能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否則是會受到懲罰的。有的領導總認為自己能當上領導,靠的是能力比別人強,因此自高自大,目中無人,僅憑自己的主觀臆斷處理問題,不注重徵求下屬的意見,甚至聽不得不同意見,久而久之,下屬會感到得不到尊重,工作沒有積極性,甚至產生抵觸。那些"事事以我為先"、"天下我最大",有了什麼功勞、好處統統歸己;事情搞砸了,出了問題就一推三六五,拍拍屁股走人。而且,還振振有詞:"保護自己最要緊。"這樣做,其實已經違背了領導的真義。還有的領導認為要樹立領導威信,就要與下屬保持距離,平常不與下屬多交流、溝通,完全一副公事公辦的面孔,缺乏親和力。憑什麼來獲得大家的信任呢?主要有兩點:一個是公平性,一個是責任心。所謂"公平性",就是看領導處事是否公平,是否"一碗水端平",比如在用人上,是以能力為主要考量指標,還是以關係為主要考量指標;是堅持"五湖四海",還是"親親疏疏"搞"小圈子"、"小集團"。特別是在同樣的情況下,每個人所受到的對待是否一樣?所謂"責任心",就是看領導者是不是負責任。有人曾經戲說道,所謂"領導"就是別人犯了錯誤而由你來承擔責任的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對於領導的公平性而言,無論領導者做到什麼程度,大家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總是會有人不滿意、不服氣的。但對於責任心而言,卻是每個人都能切切實實看到和感受到的。在下屬犯了過錯,最需要你支持的時候,你以保護自己為要務,毫不留情地拋棄下屬的話,是會傷害下屬的感情的。我們說領導者主要是基於大家的信任才得以進行有力領導的,而信任說到底還是一種感情,感情受到了傷害之後是很難彌合的。所以,作為領導者要珍視下屬的信任,重視下屬的情感因素,做一個負責任的人。
什麼是領導 領導的本質是什麼
真正的領導者是能影響別人,使別人追隨自己的人物,他能使別人參加進來,跟他一起幹。他鼓舞周圍的人協助他朝著他的理想、目標和成就邁進,他給了他們成功的力量。領導能力首先是一個人的個性和洞察力——他作為一個人的最核心的東西。正如領導才能研究專家費雷階史密斯說:“領導人物走在隊伍前面,並且一直走在前面。他們用自己提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並且也樂意別人用這些標準來衡量他們。”
最好的領導人物就是能不斷成長、發展、學習的人。他們願意付出當領導人物的代價:為了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擴寬自己的視野,增加自己的技巧,發揮自己的潛能,他們會作出種種必要的犧牲。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受別人敬仰的人。
有良好個人品質的可信賴的人,比沒有受人敬仰的品質的人更有可能成為領導人物。但單靠良好個人品質還不能成為領導人物。這些品質還必須與能積極與人溝通的能力結合起來。領導人物和別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開始關懷別人,學會與別人交談和調動別人的積極性。PMA、個性、理想、與別人溝通和激發別人積極性的能力......是構成領導才能的基本要素。
什麼是領導
行政領導學1.領導定義的要點包括下面哪些
1.簡述領導的屬性及其關係?領導活動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領導的屬性主要包括自然屬性與社會屬 簡述領導的屬性及其關係? 性兩個方面。( 1 )領導的自然屬性產生於社會整體活動的自然需要,是由人們社會集體實踐活動中的客觀規 律所決定的。其一般標誌,就是統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權力,即任何社會與時代的領導都必須具有的共同的標 志。 ( 2 )領導不僅具有自然屬性,更具有社會屬性。人們之間的政治關係與經濟關係滲透於領導活動的全部過程 之中,並規定著它們的社會性質,即領導的社會屬性。 (3 ) 在領導的雙重屬性中, 社會屬性佔據著主導地位, 決定甚至改變自然屬性, 使其發生某種形式上的變化。 按照領導的歷史發展進程,領導可以劃分為哪幾種類型? 2.按照領導的歷史發展進程,領導可以劃分為哪幾種類型? ( 1 )自然式領導;( 2 )專制式領導;( 3 ) 民主式領導;( 4 )專家式領導,也稱專家輔佐式領導;( 5 )專家集團式領導。 