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有哪些?
什麼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包含哪些方面?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幾個內容:
1.家庭教育的背景是家庭,而教育者是家長,受教育者是子女。
2.家庭教育需要受到一定形態的政治經濟所制約,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和時代性。
3.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是家長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對子女進行教育。
4.家長通過一些社會的實踐,對孩子施以影響的社會教育。
5.家長通過社會活動,對孩子進行溝通和指導。
家庭教育的分類有哪些
你指的是哪方面的?
從教育的年齡可以分為:
0-3歲,嬰幼兒階段
3-6歲 ,幼兒階段,
6-11歲,少年兒童階段
11-18歲,青少年階段
如果從方法上來講,那就很多了
具體的我也顧不上打。有問題可以加我
家庭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美國的家庭教育
培養獨立能力
孩子從襁褓時期就跟媽媽分床睡覺,二、三歲的幼兒就住自己的房間。父母只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遊玩、學習,都由孩子自理、自主、自我選擇。父母決不替孩子多做什麼事,最多從旁提醒、參謀。
參與家事決策
美國孩子在家裡的確是小主人,不但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還參與家庭大事的決策。一個孩子的父親說:“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權利和機會很重要,等他長大了會越來越多地參與公眾事務乃至國家大事的決策。即使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也對維護孩子的獨立人格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和諧氣氛中瞭解孩子
許多家庭都有吃飯時及飯後隨便聊天的習慣,飯桌上的氣氛和諧、幽默、民主,誰也不許打斷誰的話,誰都能把心裡話倒個一乾二淨。還有許多細心的媽媽總在孩子睡覺前去跟孩子談談“今天過得怎麼樣?什麼事使你最開心?今天你向老師提了哪些問題?”父母跟孩子說話很客氣、和藹,極少見到疾言厲色的訓斥、打罵,父母總是對孩子說“謝謝”“對不起”“請原諒”等等,用商量的口吻對話。
多誘導、鼓勵,不強制
美國家長大多對孩子的學習不施加壓力。他們的觀點是:喜歡學習的孩子自然會努力學,為什麼非強制他們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呢!強拗著去做,會傷害孩子的感情和個性。對孩子的遊戲和興趣活動,家長也從不強制孩子,而是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他們說,人的興趣、愛好和才能本來就各不相同,孩子適合做什麼就做什麼,人生的路要讓孩子自己去走。
下面是一個美國家庭教育事例:
美國我們有一個溫馨的家庭,從我女兒上幼兒園開始,我們父母倆就已經著重考慮孩子學習的培養,因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她未來的事業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
學習的氛圍來自多方面,可以這樣說,首先我們自己正視學習,每月工資中百分之三十投資於教育,從家庭的學習的空間佈置到大人也要有一個不斷充電的讀書屋。家庭成員中人人蔘與學習,既要有成效,又要有突破,不求最好,但求完美。記得女兒上幼兒園時,我參加了家委會工作。一次開家長會時,老師不提名舉例某些孩子在某些智力發展還比較滯後,我有一種感覺,我女兒必定是其中一個,經過回家實際操作,果真如此,對我影響特別深刻,雖然本人在教育工作戰線幹了十幾年,對女兒的智力投資缺乏充分的準備,從那以後,我注重女兒智力的開發,不斷灌輸學習的重要性,在幼兒園的最後一學期,讓她住上寄宿制幼兒園,通過半年的寄宿生活,她各方面進步比較快,計算能力加強了,還學會了彈鋼琴等。
美國根據女兒的智力與能力情況,我們決定讓她早進學校大門,雖然在班上年齡最小,我們目標很明顯,讓她早日適應學校生活,不求在班上數一數二,但求她能跟上班級學習的節拍,但必須讓他加倍努力學習。實際上我們已做到這一點,我們在家本身帶頭參加學習,讀報活動,我們家庭成員的言談舉止,都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從而樹立了良好的家風。
美國其次,學校教育是多方位的,女兒在學校讀書時,我們家長時常與學校溝通,共同探討學校教育,我們時常注重女兒在學校的表現,從女兒身上可以看出老師的教學方式方法,我們配合校方老師共同抓好小學生工作。我深有體會是,女兒在學習思想上有所創新,學習態度比較端正,但開動腦筋,思維能力上有所欠缺。我們不斷讓女兒注重此方面的培養,參加學校課外輔導,電腦培訓班,家裡早已添置電腦,讓她時常使用。適當時候,有必要請家教,家教在學習中也是一個補充,可以幫助孩子不斷提高自己的學業,有利於跟上更新知識時代的潮流。
美國再次,社區網絡是學習型家庭必要的補充,我女兒時常參加社區各項有益活動,時常到老年活動室走走看看,我們家庭近階段學習《公民道德建......
