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是什麼感覺?
風溼什麼感覺
風溼痛發作的時候是很難受的,有時候關節都會腫脹,風溼痛怎麼辦,平時一定要注意保暖,還有需要多休息。有條件的可以買一瓶薰衣草精油備用,痛的時候可以塗點,有緩解疼痛的作用。精油一定要買到單方的,複方的沒用,我現在用的是軒嬌蘭薰衣草精油,效果還不錯,建議網上買,線下買要貴一半的錢。飲食上也要注意,可以多吃點高熱量的食物,肥豬肉、牛肉這些。
風溼性腰疼是什麼感覺
你好。 風溼性關節炎和類風溼性關節炎它主要變現為全身性疾病,不僅局部於關節部位,而只是以關節的病變表現最為顯著。一旦遇到天氣變化,就會引起疼痛。受累的關節以手足等小關節、膝關節最為常見。早期症狀有關節腫脹、疼痛,局部皮膚髮熱。逐步發生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關節的纖維性僵硬,特別是手的指尖關節可形成典型的梭行改變。關節病變多發性和對稱性,嚴重的晚期病例除可形成畸形外,尚可造成關節脫位等病變。除局部症狀外,尚有全身不適、消瘦、貧血、皮下結節等全身症狀。
祝 早日康復
風溼與內風溼有什麼區別?
一、什麼是風溼和類風溼 風溼和類風溼是當前對風溼性關節炎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簡便稱呼。從西醫學的角度講,風溼性關節炎和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兩種寒性炎症性病變。我們簡單解釋為風溼性關節炎輕一些,本病以全身遊走性疼痛為主要症狀,其關節等沒有形態改變;類風溼關節炎除疼痛外,還有腫脹、關節強直、軟組織攣縮、關節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改變,比風溼性關節炎要重得多。兩者間雖有病因相同之處,但病理機制、臨床症狀表現乃至治療,都不完全一樣。 二、什麼是痺(證)一痺病一風溼病 痺證、痺病、風溼病是中醫的病名,中醫有5000年的歷史,早在2500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的記載。清朝的林佩琴在《類證治裁痺證》一書中最早提出痺證的病名;宋朝的竇材在《扁鵲全書.痺病》一書中最早提出痺症的病名。漢代的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痙溫病脈證》一書中最早提出風溼為病兩字。因為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各醫家散居全國的天南海北,荒山野嶺,交通、通訊不便,各自為醫,所以病名據統計多達3744個,總觀其各自的論述,都很相似於現代醫學風溼或類風溼等疾病。近代中醫專家,學者按歷史的沿革把中醫的病名確定為風溼病。所以我研究院按全國統一稱此病的稱號—風溼病。 三、風溼病的病因和病機是什麼? 風溼病按西醫的觀點其患病原因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很多學者認為與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反應有關,總之目前西醫對病因病理至盡尚未明確。中醫認為發病原因和發病過程的道理大體有四種: 1、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氣是指風、寒、署、溼、燥、火六種正常之氣太過的六氣侵入人身體引起發病的氣就稱為邪氣,風溼病是受到風、寒、溼邪氣侵入人身而發生的。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生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風寒溼邪閉阻經絡和關節,不通則痛,故而引起關節腫脹疼痛。 2、營氣衛血失調: 中醫講營氣衛血,營氣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氣調血暢。營養四肢百骸臟腑經絡。營衛和調,衛氣在外保護人的體表,防禦邪氣侵入身體,營衛不和,邪氣乘虛而入,故營衛失調是風溼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臟腑陰陽內傷: 按中醫陰陽五行的觀點講,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發生風溼病主要是肝脾腎發生內傷,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體為骨是作強之官;肝為筋之本,、藏血生筋,統司筋骨關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來源,主四肢肌肉。人體的陰陽之氣必須保持平衡,如果陰陽不平衡,出現偏盛偏衰,受到邪氣侵入,所以發生風溼病的熱與寒的症狀表現。 4、痰濁瘀血內生: 痰濁與瘀血即是人體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產物,也可以作為病因作用於人體,風溼病大多有慢性進行過程,疾病已久,則病邪由表入裡,由輕而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就產生痰濁與瘀血,這些就是風溼病情纏綿而難治的根本原因。 四、得了風溼病都有哪些症狀? 患風溼病的病人,因為患者年齡、性別、體質不同,所受的病邪不同,也就是得病的原因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先後不一樣,但總的來說最早的症狀是疼痛,有時串痛,有時是局部劇疼。疼痛是每個病人第一個出現的症狀,其次出現關節的病變,某處一個關節、二個關節,或多處關節同時出現疼痛、腫脹、發熱、變形,關節活動受限,晨僵(每天早晨起床時關節僵),關節強直等一系列症狀,人體的指(趾)小關節、頸、胸、腰椎關節,上肢的肩、肘,腕、下肢的髖、膝、踝等關節處都可發生。 五、應當怎樣治療風溼病 風溼病的治療原則,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客觀臨床表現,以中醫的整體觀念為指導,運用辨證論治的方法,在對風溼......