簡述中國古代領導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觀點? 3.簡述中國古代領導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觀點? ( 1 )儒家。儒家反對一味以刑殺治國,主張以“德治” 和“仁政”維護政治統治。( 2 )道家。道家的政治思想是無為而治,主張“齊物論”和“道法自然” ,認為 從“道”的觀點來看,萬物一體,無是無非。( 3 )法家。法家主張“法治” 、刑治、霸道。其核心是依靠嚴 刑峻法以力服人。( 4 )兵家。兵家以謀略著稱。 簡述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思想與領導實踐方面的主要貢獻? 4.簡述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思想與領導實踐方面的主要貢獻? ( 1 )決策與執行分工的領導觀念;( 2 )群眾 路線的領導方法;( 3 )注重領導作風與素質的領導思想。 5.簡述西方領導理論發展的一條基本線索、兩個研究方向? ( 1 )一條基本線索:即由價值中立理論向非價 簡述西方領導理論發展的一條基本線索、兩個研究方向? 值中立理論發展。 (2)兩個研究方向:一是從研究領導者(leader )入手來研究領導理論;二是從研究領導 活動(lead )入手來研究領導理論。 述西方領導理論主要涉及的三個研究領域? 6.簡述西方領導理論主要涉及的三個研究領域? ( 1 )政治與行政領導領域。這主要體現為對政府首腦或領 袖素質與行為的研究。( 2 )企業領導領域。西方的一些經濟管理學家普遍認為領導是管理的一部分,他們的 領導學著作也往往冠以管理學的專業用語。( 3 1/17頁 )軍事領導領域。這主要體現在對戰爭中的領導藝術的研究。 簡述領導權變理論的基本觀點和理論貢獻? 7. 簡述領導權變理論的基本觀點和理論貢獻? 領導權變理論就是有關領導者在不同的領導環境因素條件下, 如何選取相應的領導方式,最終實現理想的領導效果的理論。權變理論認為:領導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通 過與被領導者的交互作用去完成待定領導目標的動態性行為過程,領導的有效行為應隨著被領導者的特點和 環境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一理論認為領導的成效依賴於領導者本身的條件、被領導者的條件、環境條 件三個因素的交互關係,即領導是領導者、被領導者和領導環境的函數。此外,這一理論還認為應把研究的 重點放在領導者、被領導者的行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上 。領導權變理論的主要貢獻在於,它使領導具有更強 的藝術化色彩,並且使得人們對領導的判斷不再侷限於道德範疇。 第二章領導權力與制約 1.簡述領導權力的發展過程? ( 1 )傳統社會時期的領導權力;( 2 )現代社會的領導權力;( 3 ) 社會轉型期的 簡述領導權力的發展過程? 領導權力。......
什麼是領導,什麼是領導者
領導的是人心,管理的是結果;領導補充管理,但不能取代管理
領導和管理是兩套各司其職而又相輔相成的行為。他們各自有各自的職能和活動!管理是有關處理複雜事物的概念;領導,比較而言,是有關處理變化的概念.
舉軍隊中的一個簡單例子吧。和平時期的部隊只要最高級將領領導有方,再加上各級行政管理得當,往往就能生存下去,然而戰爭時期的部隊卻需要從上到下各級有力的領導。還沒有一個人指出過怎樣管理士兵進行戰鬥,必須領導他們戰鬥。
簡述領導的屬性及其關係
領導的屬性就是領導和他事物發生聯繫時表現出來的性質,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其自然屬性是指領導是社會共同勞動和共同生活的自然需要,具有帶領、引導、指揮、協調等自然屬性,各個社會的領導活動所共有。領導的社會屬性是指採取什麼樣的領導方式,應由生產方式的性質決定;這種由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的屬性就是領導的社會屬性。(兩種屬性並不意味著有兩種領導活動)
。不同的社會條件形成不同的領導者和被領導的關係。一是相互信任的關係;二是相互促進的關係;三是相互支持的關係;四是相互轉化的關係;五是相互監督的關係
什麼是領導?