家庭教育的好處有哪些?
家庭教育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讓孩子言傳身教,讓孩子能夠在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氛圍中成長;家庭教育如果做得不好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作為父母要積極的學習怎麼樣做好家庭教育,用心地做好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家庭教育方法有以下這些:
(一)潛移默化法。潛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家庭中的子女,從生下來就受到父母的感染,有很多言行,就是學父母的,這就是潛移默化發揮的作用。
(二)“不教而教”法。“不教而教,不學而學”,就是指子女從生下來就受到父母的言行所影響,長大後的言行性格就像父母一樣,雖然沒有教,沒有學,但他(她)言行性格習慣基本同父母一樣。這就是“不教而教,不學而學”的效果。這種方法主要在幼兒園用得多。
(三)眼面傳遞法。父母在教育子女時不用其他的方式,只用眼神和麵部表情的變化傳遞指令,使孩子服從指揮,終止當前的不正確行為,這種方法對孩子教育非常適用。
(四)言傳身教法。言傳身教是指用言語來傳授,用行動來示範。也指父母通過示範來教孩子,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從中受教育。
(五)營造環境法。父母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環境。我國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警醒大家,孟子家開始住在周圍都是墳地的地方,後又遷到集市附近,最後才遷到學校旁定居下來,使孟子成為偉大的思想家。《三字經》裡就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處”的記載。
您對家庭教育有哪些期待
轉摘:
家庭教育如果說複雜,它可能複雜到我們幾乎無法完全認識的程度。如果說簡單,它簡單到許多家長好象沒怎麼教育,孩子就很優秀。很多人總結的家庭教育規律跟真實的事件風馬牛不相及。也就是說,一個人成長起來了,成了傑出的人,無論是他(她)自己總結的還是他(她)父母總結的規律,有可能跟真正的規律沒什麼聯繫。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凡是一點問題也沒有,學習遙遙領先的孩子,你問那個家長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家長几乎都會說沒怎麼教育。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時候家長是越努力越用心,幾乎是使了百分之百的力氣,一心撲在孩子身上,而孩子變壞(指孩子不好好學習,自我價值極低,變成問題兒童)的可能性大大地增加。凡是家長努力的程度超過孩子努力的程度,孩子幾乎都會出問題。那麼真正的家庭教育規律是什麼呢?
家庭教育的最大祕決在於親子關係:一個家庭裡面,如果家長跟孩子的關係是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是平等的,互助的,那麼孩子即使不會成為很傑出的人,但基本上不會出現大問題。如果家長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扭曲,彼此之間互相仇恨互相不信任,或者家長與孩子之間變成支配與被支配、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那麼孩子百分之百會出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孩子行為上有偏差,那麼百分之百是家長有問題。如果一個孩子上小學一年級,課堂上不好好聽話,甚至跟老師頂撞,上課亂打亂鬧,注意力不集中,根本原因不是什麼愚蠢的說法:多動症、孩子沒出息,而是孩子從家裡學來的:家長不停地講話,忽略他(她)的存在,沒有給他(她)平等,他(她)不知道聽別人講話是人生的基本教養,是學會的基本態度。而且,教育孩子,只要相處一個月以上(心理學標準說法是21天),家長跟孩子就會形成固定的關係,雙方都會按固定的反應模式來對待對方。有些孩子怕爸爸,有些孩子怕媽媽,怕爸爸的孩子在爸爸面前就表現得很乖,而在媽媽面前則表現得很任性、不聽話。只怕媽媽的孩子也一樣。人和人之間永遠都是看人下菜碟,人和人之間總是按照固定的關係模式來生活。
正常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一種亞平等關係,親子行為是一種不平等的人際行為。如果親子之間表現出完全平等的關係,親子就會表現出明顯的問題,實際上這種關係也是無法存在的。因為,子女的依賴性較強,而且子女必然表現出對父母的一種依賴性,如果父母無法使他們依賴,那麼他們就會有突出的不安全感,子女心理容易出現問題。因此,亞平等型是一種較有利於子女心理健康的良好的關係,其特點是這樣的: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有一定的權威性,同時孩子也有較充分的民主。凡是要做出與子女有關的決定,都徵求子女的意見。對很多問題,子女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對父母的某些做法提出反面意見。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基本平等,既有父母子女親情,又有朋友之間的友誼。但是,在這種關係中父母起主導作用。
家長教育孩子最大的重點是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個人的脊樑骨。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尊心,他(她)終生都不可以站立起來,你透過語言的批評和表揚對他(她)根本沒有意義,那你還教育什麼?如果一個孩子有自尊心,他(她)就不甘人後,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開始觀察別人怎麼看他(她),他(她)才會去想他(她)是否給他人帶來困擾,他(她)才會去自己奮鬥。自尊心是一個人的精神的源頭。自尊心是透過家長平等、尊重、無條件的愛、鼓勵、表揚等手段培植起來的。一個有自尊心的孩子在他(她)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有一個成年人(這個成年人可能是父親,可能是母親,也可能是爺爺奶奶或者是老師)站在他(她)的背後,無怨無悔地愛他(她)、無條件地接納他(她)、承認他(她)、鼓勵他(她)、表揚他(她),讓他(她)找到了一種叫做自我價值......
