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為什麼留鬍子?

General 更新 2024-12-18

古人為什麼喜歡留鬍子

下面說說我所聞的古人蓄鬚的原因:

1,史前遺留的習慣。在史前時代,濃密的大鬍子無疑有許多好處:1保暖;2保護(緩衝作用);3,求偶(類似於鳥類的羽毛);4,威脅(鬍鬚讓人下顎、面部更突出)

2,宗教因素。中國儒教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鬍鬚只能修理,不能剪去。而在亞伯拉罕諸教也有類似的提法,著名的宗教領袖耶穌和穆罕默德據說都有鬍子。

3,社會觀念。古代在很多地區,剃去毛髮被當作一種很嚴重的刑罰。中國有髡刑(雖然是剃髮);在希臘、阿拉伯地區也有類似的懲罰手段。一般來說,人們會避免與罪犯擁有太多相似之處。

4,男性象徵。鬍鬚既是男性的重要象徵,也是成年的象徵。在非洲的一些部落,只有鬍鬚茂盛的男子才會被接納為部落成員。在古中國,鬍鬚有各種象徵意義,長髯是智慧;虯髯則是勇猛。

5,方便。這可能是最隱蔽的原因,但很有說服力。畢竟,大部分成年男子都會長鬍子,而相比於蓄鬚,刮鬍子無疑更費時費力,且古代生活條件惡劣,很多平民也許全家唯一的刀就是菜刀,用來刮鬍子的話,即不合適,也不順手。

古代人為什麼留鬍子

1,史前遺留的習慣。在史前時代,濃密的大鬍子無疑有許多好處:1保暖;2保護(緩衝作用);3,求偶(類似於鳥類的羽毛);4,威脅(鬍鬚讓人下顎、面部更突出)

2,宗教因素。中國儒教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鬍鬚只能修理,不能剪去。而在亞伯拉罕諸教也有類似的提法,著名的宗教領袖耶穌和穆罕默德據說都有鬍子。

3,社會觀念。古代在很多地區,剃去毛髮被當作一種很嚴重的刑罰。中國有髡刑(雖然是剃髮);在希臘、阿拉伯地區也有類似的懲罰手段。一般來說,人們會避免與罪犯擁有太多相似之處。

4,男性象徵。鬍鬚既是男性的重要象徵,也是成年的象徵。在非洲的一些部落,只有鬍鬚茂盛的男子才會被接納為部落成員。在古中國,鬍鬚有各種象徵意義,長髯是智慧;虯髯則是勇猛。

5,方便。這可能是最隱蔽的原因,但很有說服力。畢竟,大部分成年男子都會長鬍子,而相比於蓄鬚,刮鬍子無疑更費時費力,且古代生活條件惡劣,很多平民也許全家唯一的刀就是菜刀,用來刮鬍子的話,即不合適,也不順手。

作者:句玉

鏈接:m.zhihu.com/...05767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古代人留鬍子有什麼講究

中國古人有蓄鬚的習慣,講究鬚眉堂堂,他們推崇鬍鬚,不厭其煩地做了細緻分類,譬如上脣的鬍鬚叫作“髭”,下脣的鬍鬚叫作“糶”,頰旁的鬍鬚叫作“髯”,而下巴的叫“襞”。這種體貼羅嗦的分法充分顯出對鬍子的衷心愛戴。

在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男人,鬍鬚式樣是不同的。 古人鬍鬚式樣主要體現的是經歷特點。如留一字胡的人,說明他已經成家,留八字鬍的人,標誌他開始步入社會,或已有子女留子孫胡的人,表示他的子女已婚配,或有了孫兒女。我國曆史上的經典鬍鬚:

1、戰國時的鬍鬚,造型就像倒立的菱角一樣向上翹起。

2、隋朝,人們按照不同的身份將鬍鬚修成辮子造型。

3、著名人士達利兩瞥有力上翹的鬍鬚堪稱突出自我個性的典範。

4、關公美髯是不爭的事實,其鬍鬚不僅起到美觀的作用,更體現了一種威嚴與士氣。而同時期的張飛就有一些遜色。

請採納

古人留鬍子有什麼講究?

