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問題的含義?

General 更新 2024-12-27

政策的含義是什麼?

一,政策的制定主體主要有三種:精英主體、共同體主體和公眾主體。

二,發達國家的政策制定模式,正在經歷由共同體主體到公眾主體的深刻轉型,而我國由於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的相對落後,以及政策安排形式的特殊性,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正在緩慢地經歷著由精英主體到共同體主體的轉變。

三,精英制定主體和共同體制定主體,是最容易發生政策壟斷現象的。而在政策壟斷的情境下出臺的政策,大多是低效率甚至失靈的政策,而且存在嚴重的公平缺失現象,因為政策制定的壟斷為尋租留下了廣大空間。

四,任何政策在宏觀上都體現著國家的戰略目標與意志,在微觀層面上還體現著規範、引導以及資源分配的重任。因此,政策制定的壟斷,必然造成利益集團的尋租與投機。

五,在我國當下的公共政策制定中,精英們依靠自己的聲譽、名望以及影響力,直接影響政策的選擇,他們通過影響公眾的偏好以及注意力,實現對政策制定的選擇。而共同體制定主體,面臨同樣的困境,坦率地講,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政策制定模式的轉型,是一種漸進主義模式的變體,它把原先的精英整合到共同體中,導致影響政策制定的因素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如所在機構的知名度、機構所在地的地理區域等。

六,儘管共同體制定主體比精英主體進步了許多,但是這種制定模式,還是無法完全打破政策壟斷的怪圈。只要簡單地看一下近年來我國各種科研基金評委的分佈,以及最後各種基金的分配,就不難發現這些問題。

七,各國的經驗已經充分表明,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政策壟斷氛圍下出臺的政策運行效率都不高。

著名的郎顧之爭,以及由此引發的大討論,就是典型的政策壟斷與反壟斷之爭。

因為任何有關國有企業改革的政策,都事關數萬億國有資產的配置效率與公平的問題,而國內主流經濟學家的政策模式(精英與共同體的混合模式),明顯是以效率為藉口,扼殺公平,為利益集團處置國有資產提供合法性辯護。

八,如何打破長期困擾我們的政策壟斷現象?這是我國當前提高政策制定水平與運行效率、保證公平以及降低改革成本與風險亟須解決的問題。

國家政策是指中央制定的政策。各地方制定的政策符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的,村委會應當遵守和執行,不符合的則可以不執行甚至可以抵制。如亂收費、亂佔耕地、亂砍濫伐等,村委會不僅不能執行,而且應當予以抵制。

國家法律法規是指人大立法制定的關於民政各項工作的有關法律、國務院以《條例》或暫行辦法以及規定發佈的關於民政各項事務管理的有關規章。

應從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義

公共政策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政府為了解決社會公共問題,有效增進與公平分配公共利益,在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選擇、整合、分配和落實的過程中制定的行為準則。

它往往通過法令、條例、規劃、計劃、方案、措施、項目等形式表達出來。

公共政策有一定的制定與執行主體。

公共政策的本質在於有效增進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括公共利益選擇、整合、分配、落實。

公共政策關注的對象是社會公共問題。

把握政策問題所在領域對進行根源分析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1)政策問題的特性

政策問題的性質、政策對象行為的多樣性、政策對象人數及其行為需要調適量,都直接影響到政策的有效執行。分析這一問題有助於政策執行人員根據不同問題採取不同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①政策執行的有效與否,首先是和所要解決的政策問題的類型和性質密切相關的。越複雜的問題,執行的難度越大。政策執行中所觸動的權力關係越多,涉及的和人員越多,政策目標越宏大,要調整的利益關係幅度越大,規範的技術操作等級越高,政策執行的難度也就越大。一般來說,全面性的政策要比局部性的政策執行難度大;高層級的政策要比低層級的政策執行難度大。而在同一層級,同屬於局部性的政策,也可因業務內容的簡單與複雜程度的不同,在政策執行的難度上有很大差別。

②政策所要規範的目標團體的行為的種類越多,就越難以制定清楚明確的規則,用以約束政策對象的行為。在種類繁多的情況下,難以制定正確、統一的規則和標準,作為監督檢查的依據,其執行的成效必然會大扣。

③政策問題所涉及的目標團體人數的多少,也影響著政策執行的效果。一般來說,政策涉及的人數越少、越明確,政策執行就越容易,越有效;反之,政策執行就越困難,越無效。

④政策問題需要目標團體行為調適量的大小,也影響到政策執行的效果。人們因歷史傳統的薰陶,而養成一套行為定向及模式,常習慣於某種成規,傾向於保守持續的狀況。要想全面改變這種思想行為,十分困難。因此,為了實現政策目標,目標團體行為所須調適量越小越好,這樣不至於造成人員的抵制,有利於政策的有效執行。