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分別包括哪些內容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
家庭教育的原則是根據家庭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根據對家庭教育的規律性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家庭教育實踐的基本要求。它是在家庭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對施教過程中各種矛盾關係的認識和處理的基本規則。
第一,家教一致、家校統一的原則。
第二,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的原則。
第三,寬嚴適度、張弛有度的原則。
第四,平等相處、亦師亦友的原則。
第五,培育個性、建立自尊的原則。有
第六,共同成長、與時俱進的原則。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指父母教育子女時所採用的具體措施和手段。
第一,確立目標法。目標就是人們希望達到的成就和結果。不斷幫助孩子確立新的目標,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鼓舞孩子不斷勵志。目標不能訂得過高或過低,過高,孩子經過一番努力後不能實現,就會逐漸喪失信心;過低,孩子輕而易舉就可以達到,總讓孩子出於一種滿足狀態中,激勵作用就會減弱。確定目標,應基本符合孩子的天賦、興趣、能力等客觀條件,對孩子個性、特長、愛好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第二,循序漸進法。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願。只從主觀願望出發,急於求成,讓孩子長時間、超負荷學習,不顧孩子的年齡、接受能力等情況採取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應有的效果,還會造成孩子對學習的厭倦情緒。從孩子的實際能力出發,循序漸進地啟發發育孩子,才能達到教育目的。
第三,興趣培育法。興趣是人們愛好某種活動或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傾向。興趣往往成為某事物入門的嚮導。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要注意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善於發現和發展孩子的特長,充分發揮孩子潛在的能力。
第四,條件適應法。條件是影響事物發生、存在或發展的因素。事物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的進步或落後,往往受到條件的制約。家庭要儘可能地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條件。
第五,親情感染法。情感是受外界因素影響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它表現出人對事物的喜歡、崇敬、愛慕、憤怒、厭惡、恐懼等心理。親情是最能打動孩子心靈的一劑良藥。面對孩子盼望得到愛的心理需求,父母可通過具體的物質、精神的給予直接感動孩子,影響孩子。
第六,獎懲並用法。多激勵,慎懲戒。對孩子符合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的表現和具有創新意識的思維,應及時表揚鼓勵,甚至當著眾多親人的面給予表揚,或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對於孩子有違文明準則的言行或明顯具有違法違紀傾向的行為,比如打架鬥毆,小偷小摸等,要在及時制止,根據造成危害情節的輕重和發展趨勢等因素,給予適當的懲戒,必要時,可與孩子所在學校配合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有些文化層次較高的父母,他們也時常為子女的教育而感到迷茫、困惑。
父母要特別注意把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孩子在一個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長。
女子家庭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一、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確實,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在孩子入園、入校後,配合幼兒園、學校使其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家庭教育由於發生在家庭之中,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以下特點: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古諺有: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薰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
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後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於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歲時,父親就抱了到郊外野遊,觀察自然,培養歌德的觀察能力。3-4歲時,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並有意讓他在眾人面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能力。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樂觀向上,樂於思索,善於學習。歌德8歲時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臘語閱讀各種書籍,14歲寫劇本,25歲用一個有月的時間寫成了聞名於歐洲的詩歌《少年維特的煩惱》。再如古代以“父子書法家”著稱的王羲之、王獻之,有過1350多項發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學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都說明了家庭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時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響智力正常發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瑪拉,從小被狼叼去,8歲時被人發現,但其生活習慣已與人兩樣,其生活習慣幾乎與狼一樣,四肢爬行,吃生肉,晝伏夜行,後來經過人為的訓練,兩年後才能站立,六年後可以象人一樣行走,四年內學會了6個單詞,在他17歲時,智力水平僅達到3歲孩子的水平。據《中國婦女報》披露,我國南京市一姓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將自已的三個子女從小鎖在家中,人讓他們與外界接觸,長達十幾年,致使這些孩子智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