中國古人有蓄鬚的習慣,講究鬚眉堂堂,他們推崇鬍鬚,不厭其煩地做了細緻分類,譬如上脣的鬍鬚叫作“髭”,下脣的鬍鬚叫作“糶”,頰旁的鬍鬚叫作“髯”,而下巴的叫“襞”。這種體貼羅嗦的分法充分顯出對鬍子的衷心愛戴。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鬍子問題-沈從文《紅旗》十七期上,有篇王力先生作的《邏輯和語言》文章,分量相當重,我不懂邏輯和語言學,這方面得失少發言權。惟在未毣有一段涉及鬍子歷史及古人對鬍子的美學觀問題,和我們搞文物所有常識不盡符合。特提出些不同意見商討一下,說得對時,或可供作者重寫引例時參考,若說錯了,也請王先生不吝指教,得到彼此切磋之益。那伇評說昌主要計三點,照引如下:1.漢族男子在古代是留鬍子的,並不是誰喜歡鬍子才留鬍子,而是身為男子必須留鬍子。2.古樂府《陌上桑》說:“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可見當時每一個擔著擔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鬍子的。3.鬍子長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點之一,所以《漢書》稱漢高祖“美鬚髯”。私意第一點概括提法無根據,第二點推想更少說服力,第三點對於文字解說也不大妥當,行文不夠謹嚴,則易滋誤會,引例不合邏輯,則似是而非,和事實更大有出入,實值商詩詩 。關於古人鬍子問題,類書講到不少,本文不擬作較多稱引,因為單純引書並不能解決具體問題。如今只想試從文物方面來注意,介紹些有關材料,或許可以說明下述四事:一、古代男子並不一定必須留鬍子。二、鬍子在某一歷史時期,由於祔風氣或美學觀影響,的確逐漸被重視起來了,大體是什麼式樣?又有什麼不同的發展?文獻不足證處,我們還可以從別的方面取得些知識。中古某一時期又忽然不重視,也有祔原因。三間還有著鬚髯在某些時期多和英武有關,是可以肯定的,可並不一定算間還有著男子。有較長時期幾恰恰相反,某些人鬍子多身份地位反而比較低下。可是挑擔子的卻又決不是每人都留鬍子。四,晉唐以來鬍子式樣有了新的變化,不過中年人或老年人,即或是名臣大官,也並不一定留它。這風氣直繼續到晚清。 1.漢族男子在古代是留鬍子的,並不是誰喜歡鬍子才留鬍子,而是身為男子必需留鬍子。2.古樂府《陌上桑》說:“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可見當時每一個擔著擔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鬍子的。3.鬍子長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點之一,所以《漢書》稱漢高祖“美鬚髯”。私意第一點概括提法實無根據,第二點推想更少說服力,第三點對於文字的解說也不大妥當。行文不夠謹嚴,則易滋誤會,引例不合邏輯,則似是而非,和事實更大有出入,實值商討。關於古人鬍子問題,類書講到不少,本文不擬作較多稱引,因為單純引書並不能解決具體問題。如今只想試從文物方面來注意,介紹些有關材料,或許可以說明下述四事:一、古代男子並不一定必需留鬍子。二、鬍子在某一歷史時期,由於社會風氣或美學觀影響,的確逐漸被重視起來了,大體是什麼式樣?又有什麼不同發展?文獻不足證處,我們還可以從別的方面取得些知識。中古某一時期又忽然不重視,也有社會原因。三、美鬚髯在某些時期多和英武有關,是可以肯定的,可並不一定算美男子。有較長時期且恰恰相反,某些人鬍子多身份地位反而比較低下。可是挑擔子的卻又決不是每人都留鬍子。四、晉唐以來鬍子式樣有了新的變化,不過中年人或老年人,即或是名臣大官,也並不一定留它。這風氣直繼續到晚清。首先可從商代遺留下的一些文物加以分析。故宮有幾件雕玉人頭,湖南新出土一個銅鼎上有幾個人頭,另外傳世還有幾件銅刀、銅戈、銅鉞上均有人的頭形反映,又有幾個陶製奴隸俑,在河南安陽被髮掘出來,就告訴我們殷商時期關於鬍子情況,似乎還無什麼一定必需規矩。同是統治者,有下巴光光的,也有嘴邊留下......

