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渠書水利的特定含義?

General 更新 2024-11-27

司馬遷的《河渠書》

《史記·河渠書》-正文 中國第一部水利通史。《史記》是西漢司馬遷著,《河渠書》是其中一個專篇。記述從禹治水開始,延續到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黃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後各地區倡興水利,開渠引灌等史實,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運3事、灌溉11事、航運兼灌溉5事,所敘河流有黃河、長江、淮河、濟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統介紹古代中國水利及其對國計民生影響的權威性記錄。司馬遷在此書篇末,歷敘他閱歷過的江淮河濟等眾多水系和耽區,從而歸結為一個概念:“甚哉,水之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對水的可為利又可為害的兩面性認識和對水利問題的重視與關切。《河渠書》是以後歷代史書撰述河渠水利專篇的典範。《史記·河渠書》另一貢獻是首次明確賦予水利一詞以治河修渠等工程技術的專業性質,從而區別於在它以前的先秦古籍中所謂利在水或取水利等泛指水產漁捕之利的一般範疇。《史記·河渠書》的誕生,為水利史學科建立了第一塊奠基石。歷代相承的“水利”概念,溯源於此。此書歷來隨《史記》流傳。較通行的《史記》有1959年中華書局校點本,曾多次再版發行。

流行詞 “水利”什麼意思

水利是漢語詞彙,拼音shuǐ lì,意思是對水力資源的開發和防止水災。

1、利用水力資源和防止水害

《呂氏春秋·慎人》:“掘地財,取水利。”高誘注:“水利,濯灌。”

《史記·河渠書》:“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

宋·葉適《法度總論三·監司》:“提舉司則督責茶鹽,用法苛慘;至常平義倉、水利農田則置而不顧。”

清·昭槤《嘯亭續錄·王文肅》:“﹝王安國﹞喜講水利,屢任河員,卒以河決罷官。”

朱德《和謝老泛舟古田水庫》:“四級梯田多發電,層堤水利用無餘。”

2、指興修水利帶來的利益

《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

3、水利工程的簡稱

戰國時期水利工程興修的背景及特點?

農田灌溉在中原地區起源很早,在戰國人所著地理書《周禮·職方氏》中,已對全國主要自然水體的分佈有概括的敘述。在當年全國的“九州”中,都分佈有適於水生物生長的“澤藪”,適於船隻航行的“川”和有灌溉效益的“浸”。而人工灌溉系統,則由有蓄水、輸水、分水、灌水、排水等不同功用的各級渠道所組成,稱作“井田溝洫”制度。春秋戰國時期興建的灌溉工程氣魄宏大,無壩引水的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有壩引水的工程如漳水十二渠,蓄水工程芍陂都是這一時期興建的著名大型灌區。

在今成都平原的都江堰、陝西的鄭國渠(今涇惠渠的前身)都是秦統一六國前為了增加統一戰爭的戰略物資儲備而興建的灌溉工程。都江堰是岷江上的引水工程,至今已成功地運行了2250年,灌溉面積也增加到1086萬畝。它是無壩取水樞紐,渠首主要依靠魚嘴分水、飛沙堰溢洪、寶瓶口控制引水,具有灌溉、防洪、放木等多種效益,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傑作。在世界上如此規模又有數千年曆史的水利工程,恐無出其右者。晚於都江堰10年,公元前246年秦國又興建了鄭國渠。鄭國渠在涇水上,最初是無壩取水,後因河床不斷下切,引水口逐漸上移,至民國年間,由李儀祉先生主持,改為有壩取水,即今之涇惠渠。西漢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稱:“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在此後150年左右,在鄭國渠灌區裡又興建了與鄭國渠齊名的白渠。元鼎六年(前111)又興建六輔渠,還同時制定了“水令”,我國第一個灌溉管理制度由此誕生。稍晚一些,在今陝西還興建了引洛水灌溉的龍首渠。龍首渠的乾渠以數千米長的隧洞和獨特的施工方式而馳名。可見水利建設在社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時期的灌區建設主要是在黃河以及江、淮流域。隨著漢疆域的擴展,灌區建設還遠及今我國新疆、甘肅、寧夏和內蒙古等地。有人認為新疆的坎兒井也創始於西漢。