(2)政策本身的因素

在公共管理領域,許多政策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執行中困難重重,在很大程度上與政策本身的缺陷有關。因此,分析政策本身是如何影響政策執行的,有助於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策,使政策得以有效執行。

①政策的正確性。政策的正確性是政策有效執行的根本前提。正確的政策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夠促進社會發展,給人民帶來利益,能被執行者所認同,被政策對象所擁護,因而能得到有效的執行。反之,政策執行必然會在政策執行者、政策對象的消極應付和抵制中擱置。政策的正確性,首先要求內容的正確、方向的正確;其次要求政策制定具有科學的理論基礎,嚴密的邏輯關係,科學的規劃程序。

②政策的具體明確性。政策目標的具體明確性是政策執行有效的關鍵所在,是政策執行者行動的依據,也是對政策執行進行評估和控制的基礎。一項政策要能夠順利執行,從操作和技術上來說,它必須具體明確,即政策方案和目標具體明確,政策措施和行動步驟明確。同時,政策的具體明確性還要求政策目標是切合實際並可以達到的,是可以進行比較和衡量的,政策目標的完成必須是政策執行者職權範圍內的事;政策方案應該指出所期待的結果,並要明確規定完成的期限。在實際政策執行中,模稜兩可、含糊不清的政策自然令人無法執行,也容易引起政策界限不清和導致政策隨意變通。

③政策資源的充足性。無論政策制定得多麼具體明確,如果負責執行政策的和人員缺乏必要的、充足的用於政策執行的資源,那麼,執行的結果也不能達到預期的政策目標。因此,政策方案要涉及政策資源的具體規定。一般來說,政策資源主要有經費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權威資源。

(3)政策以外的因素

影響政策執行的因素,除了政策問題的特性、政策本身以外,還有目標團體、政策執行人員、執行間的溝通與協調等因素。

①目標團體對政策執行的影響。目標團體是指政策直接作用、影響的對象。政策能否達到預期目的,不是政策制定者一廂情願的事情,也不是政策執行者能夠完全決定的事情,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目標團體的態度。目標團體......

應從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義

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是目前世界上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範疇。傳統的公共政策研究派生於政治學和行政學,意在從規範意義上探討國家、社會和公民之間的利益制衡,通過政治學和行政學的原理及模型分析對國家、地方和團體層面的政策制定、執行與評估進行研究,為高質量的公共政策提供諮詢。

概念解釋

定義

公共政策是公共權力機關經由政治過程所選擇和制定的為解決公共問題、達成公共目標、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方案,其作用是規範和指導有關機構、團體或個人的行動,其表達形式包括法律法規、行政規定或命令、國家領導人口頭或書面的指示、政府規劃等。

公共政策作為對社會利益的權威性分配,集中反映了社會利益,從而決定了公共政策必須反映大多數人的利益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因而,許多學者都將公共政策的目標導向定位於公共利益的實現,認為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和邏輯起點,是公共政策的本質與歸屬、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對於公共政策應該與公共利益還是私人利益保持一致這個問題,絕大多數人將選擇公共利益。”

學者看法

美國伍德羅·威爾遜認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權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員執行的法律和法規。[4]

哈羅德·D. 拉斯韋爾和亞伯拉罕·卡普蘭指出,“政策是一種為某項目標、價值與實踐而設計的計劃” 。

戴維·伊斯頓認為,公共政策是政府對整個社會的價值作權威性的分配 。

托馬斯·R. 戴伊認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選擇要做的或者不要做的事情。”

羅伯特·艾斯通認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機關和它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用公式表達即為P=f (G, E),P指公共政策,G指政府系統,E指生存環境。

司圖亞特·S ·那格爾認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為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作出的決定 。”

3特徵

價值相關性

與政策的價值相聯繫的是其利益相關性,多數公共政策都涉及到對以利益為核心的社會價值的分配。

合法性

政策的合法性應該通過法定程序獲得,這種法定程序可以通過立法機關通過,或者經過得到立法機關明確授權的有關部門的認可。

權威性

公共政策的權威性與其合法性緊密相關,而權威性又與強制力相聯繫。

4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作為政策分析的一種理論工具,是能夠為決策者提供集假設、定義、描述、解釋、對策於一體的概念模型。公共政策分析模型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政治分析模型和理性分析模型。[7]