古人一定要留鬍子嗎

是否留鬍子,在現代是個人審美觀念問題,但在中國古代,鬍子可是有很多“講究”的。秦漢人特喜歡留鬍子,以“多鬚髯”為美;唐宋時染鬍子大為流行,“好染髭鬚事後生”;南朝時出現刮鬍子現象,貴族子弟“無不薰衣剃面”。而出家人剃除鬚髮,不留鬍子,則為“遠離煩惱,究竟寂滅”……古人管面部鬚髮叫“鬍子”始於何時?

現代人“鬍子眉毛一把抓”,將面部鬚髮都統稱為“鬍子”,古人分得很細:嘴脣上的稱“髭”,下巴上的稱“須”,兩邊腮上的稱“髯”。故鬍子又有“鬍鬚”、“鬍髯”、“髯須”等不同稱呼。成年男性的面部鬚髮,為什麼叫鬍子?這一問題不少學者都曾考證過。有一種觀點是,“鬍子”這一稱謂或與古代少數民族“胡人”有關。國學大師王國維即持此觀點:“中國人貌類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鬍子。”胡人魏時多泛指西域人,隋唐後多指西北、北方的少數民族,男性胡人與中原人最大的不同是面部多長著大鬍子。早在秦漢時,人們已注意了胡人的體貌特徵,《漢書·西域傳》記載:“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鬚髯。”

或許因為胡人“多鬚髯”這個原因,“鬍子”慢慢俗變為面部鬚髮的代名詞,但細究起來卻不盡然,先秦時已稱面部鬚髮為“胡”了。《詩經·豳風》中的《狼跋》一詩稱:“狼跋其胡,載疐其尾”、“狼疐其尾,載跋其胡”,意思是老狼往前走踩著鬍子,後退又被尾巴絆倒;後退又被尾巴絆倒,往前走踩著鬍子。可能是受到許慎《說文解字》“牛顄垂也”釋文的影響,傳統都將詩句中的“胡”,理解為頸下垂下來的肉。實際上這是說不通的,哪有那樣的垂肉?應是從頸頜垂下來的長毛,或是頸下垂肉上長的毛髮,即所謂“鬍子”。

古代男人為什麼喜歡留鬍子

下面說說我所聞的古人蓄鬚的原因: 1,史前遺留的習慣。在史前時代,濃密的大鬍子無疑有許多好處:1保暖;2保護(緩衝作用);3,求偶(類似於鳥類的羽毛);4,威脅(鬍鬚讓人下顎、面部更突出) 2,宗教因素。中國儒教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

為什麼現在中國社會認為男人留鬍子是不文明的現象?古代中國不是認為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不可譭棄麼?

古代中國人最早是從南北朝樑代開始剃鬍須的,當時主要是受佛教思想影響。但是把留鬍鬚視為不文明現象則是從清代中後期才開始的。

第一個階段(上古~商代)這個階段由於歷史記載不足,古人對待毛髮鬍鬚的態度未知。

第二個階段(周代~晉代)這個階段人們對毛髮鬍鬚是非常重視的,認為保護身體髮膚是孝道的基本,不能毀傷。所以一般都只清洗頭髮和梳理頭髮,頭髮是任其自然斷裂和掉落的,無論男女都盤成髮髻堆在頭頂。《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最早的歷史記載從周公旦開始就是隻沐發。漢代到晉代,由於儒家思想的普及,愛護身體髮膚被從道德上提高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世說新語·德行》上有個故事:東漢範宣八歲那年,在後園挑菜,誤傷自己的手指,於是他大聲啼哭。有人問他,是不是很痛?範宣回答:“非為痛,身體髮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

