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京觀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5-01-24

中華帝國的歷史

中華帝國是華夏大地上,也是世界文明中唯一延續了數千年而屹立不倒的國家,雖然經歷了許許多多的風雨坎坷,但依舊堅強地延續著。紀元前221年:戰國末期,秦國國王嬴政首次統一了中華地區,建立了秦朝。北上重創匈奴,南下平定百越,奠定了帝國的最初版圖。紀元前156年:劉徹繼位為漢帝國皇帝。國內百廢待興,匈奴趁機入侵,漢朝不得不每年送給匈奴人許多禮物。紀元前154年:大漢帝國發動了對匈奴的全面反擊戰爭,此次作戰以突襲形式打擊匈奴,由衛青和霍去病個率5萬騎兵出擊。10萬漢軍共斬殺匈奴兵40萬。斬首匈奴王、小王、將領1200餘人、俘虜匈奴兵28萬。斬俘佔匈奴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匈奴單于以下三百多名王公被漢朝將領衛青俘虜。霍去病軍也斬殺左賢王、叛將趙信、大都尉,並且俘虜了匈奴太子。並攻滅了匈奴附屬國東胡和鮮卑。匈奴帝國滅亡。紀元前153年:在漢軍的武力威懾下,匈奴殘眾220萬人被迫離開故土、西遷西域。同年底,漢軍徹底肅清匈奴殘餘兵將,控制匈奴全境。紀元前150年:匈奴單于二子圖古納爾在西域重新建立匈奴帝國,與漢朝抗衡。脅迫西域36國,聚兵89萬,號稱200萬。紀元前149年2月:漢武帝下詔命霍去病、衛青率軍20萬擊匈奴,大破匈奴與西域、安息、烏孫聯軍110萬。武帝於戰前下詔不留俘虜,因此此戰殺匈奴聯軍102萬人。屍體堆積如山,圖古納爾被霍去病俘虜後就地處決傳首長安。紀元前149年5月:戰後匈奴被迫繼續西遷歐羅巴,漢軍以匈奴人頭堆積為城、鑄造京觀,恐嚇其他蠻族,隨同匈奴西遷的東胡、樓蘭、鮮卑各族全部臣服。西域各國大為震恐,表示臣服漢帝國。紀元前149年6月:樓蘭、輪臺、康居聯合反漢,漢將趙破奴率200騎兵擊潰樓蘭1萬騎兵,樓蘭滅國,盡屠之。漢將班超率軍3000騎兵擊潰康居、輪臺、烏孫聯軍16萬大軍。武帝下詔追究輪臺襲殺漢朝使節之罪,漢朝大軍隨即屠輪臺、同時赦免康居、烏孫之民。紀元前149年7月:西域各國此役後紛紛上表請求內附,西域從此歸入中國版圖。紀元前142年:匈奴西遷歐洲後在一位叫阿提拉的單于的率領下再次強大起來,並打敗了羅馬帝國,包圍了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城。羅馬帝國遣使希望漢朝派遣援軍。漢武帝下詔以衛青為大將軍、霍去病為副將,率班超、班固、陳湯、李廣諸將,率軍60萬騎兵,戰馬80萬匹西征追擊匈奴。紀元前140年:漢軍與羅馬聯軍擊潰匈奴軍主力於羅馬城外。阿提拉敗退回俄羅斯草原。同年,漢朝外交家張騫實施外交手段,讓日耳曼人、高盧人變為漢朝附屬國,並重金離間匈奴各部,匈奴帝國分裂,阿提拉暴病而亡,阿提拉的的五個兒子爆發內戰,漢軍趁機進攻。面對漢軍提拉提二子戰死、三子、四子降漢,五子自立為郅支單于率軍繼續頑抗,紀元前139年:郅支單于被漢將陳湯俘虜後斬首,傳首長安、匈奴餘眾30萬被漢軍坑殺於巨木城。此役,漢軍滅匈奴全族。匈奴人徹底消失在了歷史中。同年底,依附於匈奴的日耳曼人、高盧人共90萬眾請求降漢。漢將霍去病接受了日耳曼人和高盧人的投降請求。紀元前138年1月:羅馬帝國執政官凱撒致書漢武帝劉徹,以戰事已經結束,希望漢朝撤軍。並承諾贈與漢朝黃金30萬磅、以姿軍費、漢可獨佔匈奴故地的全部領土。只需歸還原匈奴侵佔的羅馬土地。劉徹回書以匈奴殘餘散兵仍在、歐羅巴局勢不穩為由婉拒撤軍要求。同時,命令衛青、霍去病諸將加緊肅清在羅馬境內的匈奴殘兵、60萬漢軍進入戰備狀態。並授衛青若遇緊急事件,不必請示長安,可直接與羅馬開戰。漢羅關係緊張。紀元前138年2月初:羅馬元老院邀請漢朝駐軍在羅馬的最高軍政長官衛青率霍去病、陳湯、班超、李廣等漢軍高級將領赴宴,衛青認為此為鴻門宴,李廣覺得可以去會......

誰知道杜甫的簡介

baike.baidu.com/view/2211.html?wtp=tt

杜甫 簡介 詩詞賞析 20分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樑、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

相關問題答案
鑄京觀是什麼意思?
坐如是觀是什麼意思?
一座道觀是什麼意思?
毀了三觀是什麼意思?
不要太主觀是什麼意思?
北京催是什麼意思?
劍三外觀是什麼意思?
唯物史觀是什麼意思?
觀的觀是什麼意思?
壯觀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