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實質是?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素質教育的內容和實質是什麼?

根據1993年發佈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思想,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六個方面。政治素質,指對民族、階級、政黨、國家、政權、社會制度和國際關係的立場,情感和態度。“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國史國情教育等都屬於政治素質教育的範疇。思想素質,主要指基本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問題,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民族精神等,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教育屬於思想素質教育,主要培養和發展學生正確的觀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道德素質,主要指個體所具有的正確處理個體與個體、個體與集體、個體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良好品質。道德素質教育主要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基本道德修養和文明的行為習慣,包括道德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道德判斷能力的訓練。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著重解決基礎學科和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和訓練,包括基礎文化知識,基礎科學知識,以及識字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思維能力、基本實驗操作能力和基本的勞動技能等,為適應自身的發展和現代社會生活、職業崗位及科技發展的需要,奠定堅實的科學文化和技能的基礎。身體素質教育,是要運用各種適當的方式,段煉學生的體魄,增強學生的體質,使其掌握基本的體育鍛煉的方法,還要對他們進行健康教育和普及各種常見病、傳染病的防治知識,保證他們健康成長。心理素質主要指良好個性品質的發展,包括頑強的意志力,積極的情感,健康的興趣、愛好、需要、友誼、交往、成就感、榮譽感以及面對困難、失敗的承受力等各種正常心態的發展培育和心理失衡、心理矛盾、心理疾病的自我調整與矯治。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善於控制、把握自己的能力及調整心理衝突的能力。

素質教育的實質,是通過教育改革,真正實現“兩全”的目標,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使我們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生和學生的每一方面發展,把以淘汰、選拔為主的應試教育變成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特徵和實質

素質教育的內涵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埂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特徵包括:一是全體發展;二是全面發展;三是主動發展;四是和諧發展;五是充分的發展;六是可持續發展。實施素質教育,其實質是一種導向思想——指導學校和教師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教學規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不良傾向,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即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課堂教學上,通過教學改革,使學生在掌握大量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能力與個性,使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理想目標具備堅實的基礎。其次,素質教育的實施還要落實到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和環節。如教學、教育實踐或實習、課外活動等,實現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有機統一,這樣才能完成全面素質教育的任務。

對素質教育內涵和實質的理解

我們的教育,隨著新世紀的開始也在進行不斷的變革和進步中,但是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那就是素質教育的提出似乎並沒有對教育的不足和缺陷有很積極的促動,相反產生了更多的混亂和負面,那麼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呢?是方向出了差錯?還是概念存在先天缺陷?還是實踐有困難?我們還是先回顧一下這個概念的提出的淵源吧!

1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是政策發展的必然

1994年8月13日,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原文如下:“為增強適應時代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質教育。中央主管教育工作的領導人多次指出,素質教育是針對中小學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弊端提出的。”應試教育最早見之於1993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原文是“中小學要有‘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可見“應試教育”對立面的“素質教育”,是《綱要》印發以後出現的。

應試教育的現實是國家教育體制包括基礎設施等落後造成的,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必然訴求,是對社會個體的要求和願望的迴應,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正常產物。而對應試教育的反思和批評也是必然,大力開展和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我黨教育方針思想的時代性的轉變。

2教育政策的發展和歷史總結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應試教育以前我們的教育特徵是什麼呢?可以說是政治色彩濃郁的教育,很富當時歷史特色的教育,不僅教育思想和體制是參考前蘇模式,而且教育方向和導向帶有很強的集權體制特點,那時的教育方針彰顯為政治服務的功利性及愚民特點。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相繼進行改革後,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不斷的發展與新的要求,人民的思想和認識也發生了很大轉變,人們逐漸意識到“大鍋飯”時代是不會再有了,而且也深刻認識到,如果自己不發揮智慧和努力的話,那一定將會被社會淘汰的。所以如何使自己更具有生存和競爭力,人生早期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經歷是很重要的。整個社會繼而對教育表示了高度的關注和肯定,從對張鐵生的白卷英雄式的膜拜到被深深的唾棄,鮮活地反映了人們開始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對教育也就有了積極的尊重和認同。一時間,“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成為對教育追求的最盛景觀。

