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萊耶識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5

動漫 阿賴耶識是嗎意思? 沙加死的意義是?

沙加之死是為了阿賴耶識,關於阿賴耶識,被形容為圓明,光明,完滿。是潛藏於人體的,總攝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識的第八識,一般人感受不到阿賴耶識的存在,直到死去。人的一生,一切一切的經歷都被記錄在阿賴耶識。

這個典故老車用的很妙。按照聖鬥士的說法,一般人都是死了去冥界,那時候六感全失,當然就成了地獄裡的一具具行屍走肉。而一旦開啟總攝七感的阿賴耶識,等於前面的七感都被恢復,當然就可以像正常人那樣戰鬥了。紫龍在冥界能睜開眼睛,正是這個道理。

有啥不明白的搜搜 百度_冥界篇吧_(轉貼)又見冥王12宮 就知道了哈

佛所說的“不分別心”,到底是什麼心

淨空法師---什麼是妄想,分別,執著

1 妄想是什麼?妄想就是業障,妄想就是輪迴業。

2 凡夫一天到晚想東想西、想過去想未來,全是打妄想。

3 《地藏經》上講得清楚,“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4 罪業是什麼?罪業就是起心動念,就是打妄想。

5 學佛人他學什麼東西?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

6 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7 一念不生,是真心;動,即是妄心。

8 我們的念頭非常之雜,許許多多的雜念都是從一念生的。

9 一念是根本,一念是真實,二念三念叫妄想,不是真實。

10 如果能夠把二念三念舍掉,恢復到一念,真心就現前了。

11 真心裡頭沒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12 妄想是無明煩惱,辦一切事,不感情用事,即能破無明。

13 人在沒有妄念的時候,就有本能;那種能力,是無可限量的。

14 妄想是習氣,是假的;覺的時候,妄想就沒有了。

15 打一分鐘妄想,不如念一分鐘佛號。

16 塵沙煩惱是從分別起來的;對世出世法不分別,你就超越十法界。

17 事事不分別,就沒有三世果報。

18 不起分別心,即可以不執著;去執著,即可以斷煩惱。

19 以“無分別心”觀察一切法,在一切境緣中都無障礙。

20 無分別心,一律平等,令一切眾生得益。

21 學佛的人對一切事,知道得愈少愈好,多則分別心多。

22 平常用的是分別心;從今以後,用不分別的自性。

23 對於一切境界,知道了就算了,一有好醜善惡的分別心,就染汙了。

24 執著是見思煩惱,包括見惑和思惑。

25 見惑有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

26 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現在哪一個不說身是我呢?對這個身非常地愛護,以為身就是我,這是錯誤的。

27 是相對的,都是邊見。有大就有小,有我就有人,有是就有非,有正就有邪,這都叫邊見。

28 見取見、戒取見,這兩種我們一般人叫成見。

29 在修因、修行方面的成見,叫做戒取見。

30 在果報上的成見,叫做見取見。

31 邪見,不屬於上面四大類,一切錯誤的見解都叫邪見。

32 思惑有五大類:貪嗔痴慢疑。

33 “貪”是貪愛,這是生死根本。六道輪迴是什麼力量在那裡推動它?就是愛慾在推動。

34 “嗔”是嗔恚。嗔恚是修定最大的障礙,不要說出世間定你不能成就,世間定也不能成就。

35 “痴”是愚痴。愚痴就是邪正、是非、真妄不能辨別。

36 “慢”是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目中無人,這是嚴重的障道。

37 疑是對佛法、正法懷疑。這個損失太大,因為佛的教訓是我們這一生得度的機會,你一懷疑,這個機會錯過,那就太可惜了。

38 佛法自始至終都是叫我們打破執著。

39 沒有執著的人就叫佛菩薩,有執著的人就叫凡夫。

40 學佛要學“傻”,對任何事,不必執著、計較。

41 工作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會累。

42 心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切的作為為眾生,不是為自己,對自己來講無作,對眾生來講,作了,叫“作而無作”。

43 無論是待人或處事,儘量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

44 妄想分別執著是煩惱,煩惱斷一分,智慧就增長一分。

45 只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

46 妄想分別執著一天比一天淡,我見漸漸消除,即是見性的徵兆。

47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妄想分別執著是根本的大病,要把這個改掉,念念都歸阿彌陀佛。

48 妄想分別執著是情執,是煩惱;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極樂。

...

為宇宙存在本體就類似佛學的阿賴耶識,本體究竟是以什麼樣的狀態存在

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存在, 他不是我們六道眾生能理解的存在,唯有佛菩薩才能說的清楚明白,阿萊耶識還不是全體,它只是個無明妄心, 我們的本體乃是自性,能生萬法,本自清淨,只能簡單的略說。

想要真相,唯有遵守佛陀的教導好好修行,徵得聖果,自然而知。

阿彌陀佛

道和佛的區別

儒釋道三家之別

儒家講天理、道家講論道、佛家講如法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

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

儒家如小學、道家如中學、佛家如大學——宣化上人語。

儒家如糧店、道家如藥店、佛家如百貨商店——南懷瑾先生語。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

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

儒家表現於禮、道家表現於真、佛家表現於戒。

儒家執於境、道家執於心、佛家心境雙亡。

三家雖別,但共同構成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學

出世與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現代人的人生觀中均有相關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區別。