東晉的桓玄曾經責問淨土宗高僧慧遠,“不敢毀傷,何以剪削?” 這是帶有問罪性質的發問,言外之意是指責慧遠剃掉毛髮鬍鬚不符合孝道。

這個階段,只有罪犯才會被強迫性地剃掉頭髮和鬍鬚,作為一種懲罰。

第三個階段(南北朝~明代)這個階段,部分漢人削髮剃面,尤其元明兩代比較普遍。

南北朝的南朝受佛教影響很大,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梁代的貴族受佛教思想的影響開始剪髮剃鬍須。那時的理髮業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專職的理髮師。

唐宋兩代,上層貴族很多都修剪頭髮鬍鬚。宋朝有專門製造理髮工具的作坊。

元明兩代,修剪頭髮鬍鬚已經成為較普遍的現象。

但是,南北朝~明代這個時代,剪髮剃鬚都還只是部分漢族人的行為,且多見於上層社會。

第四個階段(清代)滿族統治者強迫漢人男性剃頭留辮子。受滿族統治者影響,漢人剃鬍須的越來越多,清代中後期晚輩留鬍子拜見長輩已經被視為無禮之舉。

第五個階段(民國~現代)受西方習俗影響,普遍認為男人定期修剪鬍鬚才是文明的行為。像美國婦女有一半是拒絕和未剪鬍子的男人接吻的。

古代男人留鬍子有什麼講究嗎

鬍子是神聖的,這是古埃及人的說法。當時的人們認為:下巴上有一綹垂下來的鬍子不僅是美男子的標誌,更是權利和財富的象徵。所以古埃及流傳至今的法老像大多留著這山羊鬍。按照法老形象塑造的獅身人面像就掛著這地位的象徵在沙漠中趴了幾千年,這巨大的鬍子後來被拿破崙的士兵一炮打將下來,收藏到大英博物館。據說當時一位女法老,也不顧自己的性別,也叫人在自己的塑像上加上了一撮鬍鬚,以顯示自己的天賦王權。古埃及法老塑像上的鬍子大都塑成一個上大下小的梯形,與其說是長的,還不如說是安裝上去的。這時鬍子不象是身體的一部分,倒已形而上到象勳章綬帶一類顯示人身份的附屬品。其生理意義已所剩無幾。反觀古埃及壁畫中的那些下里巴人,卻從未看見過有誰留著鬍子。看來在古埃及,鬍子已成為販夫走卒們不配享有的一種權利和待遇,要將鬍子神話到這種地步,`其需要的想象力用來建造幾座金字塔恐怕都足夠。

