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出自什麼朝代?
鷸蚌相爭這則寓言出自什麼時期誰編訂的一部史書什麼
你好
《鷸蚌相爭》選自《戰國策·燕策》。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它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
出自:西漢《戰國策》
戰國策是由西漢劉向編寫的國別體史書。
鷸蚌相爭?作者是誰?朝代的什麼?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和和和和和和和和和和
鷸蚌相爭的作者簡介
“鷸蚌相爭”出自《戰國策》趙且伐燕:“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戰國策》用於編輯戰國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羅根澤疑出於蒯通。這些文章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買櫝還珠這篇寓言選自什麼時期的什麼人,著作有什麼
為什麼能百度的你還要問別人啊
鷸蚌相爭的起因經過結果春秋戰國時候
鷸蚌相爭這個成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歷史典故。
起因是趙國將要討伐(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遊說趙惠文王說:“今天我來,渡過易水時,看到有個河蚌剛剛打開晒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會有死蚌肉吃了。’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有隻死鷸鳥留在沙灘上。’它們互不相讓,漁夫看見了,就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現在趙國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時間相持,對兩者都沒好處。我擔心強大的秦國要成為漁夫了。所以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
結果是趙惠文王接受了蘇代的建議於是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計劃。
鶴蚌相爭漁翁得利是什麼朝代的故事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當時趙王想要攻打燕國,蘇代替燕王跟趙王說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鷸蚌相爭”而已,必定讓秦國得“漁翁之利”。今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鷸蚌相爭中蘇代給惠王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戰國的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自己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遊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遊說。蘇代受燕王的委託,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
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
"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講故事?他要講什麼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來,蘇代開始講了他的故事。
蘇代說他這次到趙國來,經過易水的時候,看見一隻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晒太陽。忽然飛來一隻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說:"不要緊,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說:"不要緊,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說不定呢!"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人走了過來。那打漁的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一起捉走了。
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麼,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也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千百年來已為大家所熟知。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同志之間、朋友之間,應當團結互助,而不應勾心鬥角,要看清和對付共同的敵人。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可乘之機,讓敵人鑽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災難。
鷸蚌相爭的時候兩個最關鍵的動詞是什麼詞
最關鍵詞的動詞是相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