(三)運河和水運的開創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與中原諸侯爭霸,開通了著名的邗溝。邗溝自揚州北上,藉助天然水道,直抵淮陰,首次溝通了長江和淮河。此外還有溝通黃河和淮河的鴻溝和溝通長江支流湘江與珠江水系灕江的靈渠。靈渠建成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靈渠巧妙地利用了湘漓上源相接近的地形特點,修建鏵嘴,將湘江一分為二,又劈開分水嶺,將南流的一支導入灕江,再配合修建溢流天平和調節航深的斗門等設施,達到了跨流域引水通航的目的。靈渠在秦始皇統一嶺南大業和促進嶺南經濟文化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西漢建都長安(在今西安市西北),為保證首都物資供應和避開渭水多沙迂曲的困難,元光六年(前129)開始在渭水之南修建一條西自長安東至潼關的長達300多裡的漕渠。漕渠歷時3年建成,最多時每年運糧600多萬石,對於維護政權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區域性的運河建設,為日後全國內河航運網的建成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近海海運也有相當成績,可以東通日本,南達印度和斯里蘭卡。

(四)水利科學基礎理論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活躍的學術空氣也表現在水利基礎科學理論的蓬勃興起。秦漢水利建設的高潮,為水利學科的形成創造了條件。西漢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首先賦予“水利”一詞專業含義,水利成為有關治河防洪、灌溉、航運等事業的科學技術學科,而將從事水利工程技術工作的專門人才稱作“水工”,主管官員稱作“水官”。水利學作為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學科由此誕生。

先秦時期的文獻中,以《周禮》、《尚書·禹貢》、《管子》、《爾雅》涉及水利科學技術的內容較多。基礎性的理論紛紛提出,主要反映在水土資源規劃、水流動力學、河流泥沙理論、水循環理論等方面。

水土資源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資源。《管子·度地》把河流分為五種。《管子......

水經注是不是中國第一部關於治水的書

注意:《史記·河渠書》是最早的,不要指望《水經》,該書早已失傳,而酈道元《水經注》保留下來了。

中國水利史:

由於古籍的散失,近現代史要比古代史詳細得多。水利史的發展階段可以分為形成期、發展期和充實期。

形成期 約公元前50~前40世紀至公元2世紀末。歐洲水利導源於埃及和巴比倫,後傳播至希臘和羅馬。這一時期遺留下來的有關水利的記載多零星散見於一般歷史著作中,沒有系統文獻。南亞次大陸的水利記載更少。中國卻已有《史記·河渠書》和《漢書·溝洫志》兩篇水利通史。前者是中國的第一部水利史,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利史著作。它最早提出“水利”這一名詞,並使其具有除水害興水利的含義。

發展期 自3世紀初至12世紀初。這一時期歐洲幾乎沒有水利史著作。西亞和南亞次大陸水利雖有發展,仍無專門水利史著作。中國除在地理和經濟等著作中已有大量水利資料外,還有記載水利工程的專篇和專門水利法規。《宋史·河渠志》分敘各河流及各地區水利的發展,是以後各正史的範例。

充實期 自12世紀至今。歐洲自14世紀文藝復興以後,文化學術、政治經濟先後迅速發展,水利史方面才有一些著作,到現代已具備各類體例。自12世紀起中國水利史著作繼續增多,到17世紀以後著作又遠超前代,水利史著作不下二三百種。除大量通、 專、 綜合各史外,各省州縣編修的地方誌中,絕大部分都有水利志專篇,較詳盡地記述了各地水利發展。

參考資料:www.hudong.com/...RQQGAw**

我國著名的水利專家“三峽之父”是誰。

水利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末期問世的《呂氏春秋》中的《孝行覽·慎人》篇,但它所講的“取水利”係指捕魚之利。約公元前 104~前91年,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寫成《史記》,其中的《河渠書》(見《史記·河渠書》)是中國第一部水利通史。該書記述了從禹治水到漢武帝黃河瓠子堵口這一歷史時期內一系列治河防洪、開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實之後,感嘆道:“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並指出“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

河渠書的原文

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第七夏書曰: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以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通九州,陂九澤,度九山。然河淄衍溢,害中國也尤甚。唯是為務。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於大邳。於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於大陸,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勃海。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於三代。 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於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菑濟之間。於是,蜀守冰鑿離碓,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蓋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於是東都大興卒塞之。其後四十有餘年,今天子元光中,而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於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是時武安候田蚡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多。蚡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強塞,塞之未必應天。”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也。是時鄭當時為大農,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至三百餘里,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谷。”天子以為然,令齊人水工作法伯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手漕稍多,而渠下之民得以溉田矣。其後河東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板下,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蠕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谷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天子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數歲,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久之,灌東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以為稍入。?其後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道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褒之絕水至斜,間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下渭。如此,治中之谷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於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於巴蜀。”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印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其後莊熊羆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誠得水,可令畝十石。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並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餘里間。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餘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而樑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天了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於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有臨決河,沈白馬玉璧於河,令群臣從官自......

相關問題答案
河渠書水利的特定含義?
水果的代表含義?
法拉利的車標含義?
行書主要的特點是什麼?
意大利的特色?
巖茶水仙的特點是什麼?
法人制度的特徵意義?
水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四書五經的現實意義?
表示特殊含義的句子?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