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歷史淵源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0

民族的共同歷史淵源?

民族的共同歷史淵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體淵源、地域淵源等!

何謂“一帶一路”?它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一帶一路”含義解讀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獲得了廣泛認同。

為什麼提出“一帶一路”?

區域合作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發展戰略對接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鑑。

中國深度融入世界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意味著我國對外開放實現戰略轉變。這一構想已經引起了國內和相關國家、地區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和強烈共鳴。之所以產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於這一宏偉構想有著極其深遠的重要意義。

首先,“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順應了我國對外開放區域結構轉型的需要。眾所周知,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從1979年開始,我們先後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個經濟特區,開放和開發了14個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東新區,相繼開放了13個沿邊、6個沿江和18個內陸省會城市,建立了眾多的特殊政策園區。但顯然,前期的對外開放重點在東南沿海,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成為了“領頭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始終扮演著“追隨者”的角色,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東、中、西部的區域失衡。“一帶一路”尤其是“一帶”起始於西部,也主要經過西部通向西亞和歐洲,這必將使得我國對外開放的地理格局發生重大調整,由中西部地區作為新的牽動者承擔著開發與振興佔國土面積三分之二廣大區域的重任,與東部地區一起承擔著中國走出去的重任。同時,東部地區正在通過連片式的“自由貿易區”建設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我們亟需資本、技術和管理模式。因此,當初的對外開放主要是以引進外資、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為主。有數據顯示,1979至2012年,中國共引進外商投資項目763278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達到12761.08億美元。不可否認,這些外資企業和外國資本對於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管理的現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說,這是一次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性產業大轉移。而今,儘管國內仍然需要大規模有效投資和技術改造升級,但我們已經具備了要素輸出的能力。據統計,2014年末,中國對外投資已經突破了千億美元,已經成為資本淨輸出國。“一帶一路”建設恰好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新趨勢。“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中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第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與其他經濟合作國家結構轉變的需要。在中國對外開放......

什麼叫法律淵源

法律淵源是指法的源泉、來源、源頭。作為法學的一個基本範疇,法律的淵源是一個比喻性並且極端模糊不清的說法,不同法系、地域、國家對其均有不同的表述。法學家奧斯汀將法律的淵源理解為法律規範的效力來源;克拉克則認為法律的淵源則指法的形式。同樣,在我國法理學界,學者們也曾在多種含義上使用過法律的淵源這一概念:

有的學者將其理解為歷史淵源,即引起特定法律、法律制度、法律原則、法律規範產生的歷史事件和行為。

有的學者認為,法律的淵源是法的本質淵源,即 法的根本性質,法律現象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還有學者從其它的角度理解這一概念,比如法律的思想理論淵源,即對一國法律制度、法律規範起指導作用的理論原則和思想體系;載入,法律的文件淵源,即對法律規範的權威性解釋和記載的文件。目前,在我國法理學界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種觀點認為:法律的淵源是法律的效力來源,包括法的創制方式和法律規範的外部表現形式。其意義在於說明一個行為規則,通過何種方式產生,並且具有何種外部表現形式才被認為是法律規範,才具有法律效力,併成為國家機關審理案件的規範性依據。在 此問題上,有的學者將這種效力上的淵源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拘束力的淵源;另一類是雖無拘束力,但有參考價值的具有說服力的淵源。

另一種觀點認為,法律的淵源一般是指法律的形式淵源。其意義在於說明,某一規則如何產生,或者具有何種外部形式才被認為是法律規範,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併成為司法機關判案的權威性根據。

這兩種觀點共同之處是將法律淵源定位於法律效力的來源,但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強調"規範性根據",側重的是立法層面的意義;而後者將其界定為"權威性根據"旨在突出法律淵源的司法意義。

2、法律淵源的分類

由於法律淵源的含義不同,學者們對其分類的依據也響應的多種多樣。綜合看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

有的學者依據其載體形式將法律淵源分為:成文法淵源與不成文法淵源。凡表現為文字形式的制定法者為成文法淵源,反之則為不成文法淵源。

有的學者依據其制定是否經過國家立法程序將其分為制定法淵源和非制定法淵源。凡是立法機關依據嚴格的立法程序及法定職權所制定的法律即為制定法淵源,反之則為非制定法淵源。

有的學者依據能否直接援引為定罪處刑的依據將其分為直接淵源和間接淵源。凡是可以直接援引作為司法機關定罪量刑的依據的均為直接淵源,反之則為 間接淵源。

除此之外,有的學者採用美國學者博登海默的分類方法,將法律的淵源分為 正式淵源與非正式淵源。即 那些可以從體現為權威性法律文件的明確文本形式中得到的淵源為正式淵源;非正式淵源是指那些具有法律意義的資料和值得考慮的材料,而這些資料和材料尚未在正式的法律文件中得到權威性的或至少是明文的闡述和體現。