如果說古埃及人是成功地將鬍子神話了的話,那麼古希臘人則是將鬍子生命化了。欣賞那些古希臘的學者雕像,這些雕像大多眼珠已蕩然無存,憑空空的眼眶是無法領略這些古代哲人的睿智和深邃了,但在這些像上,卻別有一道風景引你去探訪尋勝,那就是鬍鬚。古希臘學者雕像的鬍鬚大例是濃密捲曲的,上與同樣濃密捲曲的頭髮融為一體,生動而盎然。鬍鬚的雕刻如此細緻入微,以至你可以看到每根鬍鬚的發祥生長,可以觀察到它們如何開闢出各自的道路,如藤蔓一般捲曲伸展,極盡夭矯之態。雖然你面對的是無生命的大理石,但似乎分明咳看出這鬍鬚間氤氳蒸騰的生命的大活力和大自在。於是,這茂盛的鬍鬚就和強健裸露的肌肉及流動順暢的衣褶一起,成了古希臘率直自然的生命力的最有生命力的象徵。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談一談《拉奧孔》。這座古希臘雕塑家阿格桑德羅斯創作於公元前一世紀的雕像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荷馬史詩》中的故事:特洛伊的祭師拉奧孔識破了希臘人想用木馬計攻破特洛伊城的計謀,並向他的同胞們發出警告,因而惹怒了袒護希臘人的天神,因此而受到天譴。在一天晚上,雅典娜派來兩條巨蛇,將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活活咬死。雕像表現的就是他們在臨死前痛苦掙扎的慘狀。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座雕像時,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拉奧孔臉上痛苦的表情和全身因痛苦而扭曲的極致的肌肉,而是他的鬍鬚。鬍鬚上是沒有神經的,感覺不到痛苦,但此時拉奧孔的鬍鬚彷彿和身體一樣也因為這肉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而扭曲變形,它們似乎也知道自己生命將盡,於是根根痛不欲生極力掙扎,想以螳臂來阻擋這不可逆轉的命運的懲罰。捲曲的鬍鬚和捲曲的巨蛇都捲曲在拉奧孔赤裸的軀體上,生命延續的標誌和生命終結的使者在此難以置信地衝突然後協調,使人不得不佩服雕塑家通過作品而展現出的悲劇的本質——將美好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在拉奧孔身上,這茂密的鬍鬚即是存在的鮮活的生命的象徵,而這美好的生命卻因為美好的願望(拯救特洛伊)而毀滅,捲曲的鬍鬚如坎坷的生命,曲折而無奈。

不過鬍鬚更多的時候還是作為男性美的重要標誌之一而存在的。古印度佛教眾多的菩薩像大多在脣上留著兩撇小鬍子,使這些普度眾生的救世主無形中倒多了一分世俗的幽默詼諧。而據說由佛懲罰魔鬼時變化而成的凶神惡煞的明王,則經常是須發賁張,怒目圓睜,再加上三頭六臂,嘍囉小鬼,的確令人膽戰心驚,此時,鬍鬚又成了天神們降妖除魔的道具,也算是一物多用了。

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人創造性地認為普度眾生的菩薩應該更具悲天憫人的慈愛和溫柔,而最具這種美德者自然非女性莫屬,於是觀音菩薩搖身一變成為女兒之身,兩撇小鬍子自然是不能再保留下去了。然而,在中國的世俗社會,人們對鬍子的重視卻不亞於其他任何民族。

中國封建社會是“以孝治天下......

古代漢人為什麼絡腮鬍子

鬍子是雄性的象徵,就像雄獅的鬃毛一樣,只是一個擺設,為了吸引母獅而已,毫無用處可言。

中國古代,不管青年、中年、老年,男人都有留鬍鬚的傳統。如果正好那個人天生是絡腮鬍子,那麼就不足為怪了。

所以,古代的男人都會說:好男人必須得有一部好鬍鬚。

古代男人都要留鬍鬚嗎?

中國古代男子的儀容尷尬----鬍鬚

古人奉行“人之髮膚受之父母”的思想左右,所以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男子是留髮蓄鬚的。大概也只有兩種成年後的男子是無須的:一是太監;二是天生就不長鬍須的人。前者是生存條件的無奈;至於後者,顯然是要忍受一生別人譏笑和嘲諷的。而且中國古代幾個外族入侵併最終建立政權的民族,如蒙古及滿清也只是對頭髮有或多或少的要求,於鬍鬚卻是“放任自留”的,男子留鬍鬚一直到清末民初時隨著封建王朝的破滅才漸有剃除者。所以說華夏幾千年中,鬍鬚一直作為男子儀容的必備條件,並且一直是男子 尊嚴、權力、個性、風度……的象徵!