肌肉風溼是什麼症狀呢?
可以看內分泌科,或者是風溼疼痛科,但到底什麼科為好,可能還要看化驗結果。
風溼病到底是什麼病
風溼病是西醫病名,此病多屬中醫痺證範疇,為臨床常見、多發的一種難治性疾病。 中醫認為風溼病的發生,主要與正虛、邪侵及痰濁淤血有關。在人體正氣不足時,風、寒、溼、熱外邪侵襲,痺阻肌肉、關節、經絡之間,致使氣血運行不暢,則出現肌肉筋骨關節疼痛、麻木、展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熱、畸形。病久不愈,可致關節腫大、變形,疼痛加劇,皮下結節,肢體僵硬,麻木不仁,且諸症頑固難愈。 中醫治療風溼病遵循辨證論治原則,首當辨明虛實寒熱。病屬實者,以肢體關節腫脹、疼痛、麻木為主症,無正氣虛弱表現。病屬虛者,伴氣血損傷、臟腑虧虛證候。臨床治療風溼病通常按病證寒熱性質主要分為風寒溼痺與風溼熱痺兩型。目前各藥店裡治療風溼病的中成藥很多,患者應根據自己的具體證型選用,才有可能取得好的療效。 一、 風寒溼痺 症狀:肌肉筋骨關節疼痛、腫脹,肢體麻木,展伸不利,惡風畏寒,得熱痛減,遇冷痛增。舌苔薄白或白膩。風寒溼痺又有行痺、痛痺及著痺之分。行痺以感受風邪為主,肢體關節多呈竄痛,痛處遊走不定;痛痺以感受寒邪為主,肢體關節痛劇,痛有定處,喜熱怕冷;著痺以感受溼邪為主,肢體關節腫脹,痛處固定,肌膚麻木、沉重。 治則:散寒、祛風、除溼、通經活絡。 中成藥:風寒溼痺沖劑、風溼關節炎片、追風透骨丸、疏風定痛丸、小活絡丹、寶光風溼液、風溼骨痛丸、祖師麻片、麝香風溼片、老鸛草膏、史國公藥酒、馮了性藥酒、骨刺消痛液、護骨酒、木瓜酒。 外用藥:骨友靈擦劑、麝香壯骨膏、天麻追風膏、狗皮膏。 二、 風溼熱痺 症狀:肌肉筋骨關節疼痛,局部紅腫、灼熱,甚者痛不可及,得冷稍舒,或伴發熱、惡風、口渴、煩悶等全身表現,舌質紅,舌苔黃或黃膩。 治則:清熱、祛風、除溼、通經活絡。 中成藥:溼熱痺沖劑、二妙丸、四妙丸、痺隆清安片等。 三、 其他證型 症狀一:若病人肌肉筋骨關節腫痛,而無局部冷熱與皮色異常,亦無喜暖或怕冷等全身症狀,則多屬感受風溼之邪。 治則:以散風除溼為主。 中成藥:散風活絡丸、舒筋活血片、活絡丹、天麻丸、風溼關節炎片、昆明山海棠片、雷公藤片、正清風痛寧等,並可外用追風膏、傷溼止痛膏。 症狀二:若病人肌肉筋骨關節腫痛,怕冷亦怕熱,關節局部喜暖亦喜涼,多為寒熱錯雜淤血阻絡。 治則:散寒清熱、通經活絡。 中成藥:通絡開痺片。 症狀三:若風寒溼痺病人兼有氣血兩虛,可見面色萎黃、乏力氣短、自汗心悸、食少便溏。 治則:益氣養血。 中成藥:大活絡丹、活血通脈片等。 症狀四:若風寒溼痺病人兼有肝腎虧虛,可見腰膝痠軟、神疲乏力、健忘尿頻、關節強直畸形或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陽痿遺精;偏陰虛者,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咽乾盜汗;偏陽虛者,形寒肢冷。 治則:補養肝腎、強壯筋骨。 中成藥:健步壯骨丸、益腎蠲痺丸、壯骨關節炎丸、靈效丹系列等. 根據本類疾病的病因的不同而分類如下: 一、瀰漫性結締組織 (一)類風溼關節炎 (二)幼年型關節炎 (1)系統性起病,(2)多關節起病,(3)少關節起病。 (三)紅斑狼瘡 (1)盤狀,(2)系統性,(3)藥物性。 (四)硬皮病 1、局部型(1)線狀,(2)斑狀。 2、系統性硬化症 (1)瀰漫型硬皮病,(2)CREST綜合症,(3)化學物(或藥物)所致。 (五)瀰漫性筋膜炎伴或不伴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六)多發性肌炎 1、多發性肌炎 2、皮肌炎 3、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惡性腫瘤相關 4、兒童期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血管病相關 (七)壞死性血管炎和其他型的血管病變 1、結節性多動脈炎 2、變應性肉芽腫 3、超敏性血管炎(1)血清病,(2)過敏性紫癜,(3)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癥,(4)與惡性......
風溼病平時要注意些什麼呀?
中老年風溼病患者注意事項 在預防方面,應強調保暖、避寒、防溼,注意居住衛生,防止上呼吸道感染,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對有慢性病的灶的病人,如齲齒、扁桃體炎等應積極治療。反覆發作的扁桃體炎宜及早摘除,最好在風溼活動靜止期進行,述前一天及述後2 ̄3天應注射青黴素以預防感染。 對已患風溼熱的病人,應積極預防溶血性鏈球感染。一般可用普魯卡因青黴每天肌注40 ̄80萬單位,療程為7 ̄10天。以後用苄星青黴素(長效西林)120萬單位,每月肌注一次,以防再感染。至於應用期限,一般認為從風溼熱末次發作維持5年左右,特別是首次發作時出現心臟病變,或已有慢性風溼性心臟病的病人,應預心治療到成年,如對青黴素有過敏瓜者,可服磺胺嘧啶或磺胺異惡唑。每日0.5 ̄1克。應用過程中,必須注意檢查血象,慎防粒細胞缺乏症。 風溼病患者保健及注意事項: 基本治癒或正在治療中的患者,除了堅持鞏固用藥物治療外,必須加強自我保健,這對促進疾病的康復和身體健康極為重要,具體內容如下: 如何保護關節? 日常生活中關節過度運動是引起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關節疼痛最常見的原因,如果關節有了疼痛的感覺,此時就已警告患者病變關節受到了過度的應力。患者應減少活動,以下介紹幾種方法和技巧有助於患者延緩或防止可能出現的畸形。 (1)由較強的關節或較大的身體面承受負荷,如用手掌、前臂或肘代替手指的工作。 (2)利用槓桿原理,物體越靠近身體負荷減輕。 (3)避免關節長時間固定在一個位置,為了減輕下肢關節的應力,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以採用坐位工作為宜,但需要站立時,應適當改變體位,以減輕關節僵硬,防止關節攣縮。 (4)保持良好的姿勢:無論站立、坐位或舉物時都應保持良好的力線。正確的力線可以減輕關節和肌肉的應力,如需長期站立,兩腿可交替休息。穿寬鬆的平跟或低跟鞋並使一足置於足凳,不但能提供穩定和安全,而且有助於保持骨盆傾斜,減輕下背部扭力。