這種理論認為,沒有萬能的和固定不變的領導方式。有效的領導方式是因工作的不同而不斷變化的。不同的工作環境需要不同的領導方式。這種理論的代表學說是菲德勒的權變領導模型和領導方式的生命週期模型。(一)菲德勒的權變領導模型 第一個權變的領導模型是菲德勒提出的。權變理論認為不存在普遍適應的領導方式。有效的群體績效取決於同下屬相互作用的領導者的風格與環境對領導者控制和影響程度之間的匹配。菲德勒開發了一種叫做最難共事者的問卷。他分離出了三項關鍵的環境因素,包括領導者與成員的關係、任務結構和職位權力。通過這三項環境因素高、中、低的組合產生出哪一種情況與領導者行為相互匹配,從而研究出哪種環境下、哪種領導行為是比較有效的。 對於三種環境因素,每種有高、低兩種狀態,一共組合出8種類型。研究者對1 200個工作群體進行了對比式的研究,研究出的結論是,任務型的領導取向在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的情況下工作得更好,而關係型的領導風格是在某些中間狀況下工作得更好。 具體的組合如圖62所示。 圖62菲德勒的權變模型 按照菲德勒的觀點,一個人的領導風格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因此,要提高領導者的有效性,實際上有兩種途徑:一是根據環境選擇合適的領導,在非常有利或非常不利的情況下都選擇任務型領導;二是改變環境以適應領導者,比如可以改變領導者的職位權力,使他的職位權力增加,一旦職位權力增加,他的風格就有可能從不利轉化為有利。 (二)赫塞和布蘭查德的權變理論 第二種權變理論是保羅·赫塞和肯尼斯·布蘭查德聯合提出的。這是一個重視下屬的權變理論。赫塞和布蘭查德認為,根據下屬的成熟水平選擇正確的領導風格才會使領導取得成功。這一理論常被作為重要的培訓手段運用。根據美國的管理學家史蒂芬·羅賓斯所做的說明,《幸福》雜誌的300家企業中,北美銀行、IBM、美孚石油公司等大公司都是採用這個理論模型來安排自己的領導風格的,並且這個理論模型還被軍隊廣泛地接受。這個模型的好處就在於很多人士對他的理論是贊同的,並且從直覺上講它的匹配程度也比較好,應用起來比較簡單。這個模型的關鍵就是根據下屬的成熟程度來安排領導的風格。 下屬成熟程度的定義是個體對自己的直接行為負責任的能力和願望,它包括兩個因素:工作成熟和心理成熟。工作成熟包括一個人的知識和技能。工作成熟度高的個體擁有足夠的知覺能力和經驗去完成他的工作而不需要他人的指導。而心理成熟是指一個人做事的願望和動機。心理成熟的個體也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勵,靠內部的動機激勵就能夠自己完成工作。 赫塞和布蘭查德的理論模型裡,也是把領導分為任務導向的和關係導向的。但是赫塞和布蘭查德更進一步,他們認為每一個維度有高有低,這樣就總結出4種領導風格,如圖63所示。 圖63領導方式生命週期理論第一種叫做指導型,就是高任務低關係。領導者告訴下屬應該怎麼做以及何時何地去做。第二種叫做推銷型,就是高任務高關係。領導者既告訴下屬何時何地該怎麼做,同時也注重下屬的個人感受,關心下屬的態度。第三種叫做參與型,就是低任務高關係。領導者與下屬共同決策,為下屬提供便利的條件,同下屬充分溝通,關心下屬的感受。第四種叫做授權型,就是低任務低關係。領導者提供極少的支持和指導,完全交給下屬去做。 成熟分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低成熟階段。低成熟階段的人對執行任務既無能力又不情願,他們既不勝任工作也不被人信任,這時候就要採取高任務高關係的指導型領導方式。第二階段是成熟發展階段。這階段人缺乏能力但卻願意從事工作任務,他們有積極性,但目前尚缺乏足夠的技能,應採取高任務高關係的推銷型領導方式。第三階段是中成熟階段,這時的員工有能力從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