翻看中國古代史,幾許偉大的皇帝及名燥一時的英雄豪傑幾乎個個都有一部極其“氣魄”的鬍鬚。除了古代流傳的畫作可以顯示外,就是後人的臆想也都脫離不開這個“既定的模式”。秦皇、漢武都是雄偉、霸氣的大鬍子形像;而唐宗、宋祖則又顯示了智慧和儒雅並存的三絡或五絡墨髯…… 蓋因鬍鬚是男人必不可少的形貌特徵,同時又是不可言喻的氣勢需要。偉人英雄如此,平民百姓也是如此。一部漂亮好看的鬍鬚自然而然便成為了儀容美的一部分,人們愛惜保養自已的鬍鬚也是小心加著小心,生怕有所損減。《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形貌人們都記憶深刻,除了面如重棗,脣若浮脂;丹鳳眼、臥蠶眉之外,那長有二尺的鬚髯更為這位傳奇英雄增色不少。原著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中有段話這樣寫道:操問曰:“雲長髯有數乎?”公曰:“約數百根。每秋約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皁紗囊裹之,恐其斷也。”操以紗錦作囊,與關公護髯。次日,早朝見帝。帝見關公一紗錦囊垂於胸次,帝問之,關公曰:“臣髯頗長,丞相賜囊貯之。帝令當殿披拂,過於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以上詞句說明擁有一部美的鬍鬚打理起來是很費時費力的。關羽這樣一位粗獷、豪邁的大英雄,看待自身儀表卻是十分上心的,似乎還頗有“自戀”的傾向。一部鬍鬚還要用“上好的紗錦口袋”貯藏起來,這和現在的美女們修眉、畫眼、減肥、穿塑身衣的道理是一樣的,為的只是“好看”而已。然而這才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其實除此之外還有更麻煩的。

明朝話本小說“三言二拍”中的《初刻拍案驚奇》的第八卷 :“烏將軍一飯必酬,陳大郎三人重會” 這節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說的是有個叫陳大郎的人,在經商的途中偶遇一位長了滿臉大鬍子的人。這個人鬍子長的大半個臉都遮住了,樣子十分怪異;就是沒有鬍鬚的所在,又多長長毛,長有寸許,剩下眼睛之外,把一個嘴臉幾乎遮盡。好奇心驅使之下,陳大郎有心看看他是怎麼樣進食的,於是向前攀話,存心相交;並把這位壯士請到酒店中叫了一桌好酒菜相待。“只見那人接了酒盅放在桌上,向衣袖中取出一對小小的銀扎鉤來,掛在兩耳,將鬚毛分開紮起,拔刀切肉,恣其飲啖……”故事的後來是這位烏將軍因此一飯之緣而輾轉幾倍報了陳大郎的恩情,我們這裡只看重這位大鬍子英雄進食的奇怪舉止而已。可是在那個時代裡這種滿臉大鬍子的人,可真不在少數,在嘴臉都層層掩蓋的情況下,日常起居生活是多麼的不便啊!可是再怎麼不方便,也不能動鬍鬚分毫,因為“人之髮膚受之父母”的封建思想深扎人心,使人切不可“妄為”。

由此我想到古代男子多麼的不容易啊!長長的頭髮打理、梳洗起來就同女子一樣費時費力不算,下巴上還多出比頭髮少不了多少的鬍鬚,這東西也需要梳洗打頂,可不是比女人還要麻煩嗎?鬍子雖然樣子各異,但都是圍繞著嘴周圍長的。我們現在人喝點湯湯水水,下巴上光溜溜的,還時不時潑灑一些,古人豈不是更麻煩嗎?年輕時費點力就是不方便還能吃到嘴裡些!趕上上了年紀的,嘴裡又沒了牙,撕扯食物不便。就是......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古人為什麼留鬍子?
中國古人吃什麼?
中國富人為什麼移民 ?
中國男人為什麼大部分都很醜 ?
清朝人為什麼留辮子? ?
古人用什麼刮鬍子?
中國古代稱什麼為弄瓦?
中國人為什麼愛面子?
中國平安為什麼老招人?
中國古時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