1。現代人如果常說:用出世的態度或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這主要是態度方面的,或者說是世界觀與人生觀。就是人生在世,確實要很好地處理出世和入出的關係,要用辨證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關係、成敗、對錯等做為行事待人的基本準則。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的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閒白了少年頭”。這正像自己揪著自己的頭髮要脫離地球一樣。都說儒家主張入世,佛家,道家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就拿道家的莊子的思想來說吧,又何嘗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於真正有價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為他的心已是白熱化了。他為了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談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門、清心寡慾、萬世皆空;“入世”——步入煩世、宣揚佛法、弘揚文化。小乘佛法講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誘惑,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雜念,捨棄身外之物,物我兩忘,身外無我,我亦非我,無我無常,出世的終極目標在於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脫。與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講求入世,通過入世修行,教化大眾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這主要是由於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所導致的,小乘佛法認為,人性本惡,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悟”,通過離開罪惡的塵世進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惡根,成就善果,這是一種悲觀消極的態度。大乘佛法認為,人性本善,只是世間充滿苦難,迷失了眾生的本性,可以通過渡化,勸人行善,讓眾生擺脫苦難,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隉磐成正果。所謂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可以說,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兩項差不多。如儒家講氣節。不以財富、權力、聲望為追求目標,而講修身、養德、濟世。這是出世觀和入世觀的統一。由他人總結體會

儒家是一種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種出世的精神。

儒家入世之說,什麼事情你要干預,你要參與,要認真,要投入;倡導進取的人生, 奮鬥的人生,拼搏的,競爭的生活。

道家出世,其說,要超然通達,要放下、要淡然,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誘惑,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

看上去矛......

佛是以什麼狀態存在的?

請問在哲學範疇內佛與道的區別是什麼?

其實道與佛的區別,主要在於對宇宙認識上的方法不同---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道”---並非我們口頭上所說的那個樣子,更不是“道教”所幻想的所謂神仙。老子所說的道,實際上就是宇宙的客觀存在,其存在的形式就是陰陽之間的對立,互補,互相轉化。由於陰陽始終是互動的,所以莊子歸納老子的學說為“相對論”。大也無窮,小也無窮,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道的修煉,並非一般道教那樣修煉成神仙,老子並沒有說修神仙,那都是後人的虛託演繹。但老子的確在修煉中感悟到“道”的存在,這就是氣功態中的“虛室生白”,他感悟到了宇宙的本相,隨有五千言傳世。

佛與佛教是不同的,前者是哲學概念,後者是社會學概念。佛教可以簡單的看作是社會人----和尚的生活方式;而“佛”卻是人類對世界和宇宙的看法,就是我們所說的“禪”。佛學認為世界或宇宙的存在,就是“禪”---這個“禪”,可以用修練達到第八識(阿萊耶識),能感知到禪的存在,也就是宇宙的本相。

由此可見佛與道,在認識宇宙的過程中是殊途同歸的。只是他們採取的方法不同,對宇宙的描述也有所不同:道對宇宙的描述更為具體或辯證唯物一些;佛(禪)對宇宙的看法,較為抽象且又辯證唯心一些。然而,我認為無論是所謂的唯物或唯心,其實都是宇宙的一種存在--精神和物質都是宇宙本相固有的存在,陰陽互補,缺一不可

佛與道的區別是什麼

佛本是道,沒什麼區別.是繼承和發展的關係.

希望採納

佛與道有什麼區別!

佛本是道,道本是佛,佛不異道,道不異佛。無所謂快不快參悟,都是靠悟性和緣分的,如果你覺的你悟道了,那就是還沒有悟。書只是個工具,就像坐小船,不是小船帶你過河,而是自己,所以無所謂什麼書。知之為不知,是知也。希望對你有幫助。

佛與道的區別

請問在哲學範疇內佛與道的區別是什麼?

其實道與佛的區別,主要在於對宇宙認識上的方法不同---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道”---並非我們口頭上所說的那個樣子,更不是“道教”所幻想的所謂神仙。老子所說的道,實際上就是宇宙的客觀存在,其存在的形式就是陰陽之間的對立,互補,互相轉化。由於陰陽始終是互動的,所以莊子歸納老子的學說為“相對論”。大也無窮,小也無窮,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道的修煉,並非一般道教那樣修煉成神仙,老子並沒有說修神仙,那都是後人的虛託演繹。但老子的確在修煉中感悟到“道”的存在,這就是氣功態中的“虛室生白”,他感悟到了宇宙的本相,隨有五千言傳世。

佛與佛教是不同的,前者是哲學概念,後者是社會學概念。佛教可以簡單的看作是社會人----和尚的生活方式;而“佛”卻是人類對世界和宇宙的看法,就是我們所說的“禪”。佛學認為世界或宇宙的存在,就是“禪”---這個“禪”,可以用修練達到第八識(阿萊耶識),能感知到禪的存在,也就是宇宙的本相。

由此可見佛與道,在認識宇宙的過程中是殊途同歸的。只是他們採取的方法不同,對宇宙的描述也有所不同:道對宇宙的描述更為具體或辯證唯物一些;佛(禪)對宇宙的看法,較為抽象且又辯證唯心一些。然而,我認為無論是所謂的唯物或唯心,其實都是宇宙的一種存在--精神和物質都是宇宙本相固有的存在,陰陽互補,缺一不可

相關問題答案
阿萊耶識是什麼意思?
人的潛意識是什麼意思?
阿里財年是什麼意思?
阿迪藍標是什麼意思?
耶比是什麼意思?
夢見舊識是什麼意思?
阿里詢盤是什麼意思?
規矩意識是什麼意思?
阿利亞多是什麼意思?
自律意識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