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教育結構和體制開始表現出明顯的不適了,人們對受教育的目的及意義的理解和把握卻只侷限在高考上, “高分低能”、“60分萬歲”也就成為這個時期教育問題的集中反映。

試想,對於一個不會學習只會考試、個人素養失衡、缺乏創新精神的民族,怎麼可能實現科教興國的國策?應試教育的現象很準確地反映了當時教育現象的無奈和被動。

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這種轉變確是發展的必然。

3素質教育存在巨大的理解難度!

素質教育的提出是歷史的必然,在我們改革開放的年代,我黨教育事業的思想、觀念和作風也一定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不是誰都不能左右和阻擋的,而是時代和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和命運。

面對以上局面,中央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思想,並表示將輔以教育系統內大幅度的改革以及配套的法制法規建設等。這其間已經走過了近風風雨雨的10年。

回顧這10年,我們現在看來素質教育的說法有著太多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看似沒有問題,很是“高大全”的素質教育,在具體的實現和執行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大的困難。

素質教育給我們的認識似乎很先進,可惜缺乏實際指導內容,比如第三次全教會議決定的第二部分“深化教育改革,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條件”的說法就很主觀,難......

什麼是素質教育?它有哪些基本特徵?

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提高人的自身素質(自然素質、心理素質,社會素質)的教育活動。它在本質上是一種發展性教育,即開發人的潛能、提高人的身心文化素質、培養人的健全個性的教育活動。基本特徵有四:一、發展性特徵--素質教育,是一種發展性教育,這是對教育的功能而言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育功能的前瞻性,鄧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其高度概括,素質教育就是根據未來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需要,提高人的身心以及社會科學文化素質,從而為提高整個民族素質打好基礎。二是對素質要求的時代性,不同時代對人的素質有著不同的發展要求,因些要不斷對傳統的素質結構模式加以革新,賦予創新的內涵才能使培養出來的人符合時代的需要。二、整體性特徵--整體性是基礎教育的一個本質屬性,它的根本任務是為提高民族的整體素質,為多出人才打好基礎。柳斌概括了素質教育的三大要義: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生動活潑主動發展。三、基礎性特徵--這主要指教育要求和教育內容要做到基礎性,因為,基礎教育不是專業教育,主要是為學生在思想發展、文化科學、身心健康等方面打好基礎,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提供基礎條件。四、主體性特徵--這是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徵。因為素質教育作為主體的人所具備的,是人在成長、學習、實踐過程中把從外界獲得的物質、能量、信息加以內化,逐步沉澱而成,同時又是在人與外部客體世界的接觸中,作為主體的內在屬性表現出來和發揮作用的。因此,在培育人的素質中,必須發揮主體的能動性。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個性教育嗎

第一,個性化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種,並且要求對個人不同情況綜合下來,因材施教。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與應試教育相對應。

第二,個性化教育,指通過對被教育對象進行綜合調查、研究、分析、測試、考核和診斷,根據社會或未來發展趨勢、被教育對象的潛質特徵和自我價值傾向以及被教育對象的利益人的目標與要求,量身定製教育目標、教育計劃、輔導方案和執行管理系統,並組織相關專業人員通過量身定製的教育培訓方法、學習管理和知識管理技術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資源,從潛能開發、素養教育、學歷教育、閱歷教育、職業教育、創業教育和靈脩教育多個方面,對被教育對象的心態、觀念、信念、思維力、學習力、創新力、知識、技能、經驗等展開諮詢、策劃、教育和培訓。

第三,素質教育的基本涵義

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同志指出:“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於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也就是說,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面向少數學生,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不是單純應付考試,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機械地接受知識。”

相關問題答案
素質教育的實質是?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
教育學素質教育的意義?
愛的教育的作者是誰?
智慧教育的內涵是什麼?
網絡教育的優勢是的?
健康教育的概念是什麼?
教育的初衷是什麼?
義務教育的作用是什麼?
三節教育的內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