同時,還有學者認為,法律的正式淵源等同與法律的直接淵源,法律的非正式淵源等同於法律的間接淵源。

英美兩國曆史淵源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說過一句名言,“英美是一個民族、兩個國家”。英國人常說,“沒有英國五月花號航行美洲,也就沒有現在的美國”。美國原本是英國的13個殖民地之一。英美因此擁有相同的語言、比較一致的文化傳統。從民族淵源看,目前,美國來自英國和愛爾蘭的移民後裔自視為美國社會的主流。就連美國的許多重要地名也是從英國照搬過去的。例如,紐約的意思就是“新約克”。紐約建市的時候來自英國約克郡的人數很多,就起名為“新約克”。德州布什家族的祖上也來自英國的一個小漁村,但後來成為英國王室的一支。戈爾副總統的先輩也來自英國,也是英國王室的旁支。美國大選期間,英國有份小報曾經預測,布什將戰勝戈爾當選美國總統。原因是,他們都是英國王室後裔,但布什家族離英國王室的血緣很近。有趣的,據英國史書記載,“美國獨立戰爭那一槍不是堂堂正正打響的”。當時,華盛頓的目標只是要求英王削減印花稅,

爭取更多自主權,並非脫離英國。然而,“有人的槍走火了,對英王群情激憤的群眾以為華盛頓下達了起義的命令。”

英國人經常津津樂道地說,美國霸權是建立在大英帝國曆史遺產之上的。美國所謂自由、民主、文化、法律,基本上都是大英帝國模式的翻版。當美國中學生在教室裡學習美國曆史的時候,很多時候,他們實際上是在學習英國曆史,學習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不學習這些內容,他們就無法瞭解美國曆史。《湯姆莎亞歷險記》誕生以前,美國甚至沒有自己的文學。牛津大學著名歷史學家威爾遜曾經說,與其說英美兩國是兄弟關係,不如說英美是母子關係。兩國有共同語言、基本一致的文化和相同的民族淵源。

嵊州有什麼別名,這些名稱有什麼歷史淵源

嵊州市地處浙江東部,北靠杭州,東鄰寧波,系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杭州灣產業帶,是全國第一批經濟開放縣(市)、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全市總面積1784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11個鎮、6個鄉,總人口73.4萬。

早在秦漢時就建縣稱剡,唐初曾設嵊州,北宋年間始名嵊縣,至今已有2150多年曆史。1995年8月,撤嵊縣設嵊州市。嵊州素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之美譽,"書聖"王羲之愛慕剡中山水而晚年隱居終老金庭,謝靈運、李白、杜甫、朱熹、陸游、戴逵等歷代文人墨客,多次來嵊遊歷,留下了不少詠剡佳句和訪剡遺蹟,書聖園、南山湖、百丈飛瀑、崇仁古鎮等四大風景旅遊區,吸引了遊客前來觀光休閒。嵊州還是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理論家馬寅初,革命音樂家任光,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黃土畫派創始人劉文西,圍棋國手馬曉春等名家名人的故鄉,是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的發源地,也是聞名海內外的中國越劇之鄉和著名的中國圍棋之鄉、領帶之鄉、竹編之鄉、茶葉之鄉、建築之鄉,並被列入全國文化先進縣(市)和全國科技先進縣(市)。五大支柱產業,一是領帶產業;二是電機產業;三是廚房用具產業;四是針織服裝產業;五是茶葉產業。嵊州茶業源於秦漢,名起盛唐,宋系進貢之佳品,清末被譽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年產精製茶6.2萬噸,珠茶年產量居全國縣(市)之首,是全國最大的精製珠茶加工出口基地,出口量佔全國的60%,名茶"越鄉龍井"榮獲99中國國際農產品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另外,是中國三大鏈輪出口基地之一、亞洲最大的電聲配件生產基地。硅藻土、花崗岩、黃沙、麥飯石、礦泉水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硅藻土儲量佔全國的65%。嵊州區位條件優越,處於杭州、寧波、溫州、金華四城市的交通對角線交點上。104國道、上三高速公路、37省道嵊義線和甬金高速公路貫穿全境,縣鄉公路四通八達。