1.政治分析模型的主要觀點認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統的產出,政策過程本質上是一個政治過程。政治分析模型一般包括制度分析模型、精英分析模型、集團分析模型。制度分析模型主張,公共政策是政府機構的產物,不同的政府制度導致不同的公共政策。精英分析模型認為,公共政策是政治精英價值偏好的反映,政策過程中公共政策完全由佔統治地位的政治精英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動權。集團分析模型則認為,公共政策是集團利益平衡和均衡的產物,公共政策是集團鬥爭中相互妥協的結果。[8]

按照制度分析理論,不同的政府制度導致不同的政策輸出,社會主義制度的政策必然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政策不同。社會主義制度以公有制為基礎,在制訂政策時必然以維護公有制為目標;而資本主義以私有制為基礎,所制訂的政策主要是為維護私有制的存在和發展。用制度分析理論來分析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初期所出臺的政策,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如建國初期,我國推行公私合營政策,興辦國營企業,都是基於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而出臺的政策。

按照精英分析理論,公眾被認為是麻木的、被動和消息閉塞的,公共政策只是由統治階層的少數人負責制定,反映精英的興趣和偏好。精英理論最關心公共政策形成過程中領導人物所發揮的作用......

簡答題 怎樣理解教育政策的含義

1. 教育政策是一個政黨和國家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教育發展目標和任務,依據一定時期的基本任務、基本方針而制定的關於教育的行為依據和準則,它是一個有目的的動態發展過程。

2. 教育政策的特徵:

⑴教育政策的主體特定。主體主要解決教育政策的所屬問題,即明確是誰的政策,是誰制定的政策的問題。教育政策的主體是政黨和國家。

⑵教育政策的課題範圍廣泛。教育政策調整的客體涉及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

⑶教育政策具有動態性。

⑷教育政策是一種教育的行為依據和行為準則。

3. 教育政策的本質就是通過政策手段對教育利益進行分配。

具體地說,是政府利用教育政策去 保護、滿足一部分人的教育利益需求,同時抑制、削弱另一部分人的教育利益需求,通過政策作用去調整 各種教育利益關係,實現教育利益關係的協調與平衡。整個政策過程就是利益選擇、利益綜合、利益分配 和落實的動態過程。其中,利益表達和利益確認是教育政策行為的基礎,利益平衡和利益裁決是教育政策 行為的核心,利益分配和實現則是教育政策行為的關鍵。

外交政策的含義

外交政策是一國處理國際、對外關係問題,進行外交活動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行動方針. 外交政策的結構:政策目標、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達到外交政策目標的行動方案和具體手段. 外交政策目標的分類:1、從時間角度可分為短期、中期、長期目標;2、從作用的對象可分為對俄政策目標、對美政策目標等等;3、從涉及的問題可分為對外安全、經濟、援助目標等. 制約外交政策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

談及到公司政策的問題,那麼一個公司的政策,政策具體指的是什麼政策?是什麼意思?

距法定退休5年以內或工齡滿30年以上的職工,經與企業協商一致,可實行內部退養辦法。內退期間由企業逐月為其發放生活費,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生活費標準根據企業支付能力由企業與內退人員協商確定,但最低不得低於當地下崗職工第一年的生活費標準,即當地失業保險金標準的120%。

解析:

根據國家相關規定,企業職工內退必須同時達到以下幾個法律要件方可辦理,缺一不可

1、企業富餘職工

(所謂富餘職工是指企業因生產經營發生困難不能正常生產,而無法安置工作崗位的這部分職工)

2、法定的內退條件

(國務院1993年第111號令規定法定的內退條件是:“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國家法定退休年齡是:男60歲女55歲。法定內退條件即男55歲、女50歲))

3、職工本人自願

4、企業領導同意

5、勞動部門備案

在內退程序上,除了當事人雙方的認可和協商一致,辦理大面積內退期間,應當經企業職工代表大會討論同意,應當在工會的監督下進行。

國家出臺內退政策的目的是,達到內退條件的職工因大部分存在年老、體弱、多病的情況,考慮到這部分這部分職工的具體情況,結合到企業減員增效發展生產的目的,針對有富餘人員情況的企業,經職工本人自願,可以辦理內退。因此國家出臺了有關企業職工內退的政策規定,並強調嚴禁企業超出國務院規定辦理內退的行為。

在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中,任何涉及員工安置、分流富餘人員等廣大職工切身利益的事項,都必須經過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國有企業的改制前提是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

相關問題答案
政策問題的含義?
民族問題的含義是什麼?
限期整改問題的含義?
詞組型標題的含義?
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意義?
問號的含義?
標題的含義與作用?
時代主題的含義?
政治科學的含義?
以燈光為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