嵊州市是全國產茶大縣(市)之一,從2000年以來,嵊州市每年出臺扶持政策,僅扶持茶葉生產發展的資金年均就達500萬元,主要用於良種茶發展、無公害茶培育、有機茶基地建設、品牌建設、展示展銷、對外宣傳以及對龍頭企業和購銷大戶的獎勵等。2005年,嵊州茶葉企業在福建、四川、貴州、湖北等地收購、承包粗製茶廠12家,承包茶園8萬畝,全市130多家茶廠加工出口量達到120萬擔。國家級龍頭企業華髮出口茶廠被評為全國百家優秀農業龍頭企業,大鵬茶業以2596萬元成功收購百年名牌"祁門紅茶",實現了農產品品牌經營的突破。2005年,全市茶葉自營出口額達到3994萬美元,其中珠茶出口額已佔全國的65%以上。經中國茶葉學會、農民日報社評選,嵊州市政府成為全國20箇中國茶葉發展政府貢獻獎"之一。

嵊州市古名剡,西漢景帝四年(前153)已置縣。王莽時改名盡忠,東漢初複稱剡縣。唐武德四年(621)升置嵊州,並分置剡城縣。八年,廢嵊州及剡城縣,重置剡縣。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改剡縣為贍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仍以剡為名。宣和三年(1121)始,更名為嵊,至今已有2150多年曆史。此後一直以嵊為縣名。1990年全縣轄11區、14鎮、52鄉、1154行政村、23居民委員會。1995年8月,撤嵊縣設嵊州市。

1990年以嵊為縣名,全縣轄11區、14鎮、52鄉、1154行政村、23居民委員會。

1995年8月,撤嵊縣設嵊州市。2002年轄4個街道、11個鎮、6個鄉,47個居民區、1147個行政村。...

民族的定義是什麼?怎樣理解民族六個基本特徵的含義?

斯大林在1912年底到1913年初寫出的《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裡首先提出了他對民族的定義,在到1929年寫的《民族問題和列寧主義》中又重申該定義了,同時在用詞表述上做了更為準確的修改為改“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的共同體”.

中國共產黨提出民族作為一種社會人們共同體,一般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徵.

民族構成六特徵的理論,表現出幾方面獨特性:第一,與針對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形成的資本主義民族或現代民族(即次生形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定義的四個基本特徵理論相比,更加寬泛,更側重於人類社會發展中從部落發展而來的民族(即原生形態民族),可涵蓋現今的絕大多數民族.第二,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血統、宗教等要素的民族定義相比,更加註重民族的地緣(地域淵源)、生產方式、文化等諸要素,更加合理地確認族源和宗教的作用.第三,與國外民族理論中強調文化、心理等要素的民族定義相比,更加註重歷史淵源(地緣、族源)、生產方式,更加合理地確認諸要素的客觀性、整體性和諸要素之間的關係.構成民族六特徵的理論,具有內容寬泛(全面)、涵蓋面廣、適用性強、表述通俗、易於理解、易於運用、歸納科學、符合現實、簡便實用等特點,是立足現實、著眼實用、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定義理論.

我國法律的淵源!

當代中國法律淵源是以憲法為核心的制定法形式,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可分為以下幾類:

1、憲法  憲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依特別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憲法是集中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規定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約和平衡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國最高的法律淵源。憲法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基本規範組成,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二是其它附屬的憲法性文件,主要包括: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國籍法、國旗法、國徽法、保護公民權利法及其他憲法性法律文件。

2、法律  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頒佈的規範性法律文件,即狹義的法律恭其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專門法)兩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關係的規範性法律文件的統稱,如刑法、民法、訴訟法以及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法律。一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係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範性文件的統稱。其調整範圍較基本法律小,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

3、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就有關執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職權的問題,以及依據全國人大的特別授權所制定的規範性文件的總稱。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但高於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文件。

4、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指依法由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就地方性事務以及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需要所制定的規範性文件。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准的較大市。地方性法規只在本轄區內有效。

5、規章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規範性文件稱規章。內容限於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的規定,以及相關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其適用範圍是該民族自治地方。

7、特別行政區的法律法規  憲法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特別行政區同中央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的關係。但特別行政區享有一般地方所沒有的高度自治權,包括依據全國人大制定的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所享有的立法權。特別行政區的各類法的形式,是我國法律的一部分,是我國法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制定的法律也是我國法的淵源。

8、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  國際條約指我國與外國締結、參加、簽訂、加入、承認的雙邊、多邊的條約、協定和其他具有條約性質的文件(國際條約的名稱,除條約外還有公約、協議、協定、議定書、憲章、盟約、換文和聯合宣言等)。這些文件的內容除我國在締結時宣佈持保留意見不受其約束的以外,都與國內法具有一樣的約束力,所以也是我國法的淵源。

行政協定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府相互之間簽訂的有關政治、經濟、貿易、法律、文件和軍事等方面內容......

東北方言的歷史來源

東北方言隸屬官話方言的分支,說話腔調接近現代漢語普通話,其他方言區的人大體上能夠聽明白,這就為近些年來東北方言在全國範圍內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必要條件。 東北方言,是漢語方言。這種方言的特殊性,就體現在它源頭的特殊性。第一,東北方言在古東北地理構成的三個時期中國古代雖以漢語言漢字為主體,但漢語言的各地域的發音和稱謂也不盡相同。按楊雄所著《方言》中劃分十二大方言區,東北屬於“燕代方言區”。“燕曰幽州”,燕早在周武王滅殷商之前就起源於東北,號屬“東夷”,“秦統一中國後,九夷完全同化於華夏族”。古代北燕朝鮮方言是漢語的一種方言。燕人活動區域很廣,從燕山以東到遼東半島到朝鮮半島北部、松花江南岸,都是燕人活動的區域。1983年,考古隊在二龍湖北岸發現一座燕城,從出土的繩紋陶器,確認是燕城址。人是語言的載體,方言的形成在於人的流動。經過兩千年的艱苦歷程,燕人不斷與逐漸流入東北的齊、趙人融合,不同地域的語言既有輸出,也有接納,逐漸形成東北穩固的漢語方言第一時期。《後漢書東夷列傳》稱箕子朝鮮“其後四十餘世,至朝鮮侯凖,自稱王。漢初大亂,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口。而燕人衛滿擊破凖而自王朝鮮。”在朝鮮設漢四郡。實際早在秦漢時期,從陸上和海上到北燕朝鮮來的漢人相當多,其中燕人、趙人主要從陸路到遼東一帶,齊人則乘船從海上前往,而且“八世而不改華風”,這樣長期以來形成漢語方言。秦漢、魏晉、唐宋,也不斷地有魯、冀、豫、晉等南方各省人口流入東北。在黑龍江省三江地區近些年發現了多處漢城漢墓;在通化縣境內發現秦漢長城的關堡一座、烽燧11處遺址,秦漢長城東端可能在通化;2011年又在通化縣境內發現赤柏鬆漢城遺址,2011年又在大安附近後套木噶發現戰國—西漢的墓葬遺址,以上史實也打破吉林省乃秦漢“遼東外徼”的說法,“是漢中央政權經略東北的重要實證”,說明漢人民居及漢文化的影響已經覆蓋整個東北,又經魏晉、隋唐幾千年的疊壓,形成第二個東北漢語方言時期。元明清以來,漢民族及少數民族南北流動,特別明清以來關內失業的農民大量流入東北,又促成漢滿融合的良好局面,形成東北第三個漢語方言歷史時期。第二,東北方言是東北四千年曆史的活化石東北方言是以四千多年來漢族土著的語言及漢字為基礎的語言文化。沿著方言的來路去尋根,可以追溯到上古沒有文字的時代。當時只有語言交流,沒有文字,到後來雖有文字記載了語言,強化了記憶,由於文字普及得較慢,特別在邊遠的窮鄉僻壤,語言很難與文字相對應。所以在上古時代民間有許多有音無字的語言。“這嘎達”就屬於無確切文字的語言,“嘎達”、“砢磣(寒磣)”,“犄角”、“嘎啦(旮旯)”屬於只可意會不可以文字言傳之類。如“鬼道”,聰明,有智慧,很鮮明體現古文字的活用。“鬼道”與“神道”可以通用;再如“你起(讀qie第三聲)這嘎達”,本不識字的農民說這話時的意思是明白的,意思是“你起身離這裡遠點”,究竟用哪個字對應,“且”,按其動作意思可以和“起”相對應,但與“起”又有所不同,大有“離開”的意味;也有有字無音的,如“毽子”,本是漢代就有的玩具,只是東北方言用以借代,讀“犍兒”。最說明歷史久遠的一個方言,就是對小孩的稱謂,江浙方言稱小女孩為“囡”,小男孩為“囝”,而東北方言對小孩統稱“小嘎”,女孩稱“小尕”,男孩稱“小玍”,按象形文字解釋,人沒留髪之前稱“小玍”,留髪之後稱“小生”,常叫“禿小子”,而“尕”則正像披一頭秀髮的女孩。而“尕”、“玍”恰是古文字,至少在漢代就有了。這個方言正是歷史的活化石。第三,東北方言是東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大熔爐有史以來,東北就是漢族與多民族共同開發、共同爭奪生存......

相關問題答案
共同歷史淵源的意思?
歷史淵源的意思?
歷史條件的意思?
歷史沉澱的意思是什麼?
歷史表現的意思?
歷史淵源是什麼意思?
歷史成本啥意思?
資源的意思?
探本窮源的意思近義詞?
溯本清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